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和蘭蕙一想到剛才是在墳頭上休息,不自禁的害怕,她倆往張文龍身邊靠了一下,有點發抖……
刺靈珠沒有盜過墓,對墓葬也不懂,但是她篤信鬼神,也覺得瘮得慌……
張文龍說道:“也不一定就是墳墓,我也拿不準……
我們回去,讓幹爹和師傅他們來看一眼,基本就能確定了。”
蘭蕙說道:“即使真是大墓,裏麵有財寶,我們也不挖。我們有金礦,日進鬥金。這缺德事我們不幹。”
蘭蕙依舊善良……
青黛聽了,有點不高興,蘭蕙本來無心之說,可是當矬人不說短話,她忘了青黛的爺爺陳龍就是盜墓起家。
張文龍說道:“我們後天就去海外了,怎麽會有時間挖墓?再說了,這五銖錢已經暴露荒野,說明以前這墓被盜過,這銅錢是盜墓賊遺留的……”
張文龍很聰明,他善於思考和總結,喜歡邏輯。
刺靈珠說道:“對,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這墓盜沒盜過,人家安靜的在這幾千年,我們要是打他主意,有損陰德。”
別看刺靈珠原來是殺人不眨眼的土匪頭子,可是,她心底也是個善良的姑娘,是那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逼她上山為匪,變得心狠手辣!
她嫁給了梁風,她找回了本性裏的善良……
青黛也並不是想盜墓,隻是她喜歡探險,她好奇,這也是家族遺傳。另外她在盜墓世家裏長大,對鬼神不咋相信……
青黛說道:“那我們回去吧!今天也出來這麽久了,不管這個大土丘是不是墓,也不用幹爹他們來了,天下墳墓那麽多……”
張文龍沒有吱聲,他喜歡鑽研,不管挖不挖這個墓,他要研究明白這到底是不是漢代大墓。
他有強烈的鑽研精神……
張文龍和蘭蕙幾人站在土丘附近一個山峰的半山腰平台上,這平台大概十幾平方,站在這裏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這個山腳下就是這個大土丘。
土丘不遠處金砂溪水緩緩流過……
看樣子選擇墓地的時候,這個墓地也是想拿這個山峰當做靠山。
簡單的說就是在陰宅的後麵有一座大山,這樣對於陰宅的風水運勢會有幫助。
因為在風水學中比較注重藏風納氣的效果,所以如果在陰宅的背後有山,那麽就能夠具有更好的藏風納氣的效果。
如果墓座落在四山朝拜,後邊主山高大,山坡朝陽處有一塊高地,高地上長出鉗形窩地,在百米至三百米內有河流通過。河流外有群山相對,山上有旗子形的尖峰,站在穴地感覺不到風,這樣的墳地多出將相……
這叫藏風得水。
這些葬經基本的知識老李都教給過張文龍,張文龍也並不是想盜墓才學習這些知識。
而是他好學,啥都想學,而且他記性極好,一點就透,過目不忘……
今天,他第一次仔細研究起來這個地形走勢,他是想驗證下自己的判斷是否準確,學的知識是否有用……
張文龍從撿到的五銖錢身上猜測這是漢墓,看這巨大的封土堆,他猜測這個墓主人生前至少王侯。
隻是這裏大山深處,不知道這個墓主人為何要埋在這裏,他有點費解……
從西漢開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墳之外,還出現了一種“鑿山為陵”的形製。
這種形製在當時的一些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陳龍在江城盜的西漢王侯之墓就屬於鑿山為陵。
到了西漢的中晚期,墓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鑿山為陵”的墓室大多數是橫穴式,並且分為耳室、前室和後室等很多部分。而豎穴式的墳則改用磚和石料構建墓室。
形製和結構完全模仿了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宮殿和院落……
在這些墓葬裏,牆壁上大都繪有彩色的壁畫,或者有模印的畫像磚,而在石結構的墓葬裏則大都是雕刻畫像。
壁畫的題材很廣泛,除了神靈怪獸、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現王侯生前的各種生活場麵。
這些墓葬結構和裝飾和活人居所無異。
漢代之墓葬形式及種類眾多,常見的墓葬類型,有土壙木槨墓、崖墓、空心磚墓、小磚拱券墓、石墓數種。
依山崖開鑿的大型多室崖墓,西漢諸侯王偶有用者,漢代天子之墓的最重要結構特點是建立“黃腸題湊”大型木構槨室。
《周禮》中有:\"以喪禮哀死亡。\"
周禮作為中國禮儀的起源,共有\"五禮\",且對中國古代禮儀的形成影響至深!
其中的\"喪禮\"是中國上古先民的喪葬禮俗,是對中國\"事死如事生\"觀念的體現,表達的是對生命終結時的恭送情懷,也是對於人生最後階段的高度重視。
記得小時候背過詩經裏寫殉葬的章節,《秦風·黃鳥》寫到:\"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是一首針對古代殉葬製度的挽歌,寫的是古代秦伯因為喜歡兵事,在去世之前決定讓他的三位愛將為他殉葬的事情。
這首詩裏後來還演化成一個成語:惴惴不安。
所以,我認為這些王侯葬俗和所謂的禮儀,不過是統治者從精神上對人們進行思想控製的官方意識形態。
百姓依然如草芥,活著,可能都無立錐之地。死,也不過一棺爾……
甚至那些愛將嬪妃都會被陪葬!
這麽看,掘了這些魚肉百姓,竊國大盜的墓好像也不缺德?
不知不覺扯遠了……
接著寫漢墓種類……
寫到這裏,我想起我們北方,遼南沿海一帶,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漢墓埋葬形式……
這個奇怪的葬俗是遼南的貝殼墓,無數雪白的貝殼附著在古墓四周的牆壁上、墓道底部,甚至屍身上。
估計盜墓賊遇見這種情況都頓感懵逼,費了挺大的勁,打盜洞,就挖出一堆貝殼,有那精神頭去海邊撿不就完了嗎?
其實,這些沿海地域的人確實生前喜歡吃海鮮,而且貝殼在遠古時代就被當做貨幣流通。
寶貝的“貝”,寶貝裏麵都有“貝”字,能想到貝殼曾經的重要性。
死後躺在寶貝的包裹裏,也許滿足對錢的所有憧憬……
這樣的墓葬形式在遼寧錦州、營口,大連等遼南城市漢代時候非常普遍,是漢墓的一種標準形式,學名稱作“貝墓”。
博物館裏我見了幾次貝墓,覺得老祖宗的腦洞真大……
或者死者生前是個吃貨,死了還想下輩子繼續吃海鮮……
這些貝墓主要以海蠣、貝殼、海螺、海帽等作為墓室的主要材料。
最早的貝墓出現在春秋時期,《左傳》中記載:“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
這裏說的蜃,就是貝類。《辭海》中解釋這種蜃是大蛤。
大蛤,就是海市蜃樓的蜃,古人認為蜃吐氣能形成城市樓閣,形容虛幻之象……
《周禮·地官》中鄭玄解釋“蚌蛤之蜃,猶塞也,將丼槨塞以下蜃,禦濕也。”
因為貝殼質地堅硬,又能防水防潮,保護屍體不易腐壞,所以用貝殼建墓成為一些官員的首要選擇。
沿海長期生活經驗讓人們發現貝殼類不僅防水防潮,還異常堅固,不易變質。而遼南沿海地區貝類豐富,尤其是在漢朝時。
隨著磚石結構的墓葬產生與發展,貝墓逐漸消失。因為貝殼的使用並不如磚石方便,並且貝殼形狀大小不同,又比較零散,使用起來非常麻煩,又需要借助木板支撐。
而磚石可以砌成寬大整齊的墓室,即便堅硬程度不如貝殼,人們依然更傾向於使用磚石。
所以西漢之前流行貝墓,西漢後期至東漢貝磚混用,到了東漢中期,已經少有貝墓。
張文龍知道各種漢墓的葬俗和風水知識,隻是沒有運用到實際,即使江城進入墓室,也是跟著陳龍下去的,是個跟班,啥也看不懂……
今天,是他自己發現了這個疑似漢墓的土丘,張文龍沒有理會青黛和蘭蕙她們,他陷入了沉思……
張文龍不會知道,他所有學到的傳統墓葬知識和這個大墓都對不上號。因為這是一個還沒被人發現過的奇特墓葬,顛覆了他的認知和三觀……
要是放到現在,甚至是驚動世界的考古發現,驚世駭俗不遜於三星堆……
而且,這即將要出發出海打撈沉船的短短三天裏,他和青黛幾乎死在這墓裏……
人生無常。
誰也不知道明天發生什麽……
刺靈珠沒有盜過墓,對墓葬也不懂,但是她篤信鬼神,也覺得瘮得慌……
張文龍說道:“也不一定就是墳墓,我也拿不準……
我們回去,讓幹爹和師傅他們來看一眼,基本就能確定了。”
蘭蕙說道:“即使真是大墓,裏麵有財寶,我們也不挖。我們有金礦,日進鬥金。這缺德事我們不幹。”
蘭蕙依舊善良……
青黛聽了,有點不高興,蘭蕙本來無心之說,可是當矬人不說短話,她忘了青黛的爺爺陳龍就是盜墓起家。
張文龍說道:“我們後天就去海外了,怎麽會有時間挖墓?再說了,這五銖錢已經暴露荒野,說明以前這墓被盜過,這銅錢是盜墓賊遺留的……”
張文龍很聰明,他善於思考和總結,喜歡邏輯。
刺靈珠說道:“對,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這墓盜沒盜過,人家安靜的在這幾千年,我們要是打他主意,有損陰德。”
別看刺靈珠原來是殺人不眨眼的土匪頭子,可是,她心底也是個善良的姑娘,是那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逼她上山為匪,變得心狠手辣!
她嫁給了梁風,她找回了本性裏的善良……
青黛也並不是想盜墓,隻是她喜歡探險,她好奇,這也是家族遺傳。另外她在盜墓世家裏長大,對鬼神不咋相信……
青黛說道:“那我們回去吧!今天也出來這麽久了,不管這個大土丘是不是墓,也不用幹爹他們來了,天下墳墓那麽多……”
張文龍沒有吱聲,他喜歡鑽研,不管挖不挖這個墓,他要研究明白這到底是不是漢代大墓。
他有強烈的鑽研精神……
張文龍和蘭蕙幾人站在土丘附近一個山峰的半山腰平台上,這平台大概十幾平方,站在這裏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這個山腳下就是這個大土丘。
土丘不遠處金砂溪水緩緩流過……
看樣子選擇墓地的時候,這個墓地也是想拿這個山峰當做靠山。
簡單的說就是在陰宅的後麵有一座大山,這樣對於陰宅的風水運勢會有幫助。
因為在風水學中比較注重藏風納氣的效果,所以如果在陰宅的背後有山,那麽就能夠具有更好的藏風納氣的效果。
如果墓座落在四山朝拜,後邊主山高大,山坡朝陽處有一塊高地,高地上長出鉗形窩地,在百米至三百米內有河流通過。河流外有群山相對,山上有旗子形的尖峰,站在穴地感覺不到風,這樣的墳地多出將相……
這叫藏風得水。
這些葬經基本的知識老李都教給過張文龍,張文龍也並不是想盜墓才學習這些知識。
而是他好學,啥都想學,而且他記性極好,一點就透,過目不忘……
今天,他第一次仔細研究起來這個地形走勢,他是想驗證下自己的判斷是否準確,學的知識是否有用……
張文龍從撿到的五銖錢身上猜測這是漢墓,看這巨大的封土堆,他猜測這個墓主人生前至少王侯。
隻是這裏大山深處,不知道這個墓主人為何要埋在這裏,他有點費解……
從西漢開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墳之外,還出現了一種“鑿山為陵”的形製。
這種形製在當時的一些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陳龍在江城盜的西漢王侯之墓就屬於鑿山為陵。
到了西漢的中晚期,墓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鑿山為陵”的墓室大多數是橫穴式,並且分為耳室、前室和後室等很多部分。而豎穴式的墳則改用磚和石料構建墓室。
形製和結構完全模仿了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宮殿和院落……
在這些墓葬裏,牆壁上大都繪有彩色的壁畫,或者有模印的畫像磚,而在石結構的墓葬裏則大都是雕刻畫像。
壁畫的題材很廣泛,除了神靈怪獸、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現王侯生前的各種生活場麵。
這些墓葬結構和裝飾和活人居所無異。
漢代之墓葬形式及種類眾多,常見的墓葬類型,有土壙木槨墓、崖墓、空心磚墓、小磚拱券墓、石墓數種。
依山崖開鑿的大型多室崖墓,西漢諸侯王偶有用者,漢代天子之墓的最重要結構特點是建立“黃腸題湊”大型木構槨室。
《周禮》中有:\"以喪禮哀死亡。\"
周禮作為中國禮儀的起源,共有\"五禮\",且對中國古代禮儀的形成影響至深!
其中的\"喪禮\"是中國上古先民的喪葬禮俗,是對中國\"事死如事生\"觀念的體現,表達的是對生命終結時的恭送情懷,也是對於人生最後階段的高度重視。
記得小時候背過詩經裏寫殉葬的章節,《秦風·黃鳥》寫到:\"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是一首針對古代殉葬製度的挽歌,寫的是古代秦伯因為喜歡兵事,在去世之前決定讓他的三位愛將為他殉葬的事情。
這首詩裏後來還演化成一個成語:惴惴不安。
所以,我認為這些王侯葬俗和所謂的禮儀,不過是統治者從精神上對人們進行思想控製的官方意識形態。
百姓依然如草芥,活著,可能都無立錐之地。死,也不過一棺爾……
甚至那些愛將嬪妃都會被陪葬!
這麽看,掘了這些魚肉百姓,竊國大盜的墓好像也不缺德?
不知不覺扯遠了……
接著寫漢墓種類……
寫到這裏,我想起我們北方,遼南沿海一帶,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漢墓埋葬形式……
這個奇怪的葬俗是遼南的貝殼墓,無數雪白的貝殼附著在古墓四周的牆壁上、墓道底部,甚至屍身上。
估計盜墓賊遇見這種情況都頓感懵逼,費了挺大的勁,打盜洞,就挖出一堆貝殼,有那精神頭去海邊撿不就完了嗎?
其實,這些沿海地域的人確實生前喜歡吃海鮮,而且貝殼在遠古時代就被當做貨幣流通。
寶貝的“貝”,寶貝裏麵都有“貝”字,能想到貝殼曾經的重要性。
死後躺在寶貝的包裹裏,也許滿足對錢的所有憧憬……
這樣的墓葬形式在遼寧錦州、營口,大連等遼南城市漢代時候非常普遍,是漢墓的一種標準形式,學名稱作“貝墓”。
博物館裏我見了幾次貝墓,覺得老祖宗的腦洞真大……
或者死者生前是個吃貨,死了還想下輩子繼續吃海鮮……
這些貝墓主要以海蠣、貝殼、海螺、海帽等作為墓室的主要材料。
最早的貝墓出現在春秋時期,《左傳》中記載:“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
這裏說的蜃,就是貝類。《辭海》中解釋這種蜃是大蛤。
大蛤,就是海市蜃樓的蜃,古人認為蜃吐氣能形成城市樓閣,形容虛幻之象……
《周禮·地官》中鄭玄解釋“蚌蛤之蜃,猶塞也,將丼槨塞以下蜃,禦濕也。”
因為貝殼質地堅硬,又能防水防潮,保護屍體不易腐壞,所以用貝殼建墓成為一些官員的首要選擇。
沿海長期生活經驗讓人們發現貝殼類不僅防水防潮,還異常堅固,不易變質。而遼南沿海地區貝類豐富,尤其是在漢朝時。
隨著磚石結構的墓葬產生與發展,貝墓逐漸消失。因為貝殼的使用並不如磚石方便,並且貝殼形狀大小不同,又比較零散,使用起來非常麻煩,又需要借助木板支撐。
而磚石可以砌成寬大整齊的墓室,即便堅硬程度不如貝殼,人們依然更傾向於使用磚石。
所以西漢之前流行貝墓,西漢後期至東漢貝磚混用,到了東漢中期,已經少有貝墓。
張文龍知道各種漢墓的葬俗和風水知識,隻是沒有運用到實際,即使江城進入墓室,也是跟著陳龍下去的,是個跟班,啥也看不懂……
今天,是他自己發現了這個疑似漢墓的土丘,張文龍沒有理會青黛和蘭蕙她們,他陷入了沉思……
張文龍不會知道,他所有學到的傳統墓葬知識和這個大墓都對不上號。因為這是一個還沒被人發現過的奇特墓葬,顛覆了他的認知和三觀……
要是放到現在,甚至是驚動世界的考古發現,驚世駭俗不遜於三星堆……
而且,這即將要出發出海打撈沉船的短短三天裏,他和青黛幾乎死在這墓裏……
人生無常。
誰也不知道明天發生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