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明治維新,明治就是“開明之治”的意思,被用作新天皇的年號,日本改革開放正式開始。
日本人很善於學習,為了向西方靠近,明治天皇專門從德國請了一個禮儀顧問,負責天皇和大臣們的禮儀,個頭矮小的天皇穿著歐式元帥服,坐在普魯士風格的寶座上,小短腿都差點夠不著地,皇後緊挨著天皇坐著,粉紅的禮服襯托著膚色更黃,一切都顯得那麽不協調,在以俾斯麥為偶像的伊藤博文看來,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這才是日本的新氣象。
最高領導都在東施效顰,日本上流社會自然不甘落後,西方的生活方式象征著先進,大家紛紛開始孔雀開屏,學習西方人舉行舞會,俱樂部的風格是維多利亞式、法蘭西帝國式和意大利文藝複興式的混合體,身材矮小脖子很短的日本前武士,穿著燕尾服活像動物園的大馬猴,小短腿的女眷穿著肥大的荷邊鯨骨裙,綢緞裙擺拖在地上充當了拖把的功能,拖累了後就靠在牆上,自以為優雅的姿態,在西方人看來,就好像一幅幅掛毯。
日本人的改革開放就是這麽開始的,上流社會全麵模仿西方,唯恐有一丁點不像,男人抽哈瓦那雪茄,女士品嚐鬆露和果醬,一起欣賞法國歌劇和德國華爾茲,死板的日本人挑起華爾茲就好像木偶一般僵硬,雖然看上去可笑,但日本人的願望是非常純正的:希望日本迅速西化,與列強平起平坐,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
當然,還有更加極端的人,覺得日本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種,日本要富強,必須要改變人種,強烈建議政府大規模引進白種人,與日本女人交配,形成新的日本種族,如此無稽的言論居然還有很多人附和,隻能說明日本神經病的確很多。
除了穿著打扮向歐洲人看齊,伊藤博文還製定了憲法,這玩意是現代國家的標配,雖然日本憲法鼓吹自由民主,但卻將國家主權完全放在天皇手中,名不副實的憲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向西方宣示,看嘛,我和你們一樣了,是法製國家了,不要再用日本沒有法律來要求治外法權了。
雖然擁有了憲法,但日本政體依然和民主沒有任何關係,天皇被賦予絕對的統治權,但實際上天皇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帥,政府負責行政管理,軍隊卻隻向天皇效忠,不受政府牽製。結果就是軍隊可以打著效忠天皇的旗號為所欲為,壓根就可以不用搭理政府。
所以蔣介石的外交人員和日本政府的談判結果,對日軍沒有任何約束力,濟南慘案是這樣,九一八事變還是這樣。
倒藩戰爭成就了新一批的日本權貴,這些人都來自戰勝的西南幾個藩,以長州和薩摩最多,名頭很響的有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大久保利通等。
在伊藤博文的主持下,日本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廢除貴族所有特權,農民能夠擁有土地,財產可以自由買賣,興辦現代企業等等,在一係列措施的刺激下,日本國力開始蒸蒸日上,當然,官商開始勾結起來,新的權貴階層開始誕生,孕育出幾個巨無霸企業,三井在幕府時期還隻是一個紡織品店,後來發展成集銀行、貿易公司、煤礦、化工廠等很多行業為一體的巨型企業航母。
三菱在開始隻是一家規模很小的輪船公司,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巨頭之一,這些日本巨頭企業成長如此之快,靠的肯定不是書店出版的什麽“經營之神”,而是在日本進入現代化之前,官僚和商人共同合作的結果,官僚給商人特許經營權,商人給官僚提供資金支持,雙方各取所需。
雖然改革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日本在磕磕碰碰中還是發展起來了,高潮在不經意間到來,1895年,中日因為朝鮮半島的控製權爆發衝突,雖然日本在艦隊數量和海軍人數上處於劣勢,但日本還是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這個消息讓所有日本人瘋狂了,尤其是日本知識分子,自認為日本民族已經“文明開化”,漢學已經成為阻礙日本前進的毒瘤,必須鏟除,如果說日本過去是中華儒家文化圈的一分子,那麽它今後就應該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一個成員,所以要“入歐”就必須先“脫亞”,直到今天,日本都還有人提這事。
日本人認為戰爭勝利說明一個問題,日本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日本文明已經是高級文明,為了充分表達這種想法,日本人出了很多繪畫,裏麵日軍的角色都是身材高大皮膚白皙,一看就是英雄人物,中國人全是表情猥瑣、膽怯和留著辮子的小人物。
日本國內的報紙對戰爭英雄拚命宣傳,比如一個叫白神源次郎的吹號手,在肺部被子彈擊穿後依然堅持吹響衝鋒號,讓日本人肅然起敬,當時日本社會最流行的歌曲名字叫“炸藥之歌”和“支那人”。
很多日本人認為:新日本真正的誕生之日,始於戰勝中國之時!在日軍戰勝清軍前夕,所有與西方的不平等條約全部作廢,然後日本人將這些條約全部變本加厲的強加給了中國,在日本人看來,有實力的人就應該這麽幹。
為啥日本人好戰?源頭就在這裏,日本人全麵向西方學習,其中就包括殖民,日本人是有名的一根筋,它認為殖民征服是國家強盛和現代化的終極標誌,所以明治時代就提出了另外一個口號“富國強兵”,從此亞洲就開始多事了。
為了進一步強化天皇對軍隊的控製權,明治頒布《軍人敕諭》,裏麵囉裏吧嗦說了很多廢話,總結起來就是天皇的軍人要不問政治,私下表達看法都不行,軍人和政治徹底脫離,以服從天皇為唯一天職,這一道指令更加強化了軍人的獨立性,就是隻要打著擁護天皇的旗號,軍人就可以造政府的反,並且還名正言順。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經過長時間的洗腦,軍校批量培訓出來的軍人壓根就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隻知道服從的機器人,日本軍國主義由此誕生。
明治軍國主義發展到巔峰時期,就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人用偷襲的方式,襲擊了俄國艦隊,拉開了日俄戰爭的序幕。
在日本民眾看來,發動日俄戰爭簡直順理成章,1895年甲午戰爭勝利了,西方列強強迫日本吐出了本來應該得到的戰利品,主要是中國滿洲境內的遼東半島南部,本來是要割讓給日本的,後來被轉租給俄國。
日本人很善於學習,為了向西方靠近,明治天皇專門從德國請了一個禮儀顧問,負責天皇和大臣們的禮儀,個頭矮小的天皇穿著歐式元帥服,坐在普魯士風格的寶座上,小短腿都差點夠不著地,皇後緊挨著天皇坐著,粉紅的禮服襯托著膚色更黃,一切都顯得那麽不協調,在以俾斯麥為偶像的伊藤博文看來,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這才是日本的新氣象。
最高領導都在東施效顰,日本上流社會自然不甘落後,西方的生活方式象征著先進,大家紛紛開始孔雀開屏,學習西方人舉行舞會,俱樂部的風格是維多利亞式、法蘭西帝國式和意大利文藝複興式的混合體,身材矮小脖子很短的日本前武士,穿著燕尾服活像動物園的大馬猴,小短腿的女眷穿著肥大的荷邊鯨骨裙,綢緞裙擺拖在地上充當了拖把的功能,拖累了後就靠在牆上,自以為優雅的姿態,在西方人看來,就好像一幅幅掛毯。
日本人的改革開放就是這麽開始的,上流社會全麵模仿西方,唯恐有一丁點不像,男人抽哈瓦那雪茄,女士品嚐鬆露和果醬,一起欣賞法國歌劇和德國華爾茲,死板的日本人挑起華爾茲就好像木偶一般僵硬,雖然看上去可笑,但日本人的願望是非常純正的:希望日本迅速西化,與列強平起平坐,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
當然,還有更加極端的人,覺得日本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種,日本要富強,必須要改變人種,強烈建議政府大規模引進白種人,與日本女人交配,形成新的日本種族,如此無稽的言論居然還有很多人附和,隻能說明日本神經病的確很多。
除了穿著打扮向歐洲人看齊,伊藤博文還製定了憲法,這玩意是現代國家的標配,雖然日本憲法鼓吹自由民主,但卻將國家主權完全放在天皇手中,名不副實的憲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向西方宣示,看嘛,我和你們一樣了,是法製國家了,不要再用日本沒有法律來要求治外法權了。
雖然擁有了憲法,但日本政體依然和民主沒有任何關係,天皇被賦予絕對的統治權,但實際上天皇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帥,政府負責行政管理,軍隊卻隻向天皇效忠,不受政府牽製。結果就是軍隊可以打著效忠天皇的旗號為所欲為,壓根就可以不用搭理政府。
所以蔣介石的外交人員和日本政府的談判結果,對日軍沒有任何約束力,濟南慘案是這樣,九一八事變還是這樣。
倒藩戰爭成就了新一批的日本權貴,這些人都來自戰勝的西南幾個藩,以長州和薩摩最多,名頭很響的有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大久保利通等。
在伊藤博文的主持下,日本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廢除貴族所有特權,農民能夠擁有土地,財產可以自由買賣,興辦現代企業等等,在一係列措施的刺激下,日本國力開始蒸蒸日上,當然,官商開始勾結起來,新的權貴階層開始誕生,孕育出幾個巨無霸企業,三井在幕府時期還隻是一個紡織品店,後來發展成集銀行、貿易公司、煤礦、化工廠等很多行業為一體的巨型企業航母。
三菱在開始隻是一家規模很小的輪船公司,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巨頭之一,這些日本巨頭企業成長如此之快,靠的肯定不是書店出版的什麽“經營之神”,而是在日本進入現代化之前,官僚和商人共同合作的結果,官僚給商人特許經營權,商人給官僚提供資金支持,雙方各取所需。
雖然改革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日本在磕磕碰碰中還是發展起來了,高潮在不經意間到來,1895年,中日因為朝鮮半島的控製權爆發衝突,雖然日本在艦隊數量和海軍人數上處於劣勢,但日本還是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這個消息讓所有日本人瘋狂了,尤其是日本知識分子,自認為日本民族已經“文明開化”,漢學已經成為阻礙日本前進的毒瘤,必須鏟除,如果說日本過去是中華儒家文化圈的一分子,那麽它今後就應該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一個成員,所以要“入歐”就必須先“脫亞”,直到今天,日本都還有人提這事。
日本人認為戰爭勝利說明一個問題,日本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日本文明已經是高級文明,為了充分表達這種想法,日本人出了很多繪畫,裏麵日軍的角色都是身材高大皮膚白皙,一看就是英雄人物,中國人全是表情猥瑣、膽怯和留著辮子的小人物。
日本國內的報紙對戰爭英雄拚命宣傳,比如一個叫白神源次郎的吹號手,在肺部被子彈擊穿後依然堅持吹響衝鋒號,讓日本人肅然起敬,當時日本社會最流行的歌曲名字叫“炸藥之歌”和“支那人”。
很多日本人認為:新日本真正的誕生之日,始於戰勝中國之時!在日軍戰勝清軍前夕,所有與西方的不平等條約全部作廢,然後日本人將這些條約全部變本加厲的強加給了中國,在日本人看來,有實力的人就應該這麽幹。
為啥日本人好戰?源頭就在這裏,日本人全麵向西方學習,其中就包括殖民,日本人是有名的一根筋,它認為殖民征服是國家強盛和現代化的終極標誌,所以明治時代就提出了另外一個口號“富國強兵”,從此亞洲就開始多事了。
為了進一步強化天皇對軍隊的控製權,明治頒布《軍人敕諭》,裏麵囉裏吧嗦說了很多廢話,總結起來就是天皇的軍人要不問政治,私下表達看法都不行,軍人和政治徹底脫離,以服從天皇為唯一天職,這一道指令更加強化了軍人的獨立性,就是隻要打著擁護天皇的旗號,軍人就可以造政府的反,並且還名正言順。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經過長時間的洗腦,軍校批量培訓出來的軍人壓根就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隻知道服從的機器人,日本軍國主義由此誕生。
明治軍國主義發展到巔峰時期,就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人用偷襲的方式,襲擊了俄國艦隊,拉開了日俄戰爭的序幕。
在日本民眾看來,發動日俄戰爭簡直順理成章,1895年甲午戰爭勝利了,西方列強強迫日本吐出了本來應該得到的戰利品,主要是中國滿洲境內的遼東半島南部,本來是要割讓給日本的,後來被轉租給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