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寶年間8月5日,盛世的表象之下早已暗流湧動,危機四伏。那一日,陽光似乎都失卻了往日的璀璨,籠罩在長安城上空的是一片陰霾。唐玄宗李隆基端坐在金碧輝煌卻又透著幾分凝重氣息的大殿之上,手中緊握著郭子儀送來的求救信,眉頭緊鎖,滿臉憂色。


    朝堂之下,群臣分列兩旁,往日裏朝堂上的那種肅穆中帶著秩序井然的氛圍早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嘈雜與慌亂的議論聲。


    “陛下,那安祿山叛軍來勢洶洶啊,如今勢頭正猛,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這可如何是好啊。”一位老臣捋著胡須,顫顫巍巍地說著,臉上盡是惶恐之色。


    “是啊,是啊,那賊子的兵力仿若那決堤的洪水,擋都擋不住,咱們長安城雖固若金湯,可也經不住這般長久的圍困呐。”附和之聲此起彼伏,整個朝堂宛如一鍋煮沸的熱粥,喧鬧不止。


    李隆基抬了抬手,試圖讓群臣安靜下來,可那聲音隻是稍稍低了些許,片刻後又複喧鬧。他輕咳了一聲,終於,大殿內慢慢恢複了幾分安靜,眾臣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他們的君王,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滿是無助。


    “眾卿家,郭子儀將軍如今在前線苦戰,可敵軍勢大,這求救信已呈於朕前,今日召諸位前來,便是要商議應對之策,諸位可有良謀啊?”李隆基的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又有著身為帝王想要力挽狂瀾的倔強。


    這時,一位身著紫袍的大臣站了出來,此人乃是當朝宰相楊國忠。他微微躬身,臉上帶著看似胸有成竹的神色,說道:“陛下,依微臣之見,如今那安祿山叛軍鋒芒太盛,咱們硬拚怕是難以取勝,倒不如暫避其鋒芒,撤出長安城,往西邊去。那西邊有山河險阻,易守難攻,待咱們穩住陣腳,再召集各路大軍,回頭與那叛軍決一死戰。”


    楊國忠的話音剛落,朝堂內頓時炸開了鍋。


    “這怎麽行呢?長安城乃是我大唐的根本所在,國之都城,若輕易舍棄,那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說我大唐無人,見敵就逃啊。”一位剛正不阿的禦史大夫高聲反駁道,他氣得滿臉通紅,雙目圓睜,仿佛楊國忠提出了這世間最荒唐的建議。


    “是啊,城中百姓眾多,這一撤離,百姓何去何從,必然會造成大亂啊,到時候人心惶惶,我大唐的根基可就徹底動搖了呀。”另一位大臣也趕忙附和,話語裏滿是對這提議的擔憂。


    而另一邊,也有一些大臣微微點頭,覺得楊國忠所言不無道理。


    “陛下,如今形勢危急,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啊。長安城固然重要,可若是被叛軍攻破,城中百姓更是要遭受生靈塗炭,咱們先往西撤,保存實力,日後再圖收複,也是無奈之舉啊。”一位平日裏頗受李隆基信任的兵部侍郎站出來說道,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支持楊國忠的觀點。


    李隆基坐在龍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腦海裏不斷浮現出長安城往日的繁華盛景,那熙熙攘攘的街市,那歌舞升平的宴會,還有那忠心耿耿的臣民們。可如今,這一切都要在戰火中飄搖了嗎?要舍棄這經營多年的都城,他著實是心有不甘,可若不撤,萬一城破,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就在眾人還在激烈爭論之時,殿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緊接著,一名信使風塵仆仆地衝進了大殿,“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高呼道:“陛下,前線急報,叛軍又攻下數座城池,已朝著長安城步步逼近了啊!”


    這消息宛如一顆巨石投入了本就波瀾起伏的湖麵,朝堂內瞬間一片死寂,隨後便是更為慌亂的嘈雜聲。


    “陛下,不能再猶豫了呀,再晚可就來不及了啊!”楊國忠焦急地喊道,額頭上都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李隆基咬了咬牙,緩緩站起身來,他的目光變得堅定起來,大聲說道:“傳朕旨意,即刻準備撤離長安城,往西而去。命郭子儀將軍率部斷後,沿途務必阻滯叛軍追擊,為朕和城中百姓爭取時間。”


    群臣聽到這旨意,雖還有些人心存疑慮,但也都紛紛領命,各自去準備相關事宜了。


    很快,長安城便陷入了一片忙亂之中。百姓們聽聞要撤離的消息,有的驚慌失措,拖家帶口地開始收拾細軟;有的則是滿臉茫然,站在街頭巷尾不知所措;還有的望著巍峨的宮城,流下了不舍的淚水,嘴裏念叨著這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園難道就要這樣舍棄了嗎?


    而皇宮之中,也是一片緊張的景象。李隆基在宮人的服侍下,換上了便於出行的便服,身邊的侍從們匆忙地收拾著一些重要的物件、文書等。楊貴妃也早已是花容失色,眼中含淚,依偎在李隆基的身旁,她自幼長在這宮中,享盡了榮華富貴,如今卻要被迫離開,心中滿是恐懼與不安。


    “陛下,咱們這一去,還能再回來嗎?”楊貴妃輕聲問道,聲音裏帶著一絲哭腔。


    李隆基輕輕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愛妃莫怕,待朕集結兵力,平定叛亂,定能再回這長安城,重現我大唐盛世。”


    說罷,他拉著楊貴妃,在一眾侍衛、宮女和大臣們的簇擁下,緩緩走出了宮門。宮外,長長的隊伍已經集結完畢,有運送糧草物資的馬車,有騎著高頭大馬的將士,還有眾多步行的官員及其家眷,百姓們也夾雜在其中,隊伍綿延數裏,緩緩朝著城西的方向行進。


    郭子儀這邊,接到了李隆基西撤的旨意後,便立刻著手安排斷後事宜。他身披戰甲,手持長槍,站在軍隊之前,高聲激勵著將士們:“弟兄們,如今陛下和城中百姓安危係於我等身上,咱們就算是拚盡最後一口氣,也要擋住那叛軍,絕不能讓他們輕易追上來,都給我打起精神來!”


    “願隨將軍死戰!”將士們齊聲高呼,聲震雲霄,那士氣仿佛能衝破眼前的重重陰霾。


    郭子儀率領著軍隊,依托沿途的關隘、山川等有利地形,一次次地阻擊著叛軍。那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交錯,鮮血染紅了大地。郭子儀身先士卒,他的長槍所到之處,叛軍紛紛倒下,他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戰神,守護著西撤隊伍的後方。


    而李隆基的隊伍,一路往西,先是朝著京兆府西北方向的鹹陽縣望賢宮行去,此地距離長安約四十裏。因準備倉促,當地官吏多已逃散,一行人狼狽不堪,楊國忠買來胡餅,百姓也獻來一些粗飯,勉強果腹。


    之後,隊伍從望賢宮繼續向西,到達金城縣(今陝西興平)。這一天眾人又餓又累,到達時已近半夜,尋得寺廟中的食物才得以用餐,眾人不顧身份地位擠在一起休息。


    再接著便是抵達馬嵬驛,在這裏發生了那場震驚天下的馬嵬驛兵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迫自盡,隨後隊伍繼續西行,抵達扶風縣。


    從扶風縣繼續前行至扶風郡,在這裏,麵對士兵的不滿情緒,李隆基以益州送來的賦稅十萬匹安撫眾人,士兵們感恩,表示願生死相隨。


    而後,隊伍繼續前行,六月十九日從扶風出發,夜宿陳倉(今寶雞)。二十日至大散關,二十四日來到河池郡,隨後離開鳳州,進入閣道地段。經過半個月左右的跋山涉水,七月十日在益昌縣境渡過古柏江,之後經過劍門關、劍州普安郡,十八日至巴西郡,最終於七月二十八日抵達成都。


    在這漫長且艱難的西撤路途之中,眾人可謂是曆經了千辛萬苦。一路上,天氣多變,時而烈日暴曬,讓眾人口幹舌燥,不少人走著走著便中暑暈倒;時而又暴雨傾盆,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馬車深陷其中,行進的速度愈發緩慢。


    沿途的一些村落,本就物資匱乏,麵對這龐大的撤離隊伍,也隻能拿出些許粗糧、清水來接濟,可對於這眾多的人口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隊伍中開始出現了一些抱怨聲,甚至有人偷偷脫離隊伍,想要自尋出路。李隆基聽聞這些情況,心中憂慮不已,可此刻他也隻能不斷地安撫眾人,讓大家咬牙堅持下去。


    盡管路途艱辛,但也不乏一些感人的故事。有士兵們主動將自己為數不多的幹糧分給饑餓的百姓,有官員舍棄了自己的一些貴重財物,來為隊伍換取更多的物資,還有一些醫者,不顧疲憊,日夜奔走在隊伍之中,為傷病之人診治。


    楊貴妃在這一路的顛簸中,也沒了往日的嬌俏模樣,她看著身邊受苦的眾人,心中也是頗多感慨,時不時地拿出自己的一些首飾,讓侍從拿去換些吃食來分給周圍的孩童。


    李隆基看著這一切,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這場叛亂給大唐帶來了多麽沉重的災難,也更加堅定了要早日平定叛亂,讓百姓重回安寧生活的決心。


    日子一天天過去,隊伍在緩慢卻又堅定地朝著西邊前行著。他們穿越了一個個山穀,渡過了一條條河流,曆經了無數的艱難險阻。


    而郭子儀那邊,依舊在頑強地阻擊著叛軍。盡管叛軍不斷地增兵,攻勢愈發猛烈,可郭子儀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將士們的浴血奮戰,始終沒有讓叛軍突破防線太遠,為李隆基的隊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終於,經過漫長的跋涉,李隆基的隊伍來到了成都,在這裏暫時紮下了營寨,稍作休整。眾人望著身後那走過的漫長路途,心中滿是感慨,既有對離開長安城的不舍,也有著劫後餘生的慶幸。


    李隆基站在營寨前,望著遠方,心中默默發誓,定要盡快集結力量,收複失地,讓大唐再次恢複往日的榮光,讓那繁華的長安城再次成為天下矚目的中心,讓百姓們能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而此刻,他們的西撤之路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那平定叛亂、重回故都的征程,才剛剛拉開序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修仙封神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推拿高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推拿高手並收藏大唐修仙封神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