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衍道長走後,陳源轉身回到內堂,直奔父親的房間而去。他急需將空衍道長的囑咐告訴陳老太公。
經過整整半日的招待與接受祝賀的陳老太公已感到全身疲憊,此刻正側臥在床上小憩。陳源不等陳老太公召喚,敲了敲房門便直接推門進去。
“兒見過父親。”陳源進得房門後忙躬身作揖。
陳老太公側過身來,正欲起身時,陳源大跨幾步來到床邊,輕輕扶起了陳老太公。陳老太公不解地問:“源兒,這忙活了大半日,怎不去休息片刻?”
“父親,兒有事與您商量。”
“今日有什麽事呢?若是生意上的事都你說了算。”
“父親,兒所說的不是生意上的事。”陳源急忙解釋。又即刻補充:“若是生意上的事,我怎會打擾了父親的休息。”
“喔。”陳老太公有些驚疑地看了看陳源。“不是生意上的事,那會是什麽大事?”陳老太公緊接著問。
陳源見父親發問,便將空衍道長的話說了一遍。聽明白事情始末緣由的陳老太公微微頷首,撫摸著他的山羊胡子:“源兒以為道長所言非虛不?”
“不敢隱瞞父親。兒以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那依源兒,有何主見?”
“兒以為,該當忍痛割愛,先將友德送入空門養到八歲。”陳源說完,弓著腰,不敢正視陳老太公的臉。他害怕看見陳老太公臉上的不悅。
陳老太公沉思片刻:“源兒,坐下說。”
陳源在床邊的椅子上坐了下來。
陳老太公接著說:“源兒,你聽為父說來。將德兒送至空門,這事需從長計議。”
“父親說得是。可是這事也確實需要計較一番。好早有個安排及打算。”
“這樣吧,你讓為父想想。晚上我們再商議。”
陳源見父親如此說了,隻好告辭了父親,回到自己的臥房中,思索起來。
起初,陳老太公已聽取了空衍道長的建議,殊不知,待陳友德長至三歲,陳老太公卻不舍將其送至空門寄養。一是因為陳老太公年齡越發大了,二是朝夕相處了兩三年,要是孫子突然離開膝下,心中實在不忍。也就不管陳友德是不是能成為人間大器,隻求他一世平安,行善積德就好。而陳源也不好過於執拗父親,最終向陳老太公妥協,選擇了空衍道長折中的辦法,將護身符讓陳友德不離身的帶著。
幼年時的陳友德不僅機敏,還好學。四書五經一讀就懂。七歲上下就可以簡單地作詩了。家中給他請了當地有名望的先生,姓謝,名子文,號子已,是個前朝的舉人,世人皆稱為子文先生。子文先生育有一子二女,一子名及第,常侍奉左右,二女早已嫁作人婦。原本按子文先生舉人的身份本可以通過疏通或舉薦入朝為官。但因他不滿明太祖朱元璋和尚出身的身份,雖有過當地熟知的官員欲要舉薦他入朝為官,一概被婉言謝絕。一門心思教書育人,著書立作,讀書寫字。儼然身處鬧市中的隱士。
子文先生有一孫女,名為舒琴,乃是及第先生長女,與陳友德年齡相仿。在那個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年代裏,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或許是因為機緣巧合,也或許是命中注定的事。在陳友德七歲那年,陳源上門拜訪子文先生,見謝家孫女可人、溫文,便有心要與子文先生結下秦晉之好。
子文先生見友德天資聰穎,又喜好讀書,對他本也寄予厚望。在聞得陳源的想法後,也當即答應下了這門親事。這樣年僅七歲的陳友德與子文先生家也僅七歲的孫女定下了娃娃親。
自從與陳家定下娃娃親後的子文先生,對陳友德的管教也就變得更為嚴厲,也更為苛刻。他寄希望陳友德能高中魁首,也好讓其孫女與他一同享受富貴榮華。此時的陳友德也不負眾望,經史子集知之甚多。陳老太公見孫兒如此成器,不免自豪起來,對陳友德的溺愛又多了幾分。而陳源見有子文先生管束其子,對孩子的管教也就擱置一邊。至於陳周氏見其祖父如此寵溺孫兒,內心更是欣喜,也學著陳老太公的樣子寵溺起兒子來。
豈不知,陳老太公和陳周氏對孫子和兒子的過分寵溺恰恰為其今後的不幸埋下了不可挽回的禍端。
陳友德見先生子文對他管教甚嚴,心中敢怒不敢言,但小小的內心早已生出抗拒之意。隻是礙於先生的威嚴不敢造次。當他離開學堂回到家中後,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祖父和母親對他的寵溺令他感到無比的幸福。自此,在他的心裏逐漸形成了扭曲的人性。在威嚴的先生麵前儼然一個懂事的小孩,在祖父和母親麵前卻是耀武揚威,想要什麽就得要什麽。即便是如此扭曲的心理和性格,束發之年,陳友德還是考中了秀才,一舉成為當地有名的才子。這可樂壞了陳源一家。陳老太公甚至希冀著陳友德今後能高中狀元,光耀門楣。讓這個世代為商的家庭一躍成為官宦之家。因陳友德過於優異的表現,也讓年過古稀的陳老太爺開始懷疑當年空衍道長的言論。甚至也為自己當年不忍祖孫分別將陳友德送至空門寄養而心生愧意的舉動找到了最合理的解脫理由。他已經認定,自家的孫兒今後定能出將入相。
陳友德考中秀才之後,子文先生便與陳源商議,找了另一大儒給其授課。大儒姓王,名必安。必安先生受子文先生囑托,出於好友的身份,加上陳友德青年才俊的名聲,便應承了下來。
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過早成名而又一直受於子文先生嚴厲管束的陳友德,在離開了子文先生後,好像一下就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好幾次必安先生授課時他都萎靡不振,甚至當堂頂撞。必安先生一怒之下將狀告到了子文先生處。子文先生聽聞血氣賁張,竟然一口氣沒上來昏了過去。
昏了過去的子文先生不知是因心中寄予的希望太重,還是因本已年近古稀的年紀,常年的教書育人、著書立作,已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昏過去後的子文先生不論怎樣尋醫問藥,病情也不見好轉。及第先生見子文先生這般模樣,不願看見父親子文先生忍受折磨。一直想著有什麽好的辦法能醫治其父。此時恰逢及第先生之女舒琴已是碧玉年華,到了破瓜之期。想著不如將舒琴嫁入陳家,也好給家中衝衝喜,興許老父的病情也就好轉了。及第先生起先征求了子文先生的意見。子文先生心想,若能讓自己得意門生友德現在與孫女舒琴先成了家,說不定家中多了舒琴的約束,或許會重回求學之道,也就應允了衝喜一事。
陳友德與謝舒琴的婚禮很快就安排妥當,陳、謝兩家都洋溢著喜氣。陳友德雖未經男女之事,卻也到了情竇已開的年紀。眼看著即將娶親,心中的歡愉自不必多言。
夜裏,兩小無猜的兩個人,喝過合巹酒,開啟了合衾之路。初嚐魚水之歡的少男少女多少有些羞澀。卻也令他們難以忘懷。在巫山雲雨過後,嬌嬌滴滴的陳謝氏舒琴對丈夫說:“夫君,我們已成夫妻。望今後為奴家掙個好前程。”陳友德見嬌滴滴的妻子,滿心歡愉地應承下來。
說來也是奇怪,自陳友德婚後的一年多光景裏,他重回刻苦求學之路,這可樂壞了陳謝兩家。這最開心的要數子文先生。子文先生見友德成家後恢複曾經求學的模樣,病盡不治而愈。後在陳友德婚後不足兩年時,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子文先生才離開人世半年不滿,陳友德開啟了翻天覆地的人生。
原來,陳友德之所以發生變化,起初是因為剛新婚,對妻子許下了承諾,不得不去迎合。其二是因為他心中一直懼怕子文先生。子文先生的威嚴就像一根烙鐵在他心中橫著。尤其在聽聞必安先生找子文先生告狀,子文先生被他氣得昏了過去時,更覺心驚。
如今,子文先生的辭世,在陳友德的心中再也沒有畏懼的人了。
經過整整半日的招待與接受祝賀的陳老太公已感到全身疲憊,此刻正側臥在床上小憩。陳源不等陳老太公召喚,敲了敲房門便直接推門進去。
“兒見過父親。”陳源進得房門後忙躬身作揖。
陳老太公側過身來,正欲起身時,陳源大跨幾步來到床邊,輕輕扶起了陳老太公。陳老太公不解地問:“源兒,這忙活了大半日,怎不去休息片刻?”
“父親,兒有事與您商量。”
“今日有什麽事呢?若是生意上的事都你說了算。”
“父親,兒所說的不是生意上的事。”陳源急忙解釋。又即刻補充:“若是生意上的事,我怎會打擾了父親的休息。”
“喔。”陳老太公有些驚疑地看了看陳源。“不是生意上的事,那會是什麽大事?”陳老太公緊接著問。
陳源見父親發問,便將空衍道長的話說了一遍。聽明白事情始末緣由的陳老太公微微頷首,撫摸著他的山羊胡子:“源兒以為道長所言非虛不?”
“不敢隱瞞父親。兒以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那依源兒,有何主見?”
“兒以為,該當忍痛割愛,先將友德送入空門養到八歲。”陳源說完,弓著腰,不敢正視陳老太公的臉。他害怕看見陳老太公臉上的不悅。
陳老太公沉思片刻:“源兒,坐下說。”
陳源在床邊的椅子上坐了下來。
陳老太公接著說:“源兒,你聽為父說來。將德兒送至空門,這事需從長計議。”
“父親說得是。可是這事也確實需要計較一番。好早有個安排及打算。”
“這樣吧,你讓為父想想。晚上我們再商議。”
陳源見父親如此說了,隻好告辭了父親,回到自己的臥房中,思索起來。
起初,陳老太公已聽取了空衍道長的建議,殊不知,待陳友德長至三歲,陳老太公卻不舍將其送至空門寄養。一是因為陳老太公年齡越發大了,二是朝夕相處了兩三年,要是孫子突然離開膝下,心中實在不忍。也就不管陳友德是不是能成為人間大器,隻求他一世平安,行善積德就好。而陳源也不好過於執拗父親,最終向陳老太公妥協,選擇了空衍道長折中的辦法,將護身符讓陳友德不離身的帶著。
幼年時的陳友德不僅機敏,還好學。四書五經一讀就懂。七歲上下就可以簡單地作詩了。家中給他請了當地有名望的先生,姓謝,名子文,號子已,是個前朝的舉人,世人皆稱為子文先生。子文先生育有一子二女,一子名及第,常侍奉左右,二女早已嫁作人婦。原本按子文先生舉人的身份本可以通過疏通或舉薦入朝為官。但因他不滿明太祖朱元璋和尚出身的身份,雖有過當地熟知的官員欲要舉薦他入朝為官,一概被婉言謝絕。一門心思教書育人,著書立作,讀書寫字。儼然身處鬧市中的隱士。
子文先生有一孫女,名為舒琴,乃是及第先生長女,與陳友德年齡相仿。在那個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年代裏,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或許是因為機緣巧合,也或許是命中注定的事。在陳友德七歲那年,陳源上門拜訪子文先生,見謝家孫女可人、溫文,便有心要與子文先生結下秦晉之好。
子文先生見友德天資聰穎,又喜好讀書,對他本也寄予厚望。在聞得陳源的想法後,也當即答應下了這門親事。這樣年僅七歲的陳友德與子文先生家也僅七歲的孫女定下了娃娃親。
自從與陳家定下娃娃親後的子文先生,對陳友德的管教也就變得更為嚴厲,也更為苛刻。他寄希望陳友德能高中魁首,也好讓其孫女與他一同享受富貴榮華。此時的陳友德也不負眾望,經史子集知之甚多。陳老太公見孫兒如此成器,不免自豪起來,對陳友德的溺愛又多了幾分。而陳源見有子文先生管束其子,對孩子的管教也就擱置一邊。至於陳周氏見其祖父如此寵溺孫兒,內心更是欣喜,也學著陳老太公的樣子寵溺起兒子來。
豈不知,陳老太公和陳周氏對孫子和兒子的過分寵溺恰恰為其今後的不幸埋下了不可挽回的禍端。
陳友德見先生子文對他管教甚嚴,心中敢怒不敢言,但小小的內心早已生出抗拒之意。隻是礙於先生的威嚴不敢造次。當他離開學堂回到家中後,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祖父和母親對他的寵溺令他感到無比的幸福。自此,在他的心裏逐漸形成了扭曲的人性。在威嚴的先生麵前儼然一個懂事的小孩,在祖父和母親麵前卻是耀武揚威,想要什麽就得要什麽。即便是如此扭曲的心理和性格,束發之年,陳友德還是考中了秀才,一舉成為當地有名的才子。這可樂壞了陳源一家。陳老太公甚至希冀著陳友德今後能高中狀元,光耀門楣。讓這個世代為商的家庭一躍成為官宦之家。因陳友德過於優異的表現,也讓年過古稀的陳老太爺開始懷疑當年空衍道長的言論。甚至也為自己當年不忍祖孫分別將陳友德送至空門寄養而心生愧意的舉動找到了最合理的解脫理由。他已經認定,自家的孫兒今後定能出將入相。
陳友德考中秀才之後,子文先生便與陳源商議,找了另一大儒給其授課。大儒姓王,名必安。必安先生受子文先生囑托,出於好友的身份,加上陳友德青年才俊的名聲,便應承了下來。
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過早成名而又一直受於子文先生嚴厲管束的陳友德,在離開了子文先生後,好像一下就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好幾次必安先生授課時他都萎靡不振,甚至當堂頂撞。必安先生一怒之下將狀告到了子文先生處。子文先生聽聞血氣賁張,竟然一口氣沒上來昏了過去。
昏了過去的子文先生不知是因心中寄予的希望太重,還是因本已年近古稀的年紀,常年的教書育人、著書立作,已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昏過去後的子文先生不論怎樣尋醫問藥,病情也不見好轉。及第先生見子文先生這般模樣,不願看見父親子文先生忍受折磨。一直想著有什麽好的辦法能醫治其父。此時恰逢及第先生之女舒琴已是碧玉年華,到了破瓜之期。想著不如將舒琴嫁入陳家,也好給家中衝衝喜,興許老父的病情也就好轉了。及第先生起先征求了子文先生的意見。子文先生心想,若能讓自己得意門生友德現在與孫女舒琴先成了家,說不定家中多了舒琴的約束,或許會重回求學之道,也就應允了衝喜一事。
陳友德與謝舒琴的婚禮很快就安排妥當,陳、謝兩家都洋溢著喜氣。陳友德雖未經男女之事,卻也到了情竇已開的年紀。眼看著即將娶親,心中的歡愉自不必多言。
夜裏,兩小無猜的兩個人,喝過合巹酒,開啟了合衾之路。初嚐魚水之歡的少男少女多少有些羞澀。卻也令他們難以忘懷。在巫山雲雨過後,嬌嬌滴滴的陳謝氏舒琴對丈夫說:“夫君,我們已成夫妻。望今後為奴家掙個好前程。”陳友德見嬌滴滴的妻子,滿心歡愉地應承下來。
說來也是奇怪,自陳友德婚後的一年多光景裏,他重回刻苦求學之路,這可樂壞了陳謝兩家。這最開心的要數子文先生。子文先生見友德成家後恢複曾經求學的模樣,病盡不治而愈。後在陳友德婚後不足兩年時,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子文先生才離開人世半年不滿,陳友德開啟了翻天覆地的人生。
原來,陳友德之所以發生變化,起初是因為剛新婚,對妻子許下了承諾,不得不去迎合。其二是因為他心中一直懼怕子文先生。子文先生的威嚴就像一根烙鐵在他心中橫著。尤其在聽聞必安先生找子文先生告狀,子文先生被他氣得昏了過去時,更覺心驚。
如今,子文先生的辭世,在陳友德的心中再也沒有畏懼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