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現在還不到二十歲,隻是長相老成了一些,


    當黃忠找到他的時候,他提出和黃忠比試一場,結果很快就被黃忠的武藝所折服。


    林睿沒想到黃忠真的將魏延找到了,便讓他和黃忠一起,去劉備軍中效力了。


    劉備讓郭嘉隨軍,徐庶留在南陽郡處理政務。


    而洛陽城的管理,劉備則委托給了糜竺。


    張遼、高順和曹性這三人,也隨軍北上了,劉備的陣容,可謂是空前強大。


    林睿詢問了一下典韋的意願,得知他也想搏戰沙場,


    馬上封侯,便也讓他去劉備麾下效力了。


    典韋去冀州戰場了,護衛小六就轉正為護衛首領了。


    這天,林睿給學生們上完課後,就帶著諸葛亮,


    來給蔡家送過來的那兩千名工匠上課。


    林睿已經發現了,諸葛亮在講課方麵,要比自己講得好,所以他便讓諸葛亮講課,


    自己在一旁呆著,隻是為了給諸葛亮坐鎮而已。


    看到眾工匠似乎有些心不在焉,林睿便決定給他們上點幹貨。


    林睿讓小六取來王大牛最近打造出來的滑輪組,將它們安裝完畢。


    工匠們都聚集在空地上,看著林睿將一個怪模怪樣的吊鉤,


    掛在三根鐵柱搭成的錐形架子頂端。


    錐形鐵架下麵,還準備一個大約千斤重的鐵球,鐵球上綁緊了鐵鏈,


    鐵鏈的另一端連在那隻奇怪的吊鉤上,深深卡進吊鉤鐵輪的凹槽裏。


    工匠們看不懂李欽載到底在弄什麽,一個個倒是沉得住氣。


    滑輪組分為兩個鐵輪,一個是定滑輪,一個是動滑輪,顧名思義,一個是固定在吊鉤上的,另一個是可以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的。


    一切準備就緒,林睿這才轉身對諸葛亮說道:“


    小亮,鐵架下麵這個鐵球重約千斤,你覺得這世上可有人能搬動它?”


    諸葛亮不假思索搖頭:“就算是西楚霸王在世,估計也不可能搬動千斤重的鐵球。”


    林睿笑了:“老師我造的這東西,可憑一人之力,輕易舉起千斤。”


    此話一出,在場的所有人頓時震驚。


    說完林睿拉動吊鉤垂下的一截鐵鏈,不停的拉啊拉。


    鐵鏈發出哢哢的聲音,帶動吊鉤上的兩隻鐵輪也轉了起來。


    神奇的一幕發生了,隻見綁在鐵球上的鏈子陡然收緊,


    越來越緊繃,而且開始微微顫動。


    林睿仍舊拉著鐵鏈,神情輕鬆之極。


    而那隻千斤重的鐵球,在所有人驚愕的注視下,


    竟已離地而起,被吊懸在地麵之上。


    林睿繼續拉動鐵鏈,鐵球越懸越高,最後竟已懸至錐形鐵架的頂端。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一臉震驚地盯著那隻鐵球。


    他們都不敢置信,使勁地眨眼睛,仿佛要證明眼前的一幕根本是幻覺。


    鐵球升到鐵架頂端便停下,此時它已離地約一丈高,仍穩穩地懸在半空中晃悠。


    林睿慢慢放下鐵球,然後讓眾人上前,檢查鐵球的真偽。


    一名身體強壯的工匠使勁推了一把,發現推不動,


    又扭頭道:“來幾個力氣大的幫我。”


    幾名魁梧的工匠上前,他們各占一個方位,


    使出吃奶的力氣一同發力,半晌才將鐵球從地上抬了起來。


    從幾人吃力的表情來看,這隻鐵球果真有千斤之重。


    也就是說,林睿弄出的這玩意兒,輕易便能將千斤之物舉起。


    見眾人的臉上充滿了好奇之色,林睿便開口說道:“


    此物名為滑輪組,就是從小亮教給你們的知識中,發明出來的。


    將來若能普及此物,無論建造宮殿房屋,軍隊壘砌防務工事,


    民間打夯堆土掛梁,山中開礦修路,船塢造船,水麵打撈等等,都能用得上它。


    若果真如此,未來將減多少百姓徭役,官府能少征用多少民夫。


    你們現在還覺得,小亮教給你們的知識,不堪大用嗎?”


    定滑輪隻能改變力的方向,無法省力。


    動滑輪可以省力,但無法改變力的方向。


    兩者組成滑輪組,便能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了。


    眾工匠研究了一番滑輪組後,紛紛提出許多設想。


    林睿也一一替他們解答,其實古代匠人的智慧也是非常高明的,隻是沒有進行係統總結。


    這兩千工匠,最近也沒有閑著,林睿在讓他們建造一座煉鋼的高爐。


    作為我國曆史上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漢朝的建立可謂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在兩漢數百年間,中國不僅從秦末戰亂的虛弱狀態當中恢複過來,


    自身國力更是得到了全方麵的提高,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層麵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雖然因為受到重農抑商傳統思想的影響,科學技術在古代往往不受重視。


    但又因為各種各樣的現實需要仍然在不斷發展,並在不斷的傳承當中取得進步,


    漢朝時期的冶鐵技術便是其中之一。


    一、漢朝社會環境要求冶鐵技術的發展


    1、農業活動本身需要大量鐵器才能進行


    漢朝建立初期,整個社會環境可以說是一片凋敝。


    從秦朝末年開始,秦朝政府和地方農民起義軍的鬥爭便可以說是此起彼伏。


    此後秦朝雖然滅亡,項羽和劉邦之間卻展開了新一輪的爭霸,並最終由劉邦獲得勝利。


    事實上,雖然秦朝的建立帶來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但由於秦朝的存在時間太過短暫且自身所實施的律法向來較為嚴苛,


    人們因此並未獲得太多的機會休養生息、恢複生產。


    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朝建立初期的中國便陷入了一種社會經濟發展基本停滯、


    人民正常生產活動難以展開的極端困境當中。


    就連身為統治階級都深受這種貧苦環境的困擾,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既是為了加強自身政權的穩固,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奢侈享樂,


    漢朝統治者都必須立即出台相應的政策促進社會的全麵發展。


    而在以“重農抑商”為傳統思想的古代社會,扶持農業的發展可謂是頭號任務。


    當時,有地的農民就享受輕徭薄賦的優惠政策,無地可耕的便分配土地,


    農民們的生活負擔由此得到了極大降低,生產積極性則大幅度提高。


    但是,要開展農耕活動,卻又需要大量的鐵製農具才能夠完成。


    這就導致當時無論政府還是商人,都需要通過提升冶煉技術的方式,


    來滿足這種龐大的社會需求,冶鐵技術的發展由此被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鐵犁牛耕作為我國曆史上的一次重大生產技術革命,


    其作用和意義都是非凡的。


    2、軍事上的需要也是重要原因


    在西漢建國之初處於民生凋敝的窘境之時,


    北方的匈奴卻在冒頓單於的帶領下逐步走向強盛。


    在吞並了包括樓煩、東胡、西域諸國在內的諸多政權後,


    匈奴一躍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最為強大的政權,


    對於占據了中原地區的漢朝自然也是虎視眈眈,時不時便派兵南下襲掠其邊境。


    漢朝初期雖然也不是沒有想過主動出擊,但當漢高祖劉邦遭遇了白登之圍的慘敗後。


    漢朝便完全意識到了此時和匈奴之間的國力差距,


    之後不得不采取和親這種較為屈辱的方式來求得並不算穩定的和平。


    可以說,西漢從立國開始所麵臨的軍事壓力便十分之大,


    這讓西漢統治者不得不在軍事方麵投入諸多精力。


    除了外部威脅外,西漢內部還有著一個巨大隱患——諸侯國。


    雖然劉邦在西漢建國初期為了政權的穩定而不得不采取分封製,


    但他之後不久便著手展開對他們的打壓,並最終用同姓王將這些異姓王全部取代。


    即便如此,西漢在漢景帝時期仍然爆發了慘烈的七國之亂。


    而在打敗匈奴之後,西漢也順勢將西域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之內,


    其餘周邊政權諸如閩越、西南夷、西羌、朝鮮在當時也都是西漢的打擊對象。


    為了維持住自己的霸主地位,西漢便必須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要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武器裝備這些鐵製的戰略物資則必須時時供應,


    這就要求更為先進的冶鐵技術來作配合。


    另外,為了籌措到足夠的軍費來支撐起與匈奴之間的戰爭,


    漢武帝當時在經濟上采取了許多堪稱開創性的措施,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便是鹽鐵官營。


    作為一個人在社會生活當中必須的資源,鹽和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將這兩個行當納入到政府的經營體係當中,給政府所帶來的利潤無疑是巨大的。


    但是,就算政府能夠通過行政手段來強令其他商人不準插足這兩個行業。


    但如果其自身在供應上無法滿足社會民眾的基本需求,


    那麽民眾也將爆發出劇烈的不滿,乃至於極大影響正常的生活和農耕活動。


    這就明顯是統治者不願看到的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冶鐵技術的進步就變得更為迫切。


    二、冶鐵技術的進步是體現在多方麵的


    1、冶煉設備本身獲得了一定發展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升鐵器冶煉的效率,


    冶煉設備的完善和發展當然必不可少。


    漢朝時期,高爐的結構有所改進,其體積得到大幅度增加,


    八十多個高爐每天能夠產出二十四到二十八噸的液態鐵,


    這一數字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已經不算小。


    另外,高爐的爐型也發生了一個從橢圓到多形狀並存再到小圓爐轉變的過程。


    在橢圓形的爐型下,氧氣能夠以更容易的姿態進入爐內中心,


    從而促進炭火的充分燃燒,這一爐型從戰國時期開始直到西漢中期都在一直沿用。


    但直到東漢建立後,各種各樣爐型的高爐開始出現,


    甚至最後普遍都隻是體積更小的小圓爐。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很大程度上與當時動力設施的落後有關。


    想要使用大型高爐進行工作,便需要動力十分強勁的鼓風配合才能夠完成。


    但當時顯然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滿足這個條件,


    直到漢武帝統治時期將一種更為先進的大鼓鑄鼓風方法推廣到全國,


    才算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然而,直到東漢時期,大鼓鑄這一鼓風方法又變得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人們便著手探尋其他方式來解決鼓風問題。


    除了小圓爐這種新型爐型的開創外,人們對於鼓風方法本身也進行了較多創新,


    水力鼓風便是當時的一大科學創造,“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


    當然,大鼓鑄也並非失傳,隻是終究難以回到當初的盛行局麵了。


    2、退火和炒鋼技術的進步不可忽視


    早在戰國時期,退火脫碳這項技術便已經出現,隻是由於其他方麵條件的限製,


    戰國時期的人們隻能鑄造出黑心和白心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鐵器的使用。


    當時,在這項技術下,人們得以原本硬度雖高、


    韌性卻較差的白口鐵提升為性能可以和鋼相比的鐵材,


    這在當時不可謂不是一種巨大進步。


    直到漢代時期,人們在此基礎上又采取陶窯退火爐這一工藝,


    使所鑄鐵器的人性變得更為多樣,從而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


    也順帶解決了前麵所提到的黑心和白心鐵的問題。


    在現今考古發現的一些出土於漢朝時期的鐵器中,


    其內部的球墨形態甚至達到了和現代工業標準相當的程度,


    這都能夠作為漢朝冶鐵技術的發展的證明。


    在漢朝之前,人們在煉製鋼材時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塊煉鐵。


    但是,同樣是受到技術水平的限製,人們在煉製塊煉鐵時不僅生產效率低下,


    所煉製出來的質量也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鋼材的煉製也由此陷入困境。


    而在漢朝時期,人們則開創了將生鐵作為原料來煉製鋼材的技術。


    要知道,生鐵相比於塊煉鐵來說,成本在更低的同時,其生產也更容易。


    雖然通過炒鋼這一技術所得到的鋼材大部分都隻是低碳鋼,


    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加工打磨才能夠成為真正的鋼材,


    但這在當時仍然是一大工藝進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箱子裏的皇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buslXm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buslXm並收藏三國:箱子裏的皇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