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了,一不小心穿越到清朝末年,趕上了一係列倒黴催的事情: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進京,列強橫行、官僚腐敗、民不聊生,就是這麽個情況,給你個機會改變現狀,你會怎麽搞?其實不需要怎麽想,基本隻有兩條路,一條就是改良,溫和緩慢的改變社會現狀,什麽洋務運動、百日維新都是走的這條路,一條就是革命,主張用暴力徹底改變社會製度,孫中山走的就是這條路。


    其實這兩條路不是什麽新鮮事,都已經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國,是改良主義的範本,在沒有流血的情況下,1688年“光榮革命”成功,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成功確立君主立憲製,康有為梁啟超一直對這條路向往不已。


    另外一條就是革命,也有成功的範本,比如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巴士底獄被攻占,國王和王後被送上斷頭台,殺的人頭滾滾,幾經曲折,最後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從此法國成為革命聖地,法國的刁民也特別牛,之前馬克龍漲了5毛錢的油價,屌絲們就上街遊行放火,衝警察扔石頭,讓世界人民大開眼界,展現了一把革命聖地人民的風采。


    孫中山是不折不扣的革命家,他主張暴力推翻腐朽的現有秩序,先是清政府,後是各路軍閥,一路走來,生命不息,戰鬥不止,表現非常硬核,讓大家以為他是一條純鐵血漢子,準備用拳頭打碎一切不合理的舊秩序。


    這種想法當然錯誤,純鋼易折的道理中國人都懂,剛柔並濟方能成功,孫中山更是此道高手,他明白,出來挑頭革命,需要有一麵大旗,讓大家夥一看就知道你想幹啥,同意你這套的自然就會投奔,孫中山的旗幟就是三民主義,我們就說新三民主義,包括三個內容:民族、民權、民生,民族主義的內容就是反對滿清專治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軍閥,這些都是需要靠暴力來完成,民權,實現全民共有的民主政治。這兩點和共產黨當時的主張並沒有多大差別。


    關鍵在於民生,孫中山主張的民生主義有兩點:一是平均地權,二為節製資本。


    如果按照革命的套路,所有剝削階級都要被打倒,那就需要打土豪分田地,翻身農奴把歌唱,萬惡的資本家也要被打倒,工人階級需要當家作主。


    這一切在今天看來,是無比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幹的,重新建設起來一個繁榮強盛的新中國。


    但回到當時,孫中山不是這麽想的,他覺得采用革命的手段對付國內的地主和資產階級,破壞性太大,還是采取緩慢溫和的改革措施,商量著來,達到農民得利,地主也不吃虧的雙贏局麵,逐步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目標。


    孫中山在政治領域主張采用革命的手段,在經濟領域主張采用溫和改良的方法,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前文已經分析過了,孫中山覺得革命是社會精英階層的事情,從來沒考慮過讓底層群眾參與,所以國民黨的主要成員都是地主、資本家家庭出來的精神小夥,這些人參加革命的主要目的是趕走列強和軍閥,達到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目的,但沒人讚同革自己家的命,孫中山雖然是領導,也需要手下兄弟們的幫村,不同意采取革命的手段對付地主和資產階級,也很正常,因為即使他下令了,負責執行的人就是地主和資本家,他們能執行才有鬼了。


    第二個原因,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歐美各個國家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讓這些國家的資本家脊背發涼,知道如果繼續往死裏壓迫工人們,工人一旦團結起來鬧革命,事情就大發了,不如實行一些社會改良和社會福利政策,提高工人工資、改善工人勞動狀態,采取這些措施的發達國家,勞資矛盾得到緩解,生產率得到提高,整個社會的氛圍變得和睦,也就沒人想著鬧革命了。


    根據這兩條思路,孫中山覺得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決社會內部矛盾,具體的方法就是:提升生產效率、將運輸和交通企業收歸國有、對資本利得多征稅(鼓勵勞動,打擊食利階層),搞搞轉移支付等等。


    孫中山的想法好不好呢?肯定好嘛,如果能夠在不大動幹戈的前提下,通過發展生產力和協調生產關係,讓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肯定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可惜的是,再好的想法,如果不符合客觀規律,那都是行不通的。


    就拿土地這件事情來說,地主們不從事任何勞動,卻過著錦衣玉食的快樂生活,佃農們一生辛勞,卻從未吃過一次飽飯,對於這些情況,國民黨高層非常清楚,孫中山曾經說過“農民很辛苦勤勞得來的糧食,卻被地主奪取大半,這是很不公平的”;1928年,浙江省省長何應欽就說“佃農終歲勤勞,三餐難得一飽;業主一次投資,子孫坐收其利。事之不公,無愈於此。”


    既然清楚地主是寄生蟲,是社會的毒瘤,那麽孫中山的解決思路是啥子呢?“慢慢商量,和平解決”,采取讓農民得利,地主也不吃虧的“雙贏”方案,由於孫中山去世的時候,北伐尚未開始,他還沒來得及親自實踐這個想法。


    設想一下,在民國時期,用孫中山的方法搞土地改革,需要什麽條件?土地嘛,肯定是涉及到每個村了,要組織人馬對全國人口和土地進行一次大普查,確定每家每戶實際擁有土地麵積,然後再製定一個標準,確定地主的標準是啥,每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可能在西北戈壁灘,一個貧困戶都可以擁有1000畝地,但這種地一點用都沒有,壓根就種植不了糧食,連草都長不了幾根,這種地方的人,擁有1000畝地都隻能算是窮人,在江浙富庶之地,1000畝地絕對算地主了,所以這個地主的標準還要統計方方麵麵的數據,綜合判斷之後,才能得出一個可靠的結論。


    把地主、富農、中農、貧農等等劃分出來以後,按改良派的思路,需要讓農民得利,那簡單嘛,減租即可,減租之後,農民的確得利了,但地主就損失了嘛,根本就沒有讓農民得利,地主也得利所謂雙贏的方法,地主遭受損失以後,肯定要鬧事,這就需要有調解機關,做好解釋工作,穩定社會秩序。


    直到今天,人口普查都是一個大工程,需要有龐大的官僚機構,變態的執行能力,能管的到每個村,實際上,直到今天,能完成這項工作的也沒幾個國家,比如印度就絕對完成不了,莫迪隻能管到城裏,村裏有多少人或者是死是活一概不知,原因很簡單,印度村裏都是土邦,實行的是自治,壓根就沒有在村裏設置任何行政機構,刨除印度人的那副宗教德性,即使莫迪想在村裏設村委會一級的行政機構,也是心有餘力不足,兩個字——沒錢!


    可能大家對這個沒什麽概念,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行政村總數為個,隨便列個數據哈,每個村每年的經費20萬元,中國維持村級行政機構的費用支出1383億元人民幣。


    中國在疫情期間,中央一聲令下,全國就地臥倒,堅決服從命令,就是因為擁有強大到變態的行政能力,印度沒有,所以現在天天往恒河裏拋屍。


    設置這些機構,需要天量的資金,還需要得到群眾的衷心擁護。


    回到民國,在全國上下窮的叮當響的情況下,憑什麽能完成全國人口普查和土地丈量工作?有村一級的行政機構嗎?沒有,隻有“皇權不下縣”,村裏和印度現在似的,實行的是鄉紳自治,就是地主組織一群流氓在維持秩序,維持啥秩序?農民到期足額交租的秩序嘛,不然就拉家裏的喜兒去抵賬。


    讓地主公平公開公正的主持減少土地租金的事情,聽著就不靠譜。


    回到當時,能看到這點的人幾乎沒有,國民黨內一個都沒有,作為孫中山遺誌的繼承者,蔣介石繼承了“三民主義”,在民生領域繼續改良之路,無論怎麽改,都逃不脫失敗的命運。


    剛才說了,在當時,能看到這點的人幾乎沒有,幾乎這兩個字說明還是有人看到了,誰?當然是毛導員了,1925年12月,毛導員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明確指出地主是封建殘餘,屬於被革命的對象,1927年3月,完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表示“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汙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再次重申地主階級必須被打倒。


    在對待地主階級和資本家這個問題上,雙方的矛盾產生了,國民黨搞階級合作,地主、資產階級都在“合作”之列,共產黨要搞階級鬥爭,要打倒地主階級,條件成熟還要消滅資產階級。國民黨希望維護社會秩序,商量著解決社會矛盾,共產黨要搗毀吃人的舊社會,以鬥爭改造中國,這就是雙方分歧的根本。


    國內的資本家和地主害怕繼續革命,支持蔣介石反共清黨,1927年4.12之後,雙方分道揚鑣,共產黨在農村“打土豪分田地”,國民黨則竭力剿共,保護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繼續孫中山的社會改良之路。


    這是執政理念層麵,國共產生分歧直至翻臉的原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4年抗戰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墨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墨垚並收藏14年抗戰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