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當時的東海指的是陸地東邊的海洋,範圍北起山東半島,南至閩浙沿海。在晚白堊世之前,華南大陸以東並沒有東海,而是古太平洋相伴。晚白堊世以來,西向運動的東海塊體最終與華南大陸發生拚貼,並在其後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形成了現今東海的陸架盆地和衝繩海槽,奠定了東海陸架、陸坡和溝-弧-盆構造地貌體係。
東海的形成過程
1.板塊運動: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相互作用,構造與沉積作用的變遷以及海平麵的升降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現今的東海。
2.海平麵變化:海平麵的升降刻畫了東海海底的地形地貌,尤其是15ka bp末次冰期結束後,海平麵一直上升,不僅形成了現今東海寬廣的水域,而且也因為陸源沉積輸入和海洋動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了包括水下三角洲、陸架廣泛發育的線性潮流沙脊,以及陸坡區的峽穀群等在內的豐富地貌。
東海名稱的演變
1.曆史名稱:在曆史上,東海的名稱和範圍有所變化。例如,在南宋後黃河改道奪淮入海,最終穩定由江蘇入海的300年間,大量泥沙匯入東海,使這片原本湛藍的海域漸漸變成了“黃水洋”,“黃海”之名才逐漸與東海區別開來。至20世紀初,我國的地圖上已分別使用黃海和東海的名稱。
2.現代定義:現今的東海是中國東部的大型邊緣海,北部以長江口北岸的啟東嘴至韓國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與黃海相連;東北以濟州島東南端至日本福江島及長崎半島野母崎角的連線為界,並經朝鮮海峽、對馬海峽與日本海相通;東及東南以日本九州島、琉球群島及我國台灣島的連線與太平洋相接;西瀕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西南由廣東與福建海岸線交界處至台灣貓鼻頭的連線與南海相通。
東海曆史上的戰爭
1.崇武以東海戰:1965年11月13日夜至14日晨,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與國民黨海軍南區巡邏艦隊在惠安縣崇武以東海麵進行的一次海戰。這場戰鬥給台灣當局的海上襲擾活動以沉重打擊,之後台灣當局對大陸的海上軍事襲擾明顯減少。
2.東漢統一戰爭:翌年二月,殺董憲於朐縣(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奪占東海之地。
3.明朝倭寇:倭寇是日本武士階層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經常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明朝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對抗倭寇,包括調朱紈巡撫浙江,提督浙閩海防軍務,以及胡宗憲的剿撫並舉策略,最終在1557年冬,胡宗憲設計誘捕了海盜王直,並於1559年將其斬首。
4.鴉片戰爭:戰爭爆發之初,中方隻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懿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麵,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在封鎖珠江口之後,北上進攻浙江舟山,並攻陷戰略要地定海縣城。
5.中日甲午戰爭:1887年,日本政府製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6.中法戰爭:福州海戰是中法戰爭中的一部分。
7.鄭成功收複台灣: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鬥和圍困,鄭成功最終收複台灣。
8.新四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最慘烈一戰: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日寇在太平洋戰場上被美國海軍打得節節敗退。為了支援美軍在中國東海的戰鬥,新四軍決定派遣浙東海防大隊深入舟山群島,開拓海上抗日根據地。1944年8月19晚,海防大隊第一中隊共76人,由海防大隊副隊長陳鐵康親自帶領,劃著木帆船從浙江慈溪市古窯浦港出發,於21日清晨抵達大魚島。這場戰鬥異常慘烈,是新四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最為慘烈的一戰。
東海曆史上發生的一些戰爭,這些戰爭對中國的曆史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海流域的水利工程
東海流域是中國重要的水利資源區域,擁有多個重要的水利工程。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水利工程:
1.石安河治理工程:這是東海縣曆史上單項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項目,總投資3.35億元。石安河位於東海縣中部,全長54.1公裏,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連接石梁河和安峰山2座大型水庫,是重要的防洪保安屏障,具有灌溉、調水等功能的區域性骨幹河道。
2.磨山河治理工程:該工程已由江蘇省水利廳批準建設,建設資金來自省級以上財政和縣級配套。磨山河-石安河位於東海縣境內,全長56千米,流域麵積254平方千米。主要建設內容為河道疏浚9.34千米,堤防加固0.1千米,新建護坡0.4千米、溝頭防護3處,拆建建築物5座,新建防汛道路1.28千米等。
3.衛星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是2024年度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實施衛星河生態河道治理1.57千米,新建涵洞8座,跌水7座,機耕道1.83千米,設置標誌牌1個;河坡植樹602株、植草0.89公頃,張穀水庫周邊林草設施0.25公頃,路旁植樹1302株。
4.青湖閘:青湖閘位於青湖鎮,坐落在石安河東側堤防上、磨山河與石安河的交匯處。2020年1月經省發改委、省水利廳批複拆除重建,工程投資4197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原址拆除重建青湖閘。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50年一遇校核,設計泄洪流量660立方米每秒。主要承擔石安河泄洪、農田灌溉和發電任務,同時兼顧交通橋功能。
5.墊河閘:墊河閘位於魯蘭河支流墊河上遊,坐落於石安河東堤。2019年11月經省發改委、省水利廳批複拆除重建,工程投資1274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墊河閘原址拆除重建。主要作用為防洪、灌溉,當石安河遇20年一遇以上洪水開閘分洪,以保證石安河不決堤;灌溉農田15萬畝。
6.龍門翻水站:龍門翻水站位於山左口鄉以西,沭河南岸,釣魚台北側的臨水坡上。自1994年因上遊水源得不到滿足,至今未運行,泵站破損嚴重。為解決西部丘陵地區農田灌溉問題,經積極爭取,新龍門站建設工程於2019年4月獲省發改委、省水利廳批複,工程投資1951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原址拆建新龍門翻水站。主要作用為翻水灌溉,並通過紅石渠連通大石埠水庫及龍梁河,為龍梁河沿線的大石埠、徐塘等8座中小型水庫補水。
7.引淮入石泵站:引淮入石泵站是江蘇省的大型梯級泵站,由房山、芝麻和石梁河3座梯級泵站組成。2015年3月開工建設更新改造工程,總投資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房山、芝麻、石梁河3座泵站拆除重建,改造後總裝機16台套,裝機容量千瓦,設計流量80立方米每秒。主要作用為從淮沭新河引水經石安河,為石梁河、安峰山和房山3座大中型水庫補充水源,直接為東海縣沭南灌區40萬畝農田提供灌溉水源。
這些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對於東海流域的防洪、灌溉、水資源調配等方麵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海的氣候類型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橫跨溫帶和亞熱帶。以下是東海一年四季的氣候特點:
春季
春季是冬季風向夏季風的過渡季節,偏北風的頻率逐漸減弱,而偏南風的頻率逐漸增加。春季的氣候特征不太明顯,屬於氣候交替期。
夏季
夏季,東海大部分海域盛行偏南風,平均風速約5~6米\/秒。受夏季風影響,東海氣溫在20~26c左右,夏季南北差異不顯著。夏季也是東海的梅雨季節,6月江浙沿海多雨。
秋季
秋季是夏季風向冬季風過渡時期,一般從9月份開始盛行偏北風和東北風。10月份以後,經過幾次冷空氣爆發到秋末,形成頻率高、風力強的冬季風。秋季也是氣候交替期,具有過渡性氣候特征。
冬季
冬季受大陸高壓影響,東海大部偏北風,平均風速9~10米\/秒,其南部海域以東北風為主。冬季寒潮過後,常出現6~8級偏北風,並伴有明顯降溫現象。冬季南北氣溫差異顯著,冷氣團南下後,從海洋獲得熱能並發生變化,氣溫明顯升高,最大溫差可達14c。
降水量
東海西側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東側可達2200毫米以上。在台灣省東北部的基隆,年降水量可達2900多毫米,年降水天數可達214天。東海的降水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台灣省東北部和東側的濟州島附近多雨,但西半部少雨;5月琉球群島多雨,6月江浙沿海多雨;從7月到年底,東海很少下雨,但當強熱帶風暴和台風來襲時,也會帶來暴雨。
海霧
東海的霧期在春、夏季,4~5月是最多的。海域西部和濟州島附近海域是嵊泗至坎門等東海霧中心,年均霧日可達53~66天,台山至三沙可超過80天。東海東部和東南部霧少,與黑潮高溫水流動有關。由於暖海麵上的底層大氣不穩定,不利於海霧的形成和維持。因此,一年四季都很熱的台灣省東部沿海一年四季幾乎沒有霧。
東海的形成過程
1.板塊運動: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相互作用,構造與沉積作用的變遷以及海平麵的升降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現今的東海。
2.海平麵變化:海平麵的升降刻畫了東海海底的地形地貌,尤其是15ka bp末次冰期結束後,海平麵一直上升,不僅形成了現今東海寬廣的水域,而且也因為陸源沉積輸入和海洋動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了包括水下三角洲、陸架廣泛發育的線性潮流沙脊,以及陸坡區的峽穀群等在內的豐富地貌。
東海名稱的演變
1.曆史名稱:在曆史上,東海的名稱和範圍有所變化。例如,在南宋後黃河改道奪淮入海,最終穩定由江蘇入海的300年間,大量泥沙匯入東海,使這片原本湛藍的海域漸漸變成了“黃水洋”,“黃海”之名才逐漸與東海區別開來。至20世紀初,我國的地圖上已分別使用黃海和東海的名稱。
2.現代定義:現今的東海是中國東部的大型邊緣海,北部以長江口北岸的啟東嘴至韓國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與黃海相連;東北以濟州島東南端至日本福江島及長崎半島野母崎角的連線為界,並經朝鮮海峽、對馬海峽與日本海相通;東及東南以日本九州島、琉球群島及我國台灣島的連線與太平洋相接;西瀕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西南由廣東與福建海岸線交界處至台灣貓鼻頭的連線與南海相通。
東海曆史上的戰爭
1.崇武以東海戰:1965年11月13日夜至14日晨,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與國民黨海軍南區巡邏艦隊在惠安縣崇武以東海麵進行的一次海戰。這場戰鬥給台灣當局的海上襲擾活動以沉重打擊,之後台灣當局對大陸的海上軍事襲擾明顯減少。
2.東漢統一戰爭:翌年二月,殺董憲於朐縣(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奪占東海之地。
3.明朝倭寇:倭寇是日本武士階層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經常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明朝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對抗倭寇,包括調朱紈巡撫浙江,提督浙閩海防軍務,以及胡宗憲的剿撫並舉策略,最終在1557年冬,胡宗憲設計誘捕了海盜王直,並於1559年將其斬首。
4.鴉片戰爭:戰爭爆發之初,中方隻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懿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麵,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在封鎖珠江口之後,北上進攻浙江舟山,並攻陷戰略要地定海縣城。
5.中日甲午戰爭:1887年,日本政府製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6.中法戰爭:福州海戰是中法戰爭中的一部分。
7.鄭成功收複台灣: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鬥和圍困,鄭成功最終收複台灣。
8.新四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最慘烈一戰: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日寇在太平洋戰場上被美國海軍打得節節敗退。為了支援美軍在中國東海的戰鬥,新四軍決定派遣浙東海防大隊深入舟山群島,開拓海上抗日根據地。1944年8月19晚,海防大隊第一中隊共76人,由海防大隊副隊長陳鐵康親自帶領,劃著木帆船從浙江慈溪市古窯浦港出發,於21日清晨抵達大魚島。這場戰鬥異常慘烈,是新四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最為慘烈的一戰。
東海曆史上發生的一些戰爭,這些戰爭對中國的曆史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海流域的水利工程
東海流域是中國重要的水利資源區域,擁有多個重要的水利工程。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水利工程:
1.石安河治理工程:這是東海縣曆史上單項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項目,總投資3.35億元。石安河位於東海縣中部,全長54.1公裏,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連接石梁河和安峰山2座大型水庫,是重要的防洪保安屏障,具有灌溉、調水等功能的區域性骨幹河道。
2.磨山河治理工程:該工程已由江蘇省水利廳批準建設,建設資金來自省級以上財政和縣級配套。磨山河-石安河位於東海縣境內,全長56千米,流域麵積254平方千米。主要建設內容為河道疏浚9.34千米,堤防加固0.1千米,新建護坡0.4千米、溝頭防護3處,拆建建築物5座,新建防汛道路1.28千米等。
3.衛星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是2024年度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實施衛星河生態河道治理1.57千米,新建涵洞8座,跌水7座,機耕道1.83千米,設置標誌牌1個;河坡植樹602株、植草0.89公頃,張穀水庫周邊林草設施0.25公頃,路旁植樹1302株。
4.青湖閘:青湖閘位於青湖鎮,坐落在石安河東側堤防上、磨山河與石安河的交匯處。2020年1月經省發改委、省水利廳批複拆除重建,工程投資4197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原址拆除重建青湖閘。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50年一遇校核,設計泄洪流量660立方米每秒。主要承擔石安河泄洪、農田灌溉和發電任務,同時兼顧交通橋功能。
5.墊河閘:墊河閘位於魯蘭河支流墊河上遊,坐落於石安河東堤。2019年11月經省發改委、省水利廳批複拆除重建,工程投資1274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墊河閘原址拆除重建。主要作用為防洪、灌溉,當石安河遇20年一遇以上洪水開閘分洪,以保證石安河不決堤;灌溉農田15萬畝。
6.龍門翻水站:龍門翻水站位於山左口鄉以西,沭河南岸,釣魚台北側的臨水坡上。自1994年因上遊水源得不到滿足,至今未運行,泵站破損嚴重。為解決西部丘陵地區農田灌溉問題,經積極爭取,新龍門站建設工程於2019年4月獲省發改委、省水利廳批複,工程投資1951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原址拆建新龍門翻水站。主要作用為翻水灌溉,並通過紅石渠連通大石埠水庫及龍梁河,為龍梁河沿線的大石埠、徐塘等8座中小型水庫補水。
7.引淮入石泵站:引淮入石泵站是江蘇省的大型梯級泵站,由房山、芝麻和石梁河3座梯級泵站組成。2015年3月開工建設更新改造工程,總投資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房山、芝麻、石梁河3座泵站拆除重建,改造後總裝機16台套,裝機容量千瓦,設計流量80立方米每秒。主要作用為從淮沭新河引水經石安河,為石梁河、安峰山和房山3座大中型水庫補充水源,直接為東海縣沭南灌區40萬畝農田提供灌溉水源。
這些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對於東海流域的防洪、灌溉、水資源調配等方麵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海的氣候類型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橫跨溫帶和亞熱帶。以下是東海一年四季的氣候特點:
春季
春季是冬季風向夏季風的過渡季節,偏北風的頻率逐漸減弱,而偏南風的頻率逐漸增加。春季的氣候特征不太明顯,屬於氣候交替期。
夏季
夏季,東海大部分海域盛行偏南風,平均風速約5~6米\/秒。受夏季風影響,東海氣溫在20~26c左右,夏季南北差異不顯著。夏季也是東海的梅雨季節,6月江浙沿海多雨。
秋季
秋季是夏季風向冬季風過渡時期,一般從9月份開始盛行偏北風和東北風。10月份以後,經過幾次冷空氣爆發到秋末,形成頻率高、風力強的冬季風。秋季也是氣候交替期,具有過渡性氣候特征。
冬季
冬季受大陸高壓影響,東海大部偏北風,平均風速9~10米\/秒,其南部海域以東北風為主。冬季寒潮過後,常出現6~8級偏北風,並伴有明顯降溫現象。冬季南北氣溫差異顯著,冷氣團南下後,從海洋獲得熱能並發生變化,氣溫明顯升高,最大溫差可達14c。
降水量
東海西側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東側可達2200毫米以上。在台灣省東北部的基隆,年降水量可達2900多毫米,年降水天數可達214天。東海的降水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台灣省東北部和東側的濟州島附近多雨,但西半部少雨;5月琉球群島多雨,6月江浙沿海多雨;從7月到年底,東海很少下雨,但當強熱帶風暴和台風來襲時,也會帶來暴雨。
海霧
東海的霧期在春、夏季,4~5月是最多的。海域西部和濟州島附近海域是嵊泗至坎門等東海霧中心,年均霧日可達53~66天,台山至三沙可超過80天。東海東部和東南部霧少,與黑潮高溫水流動有關。由於暖海麵上的底層大氣不穩定,不利於海霧的形成和維持。因此,一年四季都很熱的台灣省東部沿海一年四季幾乎沒有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