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有一處句讀有必要改,不論是語句修辭上的考慮,還是本著語義通順來判斷。同時還稍修兩點。修改如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智與明,有力與強,富與有,久與壽,兩兩相對,共四組句子。前兩組相對的句子,前句映襯後句,強調的是(統治者)要自知,要控製自我戰勝私欲;後兩組是相關對句,論述了什麽是真正的富有和恒久。此章講修身治國境界和途徑:知人不容易,自知更不容易,“明”,不要理解為一般的聰明,那等同了“智”。知,是道的相關詞;而智,是老子反對的,在他看來是私欲至於邪惡的小聰明。明,“知常為明”,是道的境界。自知,是修身的條件,也是內容。


    戰勝別人,為人羨慕,而老子反對“爭”,戰勝自我才是應該讚揚的。自勝,去除私欲,無我;侯王無為不爭,守道行道,造福一方,天下歸心,才是不可戰勝的。


    知足,是老子所論守道的心態。這是後人知足常樂的原版。老子思想精髓與要義光輝,體現於辯證思想及方法。本章表達對“富有”、“恒久”的全新的理解,即道之悟。知道,行道,才是真正的富有。老子言知足,不是針對大眾,是對統治者(有餘)說的。讓不足者知什麽足?!這不是老子風格呀,這是後來統治者的意願。知足可理解為知止。


    “強行者”的“強”,人們多理解為頑強,說頑強堅持的人有誌(或叫做有誌)不通啊,也不符老子一貫觀點。同時代的墨子說“誌不強者智不達,”其誌與強的邏輯可資參照理解。“強”在這裏不能等同“有力”,更不是強力、武力。《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人學天,取其不息之意。行的不是私、欲,是道,如同“天道無親”,要大行其“道”。知足是修行的“靜”境,行道是修身的內容和目標。老子辯證談論了什麽是富有,什麽是真正富有。物欲無度,到什麽程度算富有哇?唯有精神境界的充實才真富有,這是現代社會曆經世事演進才共同認知的道理。沒有哲學思想及思維的人,是不能談論長久永恒的問題。


    什麽是長久和永恒?老子說: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誌不失其所者,是什麽樣的人?“誌”,是人的意願想法,老子在3章言“弱其誌”,所以不會說什麽“有誌”;“所”,是依托、憑借,歸也,依道也;“誌不失其所”意為:人的精神活動要守於道合於法,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參考《鬼穀子本經陰符》:“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誌也,思也……”可為佐證。


    “死而不亡者”是什麽人?便是守道行道的人,緊扣主旨。道,讓人永生,永存。“死而不亡者壽”,其意味猶如今天的“永垂不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篇南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空城並收藏長篇南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