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都聽她的
逃荒路上,撿個流放糙漢種田吃肉 作者:一鹿開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
林玉娘看著眼前這上好的水田,她也不能說心裏一點數沒有。
就是去年的天災,太過嚇人了。
她不敢隨意去猜測。
她的表情出賣了她此刻的心思,薑綰笑著讓林玉娘先幹活了。
“娘你別擔心,萬一再遇上去年那樣的天災,你女兒女婿也不會讓家裏人餓著的。”
“好,好,你們都是有本事的人,有你們在身邊,娘不怕。”
“這就對了。”
薑綰笑著下了田裏,拿上一把秧苗開始插秧。
昨天幹了一天活,今天再彎腰幹活,滋味有些酸爽,但姐姐妹妹都在幹,連丫丫都在幹,她這個當姨的,自然也不好意思偷懶。
一家人起早貪黑的,用了四天的時間,把家裏的十五畝水田全都種完了。
然後又花了一天時間,把三畝旱地種上了麥子。
原本的五畝旱地種了玉米了,薑綰就不想再種那麽多玉米。
跟著田地附近的鄰居一起,種上了小麥。
小麥種還是跟萬秀菊買的,沒有種過小麥的他們一家人,跟著萬廣柱一邊學一邊幹。
三畝地,花了整整一天時間。
家裏的田地都種完了,家裏的人也算是歇了口氣。
這個時候,村裏的學堂也開始上課了。
薑綰讓薑瑜帶著丫丫去上學。
薑瑜有些不樂意。
“姐,丫丫去了就可以了吧?我都十二歲了,我還跟丫丫一起上學,這說出去也不好聽啊……”
薑瑜試圖耍賴皮。
不管怎麽說,都不想去上學堂。
薑綰看著她那不情不願的模樣,忍不住好笑,“你不去上學,你要在家幹什麽?”
“讓娘給你找個人家相看了?以後十五六歲就嫁人生孩子,每天圍著鍋台孩子打轉?過著那種丈夫說著就是什麽的日子?”
“不是,姐,我這去尚學堂了,那也改不掉嫁人的宿命啊。”薑瑜看得倒是開。
當然,她說的其實也沒問題。
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成親那肯定是不實際的。女子不能為官,等到了年紀,就隻有嫁人這一條路了。
不過就算如此,薑綰也還是希望,薑瑜能多學一些知識。
“至少你多認得幾個字,以後也不至於雙眼摸黑,出門像瞎子。”
“小瑜,你二姐說的對。”
一直沒怎麽參與意見的薑寧,也出聲勸小妹了。
“雖然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但若是有學習的機會,誰不願意去上學堂?”
村裏的學堂是裏正創辦的,他也是希望就算是姑娘家,也能多學一點知識。
能夠多明白一些事理。
就算薑瑜不為別的,那為了裏正的這一片苦心,也應該要去。
“何叔的孫女小桃,年紀也就比你小個三歲,她也在學堂上學。”
薑寧勸妹妹。
薑綰跟著補充,“你是去學知識的,麵子什麽的哪有那麽重要?”
“再說了,你現在才多大?就這麽愛麵子了?”
兩個姐姐都這麽說了,薑瑜也別想征求她娘的意見了。
因為不用想,她就知道,娘一定會站在姐姐她們那一邊的。
無奈之下,她隻能跟著丫丫一起去村裏學堂上學。
薑綰為了照顧她那別扭的小自尊心,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親自送薑瑜跟丫丫去到了村裏的學堂。
村裏的學堂的位置,就在村口那邊,當初他們來借宿的院子裏。
學堂是裏正開的,教書的人,也是裏正。
一間大課堂裏,坐著八九個孩子。
薑綰讓妹妹跟丫丫進去,她則是去繳納學費。
村裏的學堂學費很便宜,一個人就二十個銅板,便可以從現在上到秋收的時候。
因為學費便宜,先生又隻有裏正一個人,所以學風相對的也是比較閑散的。
有的上到一半了,家裏有事就來這裏退銅板,然後就回家了。
裏正對此也沒有辦法,畢竟學習看個人,他給了這個機會,搭建了這個平台,剩下的就得看個人跟家庭了。
薑綰過來的時候,何文強似乎早就預料到了。
他笑著收下了銅板,給薑綰寫了條子。
“我會發她們一人一本三字經,村裏的條件就隻能教一些簡單的基礎了。”
何文強年輕的時候,念過幾年書。
他知道讀書的重要,也知道這是富裕的人家才能參與的。年紀大了一些之後,他就在想,有沒有辦法讓窮人家的孩子,也能讀書識字?
不說人人考上秀才,至少是有那麽一點文化,認識一些字,會寫自己的名字,會簡單的算數。
一直有著這個理想的他,在當了裏正之後,終於決定在村裏開學堂。
二十文的學費裏,有十五文是去買書的錢,他就隻收五文錢而已。
這算是夠可以的了。
薑綰點了點頭,感謝了一番何文強的大義。
何文強笑著擺手,說自己也是打發時間而已,談不上什麽大義。
說了一會兒的話,薑綰就回家了。
至於薑瑜跟丫丫,就老老實實的這邊上學了。
回了家,薑綰去後院看了看在幹活的謝衍他們。
莊稼人的活兒就是這麽的多。
尤其是像薑綰他們家這樣的。
剛把地種完,就又要收拾後院,把豬圈,驢棚,還有雞圈都收拾出來。
花了三天的時間收拾好了之後,就把豬,雞,還有家裏的驢都轉移到了後院圍牆後,剛搭建好的棚子裏。
豬圈是挨著圍牆不遠搭的,後邊有很寬的一塊地,那是雞圈。
雞圈的外圍,木頭圍起來的高度有差不多十米。
這個高度,這些雞隨便散養在裏邊,也不用擔心它們會飛走了。
而驢棚依舊是在豬圈的旁邊,上邊蓋著稻草,蓋得嚴嚴實實的。
“改天去買瓦片的時候,多買一些回來,把豬圈跟驢棚頂上也蓋著瓦片,這樣下雨的時候就不用怕漏雨了。”
薑綰提議。
林玉娘非常認同。
雖然是家裏的牲畜,她也還是很寶貝它們的。
薑寧記在了心上,一邊的萬廣柱,謝衍他們也都記住了。
雖然說家裏現在多了一個萬廣柱,大姐也眼看要成親了,但是他們還是習慣性的聽從薑綰的意見。
她儼然已經成了這個家的大家長了。
林玉娘看著眼前這上好的水田,她也不能說心裏一點數沒有。
就是去年的天災,太過嚇人了。
她不敢隨意去猜測。
她的表情出賣了她此刻的心思,薑綰笑著讓林玉娘先幹活了。
“娘你別擔心,萬一再遇上去年那樣的天災,你女兒女婿也不會讓家裏人餓著的。”
“好,好,你們都是有本事的人,有你們在身邊,娘不怕。”
“這就對了。”
薑綰笑著下了田裏,拿上一把秧苗開始插秧。
昨天幹了一天活,今天再彎腰幹活,滋味有些酸爽,但姐姐妹妹都在幹,連丫丫都在幹,她這個當姨的,自然也不好意思偷懶。
一家人起早貪黑的,用了四天的時間,把家裏的十五畝水田全都種完了。
然後又花了一天時間,把三畝旱地種上了麥子。
原本的五畝旱地種了玉米了,薑綰就不想再種那麽多玉米。
跟著田地附近的鄰居一起,種上了小麥。
小麥種還是跟萬秀菊買的,沒有種過小麥的他們一家人,跟著萬廣柱一邊學一邊幹。
三畝地,花了整整一天時間。
家裏的田地都種完了,家裏的人也算是歇了口氣。
這個時候,村裏的學堂也開始上課了。
薑綰讓薑瑜帶著丫丫去上學。
薑瑜有些不樂意。
“姐,丫丫去了就可以了吧?我都十二歲了,我還跟丫丫一起上學,這說出去也不好聽啊……”
薑瑜試圖耍賴皮。
不管怎麽說,都不想去上學堂。
薑綰看著她那不情不願的模樣,忍不住好笑,“你不去上學,你要在家幹什麽?”
“讓娘給你找個人家相看了?以後十五六歲就嫁人生孩子,每天圍著鍋台孩子打轉?過著那種丈夫說著就是什麽的日子?”
“不是,姐,我這去尚學堂了,那也改不掉嫁人的宿命啊。”薑瑜看得倒是開。
當然,她說的其實也沒問題。
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成親那肯定是不實際的。女子不能為官,等到了年紀,就隻有嫁人這一條路了。
不過就算如此,薑綰也還是希望,薑瑜能多學一些知識。
“至少你多認得幾個字,以後也不至於雙眼摸黑,出門像瞎子。”
“小瑜,你二姐說的對。”
一直沒怎麽參與意見的薑寧,也出聲勸小妹了。
“雖然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但若是有學習的機會,誰不願意去上學堂?”
村裏的學堂是裏正創辦的,他也是希望就算是姑娘家,也能多學一點知識。
能夠多明白一些事理。
就算薑瑜不為別的,那為了裏正的這一片苦心,也應該要去。
“何叔的孫女小桃,年紀也就比你小個三歲,她也在學堂上學。”
薑寧勸妹妹。
薑綰跟著補充,“你是去學知識的,麵子什麽的哪有那麽重要?”
“再說了,你現在才多大?就這麽愛麵子了?”
兩個姐姐都這麽說了,薑瑜也別想征求她娘的意見了。
因為不用想,她就知道,娘一定會站在姐姐她們那一邊的。
無奈之下,她隻能跟著丫丫一起去村裏學堂上學。
薑綰為了照顧她那別扭的小自尊心,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親自送薑瑜跟丫丫去到了村裏的學堂。
村裏的學堂的位置,就在村口那邊,當初他們來借宿的院子裏。
學堂是裏正開的,教書的人,也是裏正。
一間大課堂裏,坐著八九個孩子。
薑綰讓妹妹跟丫丫進去,她則是去繳納學費。
村裏的學堂學費很便宜,一個人就二十個銅板,便可以從現在上到秋收的時候。
因為學費便宜,先生又隻有裏正一個人,所以學風相對的也是比較閑散的。
有的上到一半了,家裏有事就來這裏退銅板,然後就回家了。
裏正對此也沒有辦法,畢竟學習看個人,他給了這個機會,搭建了這個平台,剩下的就得看個人跟家庭了。
薑綰過來的時候,何文強似乎早就預料到了。
他笑著收下了銅板,給薑綰寫了條子。
“我會發她們一人一本三字經,村裏的條件就隻能教一些簡單的基礎了。”
何文強年輕的時候,念過幾年書。
他知道讀書的重要,也知道這是富裕的人家才能參與的。年紀大了一些之後,他就在想,有沒有辦法讓窮人家的孩子,也能讀書識字?
不說人人考上秀才,至少是有那麽一點文化,認識一些字,會寫自己的名字,會簡單的算數。
一直有著這個理想的他,在當了裏正之後,終於決定在村裏開學堂。
二十文的學費裏,有十五文是去買書的錢,他就隻收五文錢而已。
這算是夠可以的了。
薑綰點了點頭,感謝了一番何文強的大義。
何文強笑著擺手,說自己也是打發時間而已,談不上什麽大義。
說了一會兒的話,薑綰就回家了。
至於薑瑜跟丫丫,就老老實實的這邊上學了。
回了家,薑綰去後院看了看在幹活的謝衍他們。
莊稼人的活兒就是這麽的多。
尤其是像薑綰他們家這樣的。
剛把地種完,就又要收拾後院,把豬圈,驢棚,還有雞圈都收拾出來。
花了三天的時間收拾好了之後,就把豬,雞,還有家裏的驢都轉移到了後院圍牆後,剛搭建好的棚子裏。
豬圈是挨著圍牆不遠搭的,後邊有很寬的一塊地,那是雞圈。
雞圈的外圍,木頭圍起來的高度有差不多十米。
這個高度,這些雞隨便散養在裏邊,也不用擔心它們會飛走了。
而驢棚依舊是在豬圈的旁邊,上邊蓋著稻草,蓋得嚴嚴實實的。
“改天去買瓦片的時候,多買一些回來,把豬圈跟驢棚頂上也蓋著瓦片,這樣下雨的時候就不用怕漏雨了。”
薑綰提議。
林玉娘非常認同。
雖然是家裏的牲畜,她也還是很寶貝它們的。
薑寧記在了心上,一邊的萬廣柱,謝衍他們也都記住了。
雖然說家裏現在多了一個萬廣柱,大姐也眼看要成親了,但是他們還是習慣性的聽從薑綰的意見。
她儼然已經成了這個家的大家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