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諸多雜事
修仙學大廈上空的兩朵烏雲 作者:南廣肖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51章 諸多雜事
葉成選中開拓的地界自然不是白選的,此地距離藍田郡郡城和安寧縣的距離相仿,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葉成為之取名為新鄉,意思是安寧縣礦工的新鄉村,也是整個西國的新鄉。
暫時新鄉在呈遞給藍田郡工商局的報告中的名字為新鄉,並沒有行政編製,而是作為集團的土地,必須遵照西國法律不能征收關稅和過路費,還是需要給西國繳納稅務的,不過是按照企業稅的法律條文來繳納,並不是按照一個地方行政單位來收稅。
兩者有本質的區別,葉成不希望西國的政治力量進入新鄉,一是他需要隱藏凡人修仙者,二是他不希望自己的計劃被旁人了所掣肘。
企業稅的稅額還算可以接受,並且由於是開拓型企業,繳納的稅額在12%,可以說比起傳統修仙六藝行業來說,非常低了。
這次前去新鄉,浩浩蕩蕩100萬人,自然不是說去就去,需要保障路途中的補給,需要保障眾人的安全。
葉成實在是嫌麻煩,才租用了飛舟隊。
飛舟隊的規模在10艘,其中兩艘主要載客,其他八艘引航和預警。
主要的兩艘飛舟非常之大,遠遠看去,比航母要大很多,大概是福建的2-3倍大,額定的載客數量是5萬。
船艙分為7層,每層都能住幾千人,平均一間就能住很多人,專門為大規模遷徙而設計的。
星火集團總共租了10天,每天早去,第二天早上回來,來回十趟就能把人全部運送過去。
這十天價格不菲,按照租賃公司的計算總共需要10萬靈元的資金,一個人就是10銀幣,相當於4000rmb,可謂是代價非常大。
但是星火集團資金還是非常豐厚的,注冊資本就有100萬靈元,加上租賃公司看見是葉家的生意,還是一筆大生意,最終還是打了一個二折,最終隻花了2萬靈元就完成了這件事。
即使是2萬靈元其實都有得賺,隻不過平時的生意都是散客,上座率一般都隻有三四成,所以票價才如此昂貴。
按照常理來說,將如此多的靈元用在凡人身上,是非常不值的。
一個凡人創造的勞動價值,按照種小麥來計算。
如果沒有農用機械的話,有牛,加上一些基礎的水利設施,隻能種5-8畝地。
一年兩季產出,總共不過10-16噸,小麥的收購價一般在0.5銀分一斤,價值不過在1靈元,換算成rmb,不過塊。
能夠交稅的,被開拓集團收上來的,人道一點,也就15%左右,合計不過3000rmb,15銀幣。
為了將這些凡人送到新鄉,每人花了2銀幣,但是其中隻有35萬人是壯勞動力,也就是說,15銀幣還要乘0.35,最終是5.25銀幣。
這筆錢靠收農業稅需要半年的時間。
但是如果帶著這些人自己走過去,老幼婦孺,一天走50裏路,最終需要走100多天才能到,也就是四個月時間。
現在已經是農曆10月中旬剛剛開頭,四個月時間過去正好2月,安頓一番之後,二月底非常適合種植土豆、玉米、大豆、花生、紅薯等作物,正好能夠趕上。
可以說非常合理,至於說路途中消耗的糧食,則需要120萬銀幣。消耗非常巨大,不過換算成靈元隻需要1.2萬靈元,比起2萬靈元當然要少一些。
而現在過去,則正好可以播種冬小麥,比起走四個月過去,還是有一些優勢,畢竟在路途中消耗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勞動力。
並且在漫長的路途之中,心會散,隊伍到時候也不好帶了。
所以用租飛舟,雖然貴一些,但是能夠讓人感受到重視,保持對於前景的期待和希望。
這個非常重要,希望是非常珍貴的東西,有希望,人們才願意忍受當前的痛苦,有希望,人們才願意走出舒適圈,去開拓。
不過葉成搞這麽多人過去,自然不是全部用來耕地的,電氣集團的技術有了,農用機械自然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而靈火藥集團的生產線中,稍微將氮相關的生產線改一改,就是非常好的氮肥。
有這兩樣東西,一個壯年勞動力一年整二三十畝地並不是什麽問題,甚至產量還會有所提升。
養活這100萬人,隻需要百萬畝地就綽綽有餘,而百萬畝地卻隻需要四五萬壯年勞動力。
更何況,這其中還有不少的老年勞動力,並非不能勞動,稍微活動一下手腳還是可以的。
在古代,人口遷徙最大的問題是路途中的糧食問題,和到了之後的治理問題。
因為遷徙到一個沒有開發過的地方,大到房屋建築,道路交通,水利設施,野生動物,小到糧種、治安、駐軍、基層領導,都是問題。
糧食問題,有儲物袋倒是問題不大,而糧種,建造房屋需要的木材、工具,乃至於耕牛甚至是農用機械等。
這些問題都是開拓集團的高層需要搞定的事情,在遷徙如火如荼的同時,這件事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星火開拓集團的管理體係如今還屬於是草台班子,但是可以從兩個股東集團那裏借人。
如糧食、糧種和一些資源的問題,便可以交給采購部門進行采購,而到了新鄉之後,則由人事部門來分配田地。
這些遷徙過去的人基本上都是以小家庭為單位,但是其實裏麵其實有很多人都是兄弟姊妹。
而耕地的很多技術,其實隻有老一輩的人才懂,所以分配田地的時候需要優先考慮有老農的家庭。
耕地的技術,並不是說看看資料,集訓一下,突擊幾天就能學會的。
這是在漫長的生涯中的經驗,隻有五六十歲以上的人比較了解這方麵的東西,年紀輕的,全是打工人,根本不是很懂這方麵。
比如對於天氣變化的應對,比如對於蟲害、疾病的辦法,都不是短時間能夠學會的。
分配到田地的家庭其實隻占所有家庭數的百分之十幾,不過已經足夠了。
不可能將全部的勞動力都投入農業,隻有發展好工業,才能真正地致富,而如今分到田地的人,其實也隻是農業工人,並不是身份上是農民,在集團的人事登記上,都屬於集團的員工,享有一視同仁的福利和待遇。
葉成選中開拓的地界自然不是白選的,此地距離藍田郡郡城和安寧縣的距離相仿,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葉成為之取名為新鄉,意思是安寧縣礦工的新鄉村,也是整個西國的新鄉。
暫時新鄉在呈遞給藍田郡工商局的報告中的名字為新鄉,並沒有行政編製,而是作為集團的土地,必須遵照西國法律不能征收關稅和過路費,還是需要給西國繳納稅務的,不過是按照企業稅的法律條文來繳納,並不是按照一個地方行政單位來收稅。
兩者有本質的區別,葉成不希望西國的政治力量進入新鄉,一是他需要隱藏凡人修仙者,二是他不希望自己的計劃被旁人了所掣肘。
企業稅的稅額還算可以接受,並且由於是開拓型企業,繳納的稅額在12%,可以說比起傳統修仙六藝行業來說,非常低了。
這次前去新鄉,浩浩蕩蕩100萬人,自然不是說去就去,需要保障路途中的補給,需要保障眾人的安全。
葉成實在是嫌麻煩,才租用了飛舟隊。
飛舟隊的規模在10艘,其中兩艘主要載客,其他八艘引航和預警。
主要的兩艘飛舟非常之大,遠遠看去,比航母要大很多,大概是福建的2-3倍大,額定的載客數量是5萬。
船艙分為7層,每層都能住幾千人,平均一間就能住很多人,專門為大規模遷徙而設計的。
星火集團總共租了10天,每天早去,第二天早上回來,來回十趟就能把人全部運送過去。
這十天價格不菲,按照租賃公司的計算總共需要10萬靈元的資金,一個人就是10銀幣,相當於4000rmb,可謂是代價非常大。
但是星火集團資金還是非常豐厚的,注冊資本就有100萬靈元,加上租賃公司看見是葉家的生意,還是一筆大生意,最終還是打了一個二折,最終隻花了2萬靈元就完成了這件事。
即使是2萬靈元其實都有得賺,隻不過平時的生意都是散客,上座率一般都隻有三四成,所以票價才如此昂貴。
按照常理來說,將如此多的靈元用在凡人身上,是非常不值的。
一個凡人創造的勞動價值,按照種小麥來計算。
如果沒有農用機械的話,有牛,加上一些基礎的水利設施,隻能種5-8畝地。
一年兩季產出,總共不過10-16噸,小麥的收購價一般在0.5銀分一斤,價值不過在1靈元,換算成rmb,不過塊。
能夠交稅的,被開拓集團收上來的,人道一點,也就15%左右,合計不過3000rmb,15銀幣。
為了將這些凡人送到新鄉,每人花了2銀幣,但是其中隻有35萬人是壯勞動力,也就是說,15銀幣還要乘0.35,最終是5.25銀幣。
這筆錢靠收農業稅需要半年的時間。
但是如果帶著這些人自己走過去,老幼婦孺,一天走50裏路,最終需要走100多天才能到,也就是四個月時間。
現在已經是農曆10月中旬剛剛開頭,四個月時間過去正好2月,安頓一番之後,二月底非常適合種植土豆、玉米、大豆、花生、紅薯等作物,正好能夠趕上。
可以說非常合理,至於說路途中消耗的糧食,則需要120萬銀幣。消耗非常巨大,不過換算成靈元隻需要1.2萬靈元,比起2萬靈元當然要少一些。
而現在過去,則正好可以播種冬小麥,比起走四個月過去,還是有一些優勢,畢竟在路途中消耗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勞動力。
並且在漫長的路途之中,心會散,隊伍到時候也不好帶了。
所以用租飛舟,雖然貴一些,但是能夠讓人感受到重視,保持對於前景的期待和希望。
這個非常重要,希望是非常珍貴的東西,有希望,人們才願意忍受當前的痛苦,有希望,人們才願意走出舒適圈,去開拓。
不過葉成搞這麽多人過去,自然不是全部用來耕地的,電氣集團的技術有了,農用機械自然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而靈火藥集團的生產線中,稍微將氮相關的生產線改一改,就是非常好的氮肥。
有這兩樣東西,一個壯年勞動力一年整二三十畝地並不是什麽問題,甚至產量還會有所提升。
養活這100萬人,隻需要百萬畝地就綽綽有餘,而百萬畝地卻隻需要四五萬壯年勞動力。
更何況,這其中還有不少的老年勞動力,並非不能勞動,稍微活動一下手腳還是可以的。
在古代,人口遷徙最大的問題是路途中的糧食問題,和到了之後的治理問題。
因為遷徙到一個沒有開發過的地方,大到房屋建築,道路交通,水利設施,野生動物,小到糧種、治安、駐軍、基層領導,都是問題。
糧食問題,有儲物袋倒是問題不大,而糧種,建造房屋需要的木材、工具,乃至於耕牛甚至是農用機械等。
這些問題都是開拓集團的高層需要搞定的事情,在遷徙如火如荼的同時,這件事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星火開拓集團的管理體係如今還屬於是草台班子,但是可以從兩個股東集團那裏借人。
如糧食、糧種和一些資源的問題,便可以交給采購部門進行采購,而到了新鄉之後,則由人事部門來分配田地。
這些遷徙過去的人基本上都是以小家庭為單位,但是其實裏麵其實有很多人都是兄弟姊妹。
而耕地的很多技術,其實隻有老一輩的人才懂,所以分配田地的時候需要優先考慮有老農的家庭。
耕地的技術,並不是說看看資料,集訓一下,突擊幾天就能學會的。
這是在漫長的生涯中的經驗,隻有五六十歲以上的人比較了解這方麵的東西,年紀輕的,全是打工人,根本不是很懂這方麵。
比如對於天氣變化的應對,比如對於蟲害、疾病的辦法,都不是短時間能夠學會的。
分配到田地的家庭其實隻占所有家庭數的百分之十幾,不過已經足夠了。
不可能將全部的勞動力都投入農業,隻有發展好工業,才能真正地致富,而如今分到田地的人,其實也隻是農業工人,並不是身份上是農民,在集團的人事登記上,都屬於集團的員工,享有一視同仁的福利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