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解釋
神詭大明,我是人類之主帝皇 作者:兩隻貓爬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袁宗皋歎息著。
他看著麵前這位帝國德高望重的老首輔。
事實上,帝國的官僚機器並非是討厭武力。
事實上,排擠軍事貴族和打壓將門正是他們試圖將帝國的武力從這些建立帝國的古老武力集團手中奪回的表現之一。
這些熟讀經書,飽覽曆史,衝過重重科舉的束縛,不知道踩著多少讀書人的屍骨才得以進入廟堂,商議國家軍機的帝國官僚並不是傻子。
他們中許多人不僅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書呆子。
很多都曾親自統帥過大軍征戰,平定過山賊流寇,亂軍外敵。
他們很清楚武力的力量。
唯有暴力和禮法才能維持這個帝國的統治。
他們唯一的討厭的,是掌握在各地軍鎮世家和將門手中,那些自以為憑借著祖輩恩蔭,自以為是的勳貴軍閥們手中,那些不受帝國中央,帝國最強大的官僚體製所掌控的武力。
這也是為什麽帝國的文官們在土木堡之後,樂此不疲的發動一場又一場從中央京軍蔓延到地方衛所的內部鬥爭。
在京城內,帝國官僚和內閣默契配合,通過廢除時代由勳貴掌握的三大營,改組十團營,並有意拖延勳貴們繼承爵位的詔書的發放,將土木堡之後損失慘重的武將勳貴集團徹底打入深淵。
又廢除京衛武學,遏製武舉,通過和外戚聯手,增加京軍中監軍文官的權利,將京軍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對地方,帝國官僚們則通過管理軍庫,開始嚴格執行帝國的斬首記功政策,不斷的增強駐紮各地的掌軍禦史的權利,一步步勒緊套在各地軍鎮衛所脖子上的鎖鏈。
並且同軍戶中的豪族達成聯盟。
那些通過衛所體係中的衛學走科舉之路進入朝堂的帝國官僚受到了優待,為了保證對各地衛所軍鎮的控製,帝國官僚們對這些軍戶出身的同僚們保持了極大的容忍。
而各地衛所之中“參讚軍務”這一職位也隨之產生。
衛所體係之外的豪族,其子嗣如果不能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走入仕途,隻要有些許功名在身,就可以在衛所豪族和地方軍政長官的推薦之下。以“參讚軍務”的名義在衛所體係內混個一官半職。
在中央和地方利益交換下,這種經學豪族間相互扶持,又齊心協力的打擊世襲恩蔭將門的行為,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帝國官僚對明廷武裝力量的全麵控製。
但同樣的,對於帝國豪門把持軍政大權的行為。
也自然引發了許多勢力,包括皇權在內的不滿。
明朝中後期層出不窮的兵變,總是以地方軍隊中的實力派砍了朝廷派下來的都禦史,然後占據城池派出使者試圖和朝廷談判,然後被迅速反應過來的明廷從各處調集的平叛軍隊殘酷鎮壓。
如此尖銳的矛盾。
導致了明軍軍事集團對待外敵消極的態度。
以至於到了明朝中後期,麵對北方的蒙古人和東北女真人的侵擾。
明軍寧可坐視韃靼騎兵肆意劫掠村鎮,也絕不出城一步作戰。
打勝了不是自己的功勞,輸了是自己背鍋。
一旦自己不小心戰死了,全家老小連個保障也沒有,連爵位恩蔭都繼承不了……朝廷連糧餉都發不了,更別提撫恤金了。
誰愛打誰打,隻要蒙古人別打我,我就當看不見。
除了消極避戰之外,地方明軍和中央朝廷下派的文官之間的矛盾同樣尖銳。
為了控製地方軍隊,中央不得不繼續加強對地方的控製,而遭到更多限製和懲罰的地方軍隊心中的怒火就更甚,反抗更強,帝國中央派往地方的督軍的職位更高……如此惡性循環,到最後,督軍和地方派直接衝突,往往以掌握王命旗牌朝廷特權的督軍的勝利為終結。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明廷中央對地方的勝利,直接衝突的並以殺戮作為結尾的代價是,地方的武力集團對中央朝廷最後一點幻想完全破滅。
便有了帝國終焉時,帝國各地的邊軍精銳毫無心理負擔的以軍鎮為單位,大批量整編製加入帝國的反賊集團或是入侵中原的胡虜勢力之中。
開始如瘋狗一樣肆意掠奪爭搶著中央朝廷倒下之後的腐屍上殘留的血肉,並毫不介意為了多吃一口和昔日同袍刀兵相見,大打出手。
朱厚熜上一世讀過部分明史。
雖然他並沒有細細研究,但大致的脈絡他還是略知一二的。
他知道帝國官僚集團的貪欲,也知道明廷武將集團如今的尷尬處境。
設置藩王是為了之後帝國勢力繼續向外擴張,延長保衛帝國核心部分的緩衝帶的需要。
也同樣是為了緩和內部矛盾。
雖然隨著西南大勝和東征的勝利,武將集團似乎又開始重新抬頭。
但朱厚熜清楚,哪怕武將的地位恢複到洪武時期。
在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以科舉製度為核心的帝國官僚麵前。
隨著時間的推和戰爭的結束,他們的衰落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所有的繁榮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畢竟帝國總要進入一個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邊境無事的鼎盛時期的。
要是天天打仗到最後因為勞民傷財自己嗝屁掉,別說盛世,人們連中興的太平世道也沒有享受過,未免也有些太慘了一些。
所以說……相信古人的智慧!
恢複周禮!
梁儲和袁宗皋對視一眼,苦笑著搖頭。
顯然,兩人到現在,都知道自己沒有任何的手段去阻止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四境建立藩國屏障大明的天子。
“天子所慮,憂在萬世,我們隻需聆聽聖訓,奉命而行便是……”
梁儲的回答是無力而令人沮喪的。
袁宗皋聽到就連這位德高望重的四朝老臣都如此回答。
也隻能長歎三聲,似乎的已經親眼看到了整個體係伴隨著那位天子的離去而陷入徹底的衰退之中。
文官們所渴望建立的強大的統轄一切的朝廷和龐大的官僚體係,將在擁有雄兵的諸王的威脅下徹底淪為泡影。
我英明睿智的聖明君父啊!你到底想做什麽!
袁宗皋歎息著。
他看著麵前這位帝國德高望重的老首輔。
事實上,帝國的官僚機器並非是討厭武力。
事實上,排擠軍事貴族和打壓將門正是他們試圖將帝國的武力從這些建立帝國的古老武力集團手中奪回的表現之一。
這些熟讀經書,飽覽曆史,衝過重重科舉的束縛,不知道踩著多少讀書人的屍骨才得以進入廟堂,商議國家軍機的帝國官僚並不是傻子。
他們中許多人不僅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書呆子。
很多都曾親自統帥過大軍征戰,平定過山賊流寇,亂軍外敵。
他們很清楚武力的力量。
唯有暴力和禮法才能維持這個帝國的統治。
他們唯一的討厭的,是掌握在各地軍鎮世家和將門手中,那些自以為憑借著祖輩恩蔭,自以為是的勳貴軍閥們手中,那些不受帝國中央,帝國最強大的官僚體製所掌控的武力。
這也是為什麽帝國的文官們在土木堡之後,樂此不疲的發動一場又一場從中央京軍蔓延到地方衛所的內部鬥爭。
在京城內,帝國官僚和內閣默契配合,通過廢除時代由勳貴掌握的三大營,改組十團營,並有意拖延勳貴們繼承爵位的詔書的發放,將土木堡之後損失慘重的武將勳貴集團徹底打入深淵。
又廢除京衛武學,遏製武舉,通過和外戚聯手,增加京軍中監軍文官的權利,將京軍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對地方,帝國官僚們則通過管理軍庫,開始嚴格執行帝國的斬首記功政策,不斷的增強駐紮各地的掌軍禦史的權利,一步步勒緊套在各地軍鎮衛所脖子上的鎖鏈。
並且同軍戶中的豪族達成聯盟。
那些通過衛所體係中的衛學走科舉之路進入朝堂的帝國官僚受到了優待,為了保證對各地衛所軍鎮的控製,帝國官僚們對這些軍戶出身的同僚們保持了極大的容忍。
而各地衛所之中“參讚軍務”這一職位也隨之產生。
衛所體係之外的豪族,其子嗣如果不能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走入仕途,隻要有些許功名在身,就可以在衛所豪族和地方軍政長官的推薦之下。以“參讚軍務”的名義在衛所體係內混個一官半職。
在中央和地方利益交換下,這種經學豪族間相互扶持,又齊心協力的打擊世襲恩蔭將門的行為,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帝國官僚對明廷武裝力量的全麵控製。
但同樣的,對於帝國豪門把持軍政大權的行為。
也自然引發了許多勢力,包括皇權在內的不滿。
明朝中後期層出不窮的兵變,總是以地方軍隊中的實力派砍了朝廷派下來的都禦史,然後占據城池派出使者試圖和朝廷談判,然後被迅速反應過來的明廷從各處調集的平叛軍隊殘酷鎮壓。
如此尖銳的矛盾。
導致了明軍軍事集團對待外敵消極的態度。
以至於到了明朝中後期,麵對北方的蒙古人和東北女真人的侵擾。
明軍寧可坐視韃靼騎兵肆意劫掠村鎮,也絕不出城一步作戰。
打勝了不是自己的功勞,輸了是自己背鍋。
一旦自己不小心戰死了,全家老小連個保障也沒有,連爵位恩蔭都繼承不了……朝廷連糧餉都發不了,更別提撫恤金了。
誰愛打誰打,隻要蒙古人別打我,我就當看不見。
除了消極避戰之外,地方明軍和中央朝廷下派的文官之間的矛盾同樣尖銳。
為了控製地方軍隊,中央不得不繼續加強對地方的控製,而遭到更多限製和懲罰的地方軍隊心中的怒火就更甚,反抗更強,帝國中央派往地方的督軍的職位更高……如此惡性循環,到最後,督軍和地方派直接衝突,往往以掌握王命旗牌朝廷特權的督軍的勝利為終結。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明廷中央對地方的勝利,直接衝突的並以殺戮作為結尾的代價是,地方的武力集團對中央朝廷最後一點幻想完全破滅。
便有了帝國終焉時,帝國各地的邊軍精銳毫無心理負擔的以軍鎮為單位,大批量整編製加入帝國的反賊集團或是入侵中原的胡虜勢力之中。
開始如瘋狗一樣肆意掠奪爭搶著中央朝廷倒下之後的腐屍上殘留的血肉,並毫不介意為了多吃一口和昔日同袍刀兵相見,大打出手。
朱厚熜上一世讀過部分明史。
雖然他並沒有細細研究,但大致的脈絡他還是略知一二的。
他知道帝國官僚集團的貪欲,也知道明廷武將集團如今的尷尬處境。
設置藩王是為了之後帝國勢力繼續向外擴張,延長保衛帝國核心部分的緩衝帶的需要。
也同樣是為了緩和內部矛盾。
雖然隨著西南大勝和東征的勝利,武將集團似乎又開始重新抬頭。
但朱厚熜清楚,哪怕武將的地位恢複到洪武時期。
在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以科舉製度為核心的帝國官僚麵前。
隨著時間的推和戰爭的結束,他們的衰落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所有的繁榮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畢竟帝國總要進入一個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邊境無事的鼎盛時期的。
要是天天打仗到最後因為勞民傷財自己嗝屁掉,別說盛世,人們連中興的太平世道也沒有享受過,未免也有些太慘了一些。
所以說……相信古人的智慧!
恢複周禮!
梁儲和袁宗皋對視一眼,苦笑著搖頭。
顯然,兩人到現在,都知道自己沒有任何的手段去阻止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四境建立藩國屏障大明的天子。
“天子所慮,憂在萬世,我們隻需聆聽聖訓,奉命而行便是……”
梁儲的回答是無力而令人沮喪的。
袁宗皋聽到就連這位德高望重的四朝老臣都如此回答。
也隻能長歎三聲,似乎的已經親眼看到了整個體係伴隨著那位天子的離去而陷入徹底的衰退之中。
文官們所渴望建立的強大的統轄一切的朝廷和龐大的官僚體係,將在擁有雄兵的諸王的威脅下徹底淪為泡影。
我英明睿智的聖明君父啊!你到底想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