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攪局的人
兩晉最強修道者之問鼎天下 作者:辰萱公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眾人在南疆為了“蛟龍木”大打出手之時,北疆也是流血千裏!
事情的起因是元康六年初,是流竄在雍、涼兩州的匈奴人郝散接連打敗了各地太守而作為征西大將軍趙王司馬倫掌管著兩州軍政,卻任用孫秀這類五鬥米教徒,妄想利用道術打敗匈奴人郝散。
最後的結果是不僅造成兩州軍政紊亂,而且一些本來不安分的羌人、氏族人也開始反叛。
為此,在大晉的朝堂太極殿中發生幾頓激烈的爭吵。
以中書令張華為首的官員認為,趙王司馬倫以及他的幕僚孫秀在對匈奴郝散的作戰中連連失利,是因為孫秀不考慮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元素,妄想使用五鬥米術打敗匈奴人,這孫秀與百年前黃巾賊無異乃一丘之貉。
張華憤怒道:“罪魁禍首五鬥米教祭酒徒孫秀應該立刻處死,以儆效尤!”
作為孫秀師父,新五鬥米教教主王衍則認為,這是因為各地太守不聽調度,沒有按照孫秀所布置五鬥米的道術去布陣,九星大陣是按照奇門遁甲中九天九地的方位來實行,那是可以比肩上古黃帝打敗蚩尤的大陣。
“諸君沒有按照軍法所布置九星大陣,應軍法處置,立當處死!”王衍反駁道。
王衍又說,“因為各地太守沒有在同一時間內按照孫秀的方法布幡施法,才導致最終失敗的結果,特別是雍州刺史解係,帶領屬下的太守公然違抗征西大將軍的命令,這樣的人才應該馬上刺死。”
一時間朝堂眾說紛紜,分為兩派互相姐齬。
對於趙王司馬倫處置大家沒有異議,因為他是宣帝司馬懿的小兒子,又是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作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都對他禮讓三分,更不用說“白癡”皇帝司馬衷和“悍後”賈南風了。
雖然他此次戰敗了,但是賈皇後也不敢對他這爺爺輩司馬倫進行處罰,反而還慣著他,隻能把他明升暗降,征詔到朝廷為車騎將軍,做個閑職,免得到處惹是生非。
而孫秀呢?靠著自己的人脈,以及王衍的關係,把在雍、涼二州的搜刮來的寶物用來賄賂賈皇後一黨人,也很快幸免於難。
這讓張華等人大為不滿。
可是那又如何,這天下是司馬家與賈家的天下,一個沒有世族背景的張華有什麽用
如今的孫秀不僅在朝廷上供有職位,還能繼續在洛陽做大祭酒,有空時候還能到端
門左側的中書省逛一逛,或許還能碰上張華呢!
孫秀心想:“如果遇見張華,看他那副想殺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哎呀,想想就舒服!哈哈哈!”
之所以提這件事,是因為由於趙王司馬倫與孫秀的錯誤決定,給後來的“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也間接導致了中國從兩晉到隋唐這三百多年的長期割裂。
剛回到洛陽的孫秀,聽聞他傾心的女人奉旨前往兩半山取蛟龍木,他心中萬分焦急也主動請纓前往兩半山。王衍知道孫秀的想法,也同意了。
因為他不得不同意,一則自己在洛陽還有許多事宜,一下子抽不開身;二則陳舞不知道前往青城山還是去了兩半山,至今沒有消息;三則他也不放心紅袖一個人,紅袖可是石崇的心頭肉。
一旦有個三長兩短,自己也不好交代;實則,自己的心腹就這幾個人,實在找不出能夠獨當一麵的能人了!
於是王衍再求皇後再下一道聖旨,奉命再取\"蛟龍木”,而孫秀就是這個欽差大使。
此時孫秀手攜聖旨,風光無限,一路羽葆鼓吹地向南方而來,其場麵如同皇帝下江南一般,就連五百年前的秦始皇的儀仗都沒有其規模龐大。
這時候的他是否會想到那個出身寒門,在潘嶽旁邊做跟班,卑躬屈膝,處處低人一等的的屈辱時光。
在這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裏,孫秀要躋身上流社會是多麽的艱難,每次的中正品評人物他無疑都落榜。
直到那個男人的到來——王衍。
作為琅琊王氏的王衍,此時早已位高權重,朝廷下令其作為中正來琅琊郡內選拔人才。
中正選拔人才方式是曹魏時代中書令陳群發明的,現在看來就是兩漢的“察舉製”與“月旦評”的改良版。
中正選拔人才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對人物品行的評定,統稱為“行狀”,品評的內容很簡單,如“天材英薄”等。
這比發明“月旦評”的許劭評品的字還要少;想當年,許劭評論曹操還用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十多個字呢。
第二是對家世的品評,這不知道刷掉多少人咯。特別是像孫秀這類人,什麽家世也沒有,雖然能力出眾,但一直沒有晉升的機會。
最後一步才是定品,定品分為上三品,中三品,以及下三品。
隻有中中以上的品級才能被朝廷聘為官。
本來這樣的製度是為了讓底層的寒門子弟有能夠施展抱負的機會,但隨著司馬家的上台,九品中正製開始變味。
以“行狀”為主的品評方式開始轉化為以“家世”為主的轉變,這也導致了許多朐涵珠璣的人無法向朝廷施展才華,而一些酒囊飯袋卻在職位上屍位素餐。
這樣本末倒置的方式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選拔人才的背景。而孫秀就是這樣的,在底層苦苦掙紮許久後,他終於等到了王衍。
作為王衍的同鄉,孫秀極力地賣弄自己那關於“道”的才華,這讓王衍眼前一亮,覺得這個人有點意思,於是在品評上,也給了一個中上的品階。
對於孫秀來說已經是最大榮幸了,他被提攜成了王衍的人,由於做事爽利,又能察言觀色,他很快成為了新五鬥米教的骨幹力量。
王衍對其委以重任,並安插在趙王司馬倫身邊作為眼線。
是的,孫秀抓住了這樣的機會,他要逃離這“貌比鄭子,才分子建”的魔爪,在他麾下,每日不僅承受他語言上的淩辱,夜晚還要被呼來喚去的端夜壺,真是痛苦至極!
這口氣他要記在心裏,“總有一天等我翻身後,滅你三族!”孫秀暗自發誓。
此時的他朝登紫陌,暮踐紅塵,不隻一日便到了牂牁郡且蘭國境界內。
且蘭國,商周以來便有人在此居住,他們是九黎部落的後裔,蚩尤與軒轅在涿鹿中戰敗後,一部分歸順了軒轅,但有一部分不願臣服,流竄到此聚居成了三苗氏,繁衍至今,分化成了許多民族,但以苗族居多。
這裏的國主,其實就是一個類似太守的官職,他殷勤地接待了孫秀。
“鄙地人稀物疏,蠻橫夷行,不通王化,倘若禮節不周到之處,還請上使見諒。”
一位頭裹黑巾,白發長須的老者對著孫秀恭恭敬敬道。
“哎,無妨,隻是叨擾了諸位。”孫秀也客氣道。“容屬下冒昧地問上一問,不知上使來此所為何事?”
“實不相瞞,為那兩半山忽然驚現的‘蛟龍木''而來?不知國主對此事是否了解?還請傾心告知。”
國主聽聞,臉色大變!
事情的起因是元康六年初,是流竄在雍、涼兩州的匈奴人郝散接連打敗了各地太守而作為征西大將軍趙王司馬倫掌管著兩州軍政,卻任用孫秀這類五鬥米教徒,妄想利用道術打敗匈奴人郝散。
最後的結果是不僅造成兩州軍政紊亂,而且一些本來不安分的羌人、氏族人也開始反叛。
為此,在大晉的朝堂太極殿中發生幾頓激烈的爭吵。
以中書令張華為首的官員認為,趙王司馬倫以及他的幕僚孫秀在對匈奴郝散的作戰中連連失利,是因為孫秀不考慮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元素,妄想使用五鬥米術打敗匈奴人,這孫秀與百年前黃巾賊無異乃一丘之貉。
張華憤怒道:“罪魁禍首五鬥米教祭酒徒孫秀應該立刻處死,以儆效尤!”
作為孫秀師父,新五鬥米教教主王衍則認為,這是因為各地太守不聽調度,沒有按照孫秀所布置五鬥米的道術去布陣,九星大陣是按照奇門遁甲中九天九地的方位來實行,那是可以比肩上古黃帝打敗蚩尤的大陣。
“諸君沒有按照軍法所布置九星大陣,應軍法處置,立當處死!”王衍反駁道。
王衍又說,“因為各地太守沒有在同一時間內按照孫秀的方法布幡施法,才導致最終失敗的結果,特別是雍州刺史解係,帶領屬下的太守公然違抗征西大將軍的命令,這樣的人才應該馬上刺死。”
一時間朝堂眾說紛紜,分為兩派互相姐齬。
對於趙王司馬倫處置大家沒有異議,因為他是宣帝司馬懿的小兒子,又是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作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都對他禮讓三分,更不用說“白癡”皇帝司馬衷和“悍後”賈南風了。
雖然他此次戰敗了,但是賈皇後也不敢對他這爺爺輩司馬倫進行處罰,反而還慣著他,隻能把他明升暗降,征詔到朝廷為車騎將軍,做個閑職,免得到處惹是生非。
而孫秀呢?靠著自己的人脈,以及王衍的關係,把在雍、涼二州的搜刮來的寶物用來賄賂賈皇後一黨人,也很快幸免於難。
這讓張華等人大為不滿。
可是那又如何,這天下是司馬家與賈家的天下,一個沒有世族背景的張華有什麽用
如今的孫秀不僅在朝廷上供有職位,還能繼續在洛陽做大祭酒,有空時候還能到端
門左側的中書省逛一逛,或許還能碰上張華呢!
孫秀心想:“如果遇見張華,看他那副想殺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哎呀,想想就舒服!哈哈哈!”
之所以提這件事,是因為由於趙王司馬倫與孫秀的錯誤決定,給後來的“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也間接導致了中國從兩晉到隋唐這三百多年的長期割裂。
剛回到洛陽的孫秀,聽聞他傾心的女人奉旨前往兩半山取蛟龍木,他心中萬分焦急也主動請纓前往兩半山。王衍知道孫秀的想法,也同意了。
因為他不得不同意,一則自己在洛陽還有許多事宜,一下子抽不開身;二則陳舞不知道前往青城山還是去了兩半山,至今沒有消息;三則他也不放心紅袖一個人,紅袖可是石崇的心頭肉。
一旦有個三長兩短,自己也不好交代;實則,自己的心腹就這幾個人,實在找不出能夠獨當一麵的能人了!
於是王衍再求皇後再下一道聖旨,奉命再取\"蛟龍木”,而孫秀就是這個欽差大使。
此時孫秀手攜聖旨,風光無限,一路羽葆鼓吹地向南方而來,其場麵如同皇帝下江南一般,就連五百年前的秦始皇的儀仗都沒有其規模龐大。
這時候的他是否會想到那個出身寒門,在潘嶽旁邊做跟班,卑躬屈膝,處處低人一等的的屈辱時光。
在這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裏,孫秀要躋身上流社會是多麽的艱難,每次的中正品評人物他無疑都落榜。
直到那個男人的到來——王衍。
作為琅琊王氏的王衍,此時早已位高權重,朝廷下令其作為中正來琅琊郡內選拔人才。
中正選拔人才方式是曹魏時代中書令陳群發明的,現在看來就是兩漢的“察舉製”與“月旦評”的改良版。
中正選拔人才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對人物品行的評定,統稱為“行狀”,品評的內容很簡單,如“天材英薄”等。
這比發明“月旦評”的許劭評品的字還要少;想當年,許劭評論曹操還用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十多個字呢。
第二是對家世的品評,這不知道刷掉多少人咯。特別是像孫秀這類人,什麽家世也沒有,雖然能力出眾,但一直沒有晉升的機會。
最後一步才是定品,定品分為上三品,中三品,以及下三品。
隻有中中以上的品級才能被朝廷聘為官。
本來這樣的製度是為了讓底層的寒門子弟有能夠施展抱負的機會,但隨著司馬家的上台,九品中正製開始變味。
以“行狀”為主的品評方式開始轉化為以“家世”為主的轉變,這也導致了許多朐涵珠璣的人無法向朝廷施展才華,而一些酒囊飯袋卻在職位上屍位素餐。
這樣本末倒置的方式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選拔人才的背景。而孫秀就是這樣的,在底層苦苦掙紮許久後,他終於等到了王衍。
作為王衍的同鄉,孫秀極力地賣弄自己那關於“道”的才華,這讓王衍眼前一亮,覺得這個人有點意思,於是在品評上,也給了一個中上的品階。
對於孫秀來說已經是最大榮幸了,他被提攜成了王衍的人,由於做事爽利,又能察言觀色,他很快成為了新五鬥米教的骨幹力量。
王衍對其委以重任,並安插在趙王司馬倫身邊作為眼線。
是的,孫秀抓住了這樣的機會,他要逃離這“貌比鄭子,才分子建”的魔爪,在他麾下,每日不僅承受他語言上的淩辱,夜晚還要被呼來喚去的端夜壺,真是痛苦至極!
這口氣他要記在心裏,“總有一天等我翻身後,滅你三族!”孫秀暗自發誓。
此時的他朝登紫陌,暮踐紅塵,不隻一日便到了牂牁郡且蘭國境界內。
且蘭國,商周以來便有人在此居住,他們是九黎部落的後裔,蚩尤與軒轅在涿鹿中戰敗後,一部分歸順了軒轅,但有一部分不願臣服,流竄到此聚居成了三苗氏,繁衍至今,分化成了許多民族,但以苗族居多。
這裏的國主,其實就是一個類似太守的官職,他殷勤地接待了孫秀。
“鄙地人稀物疏,蠻橫夷行,不通王化,倘若禮節不周到之處,還請上使見諒。”
一位頭裹黑巾,白發長須的老者對著孫秀恭恭敬敬道。
“哎,無妨,隻是叨擾了諸位。”孫秀也客氣道。“容屬下冒昧地問上一問,不知上使來此所為何事?”
“實不相瞞,為那兩半山忽然驚現的‘蛟龍木''而來?不知國主對此事是否了解?還請傾心告知。”
國主聽聞,臉色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