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婆家再現炸蘑菇
60後婆婆與80後兒媳 作者:藍色飛揚wjj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孩子離嘴是近的,這是農村的一句老話,意思就是孩子特別愛吃。
月月一聽有好吃的,還沒等衛薇站起來就抬腳往外跑去。
衛薇跟著往廚房的方向走去,走到廚房門口問婆婆“媽,有啥需要我幫忙的?”婆婆說“蘑菇馬上就炸好了,你嚐嚐看是不是你陳叔做的味道,這是我前幾天給他要的做法。”
衛薇這才想起來,在月月帶客的時候,是張叔和陳叔一起掌勺。陳叔叔做炸蘑菇,讓衛薇念念不忘,沒想到今年婆婆竟特意去討要了菜譜,要按照這個法子做出來,讓衛薇吃個夠。
衛薇接過婆婆手裏的炸蘑菇吃了一口,好鹹,但是衛薇一個字也沒有說出口。她嚼了兩下說“好香!”
自從衛薇在二胎後期確診為妊娠高血壓,自己的飲食就非常的清淡。就是上班在外麵吃飯,衛薇有時會放一碗水,把菜在裏麵過一下再吃。所以現在衛薇的口味兒非常的淡,對鹹味兒也是非常的敏感。
說真的,婆婆做這個炸蘑菇完全是按照平常自己的口味來做的,可能是年齡比較大的人,味蕾不那麽敏感,所以婆婆做菜一般是比較鹹的。所以吃飯的時候,衛薇就盡量少吃菜,多喝湯。但是現在這道炸蘑菇是婆婆特意給自己做的,她怎麽可以說太鹹了,我不吃。
婆婆得到衛薇肯定的回答。把笊籬裏的蘑菇給衛薇盛到碗裏,讓衛薇端著出去和月月一起吃。
看衛薇還在遲疑。婆婆就推著衛薇往外走,說“這裏不需要你,你跟妮子去吃蘑菇吧。”
衛薇就這樣“半推半就”的被婆婆推出了廚房。其實衛薇在進到廚房那一刻就有點後悔,因為婆婆正在炸東西,油煙味兒確實嗆的難受。
衛薇和月月正在吃著炸蘑菇,聽到了門外大姑姐的聲音。
衛薇就起身往門外去迎大姑姐。其實衛薇感覺大姑姐也挺委屈的。從衛薇結婚起,隻要衛薇初二要回娘家,大姑姐就會在年前的時候來娘家走親戚。
想到這裏衛薇又想到自己前兩年每年都是大年初二去娘家,每次弟妹都在家做菜。看來弟妹心裏也是有委屈的。衛薇明明白白的記得,在自己沒有結婚之前,弟妹每年都是大年初二去自己娘家的。這樣想想,衛薇覺得自己大年初二不能去娘家,成就了大姑姐和弟妹的好心情。
衛薇笑瑩瑩的與大姑姐打招呼。大姑姐一把抱起跟在衛薇後麵的月月,朝她的小臉上親了一口,月月馬上用手去,撥拉自己的臉。
大姑姐用手輕輕的拍月月的屁屁說“你這小妮子還真講究。親都不讓親一下。”
衛薇笑著說“我親一下也不行,也是這個動作。”
看來衛薇對婆婆的說教已經形成,她們不讓任何人親孩子。
大姑姐抱著月月,大姑姐家的女兒呂曉燕和衛薇並排著走。姐夫李博和他的兒子呂曉樂,拿著禮品,在最後麵。
人呢怎麽說呢?大姑姐隻比衛薇大兩歲,但是她的女兒明年就要參加高考了,而衛薇的大女兒月月今年也就三歲多點。不過也幸好張山結婚比較晚。否則大姑姐家的兩個孩子也不會和婆婆這麽親。聽婆婆他們說,大姑姐家的兩個孩子小時候都是婆婆帶大的。
他們說大姑姐家的婆婆有點兒羊角風。沒法帶孩子。不過衛薇一次也沒有見過大姑姐家的婆婆,因為在衛薇還沒有進門以前,她已經去世了。所以關於大姑姐婆婆的故事,衛薇都是聽說。
但是對於已經到另一個世界的人,不論如何,她已經感官定論。衛薇也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評判一個不熟悉的逝者。
衛薇的性格雖然是有些內向,但是她也是喜歡熱鬧的。今天大姑姐的到來從一定意義上驅逐了衛薇內心的愧疚與孤寂的感覺。大姑姐與婆婆的性格非常的相似,說話也是大嗓門兒,不在別人的背後嚼舌根。因為衛薇從來沒有聽過大姑姐在她麵前說過誰的不是。
雖然衛薇也給大姑姐家的孩子買衣服,但是每次都是大姑姐先給自己家的孩子買過衣服之後,衛薇才想起來給大姑姐家的孩子買衣服。
雖然衛薇感覺買幾套衣服並不會富有或者是讓自己貧困,但是每次隻要大姑姐給自家孩子買了衣服,衛薇一定會給她家的兩個孩子也買衣服。
因為衛薇在自己娘家給自己侄兒買過衣服之後,自己的弟妹從來沒有主動給自己的孩子買過衣服,衛薇心裏就非常的不痛快。在衛薇的心裏人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在娘家人麵前也不能讓閨女受委屈。
衛薇覺得閨女沒有必要打腫臉充胖子去照顧自己的娘家人,她的首要任務是把自己的小家經營好,不讓父母操心,衛薇覺得是作為一個中年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如果自己小家的日子整天雞飛狗跳,怎麽可能有精力去照顧自己的娘家?如果自己的小家充滿了愛與溫馨的畫麵,那麽在自己的娘家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也更有力量去伸出援助之手。
衛薇覺得這個理念與現在市麵上流行的愛人先愛己是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隻有真心的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平庸,接受日子的平凡,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力量去愛自己,去熱愛生活,讓自己的日子熱辣滾燙,也才更有力量去幫助自己想要幫助的人。
所以把自己的家庭放在第一位,衛薇也覺得這不是自己自私冷漠的一種表現,而是對自己父母的一種尊敬,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他,你們養育的女兒可以在你們的教養下更好的經營自己的家庭,或許教養就是一代又一代向上的托舉。
看來人真的需要與外界與他人接觸,才能讓自己閉塞的有些負麵的能量場得到更好的中和。
大姑姐站在門口陪婆婆聊天。雖然衛薇幾乎不插話。但是也受到了感染。
月月一聽有好吃的,還沒等衛薇站起來就抬腳往外跑去。
衛薇跟著往廚房的方向走去,走到廚房門口問婆婆“媽,有啥需要我幫忙的?”婆婆說“蘑菇馬上就炸好了,你嚐嚐看是不是你陳叔做的味道,這是我前幾天給他要的做法。”
衛薇這才想起來,在月月帶客的時候,是張叔和陳叔一起掌勺。陳叔叔做炸蘑菇,讓衛薇念念不忘,沒想到今年婆婆竟特意去討要了菜譜,要按照這個法子做出來,讓衛薇吃個夠。
衛薇接過婆婆手裏的炸蘑菇吃了一口,好鹹,但是衛薇一個字也沒有說出口。她嚼了兩下說“好香!”
自從衛薇在二胎後期確診為妊娠高血壓,自己的飲食就非常的清淡。就是上班在外麵吃飯,衛薇有時會放一碗水,把菜在裏麵過一下再吃。所以現在衛薇的口味兒非常的淡,對鹹味兒也是非常的敏感。
說真的,婆婆做這個炸蘑菇完全是按照平常自己的口味來做的,可能是年齡比較大的人,味蕾不那麽敏感,所以婆婆做菜一般是比較鹹的。所以吃飯的時候,衛薇就盡量少吃菜,多喝湯。但是現在這道炸蘑菇是婆婆特意給自己做的,她怎麽可以說太鹹了,我不吃。
婆婆得到衛薇肯定的回答。把笊籬裏的蘑菇給衛薇盛到碗裏,讓衛薇端著出去和月月一起吃。
看衛薇還在遲疑。婆婆就推著衛薇往外走,說“這裏不需要你,你跟妮子去吃蘑菇吧。”
衛薇就這樣“半推半就”的被婆婆推出了廚房。其實衛薇在進到廚房那一刻就有點後悔,因為婆婆正在炸東西,油煙味兒確實嗆的難受。
衛薇和月月正在吃著炸蘑菇,聽到了門外大姑姐的聲音。
衛薇就起身往門外去迎大姑姐。其實衛薇感覺大姑姐也挺委屈的。從衛薇結婚起,隻要衛薇初二要回娘家,大姑姐就會在年前的時候來娘家走親戚。
想到這裏衛薇又想到自己前兩年每年都是大年初二去娘家,每次弟妹都在家做菜。看來弟妹心裏也是有委屈的。衛薇明明白白的記得,在自己沒有結婚之前,弟妹每年都是大年初二去自己娘家的。這樣想想,衛薇覺得自己大年初二不能去娘家,成就了大姑姐和弟妹的好心情。
衛薇笑瑩瑩的與大姑姐打招呼。大姑姐一把抱起跟在衛薇後麵的月月,朝她的小臉上親了一口,月月馬上用手去,撥拉自己的臉。
大姑姐用手輕輕的拍月月的屁屁說“你這小妮子還真講究。親都不讓親一下。”
衛薇笑著說“我親一下也不行,也是這個動作。”
看來衛薇對婆婆的說教已經形成,她們不讓任何人親孩子。
大姑姐抱著月月,大姑姐家的女兒呂曉燕和衛薇並排著走。姐夫李博和他的兒子呂曉樂,拿著禮品,在最後麵。
人呢怎麽說呢?大姑姐隻比衛薇大兩歲,但是她的女兒明年就要參加高考了,而衛薇的大女兒月月今年也就三歲多點。不過也幸好張山結婚比較晚。否則大姑姐家的兩個孩子也不會和婆婆這麽親。聽婆婆他們說,大姑姐家的兩個孩子小時候都是婆婆帶大的。
他們說大姑姐家的婆婆有點兒羊角風。沒法帶孩子。不過衛薇一次也沒有見過大姑姐家的婆婆,因為在衛薇還沒有進門以前,她已經去世了。所以關於大姑姐婆婆的故事,衛薇都是聽說。
但是對於已經到另一個世界的人,不論如何,她已經感官定論。衛薇也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評判一個不熟悉的逝者。
衛薇的性格雖然是有些內向,但是她也是喜歡熱鬧的。今天大姑姐的到來從一定意義上驅逐了衛薇內心的愧疚與孤寂的感覺。大姑姐與婆婆的性格非常的相似,說話也是大嗓門兒,不在別人的背後嚼舌根。因為衛薇從來沒有聽過大姑姐在她麵前說過誰的不是。
雖然衛薇也給大姑姐家的孩子買衣服,但是每次都是大姑姐先給自己家的孩子買過衣服之後,衛薇才想起來給大姑姐家的孩子買衣服。
雖然衛薇感覺買幾套衣服並不會富有或者是讓自己貧困,但是每次隻要大姑姐給自家孩子買了衣服,衛薇一定會給她家的兩個孩子也買衣服。
因為衛薇在自己娘家給自己侄兒買過衣服之後,自己的弟妹從來沒有主動給自己的孩子買過衣服,衛薇心裏就非常的不痛快。在衛薇的心裏人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在娘家人麵前也不能讓閨女受委屈。
衛薇覺得閨女沒有必要打腫臉充胖子去照顧自己的娘家人,她的首要任務是把自己的小家經營好,不讓父母操心,衛薇覺得是作為一個中年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如果自己小家的日子整天雞飛狗跳,怎麽可能有精力去照顧自己的娘家?如果自己的小家充滿了愛與溫馨的畫麵,那麽在自己的娘家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也更有力量去伸出援助之手。
衛薇覺得這個理念與現在市麵上流行的愛人先愛己是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隻有真心的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平庸,接受日子的平凡,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力量去愛自己,去熱愛生活,讓自己的日子熱辣滾燙,也才更有力量去幫助自己想要幫助的人。
所以把自己的家庭放在第一位,衛薇也覺得這不是自己自私冷漠的一種表現,而是對自己父母的一種尊敬,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他,你們養育的女兒可以在你們的教養下更好的經營自己的家庭,或許教養就是一代又一代向上的托舉。
看來人真的需要與外界與他人接觸,才能讓自己閉塞的有些負麵的能量場得到更好的中和。
大姑姐站在門口陪婆婆聊天。雖然衛薇幾乎不插話。但是也受到了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