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突然出手,對九黎一脈趕盡殺絕,非但出乎了所有諸侯的預料,也出乎了人族高層的預料。
事發之後,祖地選擇了沉默,但聖地卻是大為震怒,雖然沒有與仙道徹底翻臉,但雙方的關係也一度處於破裂的邊緣。
聖地直接動手,將仙道在人域的勢力全都連根拔起,並單方麵的封鎖了仙道,使得任何與仙道有關的人,都無法進入人域。
於仙道而言,無法進入人域傳道,肯定是一大損失,但也隻是損失,尚還無法動搖仙道的根本。
可對於周國來說,無法與仙道聯係,那幾乎相當於遭到了滅頂之災。
仙道被聖地下了禁令,不許踏進人域一步,更不能與人域勢力聯係。然後,周國就完了。
周國之所以敢這般囂張,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而是因為背後站著仙道,所以什麽話都敢說,什麽人都敢得罪。
而其餘諸侯顧忌周國背後的仙道,擔心步了九黎一脈的後塵,就算心有不滿,也是敢怒不敢言。
但是,隨著仙道與周國的聯係斷開,先前那些被周國得罪的諸侯沒了顧忌,自然是有仇報仇,有冤申冤。
因此,在滅商一戰中表現的最為亮眼的周國,在大戰結束後,非但沒有得到什麽好處,反而遭到了諸多諸侯的聯手打壓,不得不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這也是為什麽,明明周國有仙道的扶持,可在幾代之前,仍舊被蠻夷攻破祖地,不得不逃亡他鄉。
是因為他們真的不夠強!
被各大諸侯聯手壓製數十萬年,周國的實力可想而知,說是小國誇張了點,但絕對排不進大國之列。
最後,周國之所以能崛起,成為大商之下最強的諸侯國,也不是他們有多努力。
而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加上局勢的變化,為了獲得仙道的幫助,人族不得不與仙道改善關係,重新允許仙道進入人域傳道。
於是,與仙道斷開聯係多年的周國,再次得到了仙道的扶持,開始迎來了複興。
而這一時間點,就位於西伯侯的祖父主政期間。
說來,西伯侯這位祖父也是厲害,在重新得到仙道的扶持後,直接就膨脹了,甚至是出手試探大商的深淺。然後,他就被當時的商帝所殺。
且他死了還不夠,還連累了他的兒子,因表現過於優異,也被商帝尋了個理由斬殺。
西伯侯能活下來,就是因為商帝已經先後殺了兩代周侯,實在不能繼續出手了。所以,上代商帝沒有殺了西伯侯,任其活了下來。
隻是令人沒想到的是,西伯侯的智慧遠超父祖。在他的治理下,中國非但沒有衰落,反而變得更強,逐漸發展成大商的心腹大患。
但不管怎麽說,周國崛起的時間沒多久是事實,因而底蘊有限,國內並沒有多少強者。
在沒有仙道支援的情況下,肯定不是傳承了幾十萬年的蠻黎一脈的對手。一旦與其對上,那與送死沒有什麽區別。
“周國的實力有限,並不是蠻黎一脈的對手。我這麽說,非是怕死,而是擔心壞了諸位的大事。”
“若我周國沒能擋住蠻黎一脈的進攻,致使其殺入大軍,那諸位該如何?”
姬考猶豫了許久,覺得與命相比,麵值實在算不得什麽,於是,他找了個理由,為自己辯解道。
“這點無需長公子擔心,你周國與蠻黎一脈交戰時,我等肯定會派遣大軍在你們背後盯著。”
“若周國大敗,那在你們全部戰死後,我們會補上你們周國的缺,繼續與蠻黎一脈大戰。”
一諸侯神情不變,語氣冷漠的回道。
“是啊,長公子放心的去就是,我們會為周國掠陣的。周國若敗,我們定會在第一時間回援,絕不會讓蠻黎一脈的戰士殺入大營。”
其餘諸侯也是跟著符合道。雖然說的話不同,但內容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周國的人沒有死光前,他們絕不會出兵相助周國。
這次姬考帶來的士兵,都是周國的精銳,若是死在這裏,一來能削弱周國的實力。
二來,好歹也是周國的精銳,就算不如蠻黎一脈的大軍,死戰之下,多少也能削弱他們一部分實力不是。
想來,等周國精銳全部戰死後,蠻黎一脈的大軍,也不會剩下多少實力了,到時,諸侯再聯手進攻,說不定就能將其一舉鏟除。
在場的諸侯,大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才選擇讓周國當炮灰,去削弱蠻黎一脈的實力。
畢竟,蠻黎之強,有目共睹。在九黎一脈沒落之後,仍在維持九黎威名的,就隻有蠻黎一脈了。
蠻族的敵人也很多,蠻黎一脈隻是沒對人族出手過,但對蠻族的其餘敵人,他們從不手軟。
什麽妖族,靈族,龍族,石靈族,都曾被蠻黎一脈殺得大敗。
人域諸侯雖然很少離開人域,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了解外界消息的渠道。
蠻黎一脈畢竟是被逼出人域的,不知有多少諸侯擔心他們會殺回來,所以,一直有諸侯在默默的收集他們的情報,以此分析他們的實力。
最後得出結論,隨著時間的流逝,蠻黎一脈是越來越強的。他們剛離開人域,投靠蠻族的時候,實力可謂是遠不如周國。
但現在,就是大商與周國加在一起,也不是蠻黎一脈的對手,差距越來越大。
對於蠻黎一脈的實力,不少諸侯都心知肚明,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願意與蠻黎一脈對上。
就算迫不得已,真的要與他們交手,那也是周國先上,等他們將蠻黎一脈的實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們再出手也不遲。
這不是他們無恥,非要拿周國當炮灰,而是周國應得的。
當年周國的先祖,可是當著所有諸侯的麵保證過,蠻黎一脈的事,他們周國一力擔之,絕不涉及外人。
既然早有約定,那他們讓周國按約定而行,又有什麽錯?反倒是姬考現在,左顧而言其他,遲遲不願意擔下此事,才是真正的錯。
該你應盡的義務,你不去承擔,想要別人待你去死,這怎麽可能。今日無論如何,第一個迎戰蠻黎一脈的,都必須是周國。
哪怕敗了,也不能撤退,必須戰至最後一人才行。之後,其餘諸侯才會出手。
且在與蠻黎一脈交手期間,無論這些諸侯損失了多少,事後都要從周國身上加倍討回來。
他們與蠻黎一脈無冤無仇的,之所以其交手,全是為周國而戰。既然是為周國而戰,那事後朝周國討要損失,索要補償,也是應該的。
周國不給,那他們就搶。
他們可是占著理的,有什麽好怕的?
就是仙道出麵,也得講個理字不是。不然,當著諸侯的麵發下的誓言都能當放屁,那今後周國還有何信譽可言?
“這……”
見眾人鐵了心的想要讓自己當炮灰,姬考很想拂袖而去,但他的理智告訴他,自己不能這麽做。
因為他一旦這麽做了,就等於是違背當年先祖所立的誓言。
而對於違約之人,還有什麽好說的。在座的諸侯,必然會在第一時間將他斬殺,然後瓜分他帶來的將士。
隻要他敢走,在場的諸侯就敢出手。而他要是不走,那就隻能被眾人逼成炮灰,與蠻黎一脈死戰。
一時間,姬考陷入兩難之境,答應是死,不答應也是死,這真的很難抉擇。
“長公子擔心周國實力不如蠻夷一脈,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蠻夷一脈的強大,大家有目共睹,周國不如也是正常。”
“但這不是長公子怯戰的理由,想想當初你周國的先祖,是如何擊敗的九黎,今日再來一次就是。”
“若這還不行,各族都有燃血神通,想來周國也不例外。在與蠻黎一脈交手時,直接讓周國精銳施展燃血神通就是。”
“我還就不信了,你周國精銳以命相搏,將剩下的壽元一朝燃盡,所爆發出的力量,還擋不住蠻黎一脈。”
見姬考遲遲沒有回複,有諸侯忍不住了,給他出主意道。
而他出的主意,並沒有讓姬考高興,反而使得他的臉色更加難看了。
此人出的主意,第一個是讓他請仙道幫忙。第二個,就有些歹毒了,是讓周國精銳拚命。
所謂燃血神通,就是通過燃燒壽命的方式來提升實力,此法固然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強大戰力,甚至是越境而戰。
但事後,幾乎沒有能活下來的。
因為這門神通為了追求強大的戰力,在創造之初就是不可逆的,一旦施展,根本停不下來,直至燃盡壽元為止。
周國精銳雖不如蠻夷一脈的精銳,但施展燃血神通後,那就不一定了,說不定真的能將對方反殺。
隻是,這樣的勝利,同樣是姬考無法接受的。何謂周國精銳?都是由周國貴族的後裔所組成。
死傷一部分沒什麽問題,可要是全都戰死,那就算姬考是周國未來的繼承人,也不用回周國了。
回去幹什麽?
帶去的人都死了,他為什麽沒有死?他怎麽還有臉活著,甚至是返回周國?
不用懷疑,在所有精銳都戰死的情況下,姬考要是敢返回周國,國內那些失去親人的貴族,絕對會暴動,將他趕出去,甚至是誅殺。
除黎國外的所有諸侯國,包括大商在內,其國主都無法抗衡國內貴族的聯手。帝辛不也要看貴族的臉色?西伯侯同樣如此。
所以,在這個時代,帶兵打仗也是件很危險的事,搞不好就會亡國。
貴族讓子弟跟著諸侯外出打仗,是為了發財的,而不是為了送死。
若真讓他們全部戰死在外麵,那國內貴族肯定會暴動,從宗室中重新選一個符合他們利益的諸侯。
“好,我會想辦法請仙道出手,攔住蠻黎一脈的。”
咬了咬牙,姬考回道。
事實上,在其餘諸侯不退步的情況下,他要是不想死的話,根本沒得選,隻能請仙道出手幫忙。
而對於這個結果,在場的諸侯並沒有意外,都是預料中的事,同時這也是他們所期望看到的結果。
他們現在已經認定,有蘇國的局勢,就是仙道一手造就的。所以,這場亂局,最好是由仙道自己出手解決。
這樣,便能為他們省卻一樁麻煩。
有蘇國的局勢越來越複雜了,不僅牽扯到了原先就已知曉的妖蠻與四方鬼神,現在還多除了仙道與蠻黎一脈,甚至於,連東夷一脈也牽扯其中。
就這,還隻是他們知道的。隱藏在暗中,他們不知道的勢力,還不知道有多少。
誠然,就算敵人再多,這群諸侯不認為在占據主場優勢的情況下,自己等人會輸。
但局勢如此複雜,牽扯到了如此多的勢力,就算能贏,所付出的代價,也必然是慘重的。
都是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精銳,若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那就算死了也是死得其所。可為大商而戰,若是損失慘重,那就太虧了。
因此,隨著局勢越來越複雜,這群諸侯心中的戰意也越來越少。
若能借仙道之手,不會一兵一卒的,就化解有蘇國的局勢,那他們肯定是樂意至極的。
打什麽打,打贏了,好處是大商的。打輸了,損失是他們的。這樣的戰爭,實在沒有打的必要。
說出自己的想法後,姬考直接離開了大帳,沉著臉返回周國大營,想辦法聯係仙道去了。
他多少也受到眾人的影響,變得有些不自信了,覺得眾人說的很有道理,有蘇國的亂局,很可能真是仙道暗中謀劃的。
因為太合理了,他根本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不過,無論這次亂局,究竟是不是仙道謀劃的,其實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玩脫了,需要想辦法過來收拾殘局了。不然,周國就要被扔出去當炮灰了。
隻是,有一點他想不明白,既然有蘇國是仙道的棋子,那蠻黎一脈,又怎會與有蘇國扯上關係?
這不對啊,雙方可是死敵,絕無法共存。
事發之後,祖地選擇了沉默,但聖地卻是大為震怒,雖然沒有與仙道徹底翻臉,但雙方的關係也一度處於破裂的邊緣。
聖地直接動手,將仙道在人域的勢力全都連根拔起,並單方麵的封鎖了仙道,使得任何與仙道有關的人,都無法進入人域。
於仙道而言,無法進入人域傳道,肯定是一大損失,但也隻是損失,尚還無法動搖仙道的根本。
可對於周國來說,無法與仙道聯係,那幾乎相當於遭到了滅頂之災。
仙道被聖地下了禁令,不許踏進人域一步,更不能與人域勢力聯係。然後,周國就完了。
周國之所以敢這般囂張,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而是因為背後站著仙道,所以什麽話都敢說,什麽人都敢得罪。
而其餘諸侯顧忌周國背後的仙道,擔心步了九黎一脈的後塵,就算心有不滿,也是敢怒不敢言。
但是,隨著仙道與周國的聯係斷開,先前那些被周國得罪的諸侯沒了顧忌,自然是有仇報仇,有冤申冤。
因此,在滅商一戰中表現的最為亮眼的周國,在大戰結束後,非但沒有得到什麽好處,反而遭到了諸多諸侯的聯手打壓,不得不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這也是為什麽,明明周國有仙道的扶持,可在幾代之前,仍舊被蠻夷攻破祖地,不得不逃亡他鄉。
是因為他們真的不夠強!
被各大諸侯聯手壓製數十萬年,周國的實力可想而知,說是小國誇張了點,但絕對排不進大國之列。
最後,周國之所以能崛起,成為大商之下最強的諸侯國,也不是他們有多努力。
而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加上局勢的變化,為了獲得仙道的幫助,人族不得不與仙道改善關係,重新允許仙道進入人域傳道。
於是,與仙道斷開聯係多年的周國,再次得到了仙道的扶持,開始迎來了複興。
而這一時間點,就位於西伯侯的祖父主政期間。
說來,西伯侯這位祖父也是厲害,在重新得到仙道的扶持後,直接就膨脹了,甚至是出手試探大商的深淺。然後,他就被當時的商帝所殺。
且他死了還不夠,還連累了他的兒子,因表現過於優異,也被商帝尋了個理由斬殺。
西伯侯能活下來,就是因為商帝已經先後殺了兩代周侯,實在不能繼續出手了。所以,上代商帝沒有殺了西伯侯,任其活了下來。
隻是令人沒想到的是,西伯侯的智慧遠超父祖。在他的治理下,中國非但沒有衰落,反而變得更強,逐漸發展成大商的心腹大患。
但不管怎麽說,周國崛起的時間沒多久是事實,因而底蘊有限,國內並沒有多少強者。
在沒有仙道支援的情況下,肯定不是傳承了幾十萬年的蠻黎一脈的對手。一旦與其對上,那與送死沒有什麽區別。
“周國的實力有限,並不是蠻黎一脈的對手。我這麽說,非是怕死,而是擔心壞了諸位的大事。”
“若我周國沒能擋住蠻黎一脈的進攻,致使其殺入大軍,那諸位該如何?”
姬考猶豫了許久,覺得與命相比,麵值實在算不得什麽,於是,他找了個理由,為自己辯解道。
“這點無需長公子擔心,你周國與蠻黎一脈交戰時,我等肯定會派遣大軍在你們背後盯著。”
“若周國大敗,那在你們全部戰死後,我們會補上你們周國的缺,繼續與蠻黎一脈大戰。”
一諸侯神情不變,語氣冷漠的回道。
“是啊,長公子放心的去就是,我們會為周國掠陣的。周國若敗,我們定會在第一時間回援,絕不會讓蠻黎一脈的戰士殺入大營。”
其餘諸侯也是跟著符合道。雖然說的話不同,但內容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周國的人沒有死光前,他們絕不會出兵相助周國。
這次姬考帶來的士兵,都是周國的精銳,若是死在這裏,一來能削弱周國的實力。
二來,好歹也是周國的精銳,就算不如蠻黎一脈的大軍,死戰之下,多少也能削弱他們一部分實力不是。
想來,等周國精銳全部戰死後,蠻黎一脈的大軍,也不會剩下多少實力了,到時,諸侯再聯手進攻,說不定就能將其一舉鏟除。
在場的諸侯,大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才選擇讓周國當炮灰,去削弱蠻黎一脈的實力。
畢竟,蠻黎之強,有目共睹。在九黎一脈沒落之後,仍在維持九黎威名的,就隻有蠻黎一脈了。
蠻族的敵人也很多,蠻黎一脈隻是沒對人族出手過,但對蠻族的其餘敵人,他們從不手軟。
什麽妖族,靈族,龍族,石靈族,都曾被蠻黎一脈殺得大敗。
人域諸侯雖然很少離開人域,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了解外界消息的渠道。
蠻黎一脈畢竟是被逼出人域的,不知有多少諸侯擔心他們會殺回來,所以,一直有諸侯在默默的收集他們的情報,以此分析他們的實力。
最後得出結論,隨著時間的流逝,蠻黎一脈是越來越強的。他們剛離開人域,投靠蠻族的時候,實力可謂是遠不如周國。
但現在,就是大商與周國加在一起,也不是蠻黎一脈的對手,差距越來越大。
對於蠻黎一脈的實力,不少諸侯都心知肚明,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願意與蠻黎一脈對上。
就算迫不得已,真的要與他們交手,那也是周國先上,等他們將蠻黎一脈的實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們再出手也不遲。
這不是他們無恥,非要拿周國當炮灰,而是周國應得的。
當年周國的先祖,可是當著所有諸侯的麵保證過,蠻黎一脈的事,他們周國一力擔之,絕不涉及外人。
既然早有約定,那他們讓周國按約定而行,又有什麽錯?反倒是姬考現在,左顧而言其他,遲遲不願意擔下此事,才是真正的錯。
該你應盡的義務,你不去承擔,想要別人待你去死,這怎麽可能。今日無論如何,第一個迎戰蠻黎一脈的,都必須是周國。
哪怕敗了,也不能撤退,必須戰至最後一人才行。之後,其餘諸侯才會出手。
且在與蠻黎一脈交手期間,無論這些諸侯損失了多少,事後都要從周國身上加倍討回來。
他們與蠻黎一脈無冤無仇的,之所以其交手,全是為周國而戰。既然是為周國而戰,那事後朝周國討要損失,索要補償,也是應該的。
周國不給,那他們就搶。
他們可是占著理的,有什麽好怕的?
就是仙道出麵,也得講個理字不是。不然,當著諸侯的麵發下的誓言都能當放屁,那今後周國還有何信譽可言?
“這……”
見眾人鐵了心的想要讓自己當炮灰,姬考很想拂袖而去,但他的理智告訴他,自己不能這麽做。
因為他一旦這麽做了,就等於是違背當年先祖所立的誓言。
而對於違約之人,還有什麽好說的。在座的諸侯,必然會在第一時間將他斬殺,然後瓜分他帶來的將士。
隻要他敢走,在場的諸侯就敢出手。而他要是不走,那就隻能被眾人逼成炮灰,與蠻黎一脈死戰。
一時間,姬考陷入兩難之境,答應是死,不答應也是死,這真的很難抉擇。
“長公子擔心周國實力不如蠻夷一脈,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蠻夷一脈的強大,大家有目共睹,周國不如也是正常。”
“但這不是長公子怯戰的理由,想想當初你周國的先祖,是如何擊敗的九黎,今日再來一次就是。”
“若這還不行,各族都有燃血神通,想來周國也不例外。在與蠻黎一脈交手時,直接讓周國精銳施展燃血神通就是。”
“我還就不信了,你周國精銳以命相搏,將剩下的壽元一朝燃盡,所爆發出的力量,還擋不住蠻黎一脈。”
見姬考遲遲沒有回複,有諸侯忍不住了,給他出主意道。
而他出的主意,並沒有讓姬考高興,反而使得他的臉色更加難看了。
此人出的主意,第一個是讓他請仙道幫忙。第二個,就有些歹毒了,是讓周國精銳拚命。
所謂燃血神通,就是通過燃燒壽命的方式來提升實力,此法固然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強大戰力,甚至是越境而戰。
但事後,幾乎沒有能活下來的。
因為這門神通為了追求強大的戰力,在創造之初就是不可逆的,一旦施展,根本停不下來,直至燃盡壽元為止。
周國精銳雖不如蠻夷一脈的精銳,但施展燃血神通後,那就不一定了,說不定真的能將對方反殺。
隻是,這樣的勝利,同樣是姬考無法接受的。何謂周國精銳?都是由周國貴族的後裔所組成。
死傷一部分沒什麽問題,可要是全都戰死,那就算姬考是周國未來的繼承人,也不用回周國了。
回去幹什麽?
帶去的人都死了,他為什麽沒有死?他怎麽還有臉活著,甚至是返回周國?
不用懷疑,在所有精銳都戰死的情況下,姬考要是敢返回周國,國內那些失去親人的貴族,絕對會暴動,將他趕出去,甚至是誅殺。
除黎國外的所有諸侯國,包括大商在內,其國主都無法抗衡國內貴族的聯手。帝辛不也要看貴族的臉色?西伯侯同樣如此。
所以,在這個時代,帶兵打仗也是件很危險的事,搞不好就會亡國。
貴族讓子弟跟著諸侯外出打仗,是為了發財的,而不是為了送死。
若真讓他們全部戰死在外麵,那國內貴族肯定會暴動,從宗室中重新選一個符合他們利益的諸侯。
“好,我會想辦法請仙道出手,攔住蠻黎一脈的。”
咬了咬牙,姬考回道。
事實上,在其餘諸侯不退步的情況下,他要是不想死的話,根本沒得選,隻能請仙道出手幫忙。
而對於這個結果,在場的諸侯並沒有意外,都是預料中的事,同時這也是他們所期望看到的結果。
他們現在已經認定,有蘇國的局勢,就是仙道一手造就的。所以,這場亂局,最好是由仙道自己出手解決。
這樣,便能為他們省卻一樁麻煩。
有蘇國的局勢越來越複雜了,不僅牽扯到了原先就已知曉的妖蠻與四方鬼神,現在還多除了仙道與蠻黎一脈,甚至於,連東夷一脈也牽扯其中。
就這,還隻是他們知道的。隱藏在暗中,他們不知道的勢力,還不知道有多少。
誠然,就算敵人再多,這群諸侯不認為在占據主場優勢的情況下,自己等人會輸。
但局勢如此複雜,牽扯到了如此多的勢力,就算能贏,所付出的代價,也必然是慘重的。
都是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精銳,若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那就算死了也是死得其所。可為大商而戰,若是損失慘重,那就太虧了。
因此,隨著局勢越來越複雜,這群諸侯心中的戰意也越來越少。
若能借仙道之手,不會一兵一卒的,就化解有蘇國的局勢,那他們肯定是樂意至極的。
打什麽打,打贏了,好處是大商的。打輸了,損失是他們的。這樣的戰爭,實在沒有打的必要。
說出自己的想法後,姬考直接離開了大帳,沉著臉返回周國大營,想辦法聯係仙道去了。
他多少也受到眾人的影響,變得有些不自信了,覺得眾人說的很有道理,有蘇國的亂局,很可能真是仙道暗中謀劃的。
因為太合理了,他根本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不過,無論這次亂局,究竟是不是仙道謀劃的,其實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玩脫了,需要想辦法過來收拾殘局了。不然,周國就要被扔出去當炮灰了。
隻是,有一點他想不明白,既然有蘇國是仙道的棋子,那蠻黎一脈,又怎會與有蘇國扯上關係?
這不對啊,雙方可是死敵,絕無法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