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洋軍老大的袁世凱麵臨上麵各種困難,腦袋大但沒好的解決辦法,作為老袁競爭對手的革命黨人,這是不是他們的機會來了呢?
要把這件事情聊清楚,就要往前麵追朔一下,要回到清朝滅亡之前。
同盟會的成員大部分都是中小士紳家庭出身,都讀過書,接受過新式教育,見過世麵,對農民起義這一套天生就不怎麽感冒,從心底瞧不起農民,沒覺得農民能幹成啥事。
尤其是義和團當初盲目排外,把洋人和洋人相關的一切都當成打擊對象,包括洋人先進的技術和社會管理模式,對於清楚洋人價值的革命黨人來說,這種行為堪稱愚蠢,因為革命黨人內心把洋人當成老師,期望通過認真學習,有一天能超越老師。
在當時革命黨人心中,洋人就象征著文明和進步,他們就是想掀起徹底向西方學習的運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麵貌;農民嘛就象征著愚昧和落後,革命黨人壓根就沒想過要動員農民,他們覺得自己是精英,社會變革主要靠精英推動,不需要農民參與。
革命黨人不要求老百姓去革命,但對讀書人有要求,他們覺得讀書人都明白道理,他們碰到讀書人一般都要動員一下:哥們,滿清完全是中國人的恥辱,跟我們一起吧,幹掉它,建設一個嶄新的中國。
讀書人參與的多不多呢?肯定不多嘛,讀書人家境一般比較殷實,他們知道國家出現問題了,需要改變,但是他們更希望的是循序漸進的改良,而不是血雨腥風的革命,積極響應革命的讀書人的確不是很多。
但是革命黨人還是要持續不斷的發動起義,這些起義的人從哪裏找呢?這個是玩命的活,要的是不怕死的人啊。
普通老百姓、讀書人這些正常的人肯定都怕死,革命黨人雖然不怕死,但是數量太少,哪裏去找這麽多亡命之徒呢?對了,幫會裏這種人最多。
幫會一般靠灰色收入生存,過的是刀口上舔血的生活,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都是屬於被打擊的對象,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嘛,所以幫會成員天生就具有“革命性“,他們天生就是反政府組織。
既然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就有了合作的可能,雙方就聊上了,當然,有錢和沒錢的革命黨人采取的策略就不一樣。
在同盟會中,孫中山是最大的金主,因為兩廣靠海嘛,當初為了討生活,到海外謀生的比較多,產生了很多華僑,孫中山主要從這些華僑中籌集經費,有錢就可以收買幫會搞起義,孫中山的“興中會“就一次又一次的發動起義,”黃花崗起義“是辛亥革命前發動的最後一次起義。
光複會和湖南湖北地區的華興會就沒法搞到多少錢,隻能找當地的富豪捐點,實在沒辦法,沒錢就聯絡感情嘛,比如拍拍對方馬屁啊,或者給幫會大佬講,你們以前就是反清複明的,幫會大佬可能興趣就來了,這下子就被繞進去了,這幫粗人動腦筋哪裏比得上這些讀書人呢?於是各種反清複明的神話就被編造出來了,比如天地會、少林寺之類的,於是這些幫會大佬革命的積極性就上來了。
幫會成員有什麽特點呢,典型屬於有組織無紀律,嚇唬老百姓還可以,真的指望他們幹成啥大事,那是不可能的,隻能逞匹夫之勇嘛,碰上哪怕已經爛到骨子裏的清政府軍,也是不堪一擊,所以這些起義通通都失敗了。
後來武昌起義了,清政府倒台了,這下子就開始熱鬧起來了。
雖然幫會組織在革命中起的作用不大,但他們認為自己是革命元勳,在湖南、江西、浙江、四川,這些幫會分子都是這麽想的,覺得推翻滿清有自己的一份功勞,現在應該要享受勝利的果實了。
當時社會一片混亂嘛,新得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幫會分子就用自己的方式來享受勝利果實了,他們進城搶地盤,在搶到的地盤上坐天下,拿出自己最擅長的老本行,比如包娼庇賭和公開搶劫之類的,搞得城裏村裏都烏煙瘴氣。
當時湖南都督焦達峰和陳作新,他們在湖南發動起義靠的就是幫會分子,現在革命成功了,幫會分子覺得自己居功至偉,天天到都督府裏要吃要喝還要求官職,焦達峰每天在院子裏擺流水席,接待各路江湖人物,把清政府在湖南留下來的幾百萬兩銀子都花光了,還不能滿足這些人的胃口,最後焦達峰和陳作新先後被這些江湖人士刺殺了。
江西的幫會也非常猖獗,搞得前後幾任都督都受不了,害怕被暗殺,官鬥不當了就跑了,最後李烈鈞去了,他手段比較強硬,沒有慣著這些幫派分子,先把這些幫會大佬全部抓起來,然後用機槍掃射,把這些幫會大佬直接打成篩子,這才把場麵鎮住。
領導鬥不能忍受這些幫會分子,社會名流和老百姓更加受不了,但是這些幫會分子又是打著革命黨的名號,所以當時革命黨在民間名聲非常不好,和我們現在書上看到的正麵形象完全不同。
正是因為如此,雖然革命勝利了,但這場勝利不屬於革命黨,革命黨壓根就沒有足夠支撐力和袁世凱叫板。
以孫大炮為首的革命黨人對自己實力估計過高,接連犯了兩個錯誤,首先以為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就可以順利主導政權,宋教仁在獲勝後,興衝衝的準備前往北京組閣當總理了,結果被刺殺了。
宋教仁被刺殺現在依然是懸案,袁世凱的嫌疑最大,即使不是袁世凱幹的,也絕對是他身邊的人幹的,尤其是他的兒子袁克定,袁克定的權欲非常旺盛,後麵極力慫恿他爹稱帝,這樣他就是太子了。
其次就是倉促發動二次革命,為啥叫二次革命呢?就是覺得辛亥革命不徹底,再來一次革命的意思,孫大炮當時很有信心,覺得二次革命會非常順利,辛亥革命就很順利嘛。
事實證明,孫大炮估計完全錯誤,二次革命沒怎麽打就失敗了,孫中山變成了通緝犯,隻能流亡海外,天天在報紙上罵袁世凱過幹癮。
雖然革命黨人不堪一擊被打跑了,但國內混亂的局勢沒有絲毫好轉,袁世凱毫無辦法,這個時候,很多清朝的遺老遺少就跳出來了,對民國冷嘲熱諷,說民國搞得跟特麽一坨翔一樣,連清朝都不如,還不如恢複大清算了,很多老百姓一聽,也是這麽回事,民國可比清朝混亂多了,這些聲音大了之後,給袁世凱得壓力就相當大。
就在這個時候,日本人又來了一波神助攻,1914年一戰爆發了嘛,日本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但日本並沒有派兵到歐洲去參戰,而是派兵攻打青島,當時青島被德國人占領了嘛。
德國人在青島沒什麽陸軍,隻有一些海軍,日本人花了兩個多月才打下來,還順便把整個山東都占了,北洋政府連個屁都沒放,這就給日本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歐洲列強正在歐洲殺的屍橫遍野,沒有能力顧及亞洲,這不就是日本占領中國的絕佳機會來了嗎?
說幹就幹,日本駐華公使給袁世凱大總統帶來了著名的《二十一條》,核心就是第五條,要求中國中央政府必須聘請日本人擔任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並且這些顧問有做決定的權力,相當於把中國當成第二個朝鮮了。
袁世凱看到這些條款後非常生氣,當年他擔任朝鮮總督時,長期和日本人打交道,也沒吃過多大的虧,所以他在心理上並沒有多害怕日本人。
馬上就把各部領導找過來商量對策,段祺瑞看到後非常氣憤,當場表示要和日本人大幹一場,士可殺不可辱,段祺瑞的民族氣節還是有的,在後來他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他都從來沒有當過漢奸。
袁世凱讓段祺瑞冷靜下,問他如果真打起來,中國能堅持多長時間,段祺瑞認真思考了下,說三個月,袁世凱說那還打個毛啊,還是談判吧,隻能采用托字訣了,能拖一天是一天。
當時的外長是陸征祥嘛,在談判的時候,日本人也知道這種事情不能曝光,萬一被歐美列強知道了,他們肯定要強烈反對,中國這麽一大塊肥肉,咋個可能讓自己獨吞呢?
於是日本人警告陸征祥,談判內容屬於絕密,絕對不允許泄露,但中國人處事多圓滑嘛,把日本人的警告當屁放了,邊談判邊把內容透露給英美各國駐華使節,結果西方列強都給日本施加壓力,警告日本別玩的太過分了,吃獨食是要挨打的,日本沒辦法了,隻能說第五條是開玩笑的,大家千萬別當真。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日本人搞《二十一條》,尤其是第五條,主要的目的就是搞臭袁世凱的名聲,前麵說了嘛,袁世凱當朝鮮總督的時候,沒少給日本人吃癟,日本人看到他覺得很頭疼,覺得袁世凱有統一中國的潛質。
如果中國真的統一了,對日本人肯定不是什麽好事,日本人喜歡的是一個分裂的中國,一個不停打內戰的中國,所以要把任何統一的苗頭都扼殺在搖籃中。
第五條雖然沒成功,但嚴重的刺激了中國人的內心,大家看到《二十一條》,就會想起第五條,就會和亡國聯想到一起。
袁世凱最後被迫簽訂了《二十一條》,簽訂之後,袁世凱痛哭流涕,對部下說,我們一定要加油啊,再不加油就特麽完蛋了,大家一起加油幹,十年後我們再找日本矮子報仇。
但老百姓不會管袁世凱怎麽想,在他們看來,袁世凱簽了《二十一條》,他就是一個賣國賊。
這個時候,北洋政府內政一團糟,外交被日本人騎在脖子上拉屎,作為國家最高領袖,實在顏麵無存,威信掃地,隊伍更不好帶了。
看老大的位置越來越不穩了,怎麽辦呢?
按照一般的邏輯,要塑造威信,肯定要搞一些利國利民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一般時間都會比較長,還要上下齊心才行,現在人心都要散了,還齊心個p啊,所以留給袁世凱的時間真不多了。
於是有人給袁世凱出主意,你不如稱帝吧,當皇帝後,所有人都會對你服服帖帖,這樣國家就好治理了。
這種說法純粹是顛倒因果關係了,不是當皇帝就有權威了,而是因為文治武功都能讓人心服口服,樹立起絕對的權威後,才有可能當皇帝。
袁世凱的文治武功都沒有,內政一團糟,外交被暴打,原有的威信還在一點一點喪失,完全缺乏當皇帝的基礎。
國內一些非北洋係的軍頭本來就看袁世凱不爽,生怕他收拾自己,比如雲南的唐繼堯,廣西的陸榮廷,和袁世凱本來就不是一路人,隨時準備起兵反袁,隻是缺乏一個借口而已。
人一旦當上領導之後,就很難接觸到真相,他手下的人想讓他看到的,他才能看的到,想讓他聽到的,他才能聽的到,所以這樣的領導是很悲催的。
袁世凱就是這樣的領導,他身邊鼓吹複辟的那群人,把反對稱帝的聲音都給屏蔽了,尤其是他的兒子袁克定,連袁世凱要看的報紙,比如外國人編的《順天時報》,上麵如果有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文章,袁克定馬上就會安排人重新印刷,把相關內容去掉後,再拿給袁世凱看。
袁世凱天天看到的都是擁護他稱帝的報道,聽到的都是擁護他稱帝的聲音,時間長了,他自己就絕對稱帝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了。
然後袁世凱就稱帝了,稱帝之後,一切反對的力量都跳出來了,南北戰爭馬上開啟,連自己手下的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都明確反對,家裏麵大小老婆還在爭論妃子的地位,國事家事所有破事都壓向了他,袁世凱本來就患有尿毒症,現在再也挺不住了,先死為敬了。
不過袁世凱死的像條漢子,他沒有把複辟的責任往別人身上推,他自己全部扛下來了,說自己糊塗,貪戀權位,沒有聽從大家的勸解。
稱帝時袁世凱企圖凝聚人心采取的極端措施,但顯然失敗了,從此以後,北洋軍閥再也沒能統一在一個人的旗幟下,開始繼續分裂,中國進入民國軍閥混戰時期。
要把這件事情聊清楚,就要往前麵追朔一下,要回到清朝滅亡之前。
同盟會的成員大部分都是中小士紳家庭出身,都讀過書,接受過新式教育,見過世麵,對農民起義這一套天生就不怎麽感冒,從心底瞧不起農民,沒覺得農民能幹成啥事。
尤其是義和團當初盲目排外,把洋人和洋人相關的一切都當成打擊對象,包括洋人先進的技術和社會管理模式,對於清楚洋人價值的革命黨人來說,這種行為堪稱愚蠢,因為革命黨人內心把洋人當成老師,期望通過認真學習,有一天能超越老師。
在當時革命黨人心中,洋人就象征著文明和進步,他們就是想掀起徹底向西方學習的運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麵貌;農民嘛就象征著愚昧和落後,革命黨人壓根就沒想過要動員農民,他們覺得自己是精英,社會變革主要靠精英推動,不需要農民參與。
革命黨人不要求老百姓去革命,但對讀書人有要求,他們覺得讀書人都明白道理,他們碰到讀書人一般都要動員一下:哥們,滿清完全是中國人的恥辱,跟我們一起吧,幹掉它,建設一個嶄新的中國。
讀書人參與的多不多呢?肯定不多嘛,讀書人家境一般比較殷實,他們知道國家出現問題了,需要改變,但是他們更希望的是循序漸進的改良,而不是血雨腥風的革命,積極響應革命的讀書人的確不是很多。
但是革命黨人還是要持續不斷的發動起義,這些起義的人從哪裏找呢?這個是玩命的活,要的是不怕死的人啊。
普通老百姓、讀書人這些正常的人肯定都怕死,革命黨人雖然不怕死,但是數量太少,哪裏去找這麽多亡命之徒呢?對了,幫會裏這種人最多。
幫會一般靠灰色收入生存,過的是刀口上舔血的生活,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都是屬於被打擊的對象,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嘛,所以幫會成員天生就具有“革命性“,他們天生就是反政府組織。
既然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就有了合作的可能,雙方就聊上了,當然,有錢和沒錢的革命黨人采取的策略就不一樣。
在同盟會中,孫中山是最大的金主,因為兩廣靠海嘛,當初為了討生活,到海外謀生的比較多,產生了很多華僑,孫中山主要從這些華僑中籌集經費,有錢就可以收買幫會搞起義,孫中山的“興中會“就一次又一次的發動起義,”黃花崗起義“是辛亥革命前發動的最後一次起義。
光複會和湖南湖北地區的華興會就沒法搞到多少錢,隻能找當地的富豪捐點,實在沒辦法,沒錢就聯絡感情嘛,比如拍拍對方馬屁啊,或者給幫會大佬講,你們以前就是反清複明的,幫會大佬可能興趣就來了,這下子就被繞進去了,這幫粗人動腦筋哪裏比得上這些讀書人呢?於是各種反清複明的神話就被編造出來了,比如天地會、少林寺之類的,於是這些幫會大佬革命的積極性就上來了。
幫會成員有什麽特點呢,典型屬於有組織無紀律,嚇唬老百姓還可以,真的指望他們幹成啥大事,那是不可能的,隻能逞匹夫之勇嘛,碰上哪怕已經爛到骨子裏的清政府軍,也是不堪一擊,所以這些起義通通都失敗了。
後來武昌起義了,清政府倒台了,這下子就開始熱鬧起來了。
雖然幫會組織在革命中起的作用不大,但他們認為自己是革命元勳,在湖南、江西、浙江、四川,這些幫會分子都是這麽想的,覺得推翻滿清有自己的一份功勞,現在應該要享受勝利的果實了。
當時社會一片混亂嘛,新得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幫會分子就用自己的方式來享受勝利果實了,他們進城搶地盤,在搶到的地盤上坐天下,拿出自己最擅長的老本行,比如包娼庇賭和公開搶劫之類的,搞得城裏村裏都烏煙瘴氣。
當時湖南都督焦達峰和陳作新,他們在湖南發動起義靠的就是幫會分子,現在革命成功了,幫會分子覺得自己居功至偉,天天到都督府裏要吃要喝還要求官職,焦達峰每天在院子裏擺流水席,接待各路江湖人物,把清政府在湖南留下來的幾百萬兩銀子都花光了,還不能滿足這些人的胃口,最後焦達峰和陳作新先後被這些江湖人士刺殺了。
江西的幫會也非常猖獗,搞得前後幾任都督都受不了,害怕被暗殺,官鬥不當了就跑了,最後李烈鈞去了,他手段比較強硬,沒有慣著這些幫派分子,先把這些幫會大佬全部抓起來,然後用機槍掃射,把這些幫會大佬直接打成篩子,這才把場麵鎮住。
領導鬥不能忍受這些幫會分子,社會名流和老百姓更加受不了,但是這些幫會分子又是打著革命黨的名號,所以當時革命黨在民間名聲非常不好,和我們現在書上看到的正麵形象完全不同。
正是因為如此,雖然革命勝利了,但這場勝利不屬於革命黨,革命黨壓根就沒有足夠支撐力和袁世凱叫板。
以孫大炮為首的革命黨人對自己實力估計過高,接連犯了兩個錯誤,首先以為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就可以順利主導政權,宋教仁在獲勝後,興衝衝的準備前往北京組閣當總理了,結果被刺殺了。
宋教仁被刺殺現在依然是懸案,袁世凱的嫌疑最大,即使不是袁世凱幹的,也絕對是他身邊的人幹的,尤其是他的兒子袁克定,袁克定的權欲非常旺盛,後麵極力慫恿他爹稱帝,這樣他就是太子了。
其次就是倉促發動二次革命,為啥叫二次革命呢?就是覺得辛亥革命不徹底,再來一次革命的意思,孫大炮當時很有信心,覺得二次革命會非常順利,辛亥革命就很順利嘛。
事實證明,孫大炮估計完全錯誤,二次革命沒怎麽打就失敗了,孫中山變成了通緝犯,隻能流亡海外,天天在報紙上罵袁世凱過幹癮。
雖然革命黨人不堪一擊被打跑了,但國內混亂的局勢沒有絲毫好轉,袁世凱毫無辦法,這個時候,很多清朝的遺老遺少就跳出來了,對民國冷嘲熱諷,說民國搞得跟特麽一坨翔一樣,連清朝都不如,還不如恢複大清算了,很多老百姓一聽,也是這麽回事,民國可比清朝混亂多了,這些聲音大了之後,給袁世凱得壓力就相當大。
就在這個時候,日本人又來了一波神助攻,1914年一戰爆發了嘛,日本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但日本並沒有派兵到歐洲去參戰,而是派兵攻打青島,當時青島被德國人占領了嘛。
德國人在青島沒什麽陸軍,隻有一些海軍,日本人花了兩個多月才打下來,還順便把整個山東都占了,北洋政府連個屁都沒放,這就給日本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歐洲列強正在歐洲殺的屍橫遍野,沒有能力顧及亞洲,這不就是日本占領中國的絕佳機會來了嗎?
說幹就幹,日本駐華公使給袁世凱大總統帶來了著名的《二十一條》,核心就是第五條,要求中國中央政府必須聘請日本人擔任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並且這些顧問有做決定的權力,相當於把中國當成第二個朝鮮了。
袁世凱看到這些條款後非常生氣,當年他擔任朝鮮總督時,長期和日本人打交道,也沒吃過多大的虧,所以他在心理上並沒有多害怕日本人。
馬上就把各部領導找過來商量對策,段祺瑞看到後非常氣憤,當場表示要和日本人大幹一場,士可殺不可辱,段祺瑞的民族氣節還是有的,在後來他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他都從來沒有當過漢奸。
袁世凱讓段祺瑞冷靜下,問他如果真打起來,中國能堅持多長時間,段祺瑞認真思考了下,說三個月,袁世凱說那還打個毛啊,還是談判吧,隻能采用托字訣了,能拖一天是一天。
當時的外長是陸征祥嘛,在談判的時候,日本人也知道這種事情不能曝光,萬一被歐美列強知道了,他們肯定要強烈反對,中國這麽一大塊肥肉,咋個可能讓自己獨吞呢?
於是日本人警告陸征祥,談判內容屬於絕密,絕對不允許泄露,但中國人處事多圓滑嘛,把日本人的警告當屁放了,邊談判邊把內容透露給英美各國駐華使節,結果西方列強都給日本施加壓力,警告日本別玩的太過分了,吃獨食是要挨打的,日本沒辦法了,隻能說第五條是開玩笑的,大家千萬別當真。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日本人搞《二十一條》,尤其是第五條,主要的目的就是搞臭袁世凱的名聲,前麵說了嘛,袁世凱當朝鮮總督的時候,沒少給日本人吃癟,日本人看到他覺得很頭疼,覺得袁世凱有統一中國的潛質。
如果中國真的統一了,對日本人肯定不是什麽好事,日本人喜歡的是一個分裂的中國,一個不停打內戰的中國,所以要把任何統一的苗頭都扼殺在搖籃中。
第五條雖然沒成功,但嚴重的刺激了中國人的內心,大家看到《二十一條》,就會想起第五條,就會和亡國聯想到一起。
袁世凱最後被迫簽訂了《二十一條》,簽訂之後,袁世凱痛哭流涕,對部下說,我們一定要加油啊,再不加油就特麽完蛋了,大家一起加油幹,十年後我們再找日本矮子報仇。
但老百姓不會管袁世凱怎麽想,在他們看來,袁世凱簽了《二十一條》,他就是一個賣國賊。
這個時候,北洋政府內政一團糟,外交被日本人騎在脖子上拉屎,作為國家最高領袖,實在顏麵無存,威信掃地,隊伍更不好帶了。
看老大的位置越來越不穩了,怎麽辦呢?
按照一般的邏輯,要塑造威信,肯定要搞一些利國利民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一般時間都會比較長,還要上下齊心才行,現在人心都要散了,還齊心個p啊,所以留給袁世凱的時間真不多了。
於是有人給袁世凱出主意,你不如稱帝吧,當皇帝後,所有人都會對你服服帖帖,這樣國家就好治理了。
這種說法純粹是顛倒因果關係了,不是當皇帝就有權威了,而是因為文治武功都能讓人心服口服,樹立起絕對的權威後,才有可能當皇帝。
袁世凱的文治武功都沒有,內政一團糟,外交被暴打,原有的威信還在一點一點喪失,完全缺乏當皇帝的基礎。
國內一些非北洋係的軍頭本來就看袁世凱不爽,生怕他收拾自己,比如雲南的唐繼堯,廣西的陸榮廷,和袁世凱本來就不是一路人,隨時準備起兵反袁,隻是缺乏一個借口而已。
人一旦當上領導之後,就很難接觸到真相,他手下的人想讓他看到的,他才能看的到,想讓他聽到的,他才能聽的到,所以這樣的領導是很悲催的。
袁世凱就是這樣的領導,他身邊鼓吹複辟的那群人,把反對稱帝的聲音都給屏蔽了,尤其是他的兒子袁克定,連袁世凱要看的報紙,比如外國人編的《順天時報》,上麵如果有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文章,袁克定馬上就會安排人重新印刷,把相關內容去掉後,再拿給袁世凱看。
袁世凱天天看到的都是擁護他稱帝的報道,聽到的都是擁護他稱帝的聲音,時間長了,他自己就絕對稱帝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了。
然後袁世凱就稱帝了,稱帝之後,一切反對的力量都跳出來了,南北戰爭馬上開啟,連自己手下的大將段祺瑞和馮國璋都明確反對,家裏麵大小老婆還在爭論妃子的地位,國事家事所有破事都壓向了他,袁世凱本來就患有尿毒症,現在再也挺不住了,先死為敬了。
不過袁世凱死的像條漢子,他沒有把複辟的責任往別人身上推,他自己全部扛下來了,說自己糊塗,貪戀權位,沒有聽從大家的勸解。
稱帝時袁世凱企圖凝聚人心采取的極端措施,但顯然失敗了,從此以後,北洋軍閥再也沒能統一在一個人的旗幟下,開始繼續分裂,中國進入民國軍閥混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