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約2億多年前,當時地球上的陸地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勞亞古陸盤踞北半球,而今天的南極、非洲、南美、印度等地則連成一片,共同構成了南方大陸——岡瓦納古陸(gondwana)。
岡瓦納古陸的分裂
大約1億多年前,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非洲、澳大利亞等陸塊紛紛向北漂移,印度次大陸更是如箭離弦般向歐亞大陸飛速撞去。隻有南極陸塊孤零零地留在極地。
德雷克海峽的形成
到了3400萬年前,南美洲與南極陸塊的最後連接被板塊運動的洪荒之力無情切斷。海水噴湧而入,形成了寬達900千米的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兩個大陸隔海峽相望,努力勾連的“手指”依依不舍。
南極大陸的誕生
隨著德雷克海峽的形成,一個以南極點為中心四麵環海、孤立於其他大陸的南極大陸誕生了。它麵積高達1400萬平方千米,比中國的陸地麵積還大46%。
氣候的變化
大陸四周沒有其他陸地、山嶽的阻隔,海麵上無遮無攔,“風”率先降臨,它自西向東環繞南極一周,風力時常高達7級以上,人稱咆哮西風帶(roaring fifties\/screaming sixties)。強風吹動海麵,形成海浪,海浪又帶動深層海水形成更強大的洋流,洋流環繞南極同樣無遮無攔,流速越來越快,規模也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一個寬600-2000千米,深達2-4千米的超級洋流——南極繞極流(antarctic circumpr current)。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洋流係統,流量超過全球所有河流總徑流量的100倍。
氣候的惡化
“風流雙煞”形成了兩大屏障,將整個南極包裹起來,來自北方的暖流難以進入,內部的寒流亦難外散,內外熱量交換受阻,南極大陸幾乎被“封印”其中。這導致原本生活在南極大陸上的生命麵臨末日,首先是寒冷,與沒有被“封印”的北極相比,無論最低溫還是年平均氣溫,南極都要冷20度左右,2013年記錄的最低溫甚至達到-93.2°c,為地球之“冷極”。
冰雪覆蓋
至冷之中,冰雪紛紛飄落,高山上發育出巨大的冰川,將南極的山峰切割得尖削淩厲。當冰雪堆積超過千萬年,南極98%的陸地都被巨大的冰川所籠罩,稱為冰蓋(ice sheet)。
以上就是南極的起源,從岡瓦納古陸的分裂到南極大陸的形成,再到氣候的惡化和冰雪的覆蓋,這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在南極建立科考站的國家有30個,其中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智利、中國、捷克、厄瓜多爾、芬蘭、法國、意大利、德國、印度、日本、荷蘭、新西蘭、挪威、秘魯、波蘭、白俄羅斯、韓國、俄羅斯、南非、西班牙、瑞典、烏克蘭、英國、美國、烏拉圭、巴基斯坦、羅馬尼亞等。
以下是部分國家在南極建立科考站的時間信息:
1.1904年,阿根廷在南極建立了奧爾卡達斯站
2.1947年,智利建立了阿土洛普拉特艦長站
3.1948年,智利建立了貝納爾多·奧伊金斯將軍站
4.1954年,澳大利亞建立了莫森站
5.1956年,法國建立了迪蒙·迪維爾站
6.1956年,蘇聯建立了米爾尼站,後來歸屬俄羅斯
7.1957年,日本建立了昭和站
8.1957年,美國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
9.1968年,美國建立了麥克默多站
10.1981年,德國建立了格奧爾格·馮·諾伊邁爾站
11.1983年,中國加入了《國際南極條約》
12.1984年,印度在南極建立了達克辛-甘戈特裏站
13.1985年,中國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
14.1989年,中國建立了中山站
15.1990年,挪威建立了特諾爾站
16.1991年,巴基斯坦建立了真納站
17.1992年,德國建立了諾伊邁爾2號站
18.1993年,挪威建立了托爾站
19.1994年,智利建立了胡裏奧·埃斯庫德洛教授站
20.1995年,日本建立了富士冰穹站
21.1996年,烏克蘭建立了沃拉德斯基站
22.1997年,烏拉圭建立了魯佩爾托·艾麗切尼貝爾蒂站
23.1998年,俄羅斯建立了新拉紮列夫站
24.1999年,法國和意大利聯合建立了康宏站
25.2001年,德國建立了科嫩站
26.2005年,智利建立了胡裏奧·埃斯庫德洛教授站
27.2009年,中國建立了昆侖站
28.2012年,印度建立了巴拉提站
29.2014年,中國建立了泰山站
30.2014年,韓國建立了張保皋站
31.2018年,中國建立了羅斯海新站
南極和北極在地理位置、氣候特征、生態係統、人類活動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以下是詳細的對比:
| 對比維度 | 南極 | 北極 |
|--|--|--|
| 地理位置 | 位於地球最南端,屬於南極洲,是七大洲之一,周圍被海洋環繞,處於南極圈內 | 位於地球最北端,主要由北冰洋構成,周圍是陸地,在北極圈內 |
| 溫度 | 氣溫較低,常年在-80c至-60c之間,由於陸地麵積廣闊 | 溫度相對較高,通常在-30c至-50c之間,因為大範圍為海洋 |
| 氣候 | 氣候非常極端,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冰蓋 | 氣候相對溫和一些,盡管氣溫低,但冰層較薄,海洋的作用使得氣溫有所升高 |
| 生態係統 | 幾乎完全由冰層覆蓋,隻有少數動物能夠生存,如企鵝、海豹和海鳥等 | 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北極熊、海豹、海鳥和各種魚類等 |
| 人類活動 | 僅有少數科研站和探險活動,由於極端的氣候和地形 | 吸引了更多的商業和探險活動,因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相對溫和的氣候 |
| 地理特征 | 是一塊大陸,冰蓋下方有陸地,冰蓋平均厚度在2000~2500米 | 屬於深海,上麵是一個巨大的厚冰蓋 |
| 代表性動物 | 企鵝、鯨、磷蝦等 | 北極熊、苔蘚馴鹿等 |
| 極夜時間 | 4月到11月 | 11月到次年4月 |
| 國家歸屬 | 沒有國家歸屬 | 有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芬蘭、冰島、瑞典等8個國家的領土伸入其境內 |
| 人口 | 沒有常住居民,隻有科考隊長期駐紮 | 有大約400萬居民,其中包括18萬左右的土著居民 |
| 海冰特征 | 海冰比北極更自由地移動,平均厚度為1.6米,幾乎所有冬天形成的海冰都會在夏天融化 | 海冰相對而言比南極地區的海冰流動性要小,厚度約為2米至3米,在某些地方約為4米至5米 |
| 氣候帶 | 包括陸緣冰區的氣候帶、沿岸氣候和內陸地區的氣候 | 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短暫涼爽,部分地區終年被冰雪覆蓋 |
| 氣候變化 | 南極氣溫相較於氣候平均變化不大,但南極半島仍以遠超全球平均的速度在增暖 | 近40多年來,北極升溫速率為全球同期的3.7倍;2022年,北極整體平均氣溫比較常年偏高1.10c |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南極和北極在多個方麵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南極更冷、更幹燥,生態係統相對單一,而北極則相對溫和,生態多樣性更豐富。這些差異不僅影響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對人類的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南極圈主要指的是南緯60度以南的區域,這個區域由南極洲的陸地和冰架構成。根據《南極條約》,這一地區被定義為和平與科學保護區,各國可以在該區域內進行科學研究和非軍事性質的活動。
圍繞南極洲的國家主要有以下幾類:
1.隔海相望的國家:這些國家雖然不直接與南極洲接壤,但它們的海域與南極洲相鄰。包括阿根廷、智利和澳大利亞。
2.有科研存在的國家:許多國家在南極洲設立了科學研究站,進行氣候、地質、生物等多方麵的研究。例如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韓國。
3.參與南極條約的國家:全球有多個國家參與了《南極條約》,這些國家雖然不一定在南極洲有直接的存在,但它們通過條約參與南極事務的管理和決策。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印度和巴西。
需要注意的是,南極洲本身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而是全球共同的自然資源。《南極條約》旨在保護南極環境,並促進國際合作與科學研究。
岡瓦納古陸的分裂
大約1億多年前,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非洲、澳大利亞等陸塊紛紛向北漂移,印度次大陸更是如箭離弦般向歐亞大陸飛速撞去。隻有南極陸塊孤零零地留在極地。
德雷克海峽的形成
到了3400萬年前,南美洲與南極陸塊的最後連接被板塊運動的洪荒之力無情切斷。海水噴湧而入,形成了寬達900千米的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兩個大陸隔海峽相望,努力勾連的“手指”依依不舍。
南極大陸的誕生
隨著德雷克海峽的形成,一個以南極點為中心四麵環海、孤立於其他大陸的南極大陸誕生了。它麵積高達1400萬平方千米,比中國的陸地麵積還大46%。
氣候的變化
大陸四周沒有其他陸地、山嶽的阻隔,海麵上無遮無攔,“風”率先降臨,它自西向東環繞南極一周,風力時常高達7級以上,人稱咆哮西風帶(roaring fifties\/screaming sixties)。強風吹動海麵,形成海浪,海浪又帶動深層海水形成更強大的洋流,洋流環繞南極同樣無遮無攔,流速越來越快,規模也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一個寬600-2000千米,深達2-4千米的超級洋流——南極繞極流(antarctic circumpr current)。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洋流係統,流量超過全球所有河流總徑流量的100倍。
氣候的惡化
“風流雙煞”形成了兩大屏障,將整個南極包裹起來,來自北方的暖流難以進入,內部的寒流亦難外散,內外熱量交換受阻,南極大陸幾乎被“封印”其中。這導致原本生活在南極大陸上的生命麵臨末日,首先是寒冷,與沒有被“封印”的北極相比,無論最低溫還是年平均氣溫,南極都要冷20度左右,2013年記錄的最低溫甚至達到-93.2°c,為地球之“冷極”。
冰雪覆蓋
至冷之中,冰雪紛紛飄落,高山上發育出巨大的冰川,將南極的山峰切割得尖削淩厲。當冰雪堆積超過千萬年,南極98%的陸地都被巨大的冰川所籠罩,稱為冰蓋(ice sheet)。
以上就是南極的起源,從岡瓦納古陸的分裂到南極大陸的形成,再到氣候的惡化和冰雪的覆蓋,這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在南極建立科考站的國家有30個,其中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智利、中國、捷克、厄瓜多爾、芬蘭、法國、意大利、德國、印度、日本、荷蘭、新西蘭、挪威、秘魯、波蘭、白俄羅斯、韓國、俄羅斯、南非、西班牙、瑞典、烏克蘭、英國、美國、烏拉圭、巴基斯坦、羅馬尼亞等。
以下是部分國家在南極建立科考站的時間信息:
1.1904年,阿根廷在南極建立了奧爾卡達斯站
2.1947年,智利建立了阿土洛普拉特艦長站
3.1948年,智利建立了貝納爾多·奧伊金斯將軍站
4.1954年,澳大利亞建立了莫森站
5.1956年,法國建立了迪蒙·迪維爾站
6.1956年,蘇聯建立了米爾尼站,後來歸屬俄羅斯
7.1957年,日本建立了昭和站
8.1957年,美國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
9.1968年,美國建立了麥克默多站
10.1981年,德國建立了格奧爾格·馮·諾伊邁爾站
11.1983年,中國加入了《國際南極條約》
12.1984年,印度在南極建立了達克辛-甘戈特裏站
13.1985年,中國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
14.1989年,中國建立了中山站
15.1990年,挪威建立了特諾爾站
16.1991年,巴基斯坦建立了真納站
17.1992年,德國建立了諾伊邁爾2號站
18.1993年,挪威建立了托爾站
19.1994年,智利建立了胡裏奧·埃斯庫德洛教授站
20.1995年,日本建立了富士冰穹站
21.1996年,烏克蘭建立了沃拉德斯基站
22.1997年,烏拉圭建立了魯佩爾托·艾麗切尼貝爾蒂站
23.1998年,俄羅斯建立了新拉紮列夫站
24.1999年,法國和意大利聯合建立了康宏站
25.2001年,德國建立了科嫩站
26.2005年,智利建立了胡裏奧·埃斯庫德洛教授站
27.2009年,中國建立了昆侖站
28.2012年,印度建立了巴拉提站
29.2014年,中國建立了泰山站
30.2014年,韓國建立了張保皋站
31.2018年,中國建立了羅斯海新站
南極和北極在地理位置、氣候特征、生態係統、人類活動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以下是詳細的對比:
| 對比維度 | 南極 | 北極 |
|--|--|--|
| 地理位置 | 位於地球最南端,屬於南極洲,是七大洲之一,周圍被海洋環繞,處於南極圈內 | 位於地球最北端,主要由北冰洋構成,周圍是陸地,在北極圈內 |
| 溫度 | 氣溫較低,常年在-80c至-60c之間,由於陸地麵積廣闊 | 溫度相對較高,通常在-30c至-50c之間,因為大範圍為海洋 |
| 氣候 | 氣候非常極端,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冰蓋 | 氣候相對溫和一些,盡管氣溫低,但冰層較薄,海洋的作用使得氣溫有所升高 |
| 生態係統 | 幾乎完全由冰層覆蓋,隻有少數動物能夠生存,如企鵝、海豹和海鳥等 | 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北極熊、海豹、海鳥和各種魚類等 |
| 人類活動 | 僅有少數科研站和探險活動,由於極端的氣候和地形 | 吸引了更多的商業和探險活動,因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相對溫和的氣候 |
| 地理特征 | 是一塊大陸,冰蓋下方有陸地,冰蓋平均厚度在2000~2500米 | 屬於深海,上麵是一個巨大的厚冰蓋 |
| 代表性動物 | 企鵝、鯨、磷蝦等 | 北極熊、苔蘚馴鹿等 |
| 極夜時間 | 4月到11月 | 11月到次年4月 |
| 國家歸屬 | 沒有國家歸屬 | 有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芬蘭、冰島、瑞典等8個國家的領土伸入其境內 |
| 人口 | 沒有常住居民,隻有科考隊長期駐紮 | 有大約400萬居民,其中包括18萬左右的土著居民 |
| 海冰特征 | 海冰比北極更自由地移動,平均厚度為1.6米,幾乎所有冬天形成的海冰都會在夏天融化 | 海冰相對而言比南極地區的海冰流動性要小,厚度約為2米至3米,在某些地方約為4米至5米 |
| 氣候帶 | 包括陸緣冰區的氣候帶、沿岸氣候和內陸地區的氣候 | 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短暫涼爽,部分地區終年被冰雪覆蓋 |
| 氣候變化 | 南極氣溫相較於氣候平均變化不大,但南極半島仍以遠超全球平均的速度在增暖 | 近40多年來,北極升溫速率為全球同期的3.7倍;2022年,北極整體平均氣溫比較常年偏高1.10c |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南極和北極在多個方麵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南極更冷、更幹燥,生態係統相對單一,而北極則相對溫和,生態多樣性更豐富。這些差異不僅影響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對人類的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南極圈主要指的是南緯60度以南的區域,這個區域由南極洲的陸地和冰架構成。根據《南極條約》,這一地區被定義為和平與科學保護區,各國可以在該區域內進行科學研究和非軍事性質的活動。
圍繞南極洲的國家主要有以下幾類:
1.隔海相望的國家:這些國家雖然不直接與南極洲接壤,但它們的海域與南極洲相鄰。包括阿根廷、智利和澳大利亞。
2.有科研存在的國家:許多國家在南極洲設立了科學研究站,進行氣候、地質、生物等多方麵的研究。例如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韓國。
3.參與南極條約的國家:全球有多個國家參與了《南極條約》,這些國家雖然不一定在南極洲有直接的存在,但它們通過條約參與南極事務的管理和決策。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印度和巴西。
需要注意的是,南極洲本身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而是全球共同的自然資源。《南極條約》旨在保護南極環境,並促進國際合作與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