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修仙封神錄》第21章:命運轉折,力挽狂瀾之謀
長安的春日,繁花似錦,微風拂過,帶來陣陣花香,可這美好的景象卻無法驅散林逸心中的陰霾。他站在自家小院中,望著湛藍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深知自己正站在大唐命運的轉折點上,肩負著無比沉重的使命。
此時乃是大唐天寶三年,林逸清楚地知曉,再過不久,一場足以顛覆大唐盛世的風暴即將來臨。明年的天寶四年,那將是大唐命運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年。楊玉環,那個傾國傾城的女子,將會被唐玄宗李隆基從兒子壽王李瑁身邊奪走,納入宮中並冊封為楊貴妃。而隨著楊貴妃的得寵,她那貪婪無能的堂哥楊國忠也將憑借著這層裙帶關係,被推上宰相之位,從此朝堂之上烏煙瘴氣。
林逸心中明白,這場即將因楊貴妃得寵引發的一係列變故,極有可能導致大唐走向衰敗,數千萬百姓將在可能的戰亂中流離失所,生靈塗炭,大唐的盛世繁華也將就此衰敗,淪為曆史的塵埃。而他,作為一個穿越者,知曉這一切卻又怎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
“我定要盡自己所能,改變這一切,挽救大唐於水火之中!”林逸緊握著拳頭,目光中透露出無比的堅毅。他深知,若想影響大唐的局勢,改變曆史的軌跡,就必須要進入官場,擁有足夠的話語權。而如今擺在他麵前的最佳途徑,便是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考取大唐的狀元。
然而,時間緊迫,距離他參加鄉試僅有五個月的時間了。鄉試乃是科舉之路的重要一關,隻有通過鄉試成為舉人,才有資格繼續參加後續的會試、殿試等,一步步邁向那狀元之位。
自此,林逸開始了爭分奪秒的備考生活。白日裏,他將自己關在書房中,沉浸在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裏。他仔細研讀著儒家經典,從《論語》《孟子》到《詩經》《尚書》,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反複琢磨,力求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治國理政之道。同時,他也廣泛涉獵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汲取不同學派的思想精華,以便在科舉考試中能夠旁征博引,展現出自己卓越的學識。
除了儒家經典,對於當下大唐的律法、政令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民生疾苦等,林逸也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的機會。他深知,科舉考試並非僅僅考查書本知識,更注重對時事的洞察和應對之策。於是,他時常走出家門,與市井百姓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困境;也會拜訪一些地方官員,詢問當地的治理情況,積累了大量關於大唐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
夜晚來臨,當整個長安城都漸漸陷入沉睡之時,林逸卻沒有絲毫懈怠。他來到小院中的僻靜角落,開始修煉仙法。在這修仙之路上,他雖已略有小成,但麵對即將到來的重重挑戰,還需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
月光如水,灑在林逸身上,他盤膝而坐,運轉體內靈力,按照爺爺所傳的功法,引導著靈力在經脈中緩緩流轉。每一次靈力的周天循環,都能讓他感覺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一次淬煉,思維也變得更加敏銳。他深知,修仙不僅能賦予他超凡的能力,在關鍵時刻保護自己,更能讓他在科舉備考中擁有更為清晰的頭腦,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就這樣,日複一日,林逸在修仙與備考之間忙碌著,不敢有絲毫的放鬆。
終於,五個月的時間匆匆而過,轉眼便到了八月,鄉試的日子來臨。
這一日,長安城內熱鬧非凡,眾多士子懷揣著夢想與期望,紛紛朝著尚書省的方向匯聚而去。林逸也在其中,他身著一襲素淨的青衫,神色從容淡定,與周圍那些或緊張或興奮的考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次鄉試在尚書省舉辦,與以往在貢院舉辦略有不同。尚書省作為大唐中央政務的核心機構之一,平日裏便是處理諸多重要國事的地方,如今用作鄉試考場,更顯莊重肅穆。
林逸隨著人流緩緩步入尚書省,隻見那宏偉的建築內,考場布置得井然有序。考官們皆是朝中德高望重之人,他們神情嚴肅地巡視著各個角落,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
林逸找到自己的考位坐下,輕輕撫平試卷,深吸一口氣,然後開始仔細閱讀題目。
此次鄉試,唐玄宗李隆基尤為重視,故而題目設置也頗具深意,涵蓋了諸多方麵,旨在選拔出真正有學識、能洞察時局且心懷天下的賢才。
首當其衝的便是詩詞歌賦類題目。大唐向來以詩聞名於世,李隆基本人也對詩詞極為推崇,此次便出了這樣一道題:“以‘盛世繁華與隱憂’為題,作詩詞一首,需描繪大唐當下之盛景,亦要暗蘊對未來可能之危機的思索。”
林逸略一思索,腦海中便浮現出長安街頭的車水馬龍、宮廷盛宴的奢華壯麗,以及那隱藏在繁華背後如陰霾般的危機。他提起筆,墨汁在筆尖凝聚,旋即洋洋灑灑地寫下一首律詩:
《盛世憂思》
長安錦繡映朝霞,寶馬香車入帝家。
宮闕巍峨連碧宇,笙歌婉轉繞繁花。
繁華似夢終須醒,隱憂如絲暗自爬。
願化清風驅霧靄,還吾大唐萬年華。
此詩既描繪出了大唐如今的盛世景象,又通過“繁華似夢終須醒,隱憂如絲暗自爬”兩句,巧妙地表達了對未來危機的擔憂,且最後表明了自己願為大唐消除隱患、保其萬年昌盛的誌向。
除了詩詞歌賦,還有關於儒家經典闡釋的題目。如“《論語》有雲:‘君子不器’,試結合當下大唐國情,論君子於治國理政中之大用。”
林逸深知這道題不僅考查對經典語句的理解,更要聯係實際。他寫道:“君子不器,意在言君子不應局限於一技之長,而當有廣博之學識、高遠之誌向,以天下為己任。於當下大唐而言,朝堂之上需君子以仁德輔政,不拘泥於陳規舊俗,能洞察時勢之變,如遇民生疾苦,當以仁心待之,施良策以解困;若逢外患之憂,應懷勇毅之心,謀方略以禦敵。唯君子之賢能,方可引領大唐走向長治久安之境。”
再者,便是時政分析類題目。“當今大唐,邊境時有小患,且地方吏治或有不勤之象,試分析其成因及當行之解決之道。”
林逸看到這道題,心中明白這也是當下大唐麵臨的實際問題。他鎮定下來,筆鋒不停,寫道:“邊境小患,或因戍邊之卒久未更替,軍備有所鬆懈,且鄰邦覬覦大唐之繁華,時有侵擾之心。當務之急,應增派精銳之師,加強邊防訓練,更新軍備,同時以懷柔之策與鄰邦交好,曉之以利害,使其不敢輕易犯邊。至於地方吏治不勤,實因考核之製或有疏漏,賞罰不明,致部分官吏懈怠其職。宜完善考核機製,嚴以賞罰,選拔賢能之士充實地方,且定期巡查,以督其勤,如此方可令地方治理井然,百姓安居樂業。”
最後,還有一道關於大唐未來發展規劃的題目:“展望大唐未來十年,試言其當行之發展方略,以保繁榮昌盛。”
林逸結合自己對曆史的了解以及當下大唐的實際情況,深思熟慮後寫道:“未來十年,大唐當以民為本,輕徭薄賦,鼓勵農桑,使百姓安居樂業,此乃國之根基。於教育而言,當廣設學府,培養賢才,使天下士子皆為報國之門。在軍事上,應加強邊防建設,同時革新兵製,提高軍隊戰鬥力,以防外敵入侵。再者,需重視商業發展,促進經濟流通,以富國強民。唯有各方協同發展,方可保大唐未來十年乃至更久的繁榮昌盛。”
林逸在答題過程中,還巧妙地運用了自己在修仙過程中所領悟到的“平衡、和諧、順應自然”等理念,將其融入到對國家治理的論述之中,使得文章更具深度和新意。
隨著最後一道題目的解答完畢,林逸擱下手中的筆,輕輕揉了揉有些酸澀的手腕。他再次檢查了一遍試卷,確保沒有任何遺漏和錯誤後,便靜靜地等待著交卷的時刻。
當考試結束的鍾聲敲響,林逸從容地交上了自己的試卷。走出尚書省的那一刻,他心中雖有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無論結果如何,他都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接下來隻需等待命運的宣判。
幾日過後,放榜之日來臨。尚書省外人聲鼎沸,眾多士子和他們的家人都聚集在這裏,焦急地等待著榜單的公布。林逸也早早地來到了現場,他站在人群之中,目光緊緊地盯著那張貼著榜單的牆壁。
當榜單緩緩展開,眾人的目光都在急切地搜尋著自己的名字。林逸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他順著榜單從上往下看去,突然,他的眼睛一亮,“林逸”二字赫然出現在了榜單之上,而且是位列榜首的位置,他竟考中了解元!
周圍頓時響起了一片驚歎聲和羨慕的議論聲,林逸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的笑容。他成功通過了鄉試,成為了一名舉人,並且榮膺解元之譽,這意味著他在科舉之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離挽救大唐的目標也更近了一步。
然而,林逸並沒有被這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他知道,後麵還有更為艱難的會試、殿試等關卡在等著他,而且時間依舊緊迫。他心中始終牢記著大唐可能麵臨的衰敗危機,必須要加快步伐,繼續提升自己的實力,在科舉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最終考取狀元,進入官場,去影響大唐的局勢,改變曆史的軌跡,挽救大唐於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之中。
回到家中,林逸稍作休整後,便又投入到了新一輪的學習和修煉之中。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重大,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浪費。他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去迎接未來的挑戰,為挽救大唐的命運而不懈奮鬥。
長安的春日,繁花似錦,微風拂過,帶來陣陣花香,可這美好的景象卻無法驅散林逸心中的陰霾。他站在自家小院中,望著湛藍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深知自己正站在大唐命運的轉折點上,肩負著無比沉重的使命。
此時乃是大唐天寶三年,林逸清楚地知曉,再過不久,一場足以顛覆大唐盛世的風暴即將來臨。明年的天寶四年,那將是大唐命運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年。楊玉環,那個傾國傾城的女子,將會被唐玄宗李隆基從兒子壽王李瑁身邊奪走,納入宮中並冊封為楊貴妃。而隨著楊貴妃的得寵,她那貪婪無能的堂哥楊國忠也將憑借著這層裙帶關係,被推上宰相之位,從此朝堂之上烏煙瘴氣。
林逸心中明白,這場即將因楊貴妃得寵引發的一係列變故,極有可能導致大唐走向衰敗,數千萬百姓將在可能的戰亂中流離失所,生靈塗炭,大唐的盛世繁華也將就此衰敗,淪為曆史的塵埃。而他,作為一個穿越者,知曉這一切卻又怎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
“我定要盡自己所能,改變這一切,挽救大唐於水火之中!”林逸緊握著拳頭,目光中透露出無比的堅毅。他深知,若想影響大唐的局勢,改變曆史的軌跡,就必須要進入官場,擁有足夠的話語權。而如今擺在他麵前的最佳途徑,便是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考取大唐的狀元。
然而,時間緊迫,距離他參加鄉試僅有五個月的時間了。鄉試乃是科舉之路的重要一關,隻有通過鄉試成為舉人,才有資格繼續參加後續的會試、殿試等,一步步邁向那狀元之位。
自此,林逸開始了爭分奪秒的備考生活。白日裏,他將自己關在書房中,沉浸在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裏。他仔細研讀著儒家經典,從《論語》《孟子》到《詩經》《尚書》,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反複琢磨,力求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治國理政之道。同時,他也廣泛涉獵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汲取不同學派的思想精華,以便在科舉考試中能夠旁征博引,展現出自己卓越的學識。
除了儒家經典,對於當下大唐的律法、政令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民生疾苦等,林逸也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的機會。他深知,科舉考試並非僅僅考查書本知識,更注重對時事的洞察和應對之策。於是,他時常走出家門,與市井百姓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困境;也會拜訪一些地方官員,詢問當地的治理情況,積累了大量關於大唐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
夜晚來臨,當整個長安城都漸漸陷入沉睡之時,林逸卻沒有絲毫懈怠。他來到小院中的僻靜角落,開始修煉仙法。在這修仙之路上,他雖已略有小成,但麵對即將到來的重重挑戰,還需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
月光如水,灑在林逸身上,他盤膝而坐,運轉體內靈力,按照爺爺所傳的功法,引導著靈力在經脈中緩緩流轉。每一次靈力的周天循環,都能讓他感覺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一次淬煉,思維也變得更加敏銳。他深知,修仙不僅能賦予他超凡的能力,在關鍵時刻保護自己,更能讓他在科舉備考中擁有更為清晰的頭腦,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就這樣,日複一日,林逸在修仙與備考之間忙碌著,不敢有絲毫的放鬆。
終於,五個月的時間匆匆而過,轉眼便到了八月,鄉試的日子來臨。
這一日,長安城內熱鬧非凡,眾多士子懷揣著夢想與期望,紛紛朝著尚書省的方向匯聚而去。林逸也在其中,他身著一襲素淨的青衫,神色從容淡定,與周圍那些或緊張或興奮的考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次鄉試在尚書省舉辦,與以往在貢院舉辦略有不同。尚書省作為大唐中央政務的核心機構之一,平日裏便是處理諸多重要國事的地方,如今用作鄉試考場,更顯莊重肅穆。
林逸隨著人流緩緩步入尚書省,隻見那宏偉的建築內,考場布置得井然有序。考官們皆是朝中德高望重之人,他們神情嚴肅地巡視著各個角落,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
林逸找到自己的考位坐下,輕輕撫平試卷,深吸一口氣,然後開始仔細閱讀題目。
此次鄉試,唐玄宗李隆基尤為重視,故而題目設置也頗具深意,涵蓋了諸多方麵,旨在選拔出真正有學識、能洞察時局且心懷天下的賢才。
首當其衝的便是詩詞歌賦類題目。大唐向來以詩聞名於世,李隆基本人也對詩詞極為推崇,此次便出了這樣一道題:“以‘盛世繁華與隱憂’為題,作詩詞一首,需描繪大唐當下之盛景,亦要暗蘊對未來可能之危機的思索。”
林逸略一思索,腦海中便浮現出長安街頭的車水馬龍、宮廷盛宴的奢華壯麗,以及那隱藏在繁華背後如陰霾般的危機。他提起筆,墨汁在筆尖凝聚,旋即洋洋灑灑地寫下一首律詩:
《盛世憂思》
長安錦繡映朝霞,寶馬香車入帝家。
宮闕巍峨連碧宇,笙歌婉轉繞繁花。
繁華似夢終須醒,隱憂如絲暗自爬。
願化清風驅霧靄,還吾大唐萬年華。
此詩既描繪出了大唐如今的盛世景象,又通過“繁華似夢終須醒,隱憂如絲暗自爬”兩句,巧妙地表達了對未來危機的擔憂,且最後表明了自己願為大唐消除隱患、保其萬年昌盛的誌向。
除了詩詞歌賦,還有關於儒家經典闡釋的題目。如“《論語》有雲:‘君子不器’,試結合當下大唐國情,論君子於治國理政中之大用。”
林逸深知這道題不僅考查對經典語句的理解,更要聯係實際。他寫道:“君子不器,意在言君子不應局限於一技之長,而當有廣博之學識、高遠之誌向,以天下為己任。於當下大唐而言,朝堂之上需君子以仁德輔政,不拘泥於陳規舊俗,能洞察時勢之變,如遇民生疾苦,當以仁心待之,施良策以解困;若逢外患之憂,應懷勇毅之心,謀方略以禦敵。唯君子之賢能,方可引領大唐走向長治久安之境。”
再者,便是時政分析類題目。“當今大唐,邊境時有小患,且地方吏治或有不勤之象,試分析其成因及當行之解決之道。”
林逸看到這道題,心中明白這也是當下大唐麵臨的實際問題。他鎮定下來,筆鋒不停,寫道:“邊境小患,或因戍邊之卒久未更替,軍備有所鬆懈,且鄰邦覬覦大唐之繁華,時有侵擾之心。當務之急,應增派精銳之師,加強邊防訓練,更新軍備,同時以懷柔之策與鄰邦交好,曉之以利害,使其不敢輕易犯邊。至於地方吏治不勤,實因考核之製或有疏漏,賞罰不明,致部分官吏懈怠其職。宜完善考核機製,嚴以賞罰,選拔賢能之士充實地方,且定期巡查,以督其勤,如此方可令地方治理井然,百姓安居樂業。”
最後,還有一道關於大唐未來發展規劃的題目:“展望大唐未來十年,試言其當行之發展方略,以保繁榮昌盛。”
林逸結合自己對曆史的了解以及當下大唐的實際情況,深思熟慮後寫道:“未來十年,大唐當以民為本,輕徭薄賦,鼓勵農桑,使百姓安居樂業,此乃國之根基。於教育而言,當廣設學府,培養賢才,使天下士子皆為報國之門。在軍事上,應加強邊防建設,同時革新兵製,提高軍隊戰鬥力,以防外敵入侵。再者,需重視商業發展,促進經濟流通,以富國強民。唯有各方協同發展,方可保大唐未來十年乃至更久的繁榮昌盛。”
林逸在答題過程中,還巧妙地運用了自己在修仙過程中所領悟到的“平衡、和諧、順應自然”等理念,將其融入到對國家治理的論述之中,使得文章更具深度和新意。
隨著最後一道題目的解答完畢,林逸擱下手中的筆,輕輕揉了揉有些酸澀的手腕。他再次檢查了一遍試卷,確保沒有任何遺漏和錯誤後,便靜靜地等待著交卷的時刻。
當考試結束的鍾聲敲響,林逸從容地交上了自己的試卷。走出尚書省的那一刻,他心中雖有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無論結果如何,他都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接下來隻需等待命運的宣判。
幾日過後,放榜之日來臨。尚書省外人聲鼎沸,眾多士子和他們的家人都聚集在這裏,焦急地等待著榜單的公布。林逸也早早地來到了現場,他站在人群之中,目光緊緊地盯著那張貼著榜單的牆壁。
當榜單緩緩展開,眾人的目光都在急切地搜尋著自己的名字。林逸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他順著榜單從上往下看去,突然,他的眼睛一亮,“林逸”二字赫然出現在了榜單之上,而且是位列榜首的位置,他竟考中了解元!
周圍頓時響起了一片驚歎聲和羨慕的議論聲,林逸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的笑容。他成功通過了鄉試,成為了一名舉人,並且榮膺解元之譽,這意味著他在科舉之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離挽救大唐的目標也更近了一步。
然而,林逸並沒有被這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他知道,後麵還有更為艱難的會試、殿試等關卡在等著他,而且時間依舊緊迫。他心中始終牢記著大唐可能麵臨的衰敗危機,必須要加快步伐,繼續提升自己的實力,在科舉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最終考取狀元,進入官場,去影響大唐的局勢,改變曆史的軌跡,挽救大唐於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之中。
回到家中,林逸稍作休整後,便又投入到了新一輪的學習和修煉之中。他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重大,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浪費。他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去迎接未來的挑戰,為挽救大唐的命運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