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大地還沒有正式回暖。北方地區。寒意正濃。


    此刻李奮和萬千學子一樣。焦急的等待著考試。作為一個穿越者。他對於科舉製度了熟於心。


    科舉考試的六個等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具體說明如下:


    縣試和府試:這兩級考試統稱為童生試,是科舉的初階段考試,可以將其視為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通過縣試的考生有資格參加府試,通過府試後稱為“童生”,這表明考生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


    縣試:由各縣組織,一般每年一次,不分年級均可參加。合格者即成為童生,獲得繼續向上考的資格。


    府試:在管轄縣的府進行,內容與縣試相仿但難度稍增。通過者仍為童生身份,但可以準備更高級別的院試。


    院試:這是第三級的考試,通常由學政主持。考生在所在地的州、府的學院(或稱學府)參加考試。錄取者被稱為生員或秀才,這標誌著他們正式踏入了士大夫階層的最底層。


    鄉試:又稱為大比之年,每三年在各省舉行一次。由於是在秋季的八月份舉行,所以又稱秋闈。這一級別的考試對考生的要求更高了,因為它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進入官場的關鍵一步——中舉人。隻有獲得了舉人的稱號,才真正具備了做官的初步資格。


    會試:這是在京城統一舉行的較高一級的考試,因為通常在春季舉行而被稱為春闈。各地的舉人會聚集到京城來應考。成功通過會試的人被稱作貢士,這意味著他們已經接近了仕途的最高點—進士及第。


    殿試:這是最高也是最後的一次考試,地點通常設在皇宮內的金鑾寶殿上,因此得名“殿試”。它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並定出名次的考試。所有經過前麵幾輪篩選出來的精英都將在這裏接受最終的考驗和評價。根據成績優劣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 通稱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


    考試內容也非常簡單:分為墨義


    墨義即筆答,考官根據經文出題,考生筆答該句經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時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稱為口義。


    帖經,就是考官任取經典中某一段,用紙條貼蓋其中數字或數句,令考生背出來,類似現代填空考試的辦法。


    策問(時務策)考官就當前時務提出策問,考生書麵作答。唐科舉各項中,明經科取士最多。但最榮耀尊貴的,卻是進士科。唐朝初期的進士科考試為“時務策”五條。時務策涉及國家現實問題,使讀書人從故紙堆中爬起來,麵向社會,觀察、思考問題,設計解決辦法。


    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進士科加試帖經若幹條和雜文二首,至此,進士科形成了雜文、帖經、策文三場考試製。雜文泛指詩、賦、箴、銘、表、讚之類,測試文學才華。唐玄宗開元年間,雜文二首便明確定為詩、賦各一首。


    詩賦考試要求人有相當的曆史文化知識,還要求人具有生動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經墨義之類要清新活潑而富於靈氣。詩賦考試還可以看出考生掌握語言文字的能力水平,這是為官從政的基本條件,便於在考試中區分優劣。因此詩賦取士較之後世將考生思想束縛於孔孟之道的“經義”,的確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雜文泛指詩、賦、箴、銘、表、讚之類,測試應試者的文學才華。自魏晉以來,社會上崇尚文學之風日盛。唐玄宗開元年間,雜文二首明確定為詩、賦各一首。詩賦考試要求考生有相當的曆史文化知識,還要求考生具有生動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比帖經墨義之類要清新活潑而富於靈氣


    過了好久,李奮終於和金立義擠到一起,他們各自都很開心。開始互相鼓勵。


    李奮說:立義弟弟,不要緊張放心大膽的去做。你的學問很紮實。文筆也不錯。詩詞歌賦都沒有問題。不要慌張就好。


    金立仁說:謝謝李大哥。李大哥你雖然率性灑脫。但是我相信考個公明還是沒問題的。但是也要小心謹慎。我們兄弟還要去參加群林宴呢。


    李奮說:是的一起努力。攜手奮鬥。一個好消息。這個消息,你一定會開心的。


    金立義說:李大哥什麽消息呀?你怎麽知道我親了一定會開心的。


    李奮說:我宅子附近有一塊空地。我找人收拾了一下。準備開辦一個道場。讓所有的讀書人。有一技之長的人。不管是和尚道士。老百姓。哪怕是妓女。軍士。又或者說是王鬆貴族。皇親國戚。都可以在那裏進行講座。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做到思想交融百家爭鳴。所以你要好好考試我準備第一個請你呢。


    金立義好像觸電了一般,對著李奮跪了下去。磕了三個響頭。李奮趕緊用手去扶。拉都拉不起來。


    開口說:你這是幹什麽?這麽多人看著呢。咱們兄弟之間嘛,有什麽不能站起來說嘛。這是幹嘛呢?快起來。


    金立義跪著說:李大哥此舉功德無量。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李大哥是真聖人。小弟,我對你的佩服真是五體投地,難以言表。


    李奮說:快起來說話,別跪著了。這麽多人都看著呢。


    金立義這才緩緩起身。說:,感謝李大哥的信任。一定會用心科考。我不但要去講。我要去聽。感謝李大哥。我覺得以治學育人為己任。


    李奮說:那我可記住了啊。開心不?開心就好好考。我這個道場能不能辦起來就靠你了。


    開玩笑的,你也不用太緊張。我有信心把這個道場辦好。一定會花開遍地。成為天下文人匯聚之地。咱們兄弟一起加油!沒有任何問題。


    金立義說:我能想象得到,辯論學問的場景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學者們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言辭激烈而又充滿智慧。


    他們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不斷重複強調自己的觀點,以增強其說服力。有的人手舞足蹈,激情洋溢;有的人則沉著冷靜,以理服人。


    每一個論點的提出,都會引發一場激烈的爭論。學者們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時而高聲爭辯,時而陷入沉思。他們用豐富的知識和嚴密的邏輯,試圖說服對方,展現出自己的博學與睿智。


    在這個過程中,重複的描寫手法更是被運用得淋漓盡致。一個觀點會被反複闡述,一個例子會被多次引用,以強化其重要性和可信度。這種重複並非簡單的重複,而是在不同的角度和層麵上進行深入探討,使學問的研究更加全麵、深入。


    辯論的氛圍緊張而熱烈,卻又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真理的追求。在這智慧的交鋒中,學者們不斷探索、求知,推動著學問的發展與進步。


    李奮哈哈一笑,說:賢弟果然是性情中人。好啦,不要再胡思亂想了。差役們出來了。貢院的門打開了。


    金立義說:好的,李大哥,我們準備進入考場。


    一位年輕的官員。從貢院裏麵走了出來。開口說:陛下隆恩。本次科舉考試正式開始。請全場肅靜。所有秀才舉人,位列兩行。開始唱保。


    以鄉裏舉保、生員互保和官員保結為主要內容的明代科舉保結製度主要是保舉品學兼優的生儒參加科舉考試,同時防範冒籍、匿喪等不符合條件的人員應試,


    唱保完成之後。秀才和舉人們開始排隊進入考場。接下來他們要麵臨科舉考場外,一片肅穆。差役們神情嚴肅,手持令牌,仔細檢查著每一個秀才舉人的證件和攜帶物品。秀才舉人們身著素衣,懷揣著對功名的渴望,魚貫而入。


    入口處,差役們攔下一名秀才,認真核對他的身份證明。秀才緊張地遞上文書,差役仔細查看,確認無誤後放行。接著,另一名舉人被要求打開攜帶的考籃,差役們仔細檢查每一件物品,確保沒有任何違禁之物。


    考場內,氣氛緊張而凝重。秀才舉人們安靜地坐在各自的考位上,等待考試的開始。差役們在考場中巡邏,目光銳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們的存在目光銳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們的存在變態的檢查。


    這些對於李奮來說早已是耳熟能詳。第一場考的是墨義和帖經,這些內容最主要的是基本功。還有四書五經秀才們的這個知識麵的寬廣。選取一段。或者摘取章節。一句。讓考生們作答。


    還有些是寫一段先賢的文言,讓考生們根據意思作答。整個過程緊張有序。不過還好,就是時間比較長。


    會試的考棚通常是一排排簡陋的木屋或棚子,裏麵狹窄而昏暗。每個考棚內都設有一張破舊的書桌和一把搖晃的椅子,供考生答題之用。考棚之間的距離很窄,考生們幾乎是背靠背坐著,除了自己的考棚,他們無法看到其他考棚內的情況。


    為了防止作弊,考棚被嚴密地監管著。考官和監考人員在考棚之間巡邏,嚴肅的表情讓人不寒而栗。考棚的牆壁高大而堅固,窗戶狹小,陽光艱難地透過窗戶灑在考生身上。有些考棚甚至沒有窗戶,隻有微弱的光線從門口射入。


    考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竭盡全力地應對考試。他們或埋頭苦思,或奮筆疾書,希望能夠通過會試,取得功名。考棚內彌漫著緊張的氣氛,隻有筆尖在紙上劃過的聲音和偶爾的咳嗽聲打破寂靜。這裏是他們追求仕途的起點,也是他們命運的轉折點。


    差役們開始收取試卷了,出去之後就開始糊名,謄寫。


    科舉考試中的糊名、謄錄製度始於北宋。糊名,又稱“彌封”或“封彌”,是在考試結束後,將考卷上填寫的考生姓名、籍貫等基本信息用紙糊起來,以保證閱卷的公平,防止作弊。北宋時期,為了進一步防止作弊,完善科舉製度,


    采用了糊名和謄錄的方法。謄錄是指將考生的試卷內容原封不動地謄錄出來,交給考官評閱,這樣考官評閱試卷時,既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接下來第二場考的是:雜文和詩詞,題目自己選。這個對大多數考生來說都非常簡單。


    時間已經來到了,第三天上午。今天這一場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前兩場比的是知識積累。這是最後一場。看的是才華運氣。還有觀點。好的,


    在科舉考場上,李奮手握毛筆,神情專注地書寫著他的科舉文章。他的字跡工整,筆畫流暢,猶如行雲流水般自然。他的文章內容豐富,觀點獨到,引經據典,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華和學識。每一個字都蘊含著他多年的苦讀和努力,


    每一句話都凝聚著他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期許。考場上的氣氛緊張而肅穆,但李奮的內心卻充滿了自信和堅定。他知道,這篇文章將是他通向成功的敲門磚,也是他實現夢想的重要一步。


    他期望著自己的文章能夠得到考官的賞識,從而踏上仕途,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才能。


    第三場策文,科考策文的題目通常精心設計,涵蓋了各種主題和領域,以考察考生的知識、智慧和思維能力。


    題目是邊防之策和漕運之法。


    李奮選了《漕運之法》


    開始奮筆疾書,內容如下:


    漕運者,經國之大務也。夫漕運之法,其要有三:一曰治渠,二曰造船,三曰用人。


    治渠者,疏浚河道,修築堤壩,以通漕運。河道疏浚,則舟行無阻;堤壩修築,則水患可防。其法在因勢利導,順流而下,不舍晝夜。


    造船者,擇良材,精工藝,以成堅舟。舟堅則能重載,能重載則漕運可濟。其法在選料精良,工匠巧思,使舟行平穩,不懼風浪。


    用人者,選賢能,嚴紀律,以保漕運。賢能者任其事,則事可成;紀律嚴明,則奸弊不生。其法在賞罰分明,激勵有方,使人人盡力,漕運無阻。


    三者備,則漕運可通,京師足食,天下太平。故漕運之法,不可不謹也。


    夫漕運者,國之大計也。漕運之利,在於通有無,調盈虛,使天下之貨暢其流,民得以足食。且漕運可以固本,固本則邦寧。漕糧輸於京師,廩實而知禮節,民富而國強。漕運之重,關乎國祚,不可不察也。


    然漕運之務,其事繁巨,非有良法善治不可。當擇賢能之吏,疏浚河道,修築堤壩,以保漕運之通。又須嚴法製,杜奸弊,使漕糧不為私用,漕運之利歸於百姓。


    夫漕運者,雖勞民而利國,雖費力而固本。使漕運暢通,則國家昌盛,百姓安樂。故漕運之意義,深遠而重大,當為後世所銘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拳羞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拳羞羞並收藏奮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