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斌和寧無畏率領著龍家軍的精銳部隊,趁著夜色悄悄地潛入了京城。他們按照計劃,製造了一係列的混亂和暴亂,使得龍應申的親信們陷入了自相殘殺的境地。


    在這場混亂中,龍斌和寧無畏成功地救出了龍允福,並率領著士兵們衝出了皇宮。


    龍斌等人與城外的龍家軍會合後,開始發起總攻。在龍斌和寧無畏的英勇指揮下,龍家軍士氣如虹,很快就將龍應申的叛軍擊潰。


    這場戰鬥結束後,龍允福重新登上了王位。


    他對於龍斌和寧無畏的英勇表現給予了高度的讚揚和獎賞。同時,他也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的錯誤和過失,開始著手整頓朝政,加強邊防,使得大夏逐漸走向了繁榮和穩定。


    龍斌及龍家軍眾將沒有接受國王封賞,全部於當時撤離京都城。


    龍家軍繼續南撤到揚州、瀝水一線。


    龍斌途經揚州拜會七哥,兄弟二人相聚甚歡。閑聊之後,龍斌說:“七哥,小弟邀請你過江。”


    龍應山點頭說:“我也是這麽想,正準備向時申請,我不想做什麽世襲王爺,隻想安穩生活。”


    “那不行。”龍斌正色道:“你過江不是做隱士,而是做開國之君。”


    “你,你,你什麽意思?”龍應山聽了大驚失色。


    “唉……”,龍斌歎口氣道:“我決定率部撤到江東,並成立夏國。懇求七哥為帝。”


    龍應山愣了一下說:“愚兄並非帝王之才,隻是輔助之料。”


    “七哥別推辭了。”龍斌說:“你也知道,弟弟我是修煉者,我的誌向是修仙得道。”


    “你若推辭,夏國交給誰?”


    龍應山沉默許久,抬起頭說:“我可以為帝,但太子必須是寧懷德。”


    龍斌思考良久說:“就這麽定了,但是,如果懷德無能,可以更換。”


    龍應山說:“我先與我家裏那幾個孩子開個會,如果他們心思不純,哥哥我斷不能**。”


    三天後,龍應山親自趕到瀝水城。


    “七哥考慮的怎麽樣?”龍斌問道。


    “我可以為帝,但必須答應我幾個安排。”


    “你既然為帝了,所有安排都有你作主。”龍斌笑道。


    “不行。”龍應山說:“必須事先說好。”


    “七哥請說。”


    “我為弟,懷徳為太子,懷義為靠山王,懷明為逍遙王,懷昌為寧江王;我家三個兒子不過江,就駐守江北。”


    “封龍懷成為廬州太守,龍懷忠為濡須太守、龍懷禮為揚州太守、寧無論為烏江侯、瀝水太守;封寧無畏為瀝水侯,江北兵馬大元帥,統領懷城他們兄弟三人。”


    龍斌見自己兒子全部封王,而七哥三子竟然一個沒封,開口說道:“懷成為義王,懷忠為忠王,懷禮為禮王。”


    龍應山愣了一下說:“他們三兄弟主動不受封王侯的。”


    “不行!就這麽定了。否則,我就找另外的人登基做皇帝。”


    龍應山很是感動地說:“我是防止咱兄弟九個的悲劇重演。”


    “那是以後的事,我相信懷成他們不會有野心的。”


    “說是這麽說,懷成說這個皇位本來就是與咱們家無關係,我們有自知之明的。”龍應山苦笑道:“說與做是兩碼事。大哥以前已經徹底醒悟了,可是近兩年又故態複萌。這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所以,我很是不想做這個皇帝。”


    龍斌正色地說道:“如果懷成他們之中有賢明之士,皇位讓他們繼承又何妨?!”


    龍應山聽了龍斌的話,沉默良久,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他深知龍斌的為人,也明白龍斌這番話的深意。


    最終,他緩緩點了點頭,道:“好吧,既然你這麽說,那我就做這個皇帝。但是,我必須先說清楚,如果懷成他們兄弟三人有任何不軌之心,我第一個不答應。”


    龍斌聞言,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他明白龍應山的擔憂,也理解他的顧慮。


    於是,他鄭重地承諾道:“七哥放心,我會時刻提醒懷成他們,讓他們牢記自己的本分。同時,我也會暗中觀察,一旦發現他們有任何不軌之舉,我絕不姑息。”


    龍應山聽了龍斌的承諾,心中的擔憂稍微減輕了一些


    。他深知龍斌的手段和能力,也相信龍斌能夠說到做到。


    於是,他點了點頭,道:“那就好。既然你已經決定了,那我們就商量一下登基大典的事情吧。”


    龍斌聞言,立刻吩咐手下去準備登基大典的相關事宜。


    而龍應山則開始著手整頓朝政,加強邊防,為即將到來的新時代做準備。


    在登基大典上,龍應山身著龍袍,頭戴皇冠,坐在高高的龍椅上,接受著群臣的朝拜。他心中感慨萬千,既有對未來的期待,也有對過去的懷念。


    他深知自己能夠坐上這個皇位,離不開龍斌和龍家軍的幫助,也離不開群臣的支持。


    因此,他決定要做一個好皇帝,為夏國的繁榮和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治理一個國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龍斌讓賢,龍應山**,國號夏國,立都丹徒,年號:定海元年。


    國名雖與江北的大夏國一字之差,卻是父子二人對陣。


    龍應山登基,封龍斌九千歲,一字並肩王、南王、定海王,賜天龍劍,可上殺昏君、下砍奸臣,帶管三宮六院,上朝不拜君,無大事不聽宣。應龍斌再三要求,名曰定海王府仍然在丹陽,乾符姚、寧梅、寧蘭三炮住定海王府;京都設南王行宮,名曰南王府,華妃肖蓉、寧妃冷凝霜二人住京都;


    封吳亦誌、於洪濤二人左右丞相,封馬貴為長老院院長、烏江侯。


    原來南王龍斌封的群臣均晉升一級,文武百官皆大歡喜。


    龍應山雖然有著一顆為民之心,但是在處理朝政的時候卻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他深知自己缺乏治國經驗,也明白自己需要學習和成長。


    於是,他虛心向群臣請教,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努力提升自己的治國能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並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守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守勤並收藏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並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