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盛希平陪著陳維民來滬市,快一個月了。


    中間,盛希平往家裏寄了幾次信,說一說這邊的情況。家裏往這邊寄了幾次錢,也寄了信,還發過電報,反正時常聯係。


    家裏那邊,冬運生產已經結束,在山上駐勤伐木的工人都下山回家。


    得知陳維民去滬市安裝假肢,陳世良開始還不太高興,後來也想明白了。


    於是跟家裏人說,不能讓盛希平一直陪著。


    人家也是有家有業的,撂下家裏的事情不管,一直陪著維民在滬市,陳家的人反倒不出麵,這不好。


    就這樣,陳世良按照盛希平寫信所說的路線和地址,也從鬆江河到大連,然後從大連坐船,來到了滬市。


    “希平啊,謝謝你這麽長時間陪著民子,叔真是不知道該說點兒啥了。


    你對民子,比他親哥對他還好呢。”


    陳世良坐著三輪車,來到了盛希平他們住的旅店,三人見麵,都挺高興,陳世良少不得也要好好謝謝盛希平。


    “叔,你說這話可就見外了啊。


    咱們是多少年的老鄰居了,我跟維國、民子,都是一小兒長大的鐵哥們兒,民子有事兒,我不能不管。”


    盛希平聞言,笑著說道。


    “是這樣,你呢,家裏還有工作有孩子,也不能一直陪著他在這兒。


    現在家裏沒啥活,我過來陪著民子在這兒等吧,你不能耽誤太長時間,早點兒回去。”


    雖說盛希平那工作挺輕鬆,可接下來就到薅牛毛廣的季節了,不能耽誤人家掙錢啊。


    所以陳世良就跟盛希平說,讓他早點兒回去,照顧家裏。


    其實,盛希平這心裏也長草呢,出來一個月了,也不知道家裏啥樣兒。


    倆孩子都交給母親照顧,這要是孩子鬧起來,怕是家裏連飯都吃不明白了。


    他耽誤一個月的班倒是沒啥,反正工資照開,雖說不能進山打獵掙錢了,但兄弟情誼比錢重要。


    可是這時間太長,真的是有點兒記掛家裏。


    正好陳世良來了,陳維民有人照顧,盛希平也能放心。


    “那就這樣吧,後天我陪著你們,一起去假肢廠試樣品。


    等著試完了樣品沒啥問題,我就先回家去,叔你在這兒陪著民子。”盛希平順著陳世良的話說道。


    “行,那就這樣。對了,你爸和你媽說,讓你往回走的時候,回老家看看。


    他們沒時間回去,你是長子,替他們回家看看你爺你奶。”


    陳世良忽然想起來這事兒,忙說道。


    盛連成夫妻好些年沒回老家了,都惦記著家裏的老人。


    左右盛希平出門一趟,要是回去坐火車的話,稍微繞點兒路,就能回老家看看了。


    盛希平一尋思,既然父母發話了,那就回去唄。於是開始收拾行李,采買物品,提前做好回家的準備。


    四月十八號,盛希平陪著陳世良父子,去假肢廠試樣品。


    那邊有老師傅,幫著陳維民穿戴上假肢樣品,主要是看看尺寸是否合適,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樣品如果可以,接下來才能正式生產鋁合金材質的假肢。


    試過樣品後,還得過很長一段時間,再來取成品假肢,然後還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正常行走。


    這麽一算,保守還得一個多月,盛希平確實耽誤不起,於是跟陳世良父子說好,他先回家去。


    住在這個旅店的人,多數都是各地方來假肢廠安假肢的,相處時間久了,都很熟絡。


    一聽說盛希平要走,好多人都找他,大家夥兒互相留下了通訊地址,以後保持聯係。


    店裏的服務員,小彭,還有惠姐,知道盛希平要走,也都留了聯係方式。


    惠姐還給盛希平買了不少水果和點心,讓他車上吃。


    盛希平乘坐滬市到青島的特快列車,經過一天多的運行,在兗州火車站下車。


    然後再去公路客運站,坐長途汽車在一個叫霄雲寺的集鎮下車,從那兒再往大趙莊走最近。


    霄雲寺離著盛希平的目的地還有十三四裏地,這年月也沒啥短途客車之類,盛希平就隻能走著走。


    盛希平跟人打聽了路,然後去供銷社買了些點心罐頭拎著,就這麽步行往大趙莊走。


    大約走了一個來鍾頭,就到了莊子口,正好有在外麵玩的孩子,見盛希平眼生,過來詢問。


    一聽說是去老盛家的,有腿快的孩子立刻就跑回去報信了。


    沒多會兒,從莊子裏呼啦啦出來一大群人。


    “是老二家的希平吧?哎呀,這一晃兒十來年沒見著,長的恁高嘞。”


    領頭的人,看上去得有五十多歲的模樣,黝黑的臉上皺紋很深,鬢角微微泛白,身上穿了一件洗的褪色的藍色褂子,衣襟和手肘都打著補丁。


    一看,就是很典型的老農。


    這人的模樣,跟盛連成有六七分像,隻是比盛連成顯老,盛希平一眼就認出來,這是大伯盛連義。


    “大伯,我是希平,好些年沒見著大伯了。”盛希平上前來,抓住了盛連義的手。


    不管老家這些人處事如何,血脈親情是斷不了的,天生就有親切感。


    “哎,哎,回來就好,有空就回來看看。”盛連義握著盛希平的手,上下打量著,滿眼欣喜。


    “那是恁大哥、二哥,是不是都不認得了?”盛連義指了指身邊兩個身材高壯的漢子,說道。


    “大哥、二哥。”盛希平朝著二人點點頭。


    盛連義比盛連成大兩歲,但是他娶媳婦早,十九那年就娶了媳婦。


    轉過年有了老大盛希正,之後又有了老二盛希宏、老三盛希勇,老三也就比盛希平大了幾個月。


    這兄弟幾個沒趕上好時候,不等著書念完,就碰到了上山下鄉,他們隻能留在村裏務農。


    還是盛家老三盛連傑想了辦法,把盛希勇送去當了兵。


    盛希正和盛希宏,則都留在家裏,娶妻生子。


    “那是恁五弟弟、六妹妹。”


    盛連義有六個孩子,老四盛秀英去年冬天嫁出去了,老五盛希同,老六盛秀琴也都不念書了,在家務農。


    盛希同和盛秀琴兩個上前來,跟堂哥見禮。“哥。”


    “哎,好些年沒見,五弟弟和六妹妹都這麽大了。”盛希平朝著二人點點頭,笑道。


    按正理,像盛家這樣的大家庭,堂兄弟間是要論排行的。


    可盛連成兄弟幾個,除了老大在莊子上,老三在公社之外,老二盛連成在東北,老四盛連秋在菏澤,老五盛連文在濟南,都離家不算近。


    老四逢年過節能回來,老五離著遠,一年到頭回來一趟兩趟的,老二離著最遠,好幾年也回不來幾次。


    盛家小輩兒一共二三十個呢,分散在各處,這排行也隻是在族譜上。


    平常時候都不見麵,誰還記得誰排老幾?見麵也就是隨便叫,哥哥弟弟別叫錯了就行。


    “大啊,弟弟難得回來,咱別在這兒嘮嗑,趕緊家去唄,俺爺俺奶還在家等著呢。”


    盛希正朝著盛希平笑笑,提醒父親道。


    “對,對,走,希平啊,跟大回家去。”


    盛連義見著侄兒太高興了,這時也回過神來,忙拽著盛希平往莊子裏走。


    其他人,呼啦啦的跟著不老少,一起往回走。


    盛家在莊子靠東頭的位置,幾間土坯房,這還是當年盛連成在東北招工後,月月往家裏寄錢,後來才蓋起來的房子呢。


    盛希平隨著眾人一起,進了院子,就見到兩位老人,扶著門框,眼裏含著淚,朝門口看著。


    “爺、奶,我回來了,回來看看二老。”盛希平快步上前,一把扶住了兩位老人。


    “乖嘞,可算把恁盼回來了,咋才回來,這是把家忘了麽?”


    盛家老爺子盛光耀,七十多歲了,滿頭白發,身子微微佝僂著,穿著一身洗的發白,還打著補丁的衣裳。


    幹枯的雙手猶如老樹的樹皮,顫巍巍的握住了盛希平的手。


    “俺乖,快讓奶看看。哎呦,十多年沒見,俺乖出息了。”


    那邊,盛希平的奶奶,盛韓氏,抬手抹了抹眼角,笑著看向孫子。


    這老太太七十來歲,灰白色的頭發在腦後挽了個髻,腰板兒倒是挺的溜直。


    身上穿著那種自家織布,帶著扣袢的大襟褂子,看上去倒是挺精神的。


    盛希平早就把帶來的東西交給了大伯盛連義,此時雙手握住了爺爺奶奶的手,祖孫見麵,自是熱淚盈眶。


    尤其是盛希平,上輩子他從裏頭出來時,爺爺奶奶都走了,沒能送二老最後一程,一直很遺憾。


    如今還能重新見到二人,見二人身體還算康健,自然無限感慨和激動。


    “大,娘,希平好不容易回來,別都站著說話啊,快,過來坐。”


    盛連義和盛希正爺倆上前,扶著盛家老爺子和老太太,到院中凳子上坐下來。


    由於前幾天盛連成就往老家發電報了,告訴他們盛希平可能會回去。


    所以老家的人見了盛希平都不怎麽意外,隻是激動和歡喜。


    特別是孩子們,見到堂叔來了,一個個蹦蹦跳跳、跑來跑去的,小院裏格外熱鬧。


    剛剛進門時拿的點心、罐頭,都由盛連義接過去,放到了東屋櫃子上頭。


    那個是不能動的,一般都得留著再走人情,這年月過日子仔細,多數人家都如此。


    所以,盛希平又從兜子裏翻出一包糖果來,遞給了老太太。


    “奶,你給我弟弟妹妹,還有小侄兒、小侄女們分一分吧。我來的匆忙,也沒帶別的。”


    “哎,好。”


    盛家老太太招招手,那些滿院子跑的小娃們,全都跑了過來,一個個瞪大眼睛,看著太奶奶手裏的東西。


    老太太打開包裝的紙袋,從裏頭摸出來糖果,一人給兩塊兒,“還不謝謝恁叔?”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向盛希平道謝,盛希平摸摸孩子的頭頂,笑著讓他們去吃糖。


    家裏孩子不少,有那心眼兒多的,就把右手的糖果倒左手裏,攥著手心藏在背後,然後把右手再次伸出來。


    老太太可能是歲數大了眼花,加上孩子多,也沒注意,見到有個孩子手裏空著,又給了一份兒。


    那孩子拿著糖,一溜煙就跑了。


    盛希平瞅著,覺得好笑。


    老家日子不好過,孩子們難得吃一回糖,耍點兒小心眼兒,也很正常。


    快六點鍾的時候,在公社的盛連傑,也領著妻兒回來了。


    盛連傑比盛連成小三歲,是盛家第一個讀書的,當時讀完了高小,家裏沒錢再供他念書,於是在縣裏找了個工作。


    當時來說,就算盛家最有出息的一個了。


    盛連傑在縣城裏,遇著個情投意合的姑娘,可那年月都是父母包辦婚姻,哪由得自己做主?


    盛家老太太找人說媒提親,在周圍莊子上給兒子找了個媳婦,長得膀大腰圓,不咋好看,但幹活是個好手。


    盛連傑不喜歡這個媳婦,就把媳婦扔在家裏,他自己回縣城上班,繼續跟那個女的曖昧不清。


    後來,就有些閑言碎語傳了回來。


    盛家老太太一看,這樣不行,就讓家裏老四老五,推著地排車,將她和老三媳婦,一起送去了城裏。


    這麽一鬧,盛連傑在縣城的工作受了影響。


    後來沒辦法,隻能跟縣裏那女人斷了聯係,搬回到集鎮上,正好時樓公社成立,盛連傑就在公社裏上班。


    他有文化,在城裏上過班眼界高,工作上又用心,所以慢慢的就升到了公社書記。


    盛連傑長得跟盛連成挺像,幾年前盛連傑去東北外調出差,曾經去林場看望過兄嫂。


    跟那時相比,盛連傑倒是胖了不少,也變老了。


    盛連傑和妻子最初感情不好,結婚好幾年都沒孩子,後來回到公社上班,心逐漸安穩了,才跟媳婦好好過日子。


    盛連傑家裏一共四個孩子,盛希文、盛希武,盛秀蓮、盛秀荷,兩男兩女,最大的希文今年十六,小丫頭才八歲。


    “哎呦,俺大侄回來了,好些年沒見,俺大侄兒出息了哈。


    恁大來信都說了,恁招了工,娶了媳婦,還有倆孩兒,真好。”


    盛連傑愛說愛笑,見了盛希平特別親熱,拽著盛希平的手不撒開,陪著盛希平嘮家常。


    盛希平的三嬸,隻進門那會兒跟盛希平打了個招呼,便去鍋屋,也就是廚房,幫著盛連義媳婦忙活做飯了。


    老家這邊的廚房不在屋裏,而是在正房外麵一個四下透亮的棚子裏。妯娌倆領著閨女,在廚房一通忙活。


    晚飯都做好了,也不用進屋吃,就在這院子裏頭擺一張桌子,菜都是用碗盛著,擺了一桌子。


    有肉炒蓮藕、肉炒葫蘆等東北吃不著的菜,也有別的菜,菜裏麵會擱一些囫圇的花椒。


    沒有電燈,就借著月光和星光,盛家老爺子、盛連義、盛連傑、盛希平,以及盛希正哥倆,六個人圍坐在桌邊。


    這年月,老家還是女人不上桌的,弄完了菜,她們就悄悄離開了,孩子們也都領走,不讓靠前。


    盛家老太太也不上桌,她坐在旁邊,看著老頭子跟兒孫們坐一起喝酒,便抿著嘴直樂。


    偶爾的,也會跟著插句話,說兩句。


    這個時節,老家已經挺熱了,還別說,在外頭吃飯,晚風一吹,確實挺風涼的。


    盛希平給爺爺還有大伯、三叔都倒了酒,陪著他們嘮嗑。


    “恁大孝順,咱家這房子啊,還是恁大寄回來的錢蓋起來的呢。


    這逢年過節的,恁都往這邊寄錢,寄東西,爺心裏知道。”


    盛家老爺子歲數大了,不能喝太多,隻倒了半杯酒,他抿了兩口酒,就拽著盛希平說話。


    老爺子想說啥,盛希平能猜得出來。


    老家這邊日子確實艱難,盛連成逢年過節往回寄的錢和東西,老兩口都舍不得花用,最後都添補給晚輩了。


    這也正常,盛連成離著遠,不能在父母跟前兒盡孝,寄錢寄東西那都是應該的。


    至於錢最後給誰花了,那些都不用計較。


    二老這個歲數了,有個病啊災的,還不是盛連義一家子在跟前兒伺候?


    大房費心費力照顧老人,其他人出點兒錢啥的,應當應分。


    “爺,咱不說這些,孝順二老,那是我們晚輩應該做的。


    我這次是辦事兒路過,拐了個彎兒回來看看爺、奶,看看咱家裏人。


    等著過兩年,我領著我爸我媽,還有我媳婦和孩子,一起回來。”


    盛希平扯著老爺子的手,笑嗬嗬哄他高興。


    “哎,好好,把恁家媳婦和孩兒都領來,哎呦,恁大寄來的照片,俺這眼睛也花了,看不清。”


    盛家老爺子一聽,特別高興,又抿了一小口酒。


    這頓為盛希平而準備的接風宴,吃了小一個鍾頭。


    之後女人們把飯菜撤走,端上來茶水,眾人坐在院子裏,又聊了好一會兒。


    晚上,盛希平在爺爺奶奶這邊住,盛連傑一家子住到盛連義那邊去。


    家裏沒有電燈,盛老太太舉著火油燈照明,把漿洗幹淨的白色粗布床單,鋪在了床上,又找出來藍底白花的粗布薄被子,還有蚊帳。


    把蚊帳掛好後,老太太這才轉身,去另一個屋子睡覺了。


    轉過天正好星期六,盛希平的大姑,還有大房嫁出去的盛秀英,在得知盛希平回來後,都趕了回來。


    到下午的時候,盛希平的四叔,盛連秋一家子,也從市裏趕回來。


    盛連秋比盛連成小了五歲,當時也是念到高小,家裏沒錢,實在是供不起了。


    正好盛連成在東北找了工作,往回寄錢,又囑咐家裏人,一定讓老四老五都念書。


    盛連秋這才繼續念的初中,然後考了市裏的師專,畢業後就安排在市裏一所學校教書。


    他媳婦也是老師,兩口子在市裏結的婚,安家落戶,生了三個孩子。


    “你五叔給我打電話了,說是離著太遠,趕不回來,讓你在家好好住一陣子。


    啥時候往回走,正好坐車到濟南,見見你。”


    盛連秋見了大侄兒也挺高興,又把五弟弟的話,轉告給盛希平。


    “四叔,我這趟是出門辦事的,已經出來一個多月了,不能再耽誤。


    回程的時候看看情況吧,還不知道買票買到哪兒呢,要是路過濟南,我咋地也去看看五叔。”


    盛希平點了點頭,如今這年月,都不容易,離著近還好說,離著遠,坐車啥的都不方便,這個能理解。


    他回來這一趟,家裏親人能見著大半,這就挺好了。


    盛希平在盛家老宅住了兩天,跟堂兄弟們都相處的不錯,大家夥兒湊在一起說說笑笑格外熱鬧。


    還一起去了張集公社趕大集,天熱一起去莊子後頭的池塘洗澡。


    雖然以往離著遠,見麵的機會少,但是血親終究不一樣,見了麵就特別親切,能玩到一起去。


    “爺,奶,我難得回來一趟,想去北常集,我姥爺姥娘那邊看看。”


    二十三號的晚間,盛希平陪著爺爺奶奶坐在院子裏乘涼,提起了這事兒。


    張淑珍的娘家,住在離趙莊十六裏地外,終興公社的北常集村。


    盛希平難得回來一趟,咋地也得過去看看姥爺姥娘,所以找盛家老爺子商議。


    “中,是該去看看恁姥爺。他比俺小兩歲,這些年腿腳不行,也不咋出去,有些時候沒見著了。”


    兩個莊子離著不遠,盛、張兩家又是親戚,平日裏不管有個大事小情的,互相都有往來。


    隻是近幾年,兩家老爺子歲數都大了,很少出門。


    人情往來,多數就是盛連義和張守山,以及下一輩兒的人互相走動。


    就這樣,第二天吃過早飯,盛希平要動身去北常集。


    “乖,把這些帶上,給恁姥兒送去。”不等盛希平走,盛家老太太急忙招呼他。


    老太太打開櫃子,把盛希平帶來的點心,拿出來兩包,另外又把別人送給她的兩包饊子,也拿了出來。


    老太太的意思,讓孫子帶上這些,就不用再買東西了。


    “奶,不用,我另外再給我姥兒買東西就行,這些你和我爺留著吃。


    你們歲數大了,該吃點兒好的,可別什麽都藏著放著舍不得,到最後東西都放壞了。”


    盛希平是缺那點兒錢的人麽?自然不肯拿,還勸老太太呢。


    當然,這話說了也沒用,老輩人都是這麽過來的,好東西從來不舍得吃,都是放著走禮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七零:我在林場當知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娃並收藏重生七零:我在林場當知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