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景:《春明晚報》旁的記憶咖啡館內
戴翡翠翎管的男人新聞圈風雲錄 作者:作家京城翎管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影視劇本】
《戴翡翠翎管的男人》(電視劇本版)
作者:顧雪林
第9景:《春明晚報》旁的“記憶咖啡館”內
(在“記憶咖啡館”裏,江一梅要求自己調製一杯埃塞俄比亞的苦咖啡,淳於蘭也讓她幫自己調製了一杯,她想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怎樣的生活?喝著苦咖啡,江一梅打開了話匣子。淳於蘭沒想到,她們的談話,竟然是從這樣一個話題開始的。)
江一梅:(對淳於蘭說)“你看看這張照片。”
(淳於蘭接過照片看,照片上是一個梳著兩根小辮的年輕的誌願軍女戰士,活潑漂亮、朝氣瀟灑。)
淳於蘭(問江一梅):“這是誰?”
江一梅:“我姥爺的小妹妹,當年在誌願軍,是一名師部醫院的衛生員。我是不是應當叫她小姑姥姥?”
(這一下把淳於蘭給問住了,因為她們家沒有這樣一層的親戚關係。)
淳於蘭:(隻好囁嚅地應付著回答)“你媽媽應當叫她小姑姑,也許你是該叫她小姑姥姥。”
淳於蘭:(問江一梅)“你的小姑姥姥複員後在哪?”
江一梅:(低聲回答)“在浙江湖州的一家醫院。”
淳於蘭:(順口說)“哦,從誌願軍衛生員複員後當醫生了?”
江一梅:(依舊低聲回答)“不,她是那家醫院的病人。”
淳於蘭:(很不解地問道)“什麽?病人?”
(江一梅看淳於蘭很吃驚,接著說)
江一梅:“我這位小姑姥姥當年護校畢業就參加誌願軍赴朝作戰,曾經護理過很多誌願軍傷病員,還得過獎狀。後來,在一次戰略反擊戰役之後,部隊上突然說她在戰地救護傷員時失蹤了。我太姥姥為此哭瞎了一隻眼,到死都念叨著她的這個當過誌願軍的小女兒。”
(淳於蘭聽後震驚不已。然而,更讓她震驚的還在後頭。)
江一梅:(接著說)“多少年過去了,當我們家人都漸漸把這位小姑姥姥淡忘的時候,有一天,我姥爺突然接到小姑姥姥一位老戰友的來信,她說,我的小姑姥姥還活著,而且就在浙江湖州的一所醫院。她因為在朝鮮戰場上救護誌願軍傷員勞累過度,並且受到傷員們犧牲的刺激,得了精神病,被送回國內治療。但是,很長時間,人們一直不知道她的家庭地址,她隻說自己17歲,是一名誌願軍的衛生員。直到有一天,人們從她一直保存的一雙舊布鞋的鞋墊底下發現一封家鄉來信的信封,在經過各種曲折的調查後,終於和我姥爺取得了聯係。”
(淳於蘭聽到這,震驚得說不出話了。她們沉默了很久)
淳於蘭:(又問江一梅)“那後來呢?你姥爺和他妹妹見麵了嗎?”
江一梅:“見了,是我陪著我姥爺去的。在那家醫院的一間大會客廳,我和我姥爺坐在沙發上,這時,有一位護士攙扶著一位滿頭白發的女病人進來,我姥爺看到這位女病人後一怔,遲疑了一會兒,突然,他朝女病人撲了上去,大聲哭喊著‘妹妹,妹妹。’;而我的小姑姥姥並不為所動,她滿臉皺紋,兩眼發直,嘴裏一直念叨著‘我是2師的誌願軍衛生員,我17歲。’”
(江一梅說到這時,眼淚汪汪地流下。)
江一梅:(含淚接著補充道)“我當時帶了相機,但我沒有拍照片。我希望在我的腦海中,永遠是小姑姥姥年輕時漂亮快樂的樣子。”
(聽到這,淳於蘭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麽了,一時陷入了沉思。)
江一梅:“淳於老師,抗美援朝戰爭停戰都快70年了,我們報紙的收藏版上是否可發一些抗美援朝的老照片?我很想把我小姑姥姥年輕時當誌願軍衛生員的照片發出來,再配上一段曲折的故事。”
(淳於蘭的心情很沉重)
淳於蘭:(對江一梅說)“你講的故事太震撼我了,你讓我好好想一想。”
(淳於蘭喝著咖啡,很仔細地想了許久。這才抬起頭對江一梅說)
淳於蘭:“照片可以發,文字就介紹到你的小姑姥姥立功受獎吧,現實中的結局太沉重,還是不寫的好。”
江一梅:(爭辯說)“但是,這個故事很真實啊。”
淳於蘭:(很有城府地解釋)“不是所有真實的故事,就一定要原封不動地搬到報紙上,報紙有時要考慮宣傳效果。你還年輕,在新聞的道路上還要經過很多溝溝坎坎,你慢慢就會明白的。”
(她得知江一梅愛看張愛玲的小說,又補充道)
淳於蘭:“張愛玲曾說過‘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她在《花雕》一書中說‘笑,全世界便於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江一梅望著淳於蘭,有些不太明白。)
淳於蘭:“我說的話,你不一定都要明白。有時,你隻需要知道人們的觀點,而不必都要搞個明白。正所謂:江湖一點通,說破不值錢。”
江一梅:(顯然還有些不服氣)“我是希望人們不能忘記抗美援朝戰爭中那些曾經觸動我們心靈的東西。”
淳於蘭:(安慰她說)“奧地利作家阿爾德裏奇曾說過一句名言‘撫平心靈的皺紋,等於青春永駐。’”
(江一梅這次聽完,沒有馬上表態,而是靜靜地聽著和琢磨著,慢慢地喝著她的那杯咖啡。淳於蘭很喜歡江一梅這樣的年輕人,遇事他們不是固執到底,而是喜歡和你交流,喜歡傾聽,喜歡思考。)
江一梅:(抬起頭對淳於蘭說)“你覺得我們這些年輕的大學生是不是缺點什麽?”
淳於蘭:(不客氣地說)“你們最缺少的是生活的智慧。”
江一梅:“那麽,我們如何獲得生活的智慧呢?”
淳於蘭:(喝了一口咖啡,慢慢地說道)“生活的智慧可以靠時間和閱曆獲得。當你花了足夠的時間,有了足夠的生活閱曆,人情自然練達,世事自然洞明。”
江一梅:(俏皮地)“唉,照你這麽說,我們閱曆有了的時候,人也老了。淳於阿姨,有沒有讓年輕人快速擁有閱曆的方法?”
淳於蘭:(解釋說)“當然有了,讀書啊!讀書是獲取間接經驗最好的方法。閱曆是你的直接經驗,要靠時間換取;讀書能讓你獲取間接經驗,隻要有好的讀書方法,你就能較快地獲取間接經驗。”
江一梅:“書都是間接經驗嗎?”
淳於蘭:“所謂書中的間接經驗,其實也都曾是作者的直接經驗,都是作者靠時間和閱曆換取的。讀書,學習別人的間接經驗,能讓你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長。”
(淳於蘭說這番話時,她發現江一梅聽得非常認真。)
江一梅:“你在我這個年齡愛讀什麽書呢?”
淳於蘭:(想了想說)“時代不同了,我們那時喜歡讀《誰是尼赫魯的繼承人》《赫魯曉夫主義》《蘇維埃人剖視》《斯大林時代》《第三帝國興亡》《你到底要什麽》《多雪的冬天》《血與沙》《基督山伯爵》《飄》《德伯家的苔絲》《當代英雄》《田中角榮傳》等。當然,還有三言二拍和《紅樓夢》。”
江一梅:“你說的這些書,有些我連書名都沒有聽說過。”
淳於蘭:“這些書,有些在當時都是‘內部出版’,同學中誰搞到手,就拿出來在我們這些年輕人中傳看。我們那時讀書如饑似渴,找到什麽書就讀什麽書;不像你們現在,每天生活在書海裏。如今互聯網發達,電腦、手機,可以讓你們輕鬆地在博客、微博、微信中遨遊,可以每天在各種網站獲取海量信息,通過搜索找什麽書也很方便,今非昔比啊!”
江一梅:“現在書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該讀哪一本了。”
淳於蘭:“我們當年,年輕人中有很多讀書圈子,我們相互借書是很平常的事。我們那時看書很雜,生吞活剝。什麽書都看。如今書倒是多了,品種也豐富了,但質量高的書並不多,要學會選書,在有限的時間裏,多讀精品。”
江一梅:(一臉的無助和困惑)“你說的這些我要慢慢消化。”
淳於蘭:(望著江一梅,笑著對她說)“我說的這些書,大多是我們那個年代看的。你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應當看什麽書,我還真需要好好想想呢。”
《戴翡翠翎管的男人》(電視劇本版)
作者:顧雪林
第9景:《春明晚報》旁的“記憶咖啡館”內
(在“記憶咖啡館”裏,江一梅要求自己調製一杯埃塞俄比亞的苦咖啡,淳於蘭也讓她幫自己調製了一杯,她想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怎樣的生活?喝著苦咖啡,江一梅打開了話匣子。淳於蘭沒想到,她們的談話,竟然是從這樣一個話題開始的。)
江一梅:(對淳於蘭說)“你看看這張照片。”
(淳於蘭接過照片看,照片上是一個梳著兩根小辮的年輕的誌願軍女戰士,活潑漂亮、朝氣瀟灑。)
淳於蘭(問江一梅):“這是誰?”
江一梅:“我姥爺的小妹妹,當年在誌願軍,是一名師部醫院的衛生員。我是不是應當叫她小姑姥姥?”
(這一下把淳於蘭給問住了,因為她們家沒有這樣一層的親戚關係。)
淳於蘭:(隻好囁嚅地應付著回答)“你媽媽應當叫她小姑姑,也許你是該叫她小姑姥姥。”
淳於蘭:(問江一梅)“你的小姑姥姥複員後在哪?”
江一梅:(低聲回答)“在浙江湖州的一家醫院。”
淳於蘭:(順口說)“哦,從誌願軍衛生員複員後當醫生了?”
江一梅:(依舊低聲回答)“不,她是那家醫院的病人。”
淳於蘭:(很不解地問道)“什麽?病人?”
(江一梅看淳於蘭很吃驚,接著說)
江一梅:“我這位小姑姥姥當年護校畢業就參加誌願軍赴朝作戰,曾經護理過很多誌願軍傷病員,還得過獎狀。後來,在一次戰略反擊戰役之後,部隊上突然說她在戰地救護傷員時失蹤了。我太姥姥為此哭瞎了一隻眼,到死都念叨著她的這個當過誌願軍的小女兒。”
(淳於蘭聽後震驚不已。然而,更讓她震驚的還在後頭。)
江一梅:(接著說)“多少年過去了,當我們家人都漸漸把這位小姑姥姥淡忘的時候,有一天,我姥爺突然接到小姑姥姥一位老戰友的來信,她說,我的小姑姥姥還活著,而且就在浙江湖州的一所醫院。她因為在朝鮮戰場上救護誌願軍傷員勞累過度,並且受到傷員們犧牲的刺激,得了精神病,被送回國內治療。但是,很長時間,人們一直不知道她的家庭地址,她隻說自己17歲,是一名誌願軍的衛生員。直到有一天,人們從她一直保存的一雙舊布鞋的鞋墊底下發現一封家鄉來信的信封,在經過各種曲折的調查後,終於和我姥爺取得了聯係。”
(淳於蘭聽到這,震驚得說不出話了。她們沉默了很久)
淳於蘭:(又問江一梅)“那後來呢?你姥爺和他妹妹見麵了嗎?”
江一梅:“見了,是我陪著我姥爺去的。在那家醫院的一間大會客廳,我和我姥爺坐在沙發上,這時,有一位護士攙扶著一位滿頭白發的女病人進來,我姥爺看到這位女病人後一怔,遲疑了一會兒,突然,他朝女病人撲了上去,大聲哭喊著‘妹妹,妹妹。’;而我的小姑姥姥並不為所動,她滿臉皺紋,兩眼發直,嘴裏一直念叨著‘我是2師的誌願軍衛生員,我17歲。’”
(江一梅說到這時,眼淚汪汪地流下。)
江一梅:(含淚接著補充道)“我當時帶了相機,但我沒有拍照片。我希望在我的腦海中,永遠是小姑姥姥年輕時漂亮快樂的樣子。”
(聽到這,淳於蘭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麽了,一時陷入了沉思。)
江一梅:“淳於老師,抗美援朝戰爭停戰都快70年了,我們報紙的收藏版上是否可發一些抗美援朝的老照片?我很想把我小姑姥姥年輕時當誌願軍衛生員的照片發出來,再配上一段曲折的故事。”
(淳於蘭的心情很沉重)
淳於蘭:(對江一梅說)“你講的故事太震撼我了,你讓我好好想一想。”
(淳於蘭喝著咖啡,很仔細地想了許久。這才抬起頭對江一梅說)
淳於蘭:“照片可以發,文字就介紹到你的小姑姥姥立功受獎吧,現實中的結局太沉重,還是不寫的好。”
江一梅:(爭辯說)“但是,這個故事很真實啊。”
淳於蘭:(很有城府地解釋)“不是所有真實的故事,就一定要原封不動地搬到報紙上,報紙有時要考慮宣傳效果。你還年輕,在新聞的道路上還要經過很多溝溝坎坎,你慢慢就會明白的。”
(她得知江一梅愛看張愛玲的小說,又補充道)
淳於蘭:“張愛玲曾說過‘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她在《花雕》一書中說‘笑,全世界便於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江一梅望著淳於蘭,有些不太明白。)
淳於蘭:“我說的話,你不一定都要明白。有時,你隻需要知道人們的觀點,而不必都要搞個明白。正所謂:江湖一點通,說破不值錢。”
江一梅:(顯然還有些不服氣)“我是希望人們不能忘記抗美援朝戰爭中那些曾經觸動我們心靈的東西。”
淳於蘭:(安慰她說)“奧地利作家阿爾德裏奇曾說過一句名言‘撫平心靈的皺紋,等於青春永駐。’”
(江一梅這次聽完,沒有馬上表態,而是靜靜地聽著和琢磨著,慢慢地喝著她的那杯咖啡。淳於蘭很喜歡江一梅這樣的年輕人,遇事他們不是固執到底,而是喜歡和你交流,喜歡傾聽,喜歡思考。)
江一梅:(抬起頭對淳於蘭說)“你覺得我們這些年輕的大學生是不是缺點什麽?”
淳於蘭:(不客氣地說)“你們最缺少的是生活的智慧。”
江一梅:“那麽,我們如何獲得生活的智慧呢?”
淳於蘭:(喝了一口咖啡,慢慢地說道)“生活的智慧可以靠時間和閱曆獲得。當你花了足夠的時間,有了足夠的生活閱曆,人情自然練達,世事自然洞明。”
江一梅:(俏皮地)“唉,照你這麽說,我們閱曆有了的時候,人也老了。淳於阿姨,有沒有讓年輕人快速擁有閱曆的方法?”
淳於蘭:(解釋說)“當然有了,讀書啊!讀書是獲取間接經驗最好的方法。閱曆是你的直接經驗,要靠時間換取;讀書能讓你獲取間接經驗,隻要有好的讀書方法,你就能較快地獲取間接經驗。”
江一梅:“書都是間接經驗嗎?”
淳於蘭:“所謂書中的間接經驗,其實也都曾是作者的直接經驗,都是作者靠時間和閱曆換取的。讀書,學習別人的間接經驗,能讓你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長。”
(淳於蘭說這番話時,她發現江一梅聽得非常認真。)
江一梅:“你在我這個年齡愛讀什麽書呢?”
淳於蘭:(想了想說)“時代不同了,我們那時喜歡讀《誰是尼赫魯的繼承人》《赫魯曉夫主義》《蘇維埃人剖視》《斯大林時代》《第三帝國興亡》《你到底要什麽》《多雪的冬天》《血與沙》《基督山伯爵》《飄》《德伯家的苔絲》《當代英雄》《田中角榮傳》等。當然,還有三言二拍和《紅樓夢》。”
江一梅:“你說的這些書,有些我連書名都沒有聽說過。”
淳於蘭:“這些書,有些在當時都是‘內部出版’,同學中誰搞到手,就拿出來在我們這些年輕人中傳看。我們那時讀書如饑似渴,找到什麽書就讀什麽書;不像你們現在,每天生活在書海裏。如今互聯網發達,電腦、手機,可以讓你們輕鬆地在博客、微博、微信中遨遊,可以每天在各種網站獲取海量信息,通過搜索找什麽書也很方便,今非昔比啊!”
江一梅:“現在書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該讀哪一本了。”
淳於蘭:“我們當年,年輕人中有很多讀書圈子,我們相互借書是很平常的事。我們那時看書很雜,生吞活剝。什麽書都看。如今書倒是多了,品種也豐富了,但質量高的書並不多,要學會選書,在有限的時間裏,多讀精品。”
江一梅:(一臉的無助和困惑)“你說的這些我要慢慢消化。”
淳於蘭:(望著江一梅,笑著對她說)“我說的這些書,大多是我們那個年代看的。你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應當看什麽書,我還真需要好好想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