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早春的暖陽毫無保留地傾灑在廣袤大地之上。微風輕拂,攜著絲絲縷縷的溫和之意,悄然喚醒沉睡一冬萬物。
隨著郕王案塵埃落定,皇宮再度恢複往昔的寧靜。曾經往來穿梭、神色緊張的禁軍,如今已安定下來,宮中再也不見當日郕王案時劍拔弩張的氛圍。相反,新年伊始,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
連日的操勞,讓皇帝身心俱疲。祭祀大典結束後,皇帝僅召開了一次朝會,宣布冊封普安王進封建王,建王也自此成為郕王死後,當朝唯一一位一字王。
此後,皇帝便一直在宮中調養休息。除了湯思退、楊沂中等朝廷重臣每日進宮議政外,皇帝不再接見任何人。即便是後宮,他近日也極少涉足。除了建王及太監宮女日夜侍奉照料,旁人一概不準靠近。
或許是年事漸高,又或許是對朝政心生厭倦,近日來,一切軍機要務,皇帝基本都交由建王負責,自己則在一旁默默觀察。這既是對建王的信任,也是對他的悉心栽培與磨練。
皇帝對這一切頗為滿意。自己雖無子嗣,但建王忠孝兩全,自幼入宮,由自己一手培養長大,一直被當作儲君來雕琢。若非郕王功高震主,勢力龐大,根本無法與建王相提並論。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建王與郕王之爭,表麵上是儲君之位的角逐,實則反映出皇帝內心的搖擺不定。皇帝固然器重建王,但也對郕王頗為欣賞。同為宗室子弟,郕王出身底層,一路摸爬滾打,更懂得民間疾苦,行事也更為務實;而建王自幼深居宮中,對外麵的世界認知大多停留在書本文章之中,對人間的艱難困苦終究知之甚少。
但對皇帝而言,能力固然重要,人品卻更為關鍵。能力不足,尚有文臣武將輔佐;可若心存邪念,好大喜功,難以駕馭,那大宋江山必將岌岌可危。這也正是皇帝最終選擇建王的根本原因。如今朝中大局已定,趁早讓建王接手朝政,不失為一件好事。
眼下,皇帝要做的,一是精心安排朝中輔臣,助力建王盡快理清繁雜的朝政事務;二是那位上天賜給建王的“文曲星”,掐指一算,已有近一月時間。皇帝隨即派遣禦史台傳旨,宣許仕林入宮麵聖。
雖說皇帝看似清閑了許多,但實則依舊掌控全局,運籌帷幄。畢竟禪位一事,在皇帝眼中,既是對建王的嚴峻考驗,也是對自己的莫大挑戰。回顧曆朝曆代,禪位之後能有好下場的帝王寥寥無幾。故而,皇帝不僅要妥善處理好建王接班的諸多事宜,更要精心謀劃自己退居幕後之後,如何不被架空,得以保全自身。畢竟,他的父親徽宗皇帝趙佶,便是前車之鑒。
見建王已能熟練地處理政務,皇帝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欣慰。他並未打擾專注政務的建王,而是喚來楊沂中,讓他陪同自己前往禦花園散步。
皇帝一邊漫步,一邊思索著眼前的局勢。雖說當下金人暫時偃旗息鼓,與大宋達成和議,但故土淪陷,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堂,北伐的呼聲日益高漲。然而,這些大臣也好,百姓也罷,看待問題的視角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像張浚等一眾武將,自然渴望馬革裹屍,征戰疆場,以施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能;而那些文官,自幼飽讀詩書,卻不通政務,一心隻想著收複中原,還都舊都,卻全然不知朝堂每年在軍費上的巨大開支,更不了解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皇帝思忖再三,卻又憂慮起建王,不禁長歎一聲,開口問道:“正甫,依你之見,建王如今可獨當一麵了嗎?”
楊沂中聞言,心中一驚。他雖為皇帝親信,但畢竟是外臣,皇室傳承之事,向來不是他這樣的臣子可以隨意議論的。楊沂中心中一慌,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皇帝似乎看出了楊沂中的顧慮,直言道:“朕恕你無罪,但說無妨。”
見皇帝如此坦誠,楊沂中不好再推辭,斟酌著說道:“陛下,殿下才思敏捷,氣宇不凡,且忠孝兩全,稍加磨練,必能成大器。”
皇帝聽後,麵露不悅之色,說道:“朕不想聽阿諛奉承之言。國有諍臣,不亡其國;家有諍子,不亡其家。你身為國公,自當為國家著想。他日建王臨朝,也需要諍臣輔佐,豈可一味迎合主上?”
楊沂中趕忙作揖請罪:“臣知罪。臣以為,殿下承蒙陛下多年教誨,人品操守皆屬上乘。但無論是臣,還是其他諸位大臣,都已年事漸高,而殿下正值年少。眼下雖有老臣輔佐,可保天下太平,可他日老臣們一旦離去,殿下恐會孤掌難鳴。若陛下已決心傳位於殿下,就應當早日冊封太子,命其領太子東宮署理朝政。一來確立太子之位,可穩固國本,以安天下民心;二來也能讓殿下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免遭他人猜忌,避免紛爭;三來殿下亦可依此,建立太子府班底,廣納賢才,協理朝政,為日後夯實基礎,培養賢能。”
皇帝聽後,默默點了點頭,似乎認同楊沂中的觀點。對於建王而言,從能力上看,已足以應對眼下的政務,隻是還缺一個太子的名分。但此事過於敏感,皇帝一時還難以決斷,畢竟建王並非自己親生,滿朝上下雖無人明確反對,但仍需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
皇帝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嗯,朕也正為此事煩惱,太子之位事關重大,仍需慎重考慮,朕……”
話還未說完,身後突然傳來一個俏皮稚嫩的聲音:“父皇!”
皇帝聞聲轉過頭,臉上的憂慮瞬間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滿麵慈愛。他緩緩轉身,望向麵前的小女孩:“玲兒?你不在母妃身邊,怎麽一個人跑出來了?也不叫人跟著。”皇帝的言語柔和至極,與平日朝堂上威嚴的形象判若兩人。
眼前的小女孩正是皇帝的長公主趙玲兒,年方十三歲,乃是紹興十六年新納妃嬪李妃所生,也是皇帝如今唯一在世的親生骨肉。因此,皇帝對她們母女寵愛有加,視這位公主為掌上明珠,無論何事,都對她百依百順。其母李妃也母憑女貴,雖未被冊立為後,但因育有龍嗣,在後宮中地位顯赫。
玲兒嘟著嘴,滿不在乎地說道:“他們才追不上我呢!”
皇帝聞言,捋著胡須哈哈大笑:“哈哈哈,想必又是你調皮,偷跑出來逃避功課了吧?”
“才不是呢!功課我早就做完了,隻是太想念父皇,想來見見父皇。”玲兒雙眼眯成一道縫,抱著皇帝撒起嬌來。
這時,一群宮女太監急匆匆地追了上來:“公主殿下!公主殿下!”
眾人見到皇帝,皆呆立原地,隨後紛紛下跪:“參見陛下……”
皇帝嗔怒斥責道:“爾等豈可讓公主獨自跑到這裏來?若有閃失,你們擔待得起嗎?朕要重重責罰你們!”皇帝語氣威嚴,在場眾人嚇得瑟瑟發抖。
“父皇,別責罰他們了,是玲兒故意的,他們怎麽能比得上玲兒呢?”玲兒抓著皇帝腰間的玉帶,左右搖晃著求情。
皇帝滿麵慈祥,輕輕撫摸著玲兒的腦袋,隨後厲聲道:“既然公主為你們求情,此事便就此作罷。若有下次,必嚴懲不貸!退下吧。”
一群宮女太監聞言,連連磕頭謝恩:“謝陛下,謝公主殿下。”說罷,便灰溜溜地退下了。
楊沂中在一旁會心一笑,說道:“哈哈哈,公主殿下才思敏捷,聰慧伶俐,實乃陛下之福,大宋之福啊!”
皇帝聞言,嘴角微微上揚,看著眼前的玲兒,眼中滿是欣喜。他緩緩說道:“正甫,你先退下吧,朕帶玲兒回她母妃那兒。”皇帝說罷,依舊目不轉睛地望著玲兒,滿眼寵溺。
楊沂中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作揖道:“喏,老臣告退。”說罷,便退出了禦花園。
玲兒拽著皇帝的手,嘟囔著嘴說道:“不嘛,不嘛~我不回去,父皇,玲兒還想再玩一會兒。”
皇帝雖然平日鐵麵無私,剛正不阿,但麵對玲兒時,卻如同尋常百姓家的父親一般,慈眉善目。他拗不過玲兒,隻好妥協:“好,那朕陪你在禦花園走走。朕聽說近日木蘭花開得正盛,父皇帶你去看看?”
“好呀!”玲兒牽著皇帝的手,一蹦一跳地向禦花園走去。
隨著郕王案塵埃落定,皇宮再度恢複往昔的寧靜。曾經往來穿梭、神色緊張的禁軍,如今已安定下來,宮中再也不見當日郕王案時劍拔弩張的氛圍。相反,新年伊始,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
連日的操勞,讓皇帝身心俱疲。祭祀大典結束後,皇帝僅召開了一次朝會,宣布冊封普安王進封建王,建王也自此成為郕王死後,當朝唯一一位一字王。
此後,皇帝便一直在宮中調養休息。除了湯思退、楊沂中等朝廷重臣每日進宮議政外,皇帝不再接見任何人。即便是後宮,他近日也極少涉足。除了建王及太監宮女日夜侍奉照料,旁人一概不準靠近。
或許是年事漸高,又或許是對朝政心生厭倦,近日來,一切軍機要務,皇帝基本都交由建王負責,自己則在一旁默默觀察。這既是對建王的信任,也是對他的悉心栽培與磨練。
皇帝對這一切頗為滿意。自己雖無子嗣,但建王忠孝兩全,自幼入宮,由自己一手培養長大,一直被當作儲君來雕琢。若非郕王功高震主,勢力龐大,根本無法與建王相提並論。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建王與郕王之爭,表麵上是儲君之位的角逐,實則反映出皇帝內心的搖擺不定。皇帝固然器重建王,但也對郕王頗為欣賞。同為宗室子弟,郕王出身底層,一路摸爬滾打,更懂得民間疾苦,行事也更為務實;而建王自幼深居宮中,對外麵的世界認知大多停留在書本文章之中,對人間的艱難困苦終究知之甚少。
但對皇帝而言,能力固然重要,人品卻更為關鍵。能力不足,尚有文臣武將輔佐;可若心存邪念,好大喜功,難以駕馭,那大宋江山必將岌岌可危。這也正是皇帝最終選擇建王的根本原因。如今朝中大局已定,趁早讓建王接手朝政,不失為一件好事。
眼下,皇帝要做的,一是精心安排朝中輔臣,助力建王盡快理清繁雜的朝政事務;二是那位上天賜給建王的“文曲星”,掐指一算,已有近一月時間。皇帝隨即派遣禦史台傳旨,宣許仕林入宮麵聖。
雖說皇帝看似清閑了許多,但實則依舊掌控全局,運籌帷幄。畢竟禪位一事,在皇帝眼中,既是對建王的嚴峻考驗,也是對自己的莫大挑戰。回顧曆朝曆代,禪位之後能有好下場的帝王寥寥無幾。故而,皇帝不僅要妥善處理好建王接班的諸多事宜,更要精心謀劃自己退居幕後之後,如何不被架空,得以保全自身。畢竟,他的父親徽宗皇帝趙佶,便是前車之鑒。
見建王已能熟練地處理政務,皇帝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欣慰。他並未打擾專注政務的建王,而是喚來楊沂中,讓他陪同自己前往禦花園散步。
皇帝一邊漫步,一邊思索著眼前的局勢。雖說當下金人暫時偃旗息鼓,與大宋達成和議,但故土淪陷,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堂,北伐的呼聲日益高漲。然而,這些大臣也好,百姓也罷,看待問題的視角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像張浚等一眾武將,自然渴望馬革裹屍,征戰疆場,以施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能;而那些文官,自幼飽讀詩書,卻不通政務,一心隻想著收複中原,還都舊都,卻全然不知朝堂每年在軍費上的巨大開支,更不了解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皇帝思忖再三,卻又憂慮起建王,不禁長歎一聲,開口問道:“正甫,依你之見,建王如今可獨當一麵了嗎?”
楊沂中聞言,心中一驚。他雖為皇帝親信,但畢竟是外臣,皇室傳承之事,向來不是他這樣的臣子可以隨意議論的。楊沂中心中一慌,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皇帝似乎看出了楊沂中的顧慮,直言道:“朕恕你無罪,但說無妨。”
見皇帝如此坦誠,楊沂中不好再推辭,斟酌著說道:“陛下,殿下才思敏捷,氣宇不凡,且忠孝兩全,稍加磨練,必能成大器。”
皇帝聽後,麵露不悅之色,說道:“朕不想聽阿諛奉承之言。國有諍臣,不亡其國;家有諍子,不亡其家。你身為國公,自當為國家著想。他日建王臨朝,也需要諍臣輔佐,豈可一味迎合主上?”
楊沂中趕忙作揖請罪:“臣知罪。臣以為,殿下承蒙陛下多年教誨,人品操守皆屬上乘。但無論是臣,還是其他諸位大臣,都已年事漸高,而殿下正值年少。眼下雖有老臣輔佐,可保天下太平,可他日老臣們一旦離去,殿下恐會孤掌難鳴。若陛下已決心傳位於殿下,就應當早日冊封太子,命其領太子東宮署理朝政。一來確立太子之位,可穩固國本,以安天下民心;二來也能讓殿下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免遭他人猜忌,避免紛爭;三來殿下亦可依此,建立太子府班底,廣納賢才,協理朝政,為日後夯實基礎,培養賢能。”
皇帝聽後,默默點了點頭,似乎認同楊沂中的觀點。對於建王而言,從能力上看,已足以應對眼下的政務,隻是還缺一個太子的名分。但此事過於敏感,皇帝一時還難以決斷,畢竟建王並非自己親生,滿朝上下雖無人明確反對,但仍需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
皇帝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嗯,朕也正為此事煩惱,太子之位事關重大,仍需慎重考慮,朕……”
話還未說完,身後突然傳來一個俏皮稚嫩的聲音:“父皇!”
皇帝聞聲轉過頭,臉上的憂慮瞬間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滿麵慈愛。他緩緩轉身,望向麵前的小女孩:“玲兒?你不在母妃身邊,怎麽一個人跑出來了?也不叫人跟著。”皇帝的言語柔和至極,與平日朝堂上威嚴的形象判若兩人。
眼前的小女孩正是皇帝的長公主趙玲兒,年方十三歲,乃是紹興十六年新納妃嬪李妃所生,也是皇帝如今唯一在世的親生骨肉。因此,皇帝對她們母女寵愛有加,視這位公主為掌上明珠,無論何事,都對她百依百順。其母李妃也母憑女貴,雖未被冊立為後,但因育有龍嗣,在後宮中地位顯赫。
玲兒嘟著嘴,滿不在乎地說道:“他們才追不上我呢!”
皇帝聞言,捋著胡須哈哈大笑:“哈哈哈,想必又是你調皮,偷跑出來逃避功課了吧?”
“才不是呢!功課我早就做完了,隻是太想念父皇,想來見見父皇。”玲兒雙眼眯成一道縫,抱著皇帝撒起嬌來。
這時,一群宮女太監急匆匆地追了上來:“公主殿下!公主殿下!”
眾人見到皇帝,皆呆立原地,隨後紛紛下跪:“參見陛下……”
皇帝嗔怒斥責道:“爾等豈可讓公主獨自跑到這裏來?若有閃失,你們擔待得起嗎?朕要重重責罰你們!”皇帝語氣威嚴,在場眾人嚇得瑟瑟發抖。
“父皇,別責罰他們了,是玲兒故意的,他們怎麽能比得上玲兒呢?”玲兒抓著皇帝腰間的玉帶,左右搖晃著求情。
皇帝滿麵慈祥,輕輕撫摸著玲兒的腦袋,隨後厲聲道:“既然公主為你們求情,此事便就此作罷。若有下次,必嚴懲不貸!退下吧。”
一群宮女太監聞言,連連磕頭謝恩:“謝陛下,謝公主殿下。”說罷,便灰溜溜地退下了。
楊沂中在一旁會心一笑,說道:“哈哈哈,公主殿下才思敏捷,聰慧伶俐,實乃陛下之福,大宋之福啊!”
皇帝聞言,嘴角微微上揚,看著眼前的玲兒,眼中滿是欣喜。他緩緩說道:“正甫,你先退下吧,朕帶玲兒回她母妃那兒。”皇帝說罷,依舊目不轉睛地望著玲兒,滿眼寵溺。
楊沂中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作揖道:“喏,老臣告退。”說罷,便退出了禦花園。
玲兒拽著皇帝的手,嘟囔著嘴說道:“不嘛,不嘛~我不回去,父皇,玲兒還想再玩一會兒。”
皇帝雖然平日鐵麵無私,剛正不阿,但麵對玲兒時,卻如同尋常百姓家的父親一般,慈眉善目。他拗不過玲兒,隻好妥協:“好,那朕陪你在禦花園走走。朕聽說近日木蘭花開得正盛,父皇帶你去看看?”
“好呀!”玲兒牽著皇帝的手,一蹦一跳地向禦花園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