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燕帝高毅於朝堂之上將宋王高侃策劃兵變的罪行公布了出來,榮國公柴威也將高侃謀反的罪證,以及事情的經過都出了出來。
百官聞之一片嘩然。
眾大臣不知道皇帝到底打算如何處理這件事,因而無一人敢出言。
高毅見群臣不敢作聲,緩緩道“朕已經把高侃關押在宗正府,依照宗法,削其王爵,貶為庶民,從皇家族譜中除名,自此幽禁在宗正府,無旨不得出!”
眾臣聽之,麵麵相覷。
這個懲罰不可謂不重,但與兵變謀反這個罪名而言,又顯得有些輕了。
高毅不想讓高侃死,可他也要給其他兒子一個震懾,好進一步穩住太子的儲君地位,這是他苦思一夜想出來的最終判決。
高侃謀反的事即是國事,也是皇帝的家事,而且這場叛亂並未造成嚴重的後果,既然燕帝高毅已經定下了判決,而且這個處罰也說得過去,自然沒有不長眼的官員出來反對。
眾臣皆拱手道“陛下聖明!”
處理完高侃的事情後,便進行了正常的朝會。
此時,都察院的禦史步正道出列,拱手道“臣有本啟奏!”
“步卿還有何事?”高毅疑惑道。
步正道朗聲道“陛下,安慶之亂雖然已經被皇孫殿下平息,與安慶有勾連的案犯也已被處刑,但是還有罪人沒有受到懲罰!”
“誰啊?”高毅問道。
步正道揚聲道“南楚!”
聞言,高毅不由得勾起一抹微笑,很快又壓了下去,故作不理的問道“南楚?他們北上的十萬大軍,幾乎被成國公和南征軍給全殲了。”
步正道慷慨激昂的說道“那隻是我大燕趕走了來犯之敵,並不是對南楚的懲戒!這些年南楚一直與安慶暗中聯絡,企圖幹預我大燕國事!若沒有南楚給安慶底氣,安慶是萬萬沒有膽量背叛我大燕的!所以微臣請陛下下旨,發兵征討南楚!”
步正道的話說完,便跪在了地上,與此同時,都察院的所有禦史都跪在其身後,喊道“臣等懇請陛下發兵征討南楚!”
高毅故作為難的說道“發兵?我大燕已經有十餘年沒有主動發兵進攻過他國了,發兵可不是小事啊!”
兼任兵部尚書的龐牧出列,拱手道“陛下,臣認為都察院的禦史們所言有理,自我大燕開國以來,南楚便一直在我南境搞小動作。”
“武狩二年,我大燕初立,中原不穩,南楚皇帝李烈便意圖親征,進犯中原,仰賴於陛下神威,率軍迅速平定中原,這才讓南楚铩羽而歸。”
………
“武狩十三年,我大燕與北夏激戰於北疆,中原兵力不足,南楚聯合西蜀和荊南兩國,合兵二十萬進犯荊陽。”
“至今武狩十七年了,他們還敢與安慶勾連,意圖我江州!。”
“這些還隻是發生的大戰,這十七年來,南楚屢次派兵滋擾邊疆,我南境百姓苦不堪言。”
“士可忍,孰不可忍!臣懇請陛下與南楚開國戰,以告慰那些亡於南楚的英靈!”
龐牧將南楚這些年對大燕的種種舉動一一列舉,然後拱手跪在地上,眼含熱淚,語氣激昂的懇請高毅發兵。
在龐牧的帶領下,朝中的所有武官以及部分文官跪在地上,隨聲附和道“臣等附議!”
首輔張太初亦拱手下跪,“請陛下發兵懲戒南楚!”
在張太初表明態度後,朝堂上的所有文官也都跪下喊道“請陛下發兵攻打南楚!”
形勢如此,高毅本可以做下決定,但他還想等一個人說話。
這時,老邁的國子監祭酒崔清,顫顫巍巍的走出來,從袖中掏出一張紙,說道“稟陛下,太學三千學子得知安慶謀逆,乃南楚暗中鼓動,三千學子怒不可遏,聯名上書,請求陛下興仁義之師,討伐不義之國!”
待崔清下跪後,殿內的所有官員都跪在地上。
見狀,太子高晟一揮衣袖,拱手下跪,說道“父皇,百官之言亦是兒臣心中所想。父皇,發兵吧!”
高毅輕呼一口氣,沉吟道“是南楚不義在先,朕一忍再忍,可他們卻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搞得天怒人怨。”
旋即,高毅攤開雙臂,肅然道“既然民心至此,那就打這一仗吧!”
“陛下聖明!”
“吾皇萬歲!”
在百官山呼萬歲後,高毅下令,命鎮南大將軍常閔率領南征軍征討南楚,並賦予常閔臨機決斷之權,又令工部、戶部全力供應大軍征戰所需要的糧草軍械。
詔令即出,大燕這個國家機器便開始轉動,詔書很快下達到了常閔手裏,他等這一日已經很久了!
常閔早在長江渡口一戰後,便給高毅上了一份密折,在密折中他言道“長江渡口一戰,南楚十萬大軍幾乎被殲滅殆盡。現今南楚兵力空虛,將士青黃不接,即使招募新兵,那也是作戰經驗不足,戰力低下。如今正是攻伐南楚的大好時機,臣向陛下請命,率領南征軍征討南楚。”
對於常閔的諫言,高毅深以為然,於是立即召集內閣重臣一起商議此事,不出意外,五位閣臣一致同意攻伐南楚,並且高毅讓龐牧於朝堂上提出這件事。
隻是沒想到,平日裏看起來迂腐透頂的步正道居然率先提出諫言,請求高毅發兵攻打南楚,不過這樣一來,效果變得更好了,再加上國子監祭酒崔清掏出學子的聯名上書,使得朝堂百官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同時也會激發民間百姓支持朝廷征伐南楚。
如此一來,大燕在戰爭輿論上便占了上風。
武狩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常閔率領十五萬南征軍,渡過長江,橫插南楚境內,南楚守軍不堪一擊,不到七日,常閔一連拿下長江南岸的淮南七州之地,兵鋒直指郢都,南征軍的捷報頻頻傳入東京城。
與之相反,南楚的敗績也很快被傳到郢都,臥床多日,病情剛剛有所好轉的南楚皇帝李烈,聞聽楚軍敗績,急火攻心,於朝堂之上,百官麵前,一口鮮血從口中噴湧而出,暈厥當場。
百官聞之一片嘩然。
眾大臣不知道皇帝到底打算如何處理這件事,因而無一人敢出言。
高毅見群臣不敢作聲,緩緩道“朕已經把高侃關押在宗正府,依照宗法,削其王爵,貶為庶民,從皇家族譜中除名,自此幽禁在宗正府,無旨不得出!”
眾臣聽之,麵麵相覷。
這個懲罰不可謂不重,但與兵變謀反這個罪名而言,又顯得有些輕了。
高毅不想讓高侃死,可他也要給其他兒子一個震懾,好進一步穩住太子的儲君地位,這是他苦思一夜想出來的最終判決。
高侃謀反的事即是國事,也是皇帝的家事,而且這場叛亂並未造成嚴重的後果,既然燕帝高毅已經定下了判決,而且這個處罰也說得過去,自然沒有不長眼的官員出來反對。
眾臣皆拱手道“陛下聖明!”
處理完高侃的事情後,便進行了正常的朝會。
此時,都察院的禦史步正道出列,拱手道“臣有本啟奏!”
“步卿還有何事?”高毅疑惑道。
步正道朗聲道“陛下,安慶之亂雖然已經被皇孫殿下平息,與安慶有勾連的案犯也已被處刑,但是還有罪人沒有受到懲罰!”
“誰啊?”高毅問道。
步正道揚聲道“南楚!”
聞言,高毅不由得勾起一抹微笑,很快又壓了下去,故作不理的問道“南楚?他們北上的十萬大軍,幾乎被成國公和南征軍給全殲了。”
步正道慷慨激昂的說道“那隻是我大燕趕走了來犯之敵,並不是對南楚的懲戒!這些年南楚一直與安慶暗中聯絡,企圖幹預我大燕國事!若沒有南楚給安慶底氣,安慶是萬萬沒有膽量背叛我大燕的!所以微臣請陛下下旨,發兵征討南楚!”
步正道的話說完,便跪在了地上,與此同時,都察院的所有禦史都跪在其身後,喊道“臣等懇請陛下發兵征討南楚!”
高毅故作為難的說道“發兵?我大燕已經有十餘年沒有主動發兵進攻過他國了,發兵可不是小事啊!”
兼任兵部尚書的龐牧出列,拱手道“陛下,臣認為都察院的禦史們所言有理,自我大燕開國以來,南楚便一直在我南境搞小動作。”
“武狩二年,我大燕初立,中原不穩,南楚皇帝李烈便意圖親征,進犯中原,仰賴於陛下神威,率軍迅速平定中原,這才讓南楚铩羽而歸。”
………
“武狩十三年,我大燕與北夏激戰於北疆,中原兵力不足,南楚聯合西蜀和荊南兩國,合兵二十萬進犯荊陽。”
“至今武狩十七年了,他們還敢與安慶勾連,意圖我江州!。”
“這些還隻是發生的大戰,這十七年來,南楚屢次派兵滋擾邊疆,我南境百姓苦不堪言。”
“士可忍,孰不可忍!臣懇請陛下與南楚開國戰,以告慰那些亡於南楚的英靈!”
龐牧將南楚這些年對大燕的種種舉動一一列舉,然後拱手跪在地上,眼含熱淚,語氣激昂的懇請高毅發兵。
在龐牧的帶領下,朝中的所有武官以及部分文官跪在地上,隨聲附和道“臣等附議!”
首輔張太初亦拱手下跪,“請陛下發兵懲戒南楚!”
在張太初表明態度後,朝堂上的所有文官也都跪下喊道“請陛下發兵攻打南楚!”
形勢如此,高毅本可以做下決定,但他還想等一個人說話。
這時,老邁的國子監祭酒崔清,顫顫巍巍的走出來,從袖中掏出一張紙,說道“稟陛下,太學三千學子得知安慶謀逆,乃南楚暗中鼓動,三千學子怒不可遏,聯名上書,請求陛下興仁義之師,討伐不義之國!”
待崔清下跪後,殿內的所有官員都跪在地上。
見狀,太子高晟一揮衣袖,拱手下跪,說道“父皇,百官之言亦是兒臣心中所想。父皇,發兵吧!”
高毅輕呼一口氣,沉吟道“是南楚不義在先,朕一忍再忍,可他們卻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搞得天怒人怨。”
旋即,高毅攤開雙臂,肅然道“既然民心至此,那就打這一仗吧!”
“陛下聖明!”
“吾皇萬歲!”
在百官山呼萬歲後,高毅下令,命鎮南大將軍常閔率領南征軍征討南楚,並賦予常閔臨機決斷之權,又令工部、戶部全力供應大軍征戰所需要的糧草軍械。
詔令即出,大燕這個國家機器便開始轉動,詔書很快下達到了常閔手裏,他等這一日已經很久了!
常閔早在長江渡口一戰後,便給高毅上了一份密折,在密折中他言道“長江渡口一戰,南楚十萬大軍幾乎被殲滅殆盡。現今南楚兵力空虛,將士青黃不接,即使招募新兵,那也是作戰經驗不足,戰力低下。如今正是攻伐南楚的大好時機,臣向陛下請命,率領南征軍征討南楚。”
對於常閔的諫言,高毅深以為然,於是立即召集內閣重臣一起商議此事,不出意外,五位閣臣一致同意攻伐南楚,並且高毅讓龐牧於朝堂上提出這件事。
隻是沒想到,平日裏看起來迂腐透頂的步正道居然率先提出諫言,請求高毅發兵攻打南楚,不過這樣一來,效果變得更好了,再加上國子監祭酒崔清掏出學子的聯名上書,使得朝堂百官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同時也會激發民間百姓支持朝廷征伐南楚。
如此一來,大燕在戰爭輿論上便占了上風。
武狩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常閔率領十五萬南征軍,渡過長江,橫插南楚境內,南楚守軍不堪一擊,不到七日,常閔一連拿下長江南岸的淮南七州之地,兵鋒直指郢都,南征軍的捷報頻頻傳入東京城。
與之相反,南楚的敗績也很快被傳到郢都,臥床多日,病情剛剛有所好轉的南楚皇帝李烈,聞聽楚軍敗績,急火攻心,於朝堂之上,百官麵前,一口鮮血從口中噴湧而出,暈厥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