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匈奴發展史
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 作者:折耳根不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李意是理科生。
但是這不妨礙他對曆史十分的了解。
大多數男人,似乎天生就對曆史感興趣,李意同樣也不例外。
更何況在考公的時候。
為了應對常識。
李意早就將華夏大部分的曆史,都了解了一遍。
所以他對這群匈奴人的曆史,那也算是十分的了解。
說起來。
如今這北方的匈奴,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都過得挺落魄的。
在戰國前期,這北方的匈奴對中原的威脅並不算多大。
因為這些匈奴大都是些零散部落。
在茫茫的草原上,他們逐水草而居。
一個部落裏,能有個幾百上千人就已經很猛了。
根本就沒有形成強力政權的基礎條件。
畢竟那草原地廣人稀,而遊牧民族的人,自然是哪裏草多往哪裏跑。
故而很難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大政權。
而且,這些遊牧民族的人。
都是依托於放牧為生,社會結構明顯更加脆弱。
一旦出現個天災人禍,導致牲畜大規模死亡。
那他們可就沒辦法存活了。
因為他們對於天災的抵抗能力,是遠遠不能夠和中原穩定的農耕文明相比擬的。
而且養牛羊馬匹的代價非常的高昂。
一大片草地的草料,也隻能夠養一匹牲畜。
然而同等土地,在中原進行農耕,卻可以種出大量的糧食,卻可以養活一整家的人口。
對於能量的轉化率而言,畜牧明顯遠遠低於種植。
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一旦遇到天氣幹旱的時節,中原人則可以種植些抗旱的作物或者通過修建的水利工程與之對抗。
但是遊牧民族卻不行,他們的牛羊馬匹可都是要吃草的。
而且冬天如果太冷,牛羊全部凍死了,那大家全都得玩完。
所以。
如果說中原的農耕文明是看老天爺的心情,能不能吃飽飯的話。
那麽北方的遊牧民族,其實就是看老天爺的心情能不能夠活下去了。
他們對天氣的依賴,更甚於那些耕種的中原人。
一旦爆發天災,牲畜死絕。
那他們唯一的自救方法,那就是去騎上戰馬,搭上弓箭。
去劫掠南方水草富足的中原諸國。
因為......這是他們活下來的唯一辦法。
在戰國初期。
一個千人的匈奴部落,就可以侵擾各國邊境的城池。
他們騎著馬匹,來去如風。
待到各國集結部隊趕來之時,他們早就騎著馬帶著搶來的糧食跑路了。
他們的武器裝備和人口數量,都完全比不上中原。
他們唯一的優點就是騎馬跑得快!
人均戰鬥力高。
畢竟想要在草原上生存,是很艱難的一件事。
遊牧民族每個孩童從幼小之時,就要開始學習騎術,個個都是當成戰士來培養的。
聽起來似乎很牛,豈不是意味著匈奴們,人人都很勇猛?
然而......
個人戰力高。
也是有代價的。
這那就是——他們養育孩童成本非常高,幼兒成才率以及存活率都很低。
畢竟這草原上同樣是存在各種凶猛野獸的。
你放牧的時候,狼甚至可能直接把你的娃給叼走。
他們想要活下來都很艱辛,所以才使得每一個匈奴人戰力都不低。
而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就不一樣了。
農耕文明家裏的孩子,生下來要不了幾年,就能下地幹活了。
而且生得越多,得到的勞動力就越多。
那些年長的兄弟姐妹們。
還能帶小弟弟和小妹妹幹活。(老帶新了屬於是。)
因此中原這片土地。
能夠養育大量的人口,每一個人口都能轉化成勞動力。
幼兒存活率自然要遠高於那北方匈奴。
所以,真讓那些初期的匈奴部落和諸國的正規軍硬碰硬。
那他們是一點都不敢。
他們雖然比較能打。
但是架不住自家兵器落後人又少,真打起來絕對是打不過中原人的正規軍的。
因此,初期的他們也就隻敢侵襲騷擾一番。
這侵襲的多了,和匈奴接壤的燕趙秦三國自然是煩不勝煩。
在他們看來,這群北方的蠻夷。
不好好放他們的羊,天天過來搶我們東西,實在是太可惡了。
而且追又追不上,防又不好防。
畢竟各國的邊境線都那麽長。
誰知道這群家夥,會從哪裏跑過來。
所以他們最後想了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在邊境修建長城。
這長城不怎麽高,其實完全擋不住匈奴人。
但是,它能擋住匈奴人的馬啊!
你人能翻牆,但是你屁股下的馬怎麽翻?
你不是仗著騎馬跑得快嗎?
我們直接建個牆杵在這,等你們費半天勁兒翻過來。
我們的軍隊也有了足夠的時間能趕到了。
所以,燕趙秦三國的長城一建好。
北方的匈奴胡人們,則是徹底傻眼了。
這長城的出現。
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匈奴胡人們的噩夢。
這讓得不少中小型部落,直接無法再劫掠中原來續命了。
所以這段時間裏,匈奴胡人們都相繼衰弱了不少。
當然,這最終也就帶來了另一個結果。
原本散亂不一、根本不可能出現統一政權的的草原各部落。
被迫開始結盟了。
一千人打不了你,一萬人還打不了嗎?
一萬人不行,我們就上兩萬三萬直至十萬!
所以在戰國後期。
匈奴們逐漸聯合了起來,慢慢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政權。
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甚至於能夠直接對中原諸國其中的任意一國,發起正式戰爭了。
在他們看來:
十萬草原勇士,必將所向披靡!
問鼎中原也未嚐不可啊!
而且此時的南方的諸侯國同樣是戰亂四起相互攻伐。
他們覺得正是自己的機會。
當然,他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知道秦國太強,隱隱有一打六的趨勢,實在是不好惹。
所以他們挑了個軟柿子——趙國。
他們看到趙國前些日子和秦國在長平幹了一架,趙軍死了幾十萬。1
這不妥妥軟柿子嗎!(現在沒有西紅柿,但是有柿子。)
匈奴們覺得憑借自己十萬草原勇士,還拿不下一個苟延殘喘的趙國?
故而他們直接對趙國發起了猛烈進攻向趙國宣戰。
不得不說,他們的想法很美好。
但是......他們卻碰到了,那個男人——李牧。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手裏全是爛牌,但是總能打出王炸效果的神奇存在。
李牧一戰就殲滅了十萬匈奴大軍。
把剛剛覺得自己牛逼起來的匈奴們,給徹底打懵了......
因此,在往後的十幾年裏麵。
北方的匈奴們,不得不休養生息再也沒敢對中原出手。
畢竟,那時候整個草原匈奴也才幾十萬人。
李牧一戰就把青壯人口有生力量全都給打沒了。
草原剩下的都是些老弱婦孺。
想要恢複,那至少得等個十幾年了。
——
可能有人會問,那這些遊牧民族為什麽就非得要放牧?
難道就不能努努力,種個地嗎?
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草原的地質確實有問題:全是草原土和沙質土,肥力低缺少有機質。
壓根就種不了地。
話說......那邊要是真的能種地的話。
還會有啥匈奴啊?
那不早就被中原諸國給占據了。
哪裏還有什麽成立部落聯盟的機會啊!
中原不打他們的主意。
還不是因為那邊種不了地,打下來也沒用。
——
李意作為穿越者,自然很清楚這些匈奴們的弱點。
哪怕是漢朝時期的巔峰匈奴,都能被打廢掉。
更何況是如今這些還比較弱雞的弱小版本匈奴。
他李意隻要打造出馬上三件套。
對付這些匈奴就不成問題。
高橋馬鞍、馬蹄鐵和馬鐙。
有了高橋鞍和馬鐙,那麽騎兵就能夠更好的發力。
有了馬蹄鐵戰馬的損耗率就會降低。
借此打造出一支突騎部隊,痛擊匈奴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
1長平之戰:
乃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現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地區)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一場著名戰爭。
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再到秦國獲勝,總共耗時三年。
而長平之戰,卻僅僅持續了5個月。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占據長平。
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一戰奠定秦滅六國的基礎,白起不愧為四大名將之首!話說,趙國坐擁兩位四大名將,最後卻打成這個鬼樣子,隻能說趙王立大功。)
但是這不妨礙他對曆史十分的了解。
大多數男人,似乎天生就對曆史感興趣,李意同樣也不例外。
更何況在考公的時候。
為了應對常識。
李意早就將華夏大部分的曆史,都了解了一遍。
所以他對這群匈奴人的曆史,那也算是十分的了解。
說起來。
如今這北方的匈奴,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都過得挺落魄的。
在戰國前期,這北方的匈奴對中原的威脅並不算多大。
因為這些匈奴大都是些零散部落。
在茫茫的草原上,他們逐水草而居。
一個部落裏,能有個幾百上千人就已經很猛了。
根本就沒有形成強力政權的基礎條件。
畢竟那草原地廣人稀,而遊牧民族的人,自然是哪裏草多往哪裏跑。
故而很難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大政權。
而且,這些遊牧民族的人。
都是依托於放牧為生,社會結構明顯更加脆弱。
一旦出現個天災人禍,導致牲畜大規模死亡。
那他們可就沒辦法存活了。
因為他們對於天災的抵抗能力,是遠遠不能夠和中原穩定的農耕文明相比擬的。
而且養牛羊馬匹的代價非常的高昂。
一大片草地的草料,也隻能夠養一匹牲畜。
然而同等土地,在中原進行農耕,卻可以種出大量的糧食,卻可以養活一整家的人口。
對於能量的轉化率而言,畜牧明顯遠遠低於種植。
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一旦遇到天氣幹旱的時節,中原人則可以種植些抗旱的作物或者通過修建的水利工程與之對抗。
但是遊牧民族卻不行,他們的牛羊馬匹可都是要吃草的。
而且冬天如果太冷,牛羊全部凍死了,那大家全都得玩完。
所以。
如果說中原的農耕文明是看老天爺的心情,能不能吃飽飯的話。
那麽北方的遊牧民族,其實就是看老天爺的心情能不能夠活下去了。
他們對天氣的依賴,更甚於那些耕種的中原人。
一旦爆發天災,牲畜死絕。
那他們唯一的自救方法,那就是去騎上戰馬,搭上弓箭。
去劫掠南方水草富足的中原諸國。
因為......這是他們活下來的唯一辦法。
在戰國初期。
一個千人的匈奴部落,就可以侵擾各國邊境的城池。
他們騎著馬匹,來去如風。
待到各國集結部隊趕來之時,他們早就騎著馬帶著搶來的糧食跑路了。
他們的武器裝備和人口數量,都完全比不上中原。
他們唯一的優點就是騎馬跑得快!
人均戰鬥力高。
畢竟想要在草原上生存,是很艱難的一件事。
遊牧民族每個孩童從幼小之時,就要開始學習騎術,個個都是當成戰士來培養的。
聽起來似乎很牛,豈不是意味著匈奴們,人人都很勇猛?
然而......
個人戰力高。
也是有代價的。
這那就是——他們養育孩童成本非常高,幼兒成才率以及存活率都很低。
畢竟這草原上同樣是存在各種凶猛野獸的。
你放牧的時候,狼甚至可能直接把你的娃給叼走。
他們想要活下來都很艱辛,所以才使得每一個匈奴人戰力都不低。
而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就不一樣了。
農耕文明家裏的孩子,生下來要不了幾年,就能下地幹活了。
而且生得越多,得到的勞動力就越多。
那些年長的兄弟姐妹們。
還能帶小弟弟和小妹妹幹活。(老帶新了屬於是。)
因此中原這片土地。
能夠養育大量的人口,每一個人口都能轉化成勞動力。
幼兒存活率自然要遠高於那北方匈奴。
所以,真讓那些初期的匈奴部落和諸國的正規軍硬碰硬。
那他們是一點都不敢。
他們雖然比較能打。
但是架不住自家兵器落後人又少,真打起來絕對是打不過中原人的正規軍的。
因此,初期的他們也就隻敢侵襲騷擾一番。
這侵襲的多了,和匈奴接壤的燕趙秦三國自然是煩不勝煩。
在他們看來,這群北方的蠻夷。
不好好放他們的羊,天天過來搶我們東西,實在是太可惡了。
而且追又追不上,防又不好防。
畢竟各國的邊境線都那麽長。
誰知道這群家夥,會從哪裏跑過來。
所以他們最後想了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在邊境修建長城。
這長城不怎麽高,其實完全擋不住匈奴人。
但是,它能擋住匈奴人的馬啊!
你人能翻牆,但是你屁股下的馬怎麽翻?
你不是仗著騎馬跑得快嗎?
我們直接建個牆杵在這,等你們費半天勁兒翻過來。
我們的軍隊也有了足夠的時間能趕到了。
所以,燕趙秦三國的長城一建好。
北方的匈奴胡人們,則是徹底傻眼了。
這長城的出現。
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匈奴胡人們的噩夢。
這讓得不少中小型部落,直接無法再劫掠中原來續命了。
所以這段時間裏,匈奴胡人們都相繼衰弱了不少。
當然,這最終也就帶來了另一個結果。
原本散亂不一、根本不可能出現統一政權的的草原各部落。
被迫開始結盟了。
一千人打不了你,一萬人還打不了嗎?
一萬人不行,我們就上兩萬三萬直至十萬!
所以在戰國後期。
匈奴們逐漸聯合了起來,慢慢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政權。
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甚至於能夠直接對中原諸國其中的任意一國,發起正式戰爭了。
在他們看來:
十萬草原勇士,必將所向披靡!
問鼎中原也未嚐不可啊!
而且此時的南方的諸侯國同樣是戰亂四起相互攻伐。
他們覺得正是自己的機會。
當然,他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知道秦國太強,隱隱有一打六的趨勢,實在是不好惹。
所以他們挑了個軟柿子——趙國。
他們看到趙國前些日子和秦國在長平幹了一架,趙軍死了幾十萬。1
這不妥妥軟柿子嗎!(現在沒有西紅柿,但是有柿子。)
匈奴們覺得憑借自己十萬草原勇士,還拿不下一個苟延殘喘的趙國?
故而他們直接對趙國發起了猛烈進攻向趙國宣戰。
不得不說,他們的想法很美好。
但是......他們卻碰到了,那個男人——李牧。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手裏全是爛牌,但是總能打出王炸效果的神奇存在。
李牧一戰就殲滅了十萬匈奴大軍。
把剛剛覺得自己牛逼起來的匈奴們,給徹底打懵了......
因此,在往後的十幾年裏麵。
北方的匈奴們,不得不休養生息再也沒敢對中原出手。
畢竟,那時候整個草原匈奴也才幾十萬人。
李牧一戰就把青壯人口有生力量全都給打沒了。
草原剩下的都是些老弱婦孺。
想要恢複,那至少得等個十幾年了。
——
可能有人會問,那這些遊牧民族為什麽就非得要放牧?
難道就不能努努力,種個地嗎?
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草原的地質確實有問題:全是草原土和沙質土,肥力低缺少有機質。
壓根就種不了地。
話說......那邊要是真的能種地的話。
還會有啥匈奴啊?
那不早就被中原諸國給占據了。
哪裏還有什麽成立部落聯盟的機會啊!
中原不打他們的主意。
還不是因為那邊種不了地,打下來也沒用。
——
李意作為穿越者,自然很清楚這些匈奴們的弱點。
哪怕是漢朝時期的巔峰匈奴,都能被打廢掉。
更何況是如今這些還比較弱雞的弱小版本匈奴。
他李意隻要打造出馬上三件套。
對付這些匈奴就不成問題。
高橋馬鞍、馬蹄鐵和馬鐙。
有了高橋鞍和馬鐙,那麽騎兵就能夠更好的發力。
有了馬蹄鐵戰馬的損耗率就會降低。
借此打造出一支突騎部隊,痛擊匈奴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
1長平之戰:
乃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現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地區)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一場著名戰爭。
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再到秦國獲勝,總共耗時三年。
而長平之戰,卻僅僅持續了5個月。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占據長平。
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一戰奠定秦滅六國的基礎,白起不愧為四大名將之首!話說,趙國坐擁兩位四大名將,最後卻打成這個鬼樣子,隻能說趙王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