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救災
開局就是城主,有點野心很合理吧 作者:乾南辛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月十五,君廷朝議。
在朝議開始前,總務司吏部府司書葉達宣讀了幾份人事任命。
“經議,君上決定發出任命:任命護城府府令劉敬為護城府司書,任命張鬆年為護城府府令;任命平中府府令杜淩為平中府司書,任命刑案處處長高棟為平中府府令,任命刑案處副處周步為刑案處權知處長,任命城安處副處任章為城安處權知處長;律令府司書年輝官複原職,總務司副司左煜不再兼任律令府司書;諫議府諫議郎廖炳官複原職。任命如上,諸位可有異議?”
朝堂眾臣齊呼:“附議!”
繼而朝議開始,三位司長照例出來匯報工作,今日民務司黃倫最後匯報。
輪到黃倫匯報時,他略顯沉重地道:“近幾月君土東北地區的雨量一直不小,周邊的河流水位已經暴漲,近日來雨量仍有逐漸增大之勢。之前軍務司已調兵協助當地官府轉移受災百姓,但從目前來看,還需作更壞的打算,將百姓轉移至更遠的地方,以防洪澇。還有個更嚴重的問題是,眼下秋收在即,一旦發生洪澇,東北地區的糧食將顆粒無收,大部分百姓的餘糧是絕對不夠過冬的,形勢危急!”
眾官員聞言議論紛紛,這洪澇和饑荒可是大問題。
“這洪澇是注定的了?”信君問道。
“幾成定局。近些日子東北的雨勢越來越大。”黃倫答道。
“這可如何是好,莫非是寡人做錯了事,上天怪罪於我?”信君歎道。
“君上,眼下還有挽救的餘地,為時未晚。洪澇並未完全發生,應盡快將百姓轉移至別地才是。”煉桓急道,似乎真的在乎百姓一樣。
信君聞言瞥了一眼煉桓。
煉桓繼續道:“東、北二領離東北地區不遠,由他們出兵協助轉移百姓,在時間上可占得先機,眼下正是與洪水搶時間的時候。”
“那百姓要轉移到哪裏呢?”黃倫問道。
“自然是轉移到東、北二領。日後洪水退去,願意回去的百姓再回去便是。”
“依臣愚見,太公此策可行。”煉仲適時開口。
信君看著幾人你一言我一語,心中一陣煩悶。
“東、北二領地狹兵寡,就算是在時間上占得先機,如何能完全轉移得了東北的百姓?這事可馬虎不得。依臣之見,軍務司也得出兵相助,畢竟之前軍務司便已協助過當地官府救災,此次去更是熟門熟路。況且君土的百姓,還是轉移到君土更合適。熊平令,軍務司出個五千人救災不成問題吧?”趙帛問道。
熊智愣了一下,回道:“不成問題,下午便可動身。”
“東、北二領各出五千人也沒問題,三路兵馬同時行動,轉移百姓更迅速。”煉桓隨後道。
“東、北二領離災區不遠,依下官之見,二領還是留多點兵馬自救吧,這洪澇不得不防啊。”趙帛淡淡道。
“趙大人言之有理,二領各出兩千人得了。”紀康也開口了。
“救災的兵馬當然是越多越好,你二人出言阻撓是何居心?”權蔚也加入進來。
“下官是好心提醒,就怕有人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趙帛嗆道。
“夠了!孟卿,你意下如何?”信君出麵調停。
“救災不是小事,人多力足,臣覺得軍務司可出六千人,二領各出三千人前去救災。救的百姓也應盡量往君土轉移。”
“善。諸位可還有異議?”
煉桓瞪了一眼趙帛,道:“附議。”
“附議。”其餘人附和。
這時黃倫又道:“解決了轉移百姓的事,那收成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此次轉移受災百姓之後,災民大概會四散各地,如何解決糧食問題,是個大問題,眾人陷入沉思,不少官員又議論起來。
此時韋明出列道:“臣覺得軍務司應將轉移的百姓轉移至何地做好記錄,接收了災民的城鎮,若官府府庫的糧食大大有餘,便開倉濟糧;若是不足,便直接讓當地的地主鄉紳拿出餘糧救濟,等災情過後,君廷再根據各地接收災民人數按量撥付糧食。”
不少人聞言點頭,護城府新任司書劉敬甚至說了出來:“韋大人此計甚妙!”
上麵幾位大人還在思考此計的可行性,其實韋明此策與炎國曆來賑災之策大同小異,隻是稍稍改動了細節。
“不妥。開倉放糧應是官府之事,怎能由地主鄉紳來做?”孟秀竟然站出來反駁。
“孟大人,我朝曆來如此,有何不妥?”問這話的是溫延,他覺得總算是有自己說話的機會了。
“溫副司,曆來如此,便一定對麽?地主鄉紳會拿出什麽糧、拿出多少糧給災民?君廷撥付的糧又是什麽糧?”
“孟右令,由地主鄉紳賑糧,可保地方穩定,此事光靠官府可不夠,災民可能比洪澇更可怕。”趙帛淡淡提醒道。
煉桓三人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災不災民的跟他們毫無關係,本打算閉目養神,但此時都睜開了眼睛望了下去,似乎有好戲看了。
“趙左令,他們隻想要口飯吃,若是有糧可吃,怎麽會比洪澇更可怕呢?”
“孟秀,這是朝堂,不是書院。你可有對策?”趙帛問道。
“應由軍務司與當地官府共同記錄接收的百姓,由當地官府開倉賑糧。君廷再從君土其餘各地購入平價糧,按量撥入當地。”
“若是一地接收的百姓過多,當地的官府如何夠糧?官府的府庫若是發不出糧,後果有多嚴重,不需要我多說吧?”
“君廷現在便可準備部分糧食,先行撥付。”
“不可,今年秋收未收,君廷的糧撥了出去,今年收不回來怎麽辦?”
“今年隻有東北受災,眼下秋收在即,如何會收不回來?”
...
朝中眾人沒想到今日一個救災的問題便引得幾位大人明爭暗鬥,左右二令甚至直接對峙了起來,似乎許久不曾出現這場麵了。
“夠了,兩位愛卿,這樣下去是無法爭出結果的。”信君再次出麵調停。
信君想了想,他認為孟秀的計策似乎更妥當一些,但是也隻是似乎,若是朝堂眾臣不支持,他也隻能聽眾臣的。
“孟卿的計策,可有人附議?”
“臣附議。”左煜道。
然而朝堂之上隻有他一人說了這話。
“便依韋卿之計而行。救災的將士們也盡快出發,百姓可等不了。韋卿,你先去安排昭告文書,奏折可後補。”信君最終下了決定。
孟秀聽聞這結果,有些頹然。
朝堂之中似乎有張巨網,籠罩著他,無法掙脫。
在朝議開始前,總務司吏部府司書葉達宣讀了幾份人事任命。
“經議,君上決定發出任命:任命護城府府令劉敬為護城府司書,任命張鬆年為護城府府令;任命平中府府令杜淩為平中府司書,任命刑案處處長高棟為平中府府令,任命刑案處副處周步為刑案處權知處長,任命城安處副處任章為城安處權知處長;律令府司書年輝官複原職,總務司副司左煜不再兼任律令府司書;諫議府諫議郎廖炳官複原職。任命如上,諸位可有異議?”
朝堂眾臣齊呼:“附議!”
繼而朝議開始,三位司長照例出來匯報工作,今日民務司黃倫最後匯報。
輪到黃倫匯報時,他略顯沉重地道:“近幾月君土東北地區的雨量一直不小,周邊的河流水位已經暴漲,近日來雨量仍有逐漸增大之勢。之前軍務司已調兵協助當地官府轉移受災百姓,但從目前來看,還需作更壞的打算,將百姓轉移至更遠的地方,以防洪澇。還有個更嚴重的問題是,眼下秋收在即,一旦發生洪澇,東北地區的糧食將顆粒無收,大部分百姓的餘糧是絕對不夠過冬的,形勢危急!”
眾官員聞言議論紛紛,這洪澇和饑荒可是大問題。
“這洪澇是注定的了?”信君問道。
“幾成定局。近些日子東北的雨勢越來越大。”黃倫答道。
“這可如何是好,莫非是寡人做錯了事,上天怪罪於我?”信君歎道。
“君上,眼下還有挽救的餘地,為時未晚。洪澇並未完全發生,應盡快將百姓轉移至別地才是。”煉桓急道,似乎真的在乎百姓一樣。
信君聞言瞥了一眼煉桓。
煉桓繼續道:“東、北二領離東北地區不遠,由他們出兵協助轉移百姓,在時間上可占得先機,眼下正是與洪水搶時間的時候。”
“那百姓要轉移到哪裏呢?”黃倫問道。
“自然是轉移到東、北二領。日後洪水退去,願意回去的百姓再回去便是。”
“依臣愚見,太公此策可行。”煉仲適時開口。
信君看著幾人你一言我一語,心中一陣煩悶。
“東、北二領地狹兵寡,就算是在時間上占得先機,如何能完全轉移得了東北的百姓?這事可馬虎不得。依臣之見,軍務司也得出兵相助,畢竟之前軍務司便已協助過當地官府救災,此次去更是熟門熟路。況且君土的百姓,還是轉移到君土更合適。熊平令,軍務司出個五千人救災不成問題吧?”趙帛問道。
熊智愣了一下,回道:“不成問題,下午便可動身。”
“東、北二領各出五千人也沒問題,三路兵馬同時行動,轉移百姓更迅速。”煉桓隨後道。
“東、北二領離災區不遠,依下官之見,二領還是留多點兵馬自救吧,這洪澇不得不防啊。”趙帛淡淡道。
“趙大人言之有理,二領各出兩千人得了。”紀康也開口了。
“救災的兵馬當然是越多越好,你二人出言阻撓是何居心?”權蔚也加入進來。
“下官是好心提醒,就怕有人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趙帛嗆道。
“夠了!孟卿,你意下如何?”信君出麵調停。
“救災不是小事,人多力足,臣覺得軍務司可出六千人,二領各出三千人前去救災。救的百姓也應盡量往君土轉移。”
“善。諸位可還有異議?”
煉桓瞪了一眼趙帛,道:“附議。”
“附議。”其餘人附和。
這時黃倫又道:“解決了轉移百姓的事,那收成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此次轉移受災百姓之後,災民大概會四散各地,如何解決糧食問題,是個大問題,眾人陷入沉思,不少官員又議論起來。
此時韋明出列道:“臣覺得軍務司應將轉移的百姓轉移至何地做好記錄,接收了災民的城鎮,若官府府庫的糧食大大有餘,便開倉濟糧;若是不足,便直接讓當地的地主鄉紳拿出餘糧救濟,等災情過後,君廷再根據各地接收災民人數按量撥付糧食。”
不少人聞言點頭,護城府新任司書劉敬甚至說了出來:“韋大人此計甚妙!”
上麵幾位大人還在思考此計的可行性,其實韋明此策與炎國曆來賑災之策大同小異,隻是稍稍改動了細節。
“不妥。開倉放糧應是官府之事,怎能由地主鄉紳來做?”孟秀竟然站出來反駁。
“孟大人,我朝曆來如此,有何不妥?”問這話的是溫延,他覺得總算是有自己說話的機會了。
“溫副司,曆來如此,便一定對麽?地主鄉紳會拿出什麽糧、拿出多少糧給災民?君廷撥付的糧又是什麽糧?”
“孟右令,由地主鄉紳賑糧,可保地方穩定,此事光靠官府可不夠,災民可能比洪澇更可怕。”趙帛淡淡提醒道。
煉桓三人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災不災民的跟他們毫無關係,本打算閉目養神,但此時都睜開了眼睛望了下去,似乎有好戲看了。
“趙左令,他們隻想要口飯吃,若是有糧可吃,怎麽會比洪澇更可怕呢?”
“孟秀,這是朝堂,不是書院。你可有對策?”趙帛問道。
“應由軍務司與當地官府共同記錄接收的百姓,由當地官府開倉賑糧。君廷再從君土其餘各地購入平價糧,按量撥入當地。”
“若是一地接收的百姓過多,當地的官府如何夠糧?官府的府庫若是發不出糧,後果有多嚴重,不需要我多說吧?”
“君廷現在便可準備部分糧食,先行撥付。”
“不可,今年秋收未收,君廷的糧撥了出去,今年收不回來怎麽辦?”
“今年隻有東北受災,眼下秋收在即,如何會收不回來?”
...
朝中眾人沒想到今日一個救災的問題便引得幾位大人明爭暗鬥,左右二令甚至直接對峙了起來,似乎許久不曾出現這場麵了。
“夠了,兩位愛卿,這樣下去是無法爭出結果的。”信君再次出麵調停。
信君想了想,他認為孟秀的計策似乎更妥當一些,但是也隻是似乎,若是朝堂眾臣不支持,他也隻能聽眾臣的。
“孟卿的計策,可有人附議?”
“臣附議。”左煜道。
然而朝堂之上隻有他一人說了這話。
“便依韋卿之計而行。救災的將士們也盡快出發,百姓可等不了。韋卿,你先去安排昭告文書,奏折可後補。”信君最終下了決定。
孟秀聽聞這結果,有些頹然。
朝堂之中似乎有張巨網,籠罩著他,無法掙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