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陟罰臧否
大明:我崇禎絕不上吊 作者:紅豆很好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藻德心中焦急萬分,說道:“此事已經鬧的滿城風雨,外麵讀書人都傳開了,紛紛要求進宮請願,臣替天下讀書人懇請陛下,適可而止吧!”
朱由檢隻是輕輕挑了挑眉毛,說道:“讀書人要進宮,讓他們來好了。”
“陛下,您可千萬不能對這些翰林和學子動手啊,他們是大明的未來,是將來的……”
“誰說要動他們了?”
“啊?”
魏藻德一時語塞,心說你讓他們進宮,不是準備動手,難道還要請他們吃飯?
朱由檢說道:“剛剛卿家所言,很多讀書人,不知道都有誰啊?”
魏藻德想了想,這種事肯定瞞不住,便如實說道:“帶頭的是新科狀元楊廷鑒,還有很多翰林院生員,還有附近州縣的學子,大都是年輕人,做事容易衝動,希望陛下體諒。”
“有多少人?”
“東長安門都坐滿了,看樣子有數百人!”
“這麽多?”
朱由檢略顯詫異,然後說道:“那就別等著他們來了,朕親自去看看!”
“陛下,您……三思啊!”
“朕不能去嗎?”
魏藻德急得腦門直冒汗,說道:“陛下出巡,定有侍衛隨同,倘若局麵混亂,定會武力驅趕……”
“放心,朕去跟他們聊聊,不會動手的!”
朱由檢說完,吩咐王承恩清點侍衛,出宮直奔東長安門。
眾學子紛紛義憤填膺,口中喊著懲奸除惡,維護朝中正義,準備進宮請命。
“皇上駕到!”
隨著一聲響亮的嗓音,周圍突然安靜下來。
緊接著,十幾名大漢將軍上前,眾學子不由自主退後,讓出一條路。
朱由檢走到最前麵,然後說道:“聽說諸位有事要跟朕聊聊?”
眾人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剛剛人多,跟著起哄就是了,誰成想皇帝真的來了!
想到錦衣衛抓人時候的場麵,今天怕是凶多吉少。
朱由檢掃視一圈,說道:“朕來了,有什麽話就在這裏說吧!”
現場很安靜,隻聽見此起彼伏的呼吸聲,誰也不敢說話。
這時候,楊廷鑒站了出來,說道:“臣楊廷鑒,代表眾學子,問聖躬安!”
“朕安!”
朱由檢點點頭,然後說道:“楊卿家是朕欽點的狀元,有什麽話,直說吧!”
楊廷鑒用力深吸,鼓足勇氣,然後說道:“陛下,近日錦衣衛以查案為由,行動日益頻繁,不僅朝中官員人心惶惶,就連民間亦是議論紛紛。諸多忠良之士,無端被拘,家中老小日夜啼哭,哀聲遍野。臣鬥膽,懇請陛下嚴加審視此事,莫讓錦衣衛之權,成為禍亂朝綱之利器。”
朱由檢神色平淡,說道:“楊卿多慮了,近日鬧出這麽大的風波,是因為朝中有奸佞之徒,錦衣衛每抓一人,皆有其確鑿罪證,非是憑空捏造。”
楊廷鑒聞言,眉頭緊鎖,繼續說道:“陛下聖明,然則臣等所聞,此番查案,已非僅僅針對當前之事,而是追根溯源,竟至二十年前之舊賬。更有甚者,告老還鄉的前輩,乃至已作古之人,亦未能幸免,被卷入此風波之中。古往今來,何曾有過死者亦需受審之理?”
朱由檢聽後,輕輕搖頭:“既然有問題,那就要查清楚,否則如何徹底清除朝中積弊,如何還朝堂一片清明?十年前,二十年前之事,為何不能查?隻有將事情查清楚,方能安民心,正朝綱。至於離世之人,若真有其罪,雖死亦當追責,這些沒什麽好說的。”
楊廷鑒聽後,麵色蒼白,似乎還想爭辯,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周圍學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站出來,氣氛一時凝重至極。
終於,新科榜眼宋之繩上前一步,說道:“臣宋之繩請奏!”
朱由檢點點頭:“準奏!”
“臣以為,如此大規模地徹查舊案,豈不是將滿朝官員逼入絕路?朝臣人人自危,又如何能安心治國理政?”
朱由檢反問道:“清者自清,若心中無愧,行事正直,有何懼哉?”
宋之繩默默向後退去,不再說話。
朱由檢見狀,語氣稍緩,說道:“朕知爾等皆是心懷天下之士,憂國憂民之情,朕亦感同身受。但治國之道,講的就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爾等既為讀書人,當明辨是非,輔佐朝廷,共謀國事,而非聚眾喧嘩,擾亂朝綱。”
楊廷鑒心中無奈,雖然朝中確有不法之徒,隻是此番查案規模之大,牽涉之廣,實屬罕見,恐怕會傷及無辜,引起朝野動蕩。
於是,他再次懇切地說道:“陛下,臣並非反對查案,隻是希望陛下能夠審慎行事,勿要效仿太祖皇帝之時,因一人之罪,而牽連數萬人,致使朝堂動蕩,人人自危。”
此言一出,眾人皆震驚。
這種話能說嗎?能當著崇禎皇帝的麵說嗎?
宋之繩已經默默往後退去,恨不得挖個坑把自己埋起來。
洪武四大案,每樁案子牽連甚廣,動輒數萬人。
楊廷鑒這番話已經挑明,希望崇禎皇帝不要效仿太祖皇帝,大興連坐之罪。
朱由檢卻沒有氣惱,反而笑了笑,說道:“如果朕查到一半不查了,朝臣就放心了?”
楊廷鑒說道:“過往之事,或許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畢竟已經過去,這時候再追究,定會人心惶惶,如今闖賊、建奴都在虎視眈眈,我朝危機尚未解除,本該齊心協力,萬萬不可因內部不和,讓賊人趁虛而入!”
朱由檢又問道:“那些貪了銀子的人呢?你可知,他們的貪的銀子來自何處?”
“來自國庫。”
“國庫的銀子,又來自何處?”
“來自各地稅收。”
“稅收又來何處?”
“來自天下百姓。”
朱由檢點點頭,說道:“他們貪了百姓的銀子,朕若追查,便會人心惶恐,可是,朕若不查,對得起天下百姓嗎?”
“這個,這個……”
楊廷鑒頓時語塞,感覺腦袋裏有點亂。
朱由檢又說道:“何為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百姓納稅,這叫取之於民,稅收用來興修水利,這叫用之於民。如果在修水利的過程中,銀子被人揣進腰包,難道不應該查嗎?”
朱由檢隻是輕輕挑了挑眉毛,說道:“讀書人要進宮,讓他們來好了。”
“陛下,您可千萬不能對這些翰林和學子動手啊,他們是大明的未來,是將來的……”
“誰說要動他們了?”
“啊?”
魏藻德一時語塞,心說你讓他們進宮,不是準備動手,難道還要請他們吃飯?
朱由檢說道:“剛剛卿家所言,很多讀書人,不知道都有誰啊?”
魏藻德想了想,這種事肯定瞞不住,便如實說道:“帶頭的是新科狀元楊廷鑒,還有很多翰林院生員,還有附近州縣的學子,大都是年輕人,做事容易衝動,希望陛下體諒。”
“有多少人?”
“東長安門都坐滿了,看樣子有數百人!”
“這麽多?”
朱由檢略顯詫異,然後說道:“那就別等著他們來了,朕親自去看看!”
“陛下,您……三思啊!”
“朕不能去嗎?”
魏藻德急得腦門直冒汗,說道:“陛下出巡,定有侍衛隨同,倘若局麵混亂,定會武力驅趕……”
“放心,朕去跟他們聊聊,不會動手的!”
朱由檢說完,吩咐王承恩清點侍衛,出宮直奔東長安門。
眾學子紛紛義憤填膺,口中喊著懲奸除惡,維護朝中正義,準備進宮請命。
“皇上駕到!”
隨著一聲響亮的嗓音,周圍突然安靜下來。
緊接著,十幾名大漢將軍上前,眾學子不由自主退後,讓出一條路。
朱由檢走到最前麵,然後說道:“聽說諸位有事要跟朕聊聊?”
眾人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剛剛人多,跟著起哄就是了,誰成想皇帝真的來了!
想到錦衣衛抓人時候的場麵,今天怕是凶多吉少。
朱由檢掃視一圈,說道:“朕來了,有什麽話就在這裏說吧!”
現場很安靜,隻聽見此起彼伏的呼吸聲,誰也不敢說話。
這時候,楊廷鑒站了出來,說道:“臣楊廷鑒,代表眾學子,問聖躬安!”
“朕安!”
朱由檢點點頭,然後說道:“楊卿家是朕欽點的狀元,有什麽話,直說吧!”
楊廷鑒用力深吸,鼓足勇氣,然後說道:“陛下,近日錦衣衛以查案為由,行動日益頻繁,不僅朝中官員人心惶惶,就連民間亦是議論紛紛。諸多忠良之士,無端被拘,家中老小日夜啼哭,哀聲遍野。臣鬥膽,懇請陛下嚴加審視此事,莫讓錦衣衛之權,成為禍亂朝綱之利器。”
朱由檢神色平淡,說道:“楊卿多慮了,近日鬧出這麽大的風波,是因為朝中有奸佞之徒,錦衣衛每抓一人,皆有其確鑿罪證,非是憑空捏造。”
楊廷鑒聞言,眉頭緊鎖,繼續說道:“陛下聖明,然則臣等所聞,此番查案,已非僅僅針對當前之事,而是追根溯源,竟至二十年前之舊賬。更有甚者,告老還鄉的前輩,乃至已作古之人,亦未能幸免,被卷入此風波之中。古往今來,何曾有過死者亦需受審之理?”
朱由檢聽後,輕輕搖頭:“既然有問題,那就要查清楚,否則如何徹底清除朝中積弊,如何還朝堂一片清明?十年前,二十年前之事,為何不能查?隻有將事情查清楚,方能安民心,正朝綱。至於離世之人,若真有其罪,雖死亦當追責,這些沒什麽好說的。”
楊廷鑒聽後,麵色蒼白,似乎還想爭辯,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周圍學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站出來,氣氛一時凝重至極。
終於,新科榜眼宋之繩上前一步,說道:“臣宋之繩請奏!”
朱由檢點點頭:“準奏!”
“臣以為,如此大規模地徹查舊案,豈不是將滿朝官員逼入絕路?朝臣人人自危,又如何能安心治國理政?”
朱由檢反問道:“清者自清,若心中無愧,行事正直,有何懼哉?”
宋之繩默默向後退去,不再說話。
朱由檢見狀,語氣稍緩,說道:“朕知爾等皆是心懷天下之士,憂國憂民之情,朕亦感同身受。但治國之道,講的就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爾等既為讀書人,當明辨是非,輔佐朝廷,共謀國事,而非聚眾喧嘩,擾亂朝綱。”
楊廷鑒心中無奈,雖然朝中確有不法之徒,隻是此番查案規模之大,牽涉之廣,實屬罕見,恐怕會傷及無辜,引起朝野動蕩。
於是,他再次懇切地說道:“陛下,臣並非反對查案,隻是希望陛下能夠審慎行事,勿要效仿太祖皇帝之時,因一人之罪,而牽連數萬人,致使朝堂動蕩,人人自危。”
此言一出,眾人皆震驚。
這種話能說嗎?能當著崇禎皇帝的麵說嗎?
宋之繩已經默默往後退去,恨不得挖個坑把自己埋起來。
洪武四大案,每樁案子牽連甚廣,動輒數萬人。
楊廷鑒這番話已經挑明,希望崇禎皇帝不要效仿太祖皇帝,大興連坐之罪。
朱由檢卻沒有氣惱,反而笑了笑,說道:“如果朕查到一半不查了,朝臣就放心了?”
楊廷鑒說道:“過往之事,或許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畢竟已經過去,這時候再追究,定會人心惶惶,如今闖賊、建奴都在虎視眈眈,我朝危機尚未解除,本該齊心協力,萬萬不可因內部不和,讓賊人趁虛而入!”
朱由檢又問道:“那些貪了銀子的人呢?你可知,他們的貪的銀子來自何處?”
“來自國庫。”
“國庫的銀子,又來自何處?”
“來自各地稅收。”
“稅收又來何處?”
“來自天下百姓。”
朱由檢點點頭,說道:“他們貪了百姓的銀子,朕若追查,便會人心惶恐,可是,朕若不查,對得起天下百姓嗎?”
“這個,這個……”
楊廷鑒頓時語塞,感覺腦袋裏有點亂。
朱由檢又說道:“何為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百姓納稅,這叫取之於民,稅收用來興修水利,這叫用之於民。如果在修水利的過程中,銀子被人揣進腰包,難道不應該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