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三年春,揚州城外的一個村莊。


    \"又漲價了!\"一位老農看著新張貼的告示,愁眉不展,\"這青苗錢的利息,比去年又高了三分。\"


    \"可不是嘛,\"旁邊的農戶歎息,\"朝廷說是為了幫我們,可這利息比地主借錢還要高。\"


    \"不借不行啊,\"老農搖頭,\"官府說了,但凡有田的,都要參加青苗法。不借錢就要受罰......\"


    正說著,一隊官兵押著幾個農民走過。


    \"這是怎麽了?\"有人問。


    \"聽說是拒絕參加青苗法的,\"一個村民小聲說,\"被抓去杖責了。\"


    不遠處,檢法官正在挨家挨戶查看賬冊。但凡發現有人私下借貸的,立即重罰。


    \"這些大人,\"老農歎息,\"哪裏是在幫我們?分明是在逼我們啊!\"


    而在城裏,一位商人正在和夥計算賬:


    \"這均輸法害死人啊!官府壟斷了貨物買賣,我們這些小商人還怎麽活?\"


    \"掌櫃的,\"夥計擔憂道,\"要不我們也去投靠市易務?\"


    \"投靠?\"商人苦笑,\"你沒聽說嗎?那些市易務的官員,收取的規費比我們還狠!\"


    就在這時,街上傳來一陣騷動。原來是一群農民在抗議青苗法,被官兵鎮壓了。


    春日的陽光照在街道上,卻照不進這些平民百姓的心裏。


    街角的茶館裏,幾個老農正在低聲議論。


    \"聽說隔壁村的張老漢,因為交不起青苗錢,全家都被抓去坐牢了。\"


    \"可不是嘛,\"另一個老農歎息,\"這新政,表麵上說是為了幫我們,實際上......\"


    \"噓!\"有人趕緊製止,\"小心隔牆有耳。現在到處都是檢法官,說錯一句話就要獲罪。\"


    茶館掌櫃給他們添茶時,也忍不住插話:\"這些檢法官,比土匪還可怕。前天城西的李員外,就因為私下借錢給佃戶,被抄了家。\"


    \"唉,\"一位白發老者搖頭,\"以前雖然也不容易,但至少還能借到錢。現在倒好,又要被迫借官府的高利貸,又不敢找別人借......\"


    正說著,外麵又傳來一陣騷動。


    \"又怎麽了?\"


    \"聽說是市易務的官員在查私鹽。\"


    掌櫃壓低聲音說:\"這些官員,比以前的鹽商還狠。不光要錢,還要命!\"


    就在這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農婦抱著孩子跑進茶館,渾身發抖。


    \"嫂子這是怎麽了?\"有人問。


    \"我...我家男人,\"農婦哽咽道,\"因為交不起青苗錢,被抓去勞役了。現在孩子病了,想去找大夫看看,可是......\"


    她說不下去了,淚水奪眶而出。


    茶館裏的人都沉默了。這樣的事,最近經常發生。


    \"以前雖然也窮,\"老農歎息,\"但至少還有活路。現在這些新政,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


    \"可不是嘛,\"掌櫃接話,\"聽說城裏的商人也活不下去了。那個開了二十年布店的王老實,前天也關門了。\"


    \"為什麽?\"


    \"還不是因為均輸法?官府壟斷了所有買賣,我們這些小本生意的,哪裏還有活路?\"


    窗外春光明媚,但茶館內的氣氛卻異常沉重。這些普通百姓,正在用他們的方式,默默承受著新政帶來的痛苦。


    在百姓中,有幾個陌生麵孔互相對了對眼神,一起從人群中消失了。這幾個人不知道的是,背後早就被一雙眼睛盯上了。


    “大人,已查明,在百姓中散播謠言的是當地的地痞,背後主使者是鹽商、糧商等各行的富商和廣置良田的大地主。甚至,還有……”探子欲言又止。


    “直說,還有什麽?”呂慧卿問。


    “還有,地方的官吏也參與其中。他們把整頓吏治說成‘清除異己’和‘封殺言官’,把‘青苗法’說成‘強迫百姓向官府借高利貸’,把‘均輸法’說成‘官府壟斷所有商業經營’。”


    “這幫蛇鼠一窩的貪官和奸商,曲解變法還嫁禍給朝廷。若真是‘清除異己’和‘封殺言官’,那些反對變法的朝臣怎麽還能天天上疏彈劾呢!真是其罪當誅!”呂慧卿憤怒不已。


    呂慧卿隨即回京與王安石商量對策,王安石這才見識到好心也可能辦壞事。


    原本,“青苗法”是給百姓減輕負擔,避免被富商錢莊的高利貸盤剝,這才讓百姓從官府借錢。這可倒好,當地的富商錢莊直接把錢借給官府,讓官府再用高額利息借出給農民,導致農民無論向富商錢莊借錢,還是向官府借錢,都不得不付出更高的利息。


    怪不得百姓要罵,可是百姓哪裏知道這其中原委。更不知道,不是所有百姓都是真的“百姓”。


    民間的議論還在繼續。


    \"其實朝廷的本意不壞,\"一位讀過書的老者說道,\"青苗法是想解決我們農戶春耕缺錢的問題,均輸法是想平抑物價......\"


    \"可是......\"有人想反駁。


    老者擺擺手:\"問題在於執行。那些基層官員,有的不懂政策,有的借機斂財。好政策就這樣變了味。\"


    正說著,一個商人模樣的人走進來:\"說得對啊。就拿市易務來說,本來是想打擊囤積居奇、調節物價,可是有些官員......\"


    \"怎麽了?\"


    \"他們和一些大商人勾結,反而把價格抬得更高了,\"商人歎息,\"我們這些小本生意的,反而活不下去。\"


    這時,茶館外又傳來喧嘩聲。


    \"又出什麽事了?\"


    \"好像是發青苗錢了,\"有人探頭看了看,\"可是......\"


    \"可是什麽?\"


    \"聽說這次利息降了,而且可以分期還。好像是朝廷接到了民間反映,做了調整。\"


    茶館裏的人都議論起來。有人歡喜,有人憂慮,也有人將信將疑。


    \"看來朝廷也知道之前太急了,\"那位讀書人說,\"變法是好事,但確實要考慮民間的承受能力。\"


    \"可不是嘛,\"掌櫃插話,\"我聽說連王安石大人也承認,有些政策需要調整。\"


    正說著,一個年輕人匆匆跑進來:\"聽說了嗎?朝廷要派人下來體察民情,專門收集新發改革的問題!\"


    飯館裏的人又議論開了。這一次,語氣明顯不同。


    \"看來朝廷還是想為百姓做事的......\"


    \"是啊,隻要能聽取民意,慢慢調整,或許......\"


    窗外的春光依舊明媚。在這個變革的年代,新政帶來的不僅有陣痛,也有希望。


    而在汴梁城的朝堂上,關於如何調整新政的討論,也正在進行。


    正說著,一位老農站起來:\"我倒要說句公道話。青苗法剛開始時,確實幫了我們。去年春耕,要不是官府借給我們家錢,我家那幾畝地怕是種不上。\"


    \"對啊,\"另一個農戶附和,\"以前向地主借錢,利息比這個還高。關鍵是基層官府執行時......\"


    \"我聽說朝廷已經在整頓那些貪官了,\"茶館掌櫃說,\"前天就抓了個收受賄賂的官員。\"


    這時,一個商人模樣的中年人開口:\"說起均輸法,也不全是壞處。至少打擊了那些囤積居奇的大商人。以前他們壟斷市場,想漲價就漲價。\"


    \"可不是,\"旁邊有人點頭,\"去年米價就穩定多了。\"


    正說著,外麵又傳來動靜。一個年輕人跑進來:\"新告示貼出來了!朝廷調整了青苗法的還款期限,可以根據收成情況分期還了。\"


    茶館裏的人都圍著議論。


    \"這就對了,\"那位讀書人說,\"變法是大事,朝廷願意聽取民意,慢慢調整,總比一味強推要好。\"


    \"我倒覺得王安石大人是真心為民,\"一個老農說,\"隻是下麵的官員不給力。\"


    \"可不是嘛,\"掌櫃接話,\"聽說他自己也說過,新政要多聽民間疾苦,及時調整。\"


    窗外,微風拂過街巷。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新政雖然帶來了一些困擾,但也確實解決了一些老問題。


    而在汴梁城的朝堂上,王安石正在研究如何完善這些政策,讓它們更好地服務於百姓。


    \"其實啊,\"那位讀書人總結道,\"變法是好事,關鍵是要循序漸進,多聽民意。隻要朝廷願意調整,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茶館裏的人都點頭稱是。在這個充滿希望與困惑的春天,他們期待著新政能夠越來越完善,真正造福百姓。


    而這,正是王安石變法最初的初衷。


    就在這時,一位身著官服的中年人走進茶館。眾人認出這是本地一位基層官員,頓時噤聲。


    \"大家不必拘束,\"那官員說道,\"我是奉命來體察民情的。朝廷要求我們要實地了解新政在執行中的問題。\"


    聽他這麽說,茶館裏的人漸漸放鬆下來。


    \"大人,\"一位老農鼓起勇氣說,\"青苗法的本意是好的,但有些基層官吏借機斂財......\"


    \"對,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注意到了,\"官員認真記錄,\"朝廷已經派出了禦史,專門查處這類問題。\"


    \"還有啊,\"一個商人說,\"均輸法確實穩定了物價,但小商販的生計也要考慮......\"


    官員不住點頭:\"這些意見我都會如實上報。王相公特意強調,新政要多聽民意,及時調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俠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炎代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炎代碼並收藏大宋俠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