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一,那凜冽的寒風愈發張狂地肆虐起來,仿佛要將整個世界都吞噬在它那冰冷的氣息之中。近日以來,那流民的數量竟如斷崖般急劇減少。起初,每日都有數百人湧入縣城,那場麵之壯觀,仿佛是大自然的偉力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如今,每天卻僅僅隻有寥寥十來人,那冷清的景象與之前的熱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縣裏的流民安排章程已日益完善,吏治清明,眾人無需再事事親力親為,終於有了些許閑暇來安排其他更為重要的事務。這無疑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它標誌著縣裏在治理流民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也為縣城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洛縣大族王氏,素來耕讀傳家,世代書香。如今的家主王朗,乃是真正的儒家讀書人,是孟子一脈的堅定支持者。他心懷天下,以教化民眾為己任,一直致力於推動縣城的文化教育事業。張遠上任縣令以後的所作所為,王朗甚是滿意,他看到了張遠的決心和能力,也看到了縣城的希望。於是,他積極響應張遠的號召,廣招流民屯田。劉偉、徐福、高順三人,皆為人中豪傑,他們帶領百人前去深山,耐心地勸說逃民下山,曆經兩個月的艱辛努力,終於成功而歸,他們的勇氣和毅力讓人欽佩不已。在酒宴上,見三人少年意氣,風華正茂,王朗心中暗自感慨,深知他們是可塑之才,未來必將為縣城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縣令張遠、劉偉、徐福三人靜靜地圍坐在縣衙,映照出他們專注而又略顯疲憊的神情。劉偉緩緩開口道:“如今縣裏人口驟然增加了數萬人,雖暫且生活無憂,可我們絕不能就此滿足,停滯不前。依弟之見,開辦學堂乃當務之急,可教少年讀書識字,從中篩選出聰慧者送往私塾深造,其餘普通人則合理分配至各行各業,以此來充實行業潛力,滿足百姓日常生活之需。”


    張遠眼中也閃爍著思索的光芒,他微微點頭,眼中滿是堅定,率先說道:“賢弟所言極是,此乃造福後代之善舉,兄定當全力協助,為縣城培養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徐福卻一臉無奈,他輕輕皺起眉頭,沉吟片刻後說道:“遠兄且慢,此事不可操之過急,需得謹慎行事,可派人去請王老先生前來商議,大家共同商討章程,確保學堂的興辦能夠順利進行。”


    張遠微微點頭,眼中露出讚賞之色,笑道:“徐賢弟思慮周全,不能盲目行事,必須要集思廣益,才能讓學堂辦得更好。”


    隨即,張遠叫來衙役,讓他速速去請王朗前來府衙商議今後治學之事。王府離府衙不遠,不一會兒,王朗便匆匆來到縣衙。王朗年過半百,但他精神矍鑠,雙目炯炯有神,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他的身上散發著一種儒雅的氣質,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


    王朗對著幾人拱手道:“張大人,不知何事相招?如此匆忙,可是有什麽緊急之事?”


    張遠便將剛才三人商議之事詳細地告知王朗,四人圍坐在一起,開始認真地商議起來。王朗聽完,微微捋須,沉吟道:“建旗學堂,乃造福一方之大事,確需細細斟酌。依吾之見,學堂之宗旨,是教授少年人識字、學字,啟蒙而已。師資方麵,私塾學徒可以在鑽研學問的同時,給這些少年啟蒙,隻是花費怕是不少。”


    張遠說道:“王先生,本縣深知治學的重要性,也明白這是為了縣城的長遠發展,必須培養大量的讀書人。現在開辦學堂,教青少年百姓讀書,其中聰慧者,可以前往王氏私塾,吃穿用度縣中供給。”


    劉偉接著說道:“王先生,希望您能加入,一起興辦學堂,給普通百姓一個啟蒙的機會。您在教學方麵有著深厚的造詣,您的經驗和智慧對吾等來說至關重要。如果計劃成功,縣中出資擴大王氏私塾。”


    徐福也說道:“王先生,你一直心係縣城的文化發展,希望你能在這關鍵時刻,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先生為百姓開智,定當流芳百世。”


    王朗眼中閃過一絲激動,說道:“張縣令如此信任老夫,某定當全力以赴。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讓學堂辦得越來越好。”


    張遠捋須微笑道:“此乃大善之舉,然招生之事亦不可馬虎。需製定合理之招生標準,公平公正地選拔學子,能做學問者,由王先生讓真正有才華人加入私塾,吃穿用度由縣衙出,絕不讓王先生費心。”隨後,他們開始著手籌備各項事宜,分工明確,各展其長。


    張遠聯係大族,讓大族出錢糧,安排家族子弟前來讀書,優秀者推薦進入王氏私塾。此事辦到了大族的心坎裏去了,連忙安排錢糧,子弟前往縣城,對張遠給自己等人換地方當亭長之事的怨念都少了許多。王朗之名在上洛縣可是如雷貫耳,他們走了多少門路都沒用,現在縣令張遠有辦法,還不趕緊支持。


    王朗則聯係自己的門徒,他深知這些人對經學有著深厚的造詣,他們的加入將為學堂的經學教學帶來極大的助力。他耐心地與門徒們溝通,講述學堂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希望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在溝通的過程中,他仿佛看到了學堂未來的輝煌,心中充滿了動力。


    劉偉負責籌備教學所需的毛筆、布帛等物資,尋找合適的地方。他深知教學物資的充足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同時,他也在積極尋找合適的地方作為學堂的校址,他希望能為學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夠安心學習。他四處奔波,不辭辛勞,隻為了讓學堂能夠早日建成。


    徐庶則負責招收青少年進入學堂。他深知招收優秀的學子是學堂發展的關鍵,他深入民間,走訪各個村莊和家庭,尋找那些有潛力、有誌向的青少年。他耐心地與他們及其家長溝通,講述學堂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希望能得到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了家長們對孩子的關愛和期望,心中也充滿了責任感。他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情,打動了一個個家長的心,讓他們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學堂學習。


    原前縣令被罷官,其在任時建立的一座私宅被選作學堂地點,取名“少年”。這座私宅雖然有些陳舊,但其古樸的建築風格卻別有一番韻味,作為學堂的校址倒也合適。它仿佛是一座承載著曆史和文化的寶藏,等待著學子們去挖掘和探索。


    五天後,在四人的共同努力下,少年學堂正式開始投入使用。此前在縣學裏,王朗召集王氏私塾的學子前來主持低等教學任務。這些學子們個個朝氣蓬勃,充滿了活力,他們用自己的熱情和耐心,為學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看天色尚早,王朗便給學子們上了一節早課。他學識淵博,講解經學時深入淺出,仿佛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帶領著學子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他的講解生動有趣,讓學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淺。一旁旁聽的劉偉和徐庶也被激發了對經學的濃厚興趣,他們仿佛是兩個求知若渴的孩子,緊緊地跟在王朗身後,請教學問。王朗喜愛二人聰慧,有問必答,三人時常一起探討經學的奧秘,氣氛十分融洽。徐福的變化是最大的,他本是遊俠,粗豪不羈,和好友石韜一起讀過書,但苦於沒有名師指導,一直不得其法。現在有王朗教學,有問必答,他仿佛是一塊幹涸的土地,被知識的甘霖滋潤著,讀書人特有的書卷氣在其身上悄然流淌。


    第一批選拔出來的學子們個個聰慧伶俐,他們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踏入了學堂的大門。學堂內,書聲琅琅,氣氛熱烈,仿佛蘊含著無盡的生機和活力。這些學子們就像是一群稚嫩的幼苗,在知識的陽光下茁壯成長,他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劉偉還將後世的水寫之法告知王朗,他興奮地說道:“王先生,此乃用清水在深色木材上寫字,字跡可現,待字跡幹後,又可重新書寫,如此一來,節省了大量紙墨,實為一大創新之舉。偉佩服先生高義,願獻給先生。”王朗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連連稱讚道:“偉,果然聰慧,此法治學,實乃妙法,吾定當在學堂中推廣使用。”


    然而,治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守舊的百姓對學堂的興辦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少年們應該專注於農耕,現在正是開荒的好時候,而不是浪費時間在學問上。他們的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對學堂的興辦構成了一定的阻力。


    麵對這些反對聲,張遠嚴肅地說道:“諸位,治學乃是為了讓百姓有更好的未來,隻有通過學問的提升,我們才能擺脫世代為農的命運。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放棄,一定要堅持下去,讓學堂辦下去!”


    劉偉也堅定地說道:“不錯,我們不能被這些守舊的思想所束縛,我們要為了我們的縣城,為了我們的百姓,努力開創一個新的未來!”


    徐福則溫和地說道:“大家莫要著急,我們可以慢慢向大家解釋治學的重要性,讓他們理解我們的初衷。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隻有通過學問的提升,我們才能讓我們的縣城更加繁榮昌盛。”


    於是,他們親自帶人去挨家挨戶談心,向百姓們宣傳治學的重要性。他們耐心地傾聽百姓們的擔憂和疑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解釋治學的意義和價值。在談心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百姓們的淳樸和善良,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經過他們的努力,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理解和支持學堂的興辦,他們紛紛表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學堂學習。


    劉偉找到高順建議安排兵卒輪換學習,最起碼要識字。在安排兵卒前去永樂鎮孫淼處學習簡單的醫理和草藥辨別。“狩獵”已經初見成效,進山訓練也不怕一些輕微傷勢,還能采摘一些草藥回來。這不僅可以提高兵卒的素質,也可以為縣城的醫療事業做出貢獻。


    等忙完這些瑣事,已到臘月二十六,按照慣例,要給眾人放假,讓他們回家忙碌過年事宜。辛苦忙碌半年,也是該休息、放鬆一下了。


    等到這時,劉偉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和徐庶還借住在張府,自己獨自一人無所謂,可徐庶有高堂尚在,怎可借住在張府。心中有些愧疚。他找到張遠,說出自己的擔憂。張遠哈哈大笑道:“賢弟以為為兄是那種碌碌無為之人,兄早已安排妥當,這臘月不搬家,就在兄這裏過年吧,大家一起熱鬧熱鬧。”一旁的徐庶也是早已知曉此事,他一臉尷尬地看著著急而來的劉偉,心中滿是無奈與歉意。三人相視一笑,心中的那份情誼更加深厚了。他們一起度過了一個熱鬧而溫馨的年,也為來年的工作注入了更多的動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在造大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躺平的四葉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躺平的四葉草並收藏在造大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