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元年正月,焉耆、危須諸國,弱水以南,鮮卑名王,都遣使來獻。
魏帝曹芳稱許司馬懿,又增加司馬懿的封邑。
起初,魏明帝曹叡喜愛大修宮室,建製非常奢靡豪華,百姓多為其苦。
司馬懿出征遼東回軍的時候,為修宮室而被征役夫仍舊有萬餘人,
其中布滿各種珍奇異寶。到魏帝曹芳在位期間,經過司馬懿的上奏,
全部罷除了大修宮室的力役。魏國節用務農,國力大增,各國都來朝見。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
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
五月,吳將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
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朝臣認為,敵兵遠來攻堅,當待其自破。
司馬懿以為不然。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他知南方暑熱低濕,
大軍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輕騎挑戰,朱然不敢動。於是,便休養土卒。
檢選精銳,招募勇士,發布號令,擺出攻城的架勢。
吳軍驚懼,連夜撤退。在三州口(荊、豫、揚三州)為魏軍追及,
吳軍被殲萬餘人,船艦物資損失甚多。而進攻六安、柤中的吳軍亦無功而還。
七月,增司馬懿食郾[yǎn]、臨潁,前後共四縣,食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
司馬懿功勳德望日漸盛大,然而卻更加謙恭。
正始三年(242年)春,魏帝追諡司馬懿之父京兆尹司馬防為舞陽成侯。
三月,司馬懿上奏修廣漕渠,引河入汴,疏通東南各個大湖,於淮北大規模屯田。
吳國派諸葛恪屯駐皖城,邊人深以為苦。司馬懿要率兵攻之,
朝臣以為諸葛恪占據堅城,廣有糧穀,孤軍遠攻,救兵必至。
司馬懿卻確認為吳軍所擅長的是水戰,而不是陸戰。湖水冬淺,船不能行,
救兵必棄船就陸相救,於陸戰破敵就很容易了。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馬懿率軍出征,皇帝車駕送出津陽門。
軍隊到達舒城,諸葛恪[kè]果然焚燒積聚,棄城而走。
司馬懿又巡視淮北屯田區,提拔農家子弟鄧艾主持屯田。
正始五年(244年)正月,大將軍曹爽欲立威名,不聽太傅司馬懿勸止,
力主伐蜀,魏帝曹芳從之。結果為蜀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王平所敗,
魏軍被阻於興勢,後方也軍糧供應不上,牛馬騾驢大量死亡,
蜀涪縣及費禕[yi]援軍亦相繼到達。曹爽見不能勝,被迫聽從司馬懿的勸告,
於五月率大軍退還。遭蜀軍截擊,魏軍苦戰,始得退回,失散、傷亡甚眾。
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廢置中壘、中堅營,
把兩營兵眾統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領,司馬懿援引先帝舊例製止,曹爽不聽。
正始七年(246年)正月,吳兵入侵柤中,有萬餘家百姓為避吳兵,北渡沔水,
司馬懿認為沔南離敵太近,倘若百姓奔還,還會引來吳兵,應該讓他們暫留北方。
曹爽不同意,說:“現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讓百姓留沔北,
這不是長遠之計。”司馬懿則說:“放在安穩之處所則安穩,
放在危險之處所則危險,人與物都是如此。
所以兵書上說‘成敗在於形,安危在於勢’。
形勢是駕馭眾人的關鍵,不能不審慎對待。
假設吳賊以二萬人防守沔水,三萬人與我沔南諸軍對抗,一萬人猛攻柤中,
我們怎麽去援救呢?”曹爽不從,驅令還南。吳兵果然擊破柤中,
所失百姓,數以萬計。曹爽的行為不但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
也使魏國國力衰退,不少有誌之士頗感不安,希望太傅主持公道。
並州刺史孫禮就去和司馬懿抱怨,司馬懿安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
正始八年(247年)四月,夫人張氏薨。曹爽用心腹何晏、鄧颺、丁謐之謀,
把郭太後遷到永寧宮,一時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
多樹親黨,屢改製度”。五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
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黃門張當把內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給曹爽,
曹爽、何晏乘機與張當勾結,謀危社稷。曹爽及其同黨也擔心是司馬懿裝病。
同年冬,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
司馬懿假裝病重,李勝出來後對曹爽說:“司馬懿已像屍體一樣,臥床不起,
隻有殘餘之氣,形神已經分離,不值得憂慮了。”
以後又說:“太傅不能康複,令人憂傷。”所以曹爽等對司馬懿未加戒備。
嘉平元年正月甲午日(249年2月5日),
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
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
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後,請廢曹爽兄弟。
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製京都。
司馬懿列陣,經過曹爽門前,曹爽部將嚴世登樓,引弩欲射司馬懿,
孫謙拉著他的胳膊阻止他說:“事情的真相還不可知。
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製止,孫謙皆按住嚴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
大司農桓範出城去投曹爽,蔣濟擔心道:“智囊往矣。”
司馬懿則說:“範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司馬懿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管領曹爽軍營,
對他說:“君為周勃矣。”召太仆王觀行中領軍事,統攝曹羲軍營。
]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
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發屯兵數千人以自守。
桓範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發文書征調天下兵馬勤王。
曹爽果然疑惑,不從其計。反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
司馬懿乘機數說曹爽的過失,讓他早來服罪。
接著又派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對他說,朝廷隻是免他的官職,並以洛水為誓。
同時,他還讓蔣濟寫信給曹爽,稱自己隻是想將他們免官,
勸告他盡早交出權力投降,可以保他們爵位富貴。
曹爽欲信其言,桓範等人從晚上一直勸到第二天黎明。
曹爽說:“司馬懿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
桓範哭說:“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
曾與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黃門張當在司馬懿的嚴刑拷問之下,
隻得供稱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圖謀反。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
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
但對曹爽門下的二流人物,司馬懿特別寬大處理,如魯芝,辛敞,王沈等人,
後來還有人成為晉朝新貴。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不受。
十二月,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司馬懿又固辭九錫。
嘉平二年(250年)正月,曹芳命司馬懿在洛陽立廟。
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天子親自到他府中去征詢意見。
司馬懿誅曹爽,導致曾為曹爽籠絡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後又升為司空的王淩心生不滿,與外甥令狐愚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為皇帝。
還未行動,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淩借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
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並於四月親率中軍討伐王淩。
司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書赦免王淩之罪,寫信安慰他,但不久大軍突至。
王淩自知勢窮,便獨自乘船迎接,派屬官王或請罪,送上印綬、節鉞。
司馬懿軍到武丘,王淩在水邊自縛等待,說:“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簡召回,
何苦親自來呢?”司馬懿說:“因為君非折簡之客啊!”
說罷,命將領率六百人馬想把王淩解送洛陽。途經賈逵的寺廟,王淩大聲呼廟。
五月甲寅日(6月15日),王淩到項城,絕望,服毒而死。
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淩之謀的人都出來自首。
司馬懿推知其事,凡牽連在內的一律誅滅三族。派人挖開王淩、令狐愚的墳墓,
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屍三天,然後,燒掉他們的印綬、官服埋於土中。
司馬懿最終逼楚王曹彪自盡,並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
命有司監察,不準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曹芳策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
前後食邑五萬戶,封侯者十九人。司馬懿固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王淩對自己作祟。
八月戊寅日(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九月庚申日(10月19日),司馬懿被葬於河陰首陽山,諡號文貞,
追封相國、郡公,司馬孚秉承他的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遺命簡葬,
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
諡號後改為文宣。但《三國誌》和《晉書·文帝紀》均記載諡號為“宣文”,
故多以後者為準。十一月,有司奏請將各位已故功臣的靈位置於魏太祖廟中,
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擔任的官職大小為序。
太傅司馬懿因位高爵顯,列為第一。
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
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受魏禪,
給司馬懿上尊號為宣皇帝,稱其陵墓為高原陵,廟號高祖。
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
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
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81]。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
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司馬懿擊吳獲勝後,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受命屯於宛,
負責荊州和豫州地區的軍政大事。
太和元年(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
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諸葛亮討厭此人反複無常,有猶豫之意,
在此期間消息被透露出去,於是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爭孟達之戰。
司馬懿從宛至新城一千二百裏,至京都八百裏。司馬懿當機立斷,
同時采取三個行動,一足立即致書孟達,陳述魏朝廷對他的恩惠和信任;
二是派人奏明聖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馬懿親率大軍,火速登程。
此時蜀吳軍隊尚未反應,孟達隻得守城待援。魏軍攻城十三日,
孟達部將開城投降,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占有。
待蜀吳兩軍趕到之時,孟達早已成為司馬懿的刀下之鬼,
新城局勢已被魏國牢牢控製。蜀吳兩國軍隊,勞而無功,不戰而還。
太和五年(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
此時,在西線駐守的重將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較再三,認為非司馬懿不可收拾。
司馬懿受命主持西線軍政大事,進駐漢陽與諸葛亮對峙。
司馬懿深知諸葛亮思慮深沉,動必有計主張不去追擊。
魏將大多對長期的防守戰略不滿,譏笑他畏蜀軍如虎。
蜀軍撤退之後,魏將認為蜀軍不久即可卷土重來,
因此,應立即調運糧草,抓緊備戰。但司馬懿認為,蜀國兵弱力薄,
非三年的積蓄不足以發起大的進攻。所以,他部署駐軍,不必緊張,
應繼續實行屯田備邊之策,準備應付三年之後蜀軍的重大進攻。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直到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才發起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為了不使當地人遭受更大損失,
司馬懿大膽地渡過渭河,背水結陣與蜀軍對峙。針對蜀軍遠道而來,
糧草運輸困難的弱點,他仍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想通過時間的延續把蜀軍消耗貽盡。
兩軍長期相持,蜀軍力量漸漸不支。諸葛亮也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死軍中。
魏帝曹芳稱許司馬懿,又增加司馬懿的封邑。
起初,魏明帝曹叡喜愛大修宮室,建製非常奢靡豪華,百姓多為其苦。
司馬懿出征遼東回軍的時候,為修宮室而被征役夫仍舊有萬餘人,
其中布滿各種珍奇異寶。到魏帝曹芳在位期間,經過司馬懿的上奏,
全部罷除了大修宮室的力役。魏國節用務農,國力大增,各國都來朝見。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
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
五月,吳將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
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朝臣認為,敵兵遠來攻堅,當待其自破。
司馬懿以為不然。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他知南方暑熱低濕,
大軍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輕騎挑戰,朱然不敢動。於是,便休養土卒。
檢選精銳,招募勇士,發布號令,擺出攻城的架勢。
吳軍驚懼,連夜撤退。在三州口(荊、豫、揚三州)為魏軍追及,
吳軍被殲萬餘人,船艦物資損失甚多。而進攻六安、柤中的吳軍亦無功而還。
七月,增司馬懿食郾[yǎn]、臨潁,前後共四縣,食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
司馬懿功勳德望日漸盛大,然而卻更加謙恭。
正始三年(242年)春,魏帝追諡司馬懿之父京兆尹司馬防為舞陽成侯。
三月,司馬懿上奏修廣漕渠,引河入汴,疏通東南各個大湖,於淮北大規模屯田。
吳國派諸葛恪屯駐皖城,邊人深以為苦。司馬懿要率兵攻之,
朝臣以為諸葛恪占據堅城,廣有糧穀,孤軍遠攻,救兵必至。
司馬懿卻確認為吳軍所擅長的是水戰,而不是陸戰。湖水冬淺,船不能行,
救兵必棄船就陸相救,於陸戰破敵就很容易了。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馬懿率軍出征,皇帝車駕送出津陽門。
軍隊到達舒城,諸葛恪[kè]果然焚燒積聚,棄城而走。
司馬懿又巡視淮北屯田區,提拔農家子弟鄧艾主持屯田。
正始五年(244年)正月,大將軍曹爽欲立威名,不聽太傅司馬懿勸止,
力主伐蜀,魏帝曹芳從之。結果為蜀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王平所敗,
魏軍被阻於興勢,後方也軍糧供應不上,牛馬騾驢大量死亡,
蜀涪縣及費禕[yi]援軍亦相繼到達。曹爽見不能勝,被迫聽從司馬懿的勸告,
於五月率大軍退還。遭蜀軍截擊,魏軍苦戰,始得退回,失散、傷亡甚眾。
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廢置中壘、中堅營,
把兩營兵眾統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領,司馬懿援引先帝舊例製止,曹爽不聽。
正始七年(246年)正月,吳兵入侵柤中,有萬餘家百姓為避吳兵,北渡沔水,
司馬懿認為沔南離敵太近,倘若百姓奔還,還會引來吳兵,應該讓他們暫留北方。
曹爽不同意,說:“現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讓百姓留沔北,
這不是長遠之計。”司馬懿則說:“放在安穩之處所則安穩,
放在危險之處所則危險,人與物都是如此。
所以兵書上說‘成敗在於形,安危在於勢’。
形勢是駕馭眾人的關鍵,不能不審慎對待。
假設吳賊以二萬人防守沔水,三萬人與我沔南諸軍對抗,一萬人猛攻柤中,
我們怎麽去援救呢?”曹爽不從,驅令還南。吳兵果然擊破柤中,
所失百姓,數以萬計。曹爽的行為不但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
也使魏國國力衰退,不少有誌之士頗感不安,希望太傅主持公道。
並州刺史孫禮就去和司馬懿抱怨,司馬懿安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
正始八年(247年)四月,夫人張氏薨。曹爽用心腹何晏、鄧颺、丁謐之謀,
把郭太後遷到永寧宮,一時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
多樹親黨,屢改製度”。五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
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黃門張當把內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給曹爽,
曹爽、何晏乘機與張當勾結,謀危社稷。曹爽及其同黨也擔心是司馬懿裝病。
同年冬,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
司馬懿假裝病重,李勝出來後對曹爽說:“司馬懿已像屍體一樣,臥床不起,
隻有殘餘之氣,形神已經分離,不值得憂慮了。”
以後又說:“太傅不能康複,令人憂傷。”所以曹爽等對司馬懿未加戒備。
嘉平元年正月甲午日(249年2月5日),
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
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
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後,請廢曹爽兄弟。
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製京都。
司馬懿列陣,經過曹爽門前,曹爽部將嚴世登樓,引弩欲射司馬懿,
孫謙拉著他的胳膊阻止他說:“事情的真相還不可知。
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製止,孫謙皆按住嚴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
大司農桓範出城去投曹爽,蔣濟擔心道:“智囊往矣。”
司馬懿則說:“範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司馬懿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管領曹爽軍營,
對他說:“君為周勃矣。”召太仆王觀行中領軍事,統攝曹羲軍營。
]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
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發屯兵數千人以自守。
桓範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發文書征調天下兵馬勤王。
曹爽果然疑惑,不從其計。反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
司馬懿乘機數說曹爽的過失,讓他早來服罪。
接著又派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對他說,朝廷隻是免他的官職,並以洛水為誓。
同時,他還讓蔣濟寫信給曹爽,稱自己隻是想將他們免官,
勸告他盡早交出權力投降,可以保他們爵位富貴。
曹爽欲信其言,桓範等人從晚上一直勸到第二天黎明。
曹爽說:“司馬懿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
桓範哭說:“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
曾與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黃門張當在司馬懿的嚴刑拷問之下,
隻得供稱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圖謀反。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
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
但對曹爽門下的二流人物,司馬懿特別寬大處理,如魯芝,辛敞,王沈等人,
後來還有人成為晉朝新貴。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不受。
十二月,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司馬懿又固辭九錫。
嘉平二年(250年)正月,曹芳命司馬懿在洛陽立廟。
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天子親自到他府中去征詢意見。
司馬懿誅曹爽,導致曾為曹爽籠絡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後又升為司空的王淩心生不滿,與外甥令狐愚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為皇帝。
還未行動,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淩借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
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並於四月親率中軍討伐王淩。
司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書赦免王淩之罪,寫信安慰他,但不久大軍突至。
王淩自知勢窮,便獨自乘船迎接,派屬官王或請罪,送上印綬、節鉞。
司馬懿軍到武丘,王淩在水邊自縛等待,說:“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簡召回,
何苦親自來呢?”司馬懿說:“因為君非折簡之客啊!”
說罷,命將領率六百人馬想把王淩解送洛陽。途經賈逵的寺廟,王淩大聲呼廟。
五月甲寅日(6月15日),王淩到項城,絕望,服毒而死。
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淩之謀的人都出來自首。
司馬懿推知其事,凡牽連在內的一律誅滅三族。派人挖開王淩、令狐愚的墳墓,
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屍三天,然後,燒掉他們的印綬、官服埋於土中。
司馬懿最終逼楚王曹彪自盡,並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
命有司監察,不準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曹芳策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
前後食邑五萬戶,封侯者十九人。司馬懿固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王淩對自己作祟。
八月戊寅日(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九月庚申日(10月19日),司馬懿被葬於河陰首陽山,諡號文貞,
追封相國、郡公,司馬孚秉承他的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遺命簡葬,
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
諡號後改為文宣。但《三國誌》和《晉書·文帝紀》均記載諡號為“宣文”,
故多以後者為準。十一月,有司奏請將各位已故功臣的靈位置於魏太祖廟中,
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擔任的官職大小為序。
太傅司馬懿因位高爵顯,列為第一。
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
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受魏禪,
給司馬懿上尊號為宣皇帝,稱其陵墓為高原陵,廟號高祖。
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
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
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81]。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
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司馬懿擊吳獲勝後,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受命屯於宛,
負責荊州和豫州地區的軍政大事。
太和元年(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
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諸葛亮討厭此人反複無常,有猶豫之意,
在此期間消息被透露出去,於是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爭孟達之戰。
司馬懿從宛至新城一千二百裏,至京都八百裏。司馬懿當機立斷,
同時采取三個行動,一足立即致書孟達,陳述魏朝廷對他的恩惠和信任;
二是派人奏明聖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馬懿親率大軍,火速登程。
此時蜀吳軍隊尚未反應,孟達隻得守城待援。魏軍攻城十三日,
孟達部將開城投降,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占有。
待蜀吳兩軍趕到之時,孟達早已成為司馬懿的刀下之鬼,
新城局勢已被魏國牢牢控製。蜀吳兩國軍隊,勞而無功,不戰而還。
太和五年(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
此時,在西線駐守的重將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較再三,認為非司馬懿不可收拾。
司馬懿受命主持西線軍政大事,進駐漢陽與諸葛亮對峙。
司馬懿深知諸葛亮思慮深沉,動必有計主張不去追擊。
魏將大多對長期的防守戰略不滿,譏笑他畏蜀軍如虎。
蜀軍撤退之後,魏將認為蜀軍不久即可卷土重來,
因此,應立即調運糧草,抓緊備戰。但司馬懿認為,蜀國兵弱力薄,
非三年的積蓄不足以發起大的進攻。所以,他部署駐軍,不必緊張,
應繼續實行屯田備邊之策,準備應付三年之後蜀軍的重大進攻。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直到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才發起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為了不使當地人遭受更大損失,
司馬懿大膽地渡過渭河,背水結陣與蜀軍對峙。針對蜀軍遠道而來,
糧草運輸困難的弱點,他仍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想通過時間的延續把蜀軍消耗貽盡。
兩軍長期相持,蜀軍力量漸漸不支。諸葛亮也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死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