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李廣的毛病
盤點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繃不住 作者:一口吃掉彩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騫的首次出使西域,曆經千難萬險,前後費時十三年,雖然並未完成漢武帝交代的聯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目的,但是這是一場人類曆史上偉大的外交行動。
他曆經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親身了解了這些國家情況,還從這些地方了解到了西域附近烏孫,安息,大食,身毒等等國家的情況,如風土人情,特產,城市分布,人口,兵力等等。
這次行動,為華夏後續開辟西域,開創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邁出了第一步。
同時,張騫還帶回了許多西域農作物,極大的豐富了華夏的農作物品種。
如今的蔬菜,名稱裏凡是帶了胡字的,基本都是在漢朝時期經絲綢之路帶回來的西域作物。
漢武帝對張騫的成果十分滿意,封其為太中大夫,又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
“哈哈哈,這是我大漢的臣子,好樣的!要不待會兒向我這個曾孫討要張騫,反正他肯定已經知道了西域的情況,朕還不知道呢。”
劉邦哈哈大笑起來。
群臣一聽,頓時也是眼睛一亮,這個主意貌似很好啊!
祖宗要人,孫子能不給?
...
漢文帝,漢景帝時空,兩位皇帝都記住了張騫這個名字,特別是漢景帝,當即就命人去尋找這個張騫。
隻不過,漢景帝忽然才想起,這張騫該到哪裏去找呢?天幕連個籍貫什麽的都沒介紹,最多也就是從天幕看到了樣子!
...
【現在,把時間稍微往前回溯一下,話說這漢武帝自即位後,就一直對漢朝受匈奴襲擾壓迫,還要以和親送錢換取和平的政策極為不滿。
經過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朝的國力已經是十分強大。
所以,在公元前135年,此時張騫還被匈奴扣押著。
這一年,匈奴又派人來要求和親,朝中大臣對此分為兩派,主戰派以王恢為首,主和派以韓安國為首。
因為這一年竇太後剛剛去世,漢武帝得以掌權,但還尚未穩固,所以選擇了支持韓安國主和,繼續韜光養晦。
到公元前133年,在王恢的建議下,漢武帝發動了著名的“馬邑之謀”。
這個計劃,就是讓後來白狼山陣斬蹋頓的張八百張遼的祖宗聶壹,去引誘匈奴搶劫馬邑,漢軍則埋伏在附近,圍而殲之。
然而因為行動計劃不夠周密,被軍臣單於察覺異常,又抓住了一個漢朝雁門尉史,威脅之下,得知了整個計劃。
匈奴大軍提前退走,馬邑之謀失敗。
而作為主戰派核心的王恢卻因覺得打不過,不肯去追擊,而選擇了直接撤回。
事後,漢武帝將王恢下獄,不久王恢自殺。
其實,這王恢若是出兵,哪怕是真敗了,漢武帝估計都不會讓他“自殺”,因為漢武帝要的就是一個態度,一個敢於向匈奴正麵宣戰的決心!】
...
“還是上天懂朕啊,朕就是這個意思,可是王恢他自己沒明白,怪不得朕!”
漢武帝神色肅然道。
...
漢末和三國時期,原本看得津津有味的孫權,瞬間就黑了臉,哪壺不開提哪壺是吧?
...
【此事件之後,匈奴更加頻繁的入侵大漢,韓安國等人建議找匈奴議和,恢複和親。
但是漢武帝態度堅決,既然已經決定要全麵反擊匈奴,那就決不能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要戰便戰!
於是,漢武帝繼續大力提拔衛青等將領,繼續厲兵秣馬。
公元前130年,或者是129年,也就是張騫差不多第一次逃出匈奴的這段時間。
匈奴人興兵南下兵鋒直指上穀(河北懷來)。
漢武帝派遣四大將軍,兵分四路出擊。
其中,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穀,
因救過衛青而受提拔的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
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
大名鼎鼎的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
四大將軍,每路各一萬騎兵。
這是漢朝第一次大規模反擊匈奴。
然而,李廣遇到匈奴大軍,敵眾我寡,戰敗被擒,幸好途中趁著匈奴人鬆懈,搶了一匹馬,飛快的逃回了漢朝。
據說,飛將軍之名就來源於此,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公孫敖也同樣戰敗,公孫賀沒有遇到匈奴,無功而返。
隻有衛青,雖然是第一次帶兵出征,但卻是冷靜果敢,直入險地,一舉搗毀了匈奴祭天聖地龍城,俘獲了數千人。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龍城大捷,這次大捷極大的鼓舞了漢朝軍隊的士氣,並且是漢匈之間攻守易型的開端。
衛青因功被封關內侯,達成了李廣一輩子也沒達到的願望。】
...
“什麽飛將軍?朕還以為有多厲害呢?原來是逃得飛快!沒用!”劉邦很是不屑的說道。
...
漢武帝時空,李廣老臉通紅,都恨不得找個角落蹲著,被天幕這麽洗刷,實在是丟臉得很啊。
...
唐朝,武德時空,李淵的臉上有些掛不住了。
“要不咱們還是否掉李廣吧,感覺有點丟臉。”、
李建成等人有些懵逼,這祖宗能隨便說不是就不是嗎?
...
【不過,話說回來,這一次李廣輸得有點冤,因為他遇到的是匈奴的主力,對方是人多勢眾。
但是,李廣一生難以封侯,最後落得個羞愧自殺的結局,並非是什麽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運不濟,而是因為李廣本身就存在了極大的缺陷。
首先,就是李廣在漢景帝時期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完成了四大軍功裏的奪旗,很多人認為,他要是不犯錯,或許這一次就已經封侯了。
然而,他卻私自接受了梁王劉武給他的將軍印,因而惹惱了漢景帝。
其次,李廣心胸狹隘,沒有大將之風。
他在前麵對匈作戰失敗,交錢免罪賦閑的時候,因為打獵回來晚了,進不了城,和霸陵尉起了衝突。
結果他就將這件事給記在了心上,後來在趁著出征的機會,請求將這個霸陵尉調到了自己麾下,找機會殺了他。
事後他也又趕忙向漢武帝上書請罪,漢武帝看在此時正是用人之際的份上,沒有追究責任。
反觀衛青,身為大將軍,被李敢打傷,卻反而想要幫李敢隱瞞,免得他遭處置。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垂青史的太史公司馬遷的確是很偏心得很。
李廣之所以在後世如此出名,除了因為李唐認他當祖宗之外,最大的功勞就是司馬遷。
作為李廣的好友,司馬遷在《史記》中以春秋筆法展示出了對李廣一生遭遇的無限惋惜。
而卻對為大漢朝,為華夏立下大功的衛青霍去病隱隱表現得不屑,有種他們是靠著女人才能立下大功的樣子。
話說霍去病擅殺李敢,那是因為李敢打傷了大將軍衛青,真要認真追究起來,嚴重點直接斬了都應該沒啥可以爭論的吧。
而那被李廣殺了的霸陵尉有何罪過呢?晚上城門關了不讓進城不是職責所在嗎?
第三,李廣個人勇武倒是不錯,但是無大將之才。他一生曆經七十餘戰,但大多隻是小規模的衝突,靠著少量兵馬和個人的勇猛取勝,而在大規模戰鬥之中,他總是表現不好。
第四,就是他治軍不嚴,他帶的兵,紀律十分散漫。
這樣的隊伍,若是人數較少的戰鬥,尚且能憑借勇猛取勝,但若是大規模作戰,隻能說,還未戰,輸一半!
畢竟,大兵團作戰,紀律比任何計謀,任何布置都更加重要!
縱觀曆史上的許許多多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十之有八九都跟紀律有關。
也就是人少的一方抓住人多一方薄弱的地方一陣猛打,擊潰一部,餘部跟著潰敗,然後自相倒戈蹂躪,全軍潰散。
不然,就像有個人說的:就算是五萬頭豬讓他們抓,三天也抓不完!
像李廣這樣,若是守城,紀律稍微差點,憑著城池,倒也還能防守。
可到了野戰的時候,這就是要了命了,比如遭遇戰,紀律好的隊伍,能迅速形成陣型,各歸其位,抵擋敵方衝鋒。紀律差的,怕是等敵人衝到了眼前,陣型都還沒搞好。
又比如野外紮營被人偷襲,也是類似的道理。
還有比如已經打出優勢或者打贏了,為了爭功,或者搶錢,出現胡亂向前追擊,軍陣變形等情況。
就好比漢末三國時期,袁紹手下那個被稱之為勇冠三軍的文醜,就是因為部下全都去撿荀攸故意扔下的財物,結果被曹軍趁機嘎嘎嘎一陣亂殺,打得文醜死於亂軍之中。】
他曆經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親身了解了這些國家情況,還從這些地方了解到了西域附近烏孫,安息,大食,身毒等等國家的情況,如風土人情,特產,城市分布,人口,兵力等等。
這次行動,為華夏後續開辟西域,開創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邁出了第一步。
同時,張騫還帶回了許多西域農作物,極大的豐富了華夏的農作物品種。
如今的蔬菜,名稱裏凡是帶了胡字的,基本都是在漢朝時期經絲綢之路帶回來的西域作物。
漢武帝對張騫的成果十分滿意,封其為太中大夫,又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
“哈哈哈,這是我大漢的臣子,好樣的!要不待會兒向我這個曾孫討要張騫,反正他肯定已經知道了西域的情況,朕還不知道呢。”
劉邦哈哈大笑起來。
群臣一聽,頓時也是眼睛一亮,這個主意貌似很好啊!
祖宗要人,孫子能不給?
...
漢文帝,漢景帝時空,兩位皇帝都記住了張騫這個名字,特別是漢景帝,當即就命人去尋找這個張騫。
隻不過,漢景帝忽然才想起,這張騫該到哪裏去找呢?天幕連個籍貫什麽的都沒介紹,最多也就是從天幕看到了樣子!
...
【現在,把時間稍微往前回溯一下,話說這漢武帝自即位後,就一直對漢朝受匈奴襲擾壓迫,還要以和親送錢換取和平的政策極為不滿。
經過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朝的國力已經是十分強大。
所以,在公元前135年,此時張騫還被匈奴扣押著。
這一年,匈奴又派人來要求和親,朝中大臣對此分為兩派,主戰派以王恢為首,主和派以韓安國為首。
因為這一年竇太後剛剛去世,漢武帝得以掌權,但還尚未穩固,所以選擇了支持韓安國主和,繼續韜光養晦。
到公元前133年,在王恢的建議下,漢武帝發動了著名的“馬邑之謀”。
這個計劃,就是讓後來白狼山陣斬蹋頓的張八百張遼的祖宗聶壹,去引誘匈奴搶劫馬邑,漢軍則埋伏在附近,圍而殲之。
然而因為行動計劃不夠周密,被軍臣單於察覺異常,又抓住了一個漢朝雁門尉史,威脅之下,得知了整個計劃。
匈奴大軍提前退走,馬邑之謀失敗。
而作為主戰派核心的王恢卻因覺得打不過,不肯去追擊,而選擇了直接撤回。
事後,漢武帝將王恢下獄,不久王恢自殺。
其實,這王恢若是出兵,哪怕是真敗了,漢武帝估計都不會讓他“自殺”,因為漢武帝要的就是一個態度,一個敢於向匈奴正麵宣戰的決心!】
...
“還是上天懂朕啊,朕就是這個意思,可是王恢他自己沒明白,怪不得朕!”
漢武帝神色肅然道。
...
漢末和三國時期,原本看得津津有味的孫權,瞬間就黑了臉,哪壺不開提哪壺是吧?
...
【此事件之後,匈奴更加頻繁的入侵大漢,韓安國等人建議找匈奴議和,恢複和親。
但是漢武帝態度堅決,既然已經決定要全麵反擊匈奴,那就決不能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要戰便戰!
於是,漢武帝繼續大力提拔衛青等將領,繼續厲兵秣馬。
公元前130年,或者是129年,也就是張騫差不多第一次逃出匈奴的這段時間。
匈奴人興兵南下兵鋒直指上穀(河北懷來)。
漢武帝派遣四大將軍,兵分四路出擊。
其中,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穀,
因救過衛青而受提拔的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
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
大名鼎鼎的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
四大將軍,每路各一萬騎兵。
這是漢朝第一次大規模反擊匈奴。
然而,李廣遇到匈奴大軍,敵眾我寡,戰敗被擒,幸好途中趁著匈奴人鬆懈,搶了一匹馬,飛快的逃回了漢朝。
據說,飛將軍之名就來源於此,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公孫敖也同樣戰敗,公孫賀沒有遇到匈奴,無功而返。
隻有衛青,雖然是第一次帶兵出征,但卻是冷靜果敢,直入險地,一舉搗毀了匈奴祭天聖地龍城,俘獲了數千人。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龍城大捷,這次大捷極大的鼓舞了漢朝軍隊的士氣,並且是漢匈之間攻守易型的開端。
衛青因功被封關內侯,達成了李廣一輩子也沒達到的願望。】
...
“什麽飛將軍?朕還以為有多厲害呢?原來是逃得飛快!沒用!”劉邦很是不屑的說道。
...
漢武帝時空,李廣老臉通紅,都恨不得找個角落蹲著,被天幕這麽洗刷,實在是丟臉得很啊。
...
唐朝,武德時空,李淵的臉上有些掛不住了。
“要不咱們還是否掉李廣吧,感覺有點丟臉。”、
李建成等人有些懵逼,這祖宗能隨便說不是就不是嗎?
...
【不過,話說回來,這一次李廣輸得有點冤,因為他遇到的是匈奴的主力,對方是人多勢眾。
但是,李廣一生難以封侯,最後落得個羞愧自殺的結局,並非是什麽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運不濟,而是因為李廣本身就存在了極大的缺陷。
首先,就是李廣在漢景帝時期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完成了四大軍功裏的奪旗,很多人認為,他要是不犯錯,或許這一次就已經封侯了。
然而,他卻私自接受了梁王劉武給他的將軍印,因而惹惱了漢景帝。
其次,李廣心胸狹隘,沒有大將之風。
他在前麵對匈作戰失敗,交錢免罪賦閑的時候,因為打獵回來晚了,進不了城,和霸陵尉起了衝突。
結果他就將這件事給記在了心上,後來在趁著出征的機會,請求將這個霸陵尉調到了自己麾下,找機會殺了他。
事後他也又趕忙向漢武帝上書請罪,漢武帝看在此時正是用人之際的份上,沒有追究責任。
反觀衛青,身為大將軍,被李敢打傷,卻反而想要幫李敢隱瞞,免得他遭處置。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垂青史的太史公司馬遷的確是很偏心得很。
李廣之所以在後世如此出名,除了因為李唐認他當祖宗之外,最大的功勞就是司馬遷。
作為李廣的好友,司馬遷在《史記》中以春秋筆法展示出了對李廣一生遭遇的無限惋惜。
而卻對為大漢朝,為華夏立下大功的衛青霍去病隱隱表現得不屑,有種他們是靠著女人才能立下大功的樣子。
話說霍去病擅殺李敢,那是因為李敢打傷了大將軍衛青,真要認真追究起來,嚴重點直接斬了都應該沒啥可以爭論的吧。
而那被李廣殺了的霸陵尉有何罪過呢?晚上城門關了不讓進城不是職責所在嗎?
第三,李廣個人勇武倒是不錯,但是無大將之才。他一生曆經七十餘戰,但大多隻是小規模的衝突,靠著少量兵馬和個人的勇猛取勝,而在大規模戰鬥之中,他總是表現不好。
第四,就是他治軍不嚴,他帶的兵,紀律十分散漫。
這樣的隊伍,若是人數較少的戰鬥,尚且能憑借勇猛取勝,但若是大規模作戰,隻能說,還未戰,輸一半!
畢竟,大兵團作戰,紀律比任何計謀,任何布置都更加重要!
縱觀曆史上的許許多多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十之有八九都跟紀律有關。
也就是人少的一方抓住人多一方薄弱的地方一陣猛打,擊潰一部,餘部跟著潰敗,然後自相倒戈蹂躪,全軍潰散。
不然,就像有個人說的:就算是五萬頭豬讓他們抓,三天也抓不完!
像李廣這樣,若是守城,紀律稍微差點,憑著城池,倒也還能防守。
可到了野戰的時候,這就是要了命了,比如遭遇戰,紀律好的隊伍,能迅速形成陣型,各歸其位,抵擋敵方衝鋒。紀律差的,怕是等敵人衝到了眼前,陣型都還沒搞好。
又比如野外紮營被人偷襲,也是類似的道理。
還有比如已經打出優勢或者打贏了,為了爭功,或者搶錢,出現胡亂向前追擊,軍陣變形等情況。
就好比漢末三國時期,袁紹手下那個被稱之為勇冠三軍的文醜,就是因為部下全都去撿荀攸故意扔下的財物,結果被曹軍趁機嘎嘎嘎一陣亂殺,打得文醜死於亂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