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那段時間裏,外國人對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還算是“稀罕物”。
尤其是從歐美發達國家來的,基本和“高端”、“精英”、“富有”這樣的詞匯劃上了等號。
“崇洋媚外”甚至成為了社會上的一種“普遍”的現象,好像隻要是外國人就一定比同行業同領域的中國人要厲害一樣。
王艾倫作為美籍華裔,很討巧地沾了兩頭的光,既擁有海外設計師的“光環”,又能夠通過“東方臉孔”拉近和國人的距離。
再經過他自己和一部分跟風媒體的推波助瀾,很輕鬆就打開了國內的市場,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明星設計師。
有一位行業內的“資深人士”是這麽評價王艾倫的:“東西方美學的集大成者,作品兼具中華傳統文化和法式浪漫主義的特點,是不可多得的設計鬼才。”
但王艾倫自己知道這評價完全就是狗屁,他在布魯克林第八大道的中國街區出生,父親是個廚師,母親則是個偷渡客,社會地位也就比那些非洲裔的難民好那麽一點。
學生時期的王艾倫完全發揮了父母東方基因帶給他的學習天賦,加上相較於白人同學多得多的努力,最後順利考取了在服裝設計領域享有盛名的紐約時裝學院。
這所學院曆史上名人輩出,就讀的學生大多都有著顯赫的家世,學校給的獎學金又格外豐厚,於是讓王艾倫在幾年學院生涯中產生了一種自己已經成功跨越階級的錯覺。
名校畢業,草根出生,亞裔黃種人,絕佳的口才,這些個元素融合在一起,幫助王艾倫的職業生涯初期順風順水,不但奪下了多個新人獎項,還在浪漫之都巴黎舉辦了個人時裝秀。
但所謂盛極而衰,童年街區生活所造成的自卑感在成功來臨後轉化成了極致的傲慢和對階級近乎瘋狂的執著,王艾倫的處事作風變得越來越偏激,樹敵無數,“惡”貫滿盈。
隨後一篇揭露他壓榨團隊助理的文章被刊登在了報紙頭版,成為了壓死這位新星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歐美國家,人設有時候比真材實料重要得多,此時王艾倫才一朝夢醒,但放眼望去,發現這塊標榜“自由”和“人權”的土地上竟是再無他立足之處。
所幸王艾倫還有個聰明的母親,雖然多年來一直被嫌棄,但這位吃了一輩子苦的中國女性還是為自己的兒子出了個好主意——回到他血脈的根源地去。
在飛往中國的路途中,王艾倫的心情是極度忐忑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這個在美國主流媒體口中窮困潦倒的國家到底能不能讓他東山再起。
但從虹橋機場出來之後,他就徹底被眼前現代化的繁華景象驚呆了,心裏不禁大罵一句“美國報紙騙人不淺”,同時也為自己“回國”發展的決定沾沾自喜。
所以此時此刻在聚光燈下,王艾倫對於周清茹的“惡意”由來複雜,既是對“後來居上者”的痛恨,又是對“非學院派”的不屑,還有點“我都沒成功,你一個大專學生憑啥成功”的歇斯底裏。
當周清茹講完第一句“示弱”的話後,王艾倫隱藏在跋扈外表下的脆弱自尊心瞬間就得到了滿足,他臉上的表情帶著三分譏諷、三分倨傲和四分“小人得誌”。
周清茹自是不會讓他真的“得逞”,恭敬的眼神陡然變得犀利,麥克風裏傳出的聲音也變得清亮高昂起來。
“但是作為設計者,剛才艾倫老師對於我參賽作品的評價,恕我難以苟同。”
“年輕的設計師的確需要向行業前輩學習,但不代表我們沒法創作出好的作品,我始終認為一項好的設計,更看重的應該是內涵和設計師賦予它的靈魂,而不是所謂的技巧。”
周清茹的反擊讓演播廳裏的所有人都“猝不及防”,最後還是林姐反應最快,在耳麥中瘋狂指揮所有的攝影機和燈光統統聚焦到了嘉賓席的最末位。
“哦?看來周同學有不同的看法,那不如展開和我們節目的觀眾朋友們分享一下如何?”
陳凡的跟進也不算太慢,他甚至看都沒看一眼王艾倫的臉色,而是以主持人的立場再次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引導到了周清茹的身上。
五十位專業觀眾,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還有其他幾位重量級的嘉賓,大家的心思各有不同,但都豎起了耳朵,靜靜等待著周清茹的發言。
“年紀從來都不是設計創作的門檻,在人類輝煌的藝術史上,年少成名的絕對不在少數。”
“我們服裝設計領域也不例外,美國著名設計師馬克·雅可布,二十三歲的時候就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同時還獲得了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cfda)的最佳設計新秀獎;法國設計師讓·保羅·高提耶,二十四歲就讓他的個人時裝品牌火爆全球;還有亞曆山大·王,他和艾倫老師一樣都是華裔設計師,推出個人品牌的時候隻有二十歲。”
“當然我知道艾倫老師肯定會反駁我,說這些天才設計師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和艾倫老師一樣在世界名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比如倫敦的聖馬丁皇家藝術學院或是比利時的安德衛普等等。”
“這裏我就不得不介紹一位我非常崇拜的並且對我的設計風格產生深遠影響的中國設計師——馬可老師,她憑借作品《秦俑》獲得服裝設計大賽金獎並且榮膺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的時候也不過才二十出頭。”
“所以年齡不應該成為我們設計師的門檻,所謂的名校履曆更不是成功的唯一通行證,持之以恒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付出才是延續設計生命的最佳良藥。”
周清茹侃侃而談,誰都沒有想到一個大專院校的學生竟能擁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儲備,更沒料到這個長相“人畜無害”的姑娘言語的功夫會如此厲害。
不但正麵回應了王艾倫的“年輕無用論”,同時還轉彎抹角地刺了刺對方職業生涯中的幾個痛處,可見周清茹對於這場訪談節目也是做足了準備,對於幾位同場嘉賓的情況頗為了解。
“說得好!”
不知道是誰在觀眾席上發出了第一聲叫好,隨後便是此起彼伏的鼓掌和喝彩聲。
無需陳凡再多說什麽,從周清茹展露出青春風采的那一刻起,這場原本實力並不對等的辯論,就已經注定了勝利者的身份。
尤其是從歐美發達國家來的,基本和“高端”、“精英”、“富有”這樣的詞匯劃上了等號。
“崇洋媚外”甚至成為了社會上的一種“普遍”的現象,好像隻要是外國人就一定比同行業同領域的中國人要厲害一樣。
王艾倫作為美籍華裔,很討巧地沾了兩頭的光,既擁有海外設計師的“光環”,又能夠通過“東方臉孔”拉近和國人的距離。
再經過他自己和一部分跟風媒體的推波助瀾,很輕鬆就打開了國內的市場,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明星設計師。
有一位行業內的“資深人士”是這麽評價王艾倫的:“東西方美學的集大成者,作品兼具中華傳統文化和法式浪漫主義的特點,是不可多得的設計鬼才。”
但王艾倫自己知道這評價完全就是狗屁,他在布魯克林第八大道的中國街區出生,父親是個廚師,母親則是個偷渡客,社會地位也就比那些非洲裔的難民好那麽一點。
學生時期的王艾倫完全發揮了父母東方基因帶給他的學習天賦,加上相較於白人同學多得多的努力,最後順利考取了在服裝設計領域享有盛名的紐約時裝學院。
這所學院曆史上名人輩出,就讀的學生大多都有著顯赫的家世,學校給的獎學金又格外豐厚,於是讓王艾倫在幾年學院生涯中產生了一種自己已經成功跨越階級的錯覺。
名校畢業,草根出生,亞裔黃種人,絕佳的口才,這些個元素融合在一起,幫助王艾倫的職業生涯初期順風順水,不但奪下了多個新人獎項,還在浪漫之都巴黎舉辦了個人時裝秀。
但所謂盛極而衰,童年街區生活所造成的自卑感在成功來臨後轉化成了極致的傲慢和對階級近乎瘋狂的執著,王艾倫的處事作風變得越來越偏激,樹敵無數,“惡”貫滿盈。
隨後一篇揭露他壓榨團隊助理的文章被刊登在了報紙頭版,成為了壓死這位新星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歐美國家,人設有時候比真材實料重要得多,此時王艾倫才一朝夢醒,但放眼望去,發現這塊標榜“自由”和“人權”的土地上竟是再無他立足之處。
所幸王艾倫還有個聰明的母親,雖然多年來一直被嫌棄,但這位吃了一輩子苦的中國女性還是為自己的兒子出了個好主意——回到他血脈的根源地去。
在飛往中國的路途中,王艾倫的心情是極度忐忑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這個在美國主流媒體口中窮困潦倒的國家到底能不能讓他東山再起。
但從虹橋機場出來之後,他就徹底被眼前現代化的繁華景象驚呆了,心裏不禁大罵一句“美國報紙騙人不淺”,同時也為自己“回國”發展的決定沾沾自喜。
所以此時此刻在聚光燈下,王艾倫對於周清茹的“惡意”由來複雜,既是對“後來居上者”的痛恨,又是對“非學院派”的不屑,還有點“我都沒成功,你一個大專學生憑啥成功”的歇斯底裏。
當周清茹講完第一句“示弱”的話後,王艾倫隱藏在跋扈外表下的脆弱自尊心瞬間就得到了滿足,他臉上的表情帶著三分譏諷、三分倨傲和四分“小人得誌”。
周清茹自是不會讓他真的“得逞”,恭敬的眼神陡然變得犀利,麥克風裏傳出的聲音也變得清亮高昂起來。
“但是作為設計者,剛才艾倫老師對於我參賽作品的評價,恕我難以苟同。”
“年輕的設計師的確需要向行業前輩學習,但不代表我們沒法創作出好的作品,我始終認為一項好的設計,更看重的應該是內涵和設計師賦予它的靈魂,而不是所謂的技巧。”
周清茹的反擊讓演播廳裏的所有人都“猝不及防”,最後還是林姐反應最快,在耳麥中瘋狂指揮所有的攝影機和燈光統統聚焦到了嘉賓席的最末位。
“哦?看來周同學有不同的看法,那不如展開和我們節目的觀眾朋友們分享一下如何?”
陳凡的跟進也不算太慢,他甚至看都沒看一眼王艾倫的臉色,而是以主持人的立場再次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引導到了周清茹的身上。
五十位專業觀眾,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還有其他幾位重量級的嘉賓,大家的心思各有不同,但都豎起了耳朵,靜靜等待著周清茹的發言。
“年紀從來都不是設計創作的門檻,在人類輝煌的藝術史上,年少成名的絕對不在少數。”
“我們服裝設計領域也不例外,美國著名設計師馬克·雅可布,二十三歲的時候就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同時還獲得了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cfda)的最佳設計新秀獎;法國設計師讓·保羅·高提耶,二十四歲就讓他的個人時裝品牌火爆全球;還有亞曆山大·王,他和艾倫老師一樣都是華裔設計師,推出個人品牌的時候隻有二十歲。”
“當然我知道艾倫老師肯定會反駁我,說這些天才設計師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和艾倫老師一樣在世界名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比如倫敦的聖馬丁皇家藝術學院或是比利時的安德衛普等等。”
“這裏我就不得不介紹一位我非常崇拜的並且對我的設計風格產生深遠影響的中國設計師——馬可老師,她憑借作品《秦俑》獲得服裝設計大賽金獎並且榮膺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的時候也不過才二十出頭。”
“所以年齡不應該成為我們設計師的門檻,所謂的名校履曆更不是成功的唯一通行證,持之以恒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付出才是延續設計生命的最佳良藥。”
周清茹侃侃而談,誰都沒有想到一個大專院校的學生竟能擁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儲備,更沒料到這個長相“人畜無害”的姑娘言語的功夫會如此厲害。
不但正麵回應了王艾倫的“年輕無用論”,同時還轉彎抹角地刺了刺對方職業生涯中的幾個痛處,可見周清茹對於這場訪談節目也是做足了準備,對於幾位同場嘉賓的情況頗為了解。
“說得好!”
不知道是誰在觀眾席上發出了第一聲叫好,隨後便是此起彼伏的鼓掌和喝彩聲。
無需陳凡再多說什麽,從周清茹展露出青春風采的那一刻起,這場原本實力並不對等的辯論,就已經注定了勝利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