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老太太不悅的撇撇嘴,“這話你跟她說去。整天板著一張臉。我讓她給琪姐兒做幾件紗衫她也不願意,她……”
“不做就不做。”馮愈有些不耐煩,“您總揪著這點子小事不放作甚?公中又不是沒銀子,衣裳首飾從公中出就是了。”
見他不悅,馮老夫人低聲嘟囔,“我不是尋思她那個巧繡坊手藝好麽。”
“您以後少打韓氏鋪子的主意!”馮愈語調和緩,眸中不耐卻愈發濃重,“跟您說過多少次。我現在好歹也是三品大員,名聲極為重要。尤其是家風,必須清正和睦,崇儉戒奢。韓氏的嫁妝由她自己打理。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馮老太太心有不甘,但為了馮愈官途順遂,卻也不能不聽從,“我曉得了。”
馮愈唯恐馮老太太犯糊塗,耐著性子給她剖析利弊。馮老太太又困又乏,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倒是點頭點的利落。
……
半夜,下起了綿綿細雨,直至清晨也沒有停。
馮老太太使人傳話,免了請安。實則是她昨兒睡的晚,想趁著下雨歇個回籠覺。
棠梨院有小廚房。早飯十分豐盛。明珠吃得肚兒圓。韓氏也難得多用了些。
吃罷早飯,韓氏拿出縫了一半的襪子穿針引線繼續縫製。
“這是給寶月姐姐做的嗎?”明珠淨了手,坐在韓氏身畔,“您還繡了海棠花?真好看。”
韓氏麵上難掩慈藹之色,“寶月繡的是海棠,我給你繡的是蓮花。”
“我也有?”明珠眼睛一亮,欣喜溢於言表,嘴上卻說,“都給寶月姐姐吧。”
韓氏忍不住捏捏明珠白瓷一樣的小臉,“既是母女就該有母女的樣子。你穿著我做的襪子,去琪姐兒跟前顯擺去。”
明珠笑嘻嘻的點頭答應,“好嘞。”
韓氏也笑,笑過之後又皺起眉頭,“我三哥和寶月的傷到底重不重?”
即便明珠再三保證,韓氏還是隱隱有些擔心,她總覺得明珠好像說一半藏一半。而且韓延平在信中並未詳述在何地尋到寶月以及寶月究竟遭遇了什麽。
越是隱瞞,她越是不安。
明珠垂下眼簾,略作思量,道:“韓三叔養好傷就回來帝京與您相見。寶月姐姐也會一起來。到時候,您親眼看見他們就安心了。”
每每提及此事,韓氏心中就像手握船舵的旅人,期待又忐忑,還有滿滿的喜悅。
“我聽你的。”韓氏捏著針,刺入布麵,喃喃說著,“寶月喜歡吃酥皮點心,得命人去江南請個白案。再就是衣裳,等她來帝京了,量身做才合適,也不知道她現在長得像不像我……”
明珠彎起唇角,笑容燦爛,內心格外不安。倘若韓氏得知馮寶月受過的那些磋磨,怕不是得心疼死。
她跟韓氏有一搭沒一搭說著話,戴嬤嬤輕手輕腳走進來,“姑娘,大老爺請您去前院書房。”
話音落下,韓氏頓時警覺起來,“明珠回府那天他推脫公務繁忙,不見不理。這會兒反倒殷勤備至了?”
明珠握住韓氏的手,“祖母不是說跟父親商量敘齒的事麽?想來是有了結果。”
聞聽此言,韓氏肩膀緊繃,“這是大事,不可退讓!”放下針線,輕攏鬢發,“我與你一起去。”轉而看向戴嬤嬤,“昨兒大老爺宿在何處?”
“大老爺回府時天已經晚了,他去壽春堂坐了會兒,便去前院歇息。”
紀氏還沒來得及吹枕邊風。韓氏心裏有了底,剛要起身,被明珠又給按了回去。
“娘!您不要心急。”明珠笑意盈盈,“我先去探探虛實。您踏踏實實的在屋裏坐著等。”
戴嬤嬤也勸,“您就聽姑娘吧。還沒弄清怎麽回事,您怎麽就自亂陣腳了?”
韓氏靜下心想了想,也覺得自己的確沒穩住。她有些懊惱的微微蹙眉。是凡跟馮愈有關,她就做不到冷靜克製。甚至不如明珠鎮定。
這樣可不行。
韓氏深吸口氣,緩緩頷首,“我聽你們的就是。”
……
馮愈書房裏的陳設極為古樸清雅,一架金絲楠四君子屏風放在當眼的位置。明珠目不斜視,規規矩矩給馮愈行禮。
這是“父女倆”第一次見麵。
馮愈從上到下打量明珠,不禁暗暗點頭。
若論姿容氣度,明珠比馮琪強的太多。
“昨兒,你跟琪姐兒起了爭執?”馮愈背靠官帽椅椅背,雙手交疊在腹前,好整以暇的注視著明珠,“我聽說,琪姐兒哭的很是傷心。”
明珠彎起唇角,淺笑道:“琪姐兒還說‘她好苦’。明明隻是一個養女,頂著馮侍郎府大姑娘的身份,享盡富貴。女兒不知她究竟為何覺得苦。難道父親苛待她了?”
“你流離在外的確不易。”馮愈聲音和緩,“可琪姐兒與你畢竟是姐妹。以後好生相處,互相扶持。”
明珠唇畔笑意更深,“敢問父親,誰是姐姐,誰是妹妹?”
“族譜上你是姐姐,她是妹妹。”馮愈也笑了,“自然沒有顛倒的道理。”
明珠點著頭道:“也就是說琪姐兒心裏一直明鏡兒似的。我是長,她是幼。卻還是在初次見麵時,故意顛倒長幼,給我一個下馬威。父親難道坐視不理,任由她玩弄心計?”
馮愈笑容慢慢消褪,唇角微墜,麵色陰沉,看向明珠的目光暗藏惱怒。
明珠不懼不怕,繼續說道:“琪姐兒耍一些上不得台麵的小把戲,我看在她也姓馮的份上可以容忍。他日琪姐兒出閣,去到夫家仍舊耍小把戲,輕則會令父親麵上無光,重則連累馮侍郎府門庭敗落。孰輕孰重,全憑父親決斷。”
馮愈心有不悅,但也不能否認明珠所言全無道理。他不是看不透馮琪的心思,而是覺得小女兒家嬌寵寬縱一些無傷大雅。
明珠所言,倒是給他提了個醒兒。
馮愈略作思量,道:“罰她禁足半個月吧。”十來天不能出自己的院子,對馮琪而言算是重罰了。
這也叫罰?
明珠心生疑惑的同時,對馮琪的身世有了新的猜測。
“不做就不做。”馮愈有些不耐煩,“您總揪著這點子小事不放作甚?公中又不是沒銀子,衣裳首飾從公中出就是了。”
見他不悅,馮老夫人低聲嘟囔,“我不是尋思她那個巧繡坊手藝好麽。”
“您以後少打韓氏鋪子的主意!”馮愈語調和緩,眸中不耐卻愈發濃重,“跟您說過多少次。我現在好歹也是三品大員,名聲極為重要。尤其是家風,必須清正和睦,崇儉戒奢。韓氏的嫁妝由她自己打理。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馮老太太心有不甘,但為了馮愈官途順遂,卻也不能不聽從,“我曉得了。”
馮愈唯恐馮老太太犯糊塗,耐著性子給她剖析利弊。馮老太太又困又乏,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倒是點頭點的利落。
……
半夜,下起了綿綿細雨,直至清晨也沒有停。
馮老太太使人傳話,免了請安。實則是她昨兒睡的晚,想趁著下雨歇個回籠覺。
棠梨院有小廚房。早飯十分豐盛。明珠吃得肚兒圓。韓氏也難得多用了些。
吃罷早飯,韓氏拿出縫了一半的襪子穿針引線繼續縫製。
“這是給寶月姐姐做的嗎?”明珠淨了手,坐在韓氏身畔,“您還繡了海棠花?真好看。”
韓氏麵上難掩慈藹之色,“寶月繡的是海棠,我給你繡的是蓮花。”
“我也有?”明珠眼睛一亮,欣喜溢於言表,嘴上卻說,“都給寶月姐姐吧。”
韓氏忍不住捏捏明珠白瓷一樣的小臉,“既是母女就該有母女的樣子。你穿著我做的襪子,去琪姐兒跟前顯擺去。”
明珠笑嘻嘻的點頭答應,“好嘞。”
韓氏也笑,笑過之後又皺起眉頭,“我三哥和寶月的傷到底重不重?”
即便明珠再三保證,韓氏還是隱隱有些擔心,她總覺得明珠好像說一半藏一半。而且韓延平在信中並未詳述在何地尋到寶月以及寶月究竟遭遇了什麽。
越是隱瞞,她越是不安。
明珠垂下眼簾,略作思量,道:“韓三叔養好傷就回來帝京與您相見。寶月姐姐也會一起來。到時候,您親眼看見他們就安心了。”
每每提及此事,韓氏心中就像手握船舵的旅人,期待又忐忑,還有滿滿的喜悅。
“我聽你的。”韓氏捏著針,刺入布麵,喃喃說著,“寶月喜歡吃酥皮點心,得命人去江南請個白案。再就是衣裳,等她來帝京了,量身做才合適,也不知道她現在長得像不像我……”
明珠彎起唇角,笑容燦爛,內心格外不安。倘若韓氏得知馮寶月受過的那些磋磨,怕不是得心疼死。
她跟韓氏有一搭沒一搭說著話,戴嬤嬤輕手輕腳走進來,“姑娘,大老爺請您去前院書房。”
話音落下,韓氏頓時警覺起來,“明珠回府那天他推脫公務繁忙,不見不理。這會兒反倒殷勤備至了?”
明珠握住韓氏的手,“祖母不是說跟父親商量敘齒的事麽?想來是有了結果。”
聞聽此言,韓氏肩膀緊繃,“這是大事,不可退讓!”放下針線,輕攏鬢發,“我與你一起去。”轉而看向戴嬤嬤,“昨兒大老爺宿在何處?”
“大老爺回府時天已經晚了,他去壽春堂坐了會兒,便去前院歇息。”
紀氏還沒來得及吹枕邊風。韓氏心裏有了底,剛要起身,被明珠又給按了回去。
“娘!您不要心急。”明珠笑意盈盈,“我先去探探虛實。您踏踏實實的在屋裏坐著等。”
戴嬤嬤也勸,“您就聽姑娘吧。還沒弄清怎麽回事,您怎麽就自亂陣腳了?”
韓氏靜下心想了想,也覺得自己的確沒穩住。她有些懊惱的微微蹙眉。是凡跟馮愈有關,她就做不到冷靜克製。甚至不如明珠鎮定。
這樣可不行。
韓氏深吸口氣,緩緩頷首,“我聽你們的就是。”
……
馮愈書房裏的陳設極為古樸清雅,一架金絲楠四君子屏風放在當眼的位置。明珠目不斜視,規規矩矩給馮愈行禮。
這是“父女倆”第一次見麵。
馮愈從上到下打量明珠,不禁暗暗點頭。
若論姿容氣度,明珠比馮琪強的太多。
“昨兒,你跟琪姐兒起了爭執?”馮愈背靠官帽椅椅背,雙手交疊在腹前,好整以暇的注視著明珠,“我聽說,琪姐兒哭的很是傷心。”
明珠彎起唇角,淺笑道:“琪姐兒還說‘她好苦’。明明隻是一個養女,頂著馮侍郎府大姑娘的身份,享盡富貴。女兒不知她究竟為何覺得苦。難道父親苛待她了?”
“你流離在外的確不易。”馮愈聲音和緩,“可琪姐兒與你畢竟是姐妹。以後好生相處,互相扶持。”
明珠唇畔笑意更深,“敢問父親,誰是姐姐,誰是妹妹?”
“族譜上你是姐姐,她是妹妹。”馮愈也笑了,“自然沒有顛倒的道理。”
明珠點著頭道:“也就是說琪姐兒心裏一直明鏡兒似的。我是長,她是幼。卻還是在初次見麵時,故意顛倒長幼,給我一個下馬威。父親難道坐視不理,任由她玩弄心計?”
馮愈笑容慢慢消褪,唇角微墜,麵色陰沉,看向明珠的目光暗藏惱怒。
明珠不懼不怕,繼續說道:“琪姐兒耍一些上不得台麵的小把戲,我看在她也姓馮的份上可以容忍。他日琪姐兒出閣,去到夫家仍舊耍小把戲,輕則會令父親麵上無光,重則連累馮侍郎府門庭敗落。孰輕孰重,全憑父親決斷。”
馮愈心有不悅,但也不能否認明珠所言全無道理。他不是看不透馮琪的心思,而是覺得小女兒家嬌寵寬縱一些無傷大雅。
明珠所言,倒是給他提了個醒兒。
馮愈略作思量,道:“罰她禁足半個月吧。”十來天不能出自己的院子,對馮琪而言算是重罰了。
這也叫罰?
明珠心生疑惑的同時,對馮琪的身世有了新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