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消息
我在六零年代平安喜樂 作者:愛吃秋葵煎蛋的龍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年裏邱玉玲先後從京市帶回兩批專家或技術骨幹。
且棗花安裝廠在多方關照又關注的情況下,迅速交工並進入了狀態。
六月初的時候,隨著李星耀地殼解構係列的最後一篇論文的發表,終於拿下了教授職稱,工作重心更多的傾向於學術,而不是原先的東奔西走。
這一點的改變,他們兩口子都覺得合適,畢竟圖南小朋友的成長階段,需要父母的陪伴。
他自覺把工作上的機動自由,讓給了邱玉玲。
後又因著邱玉玲的那層關係,每年也隨她去江城大學任教兩個月地質專業講座。
之所以說是因著他媳婦,倒不是說走後門什麽的,而是陪著她同行,又不好浪費時間,他的所學和科研成就,正好是這塊兒急需的人才。
江城大學求賢若渴,有這樣兒的便利,更是不容放過。
時間就這樣忙忙碌碌的到了國慶節。
李星耀接到了上麵的秘密調令,加入了第一批出題人,問為什麽沒有邱玉玲,沒有就是沒有唄。
其實這一屆比較倉促,原本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部門組織的相關專家、學者和優秀教師等來出題,邱玉玲也算半個教育工作者吧,但她的身份又過於特殊,失聯兩個月,耽誤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很遺憾,不能參與到如此重要又有意義的活動中去。
但李星耀不同,他正好趕在運動前大學畢業、就業,這些年前期奔走在一線,後麵又實踐理論兩手抓,如今能擔任首批出題人,按能力也算是當仁不讓者了。
廠裏的廣播站,已經連續每天播報相關消息了。
“各位工人朋友們,現在為大家帶來一條極其重要的消息!就在不久前,國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決定,這將改變無數人的命運,影響著我們國家的未來!
經國家有關部門研究決定,恢複中斷了多年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凡是符合招生條件的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均可自願報名,並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幾個學校和學科類別。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知識的大門再次向廣大有誌青年敞開,曾經被中斷的夢想之路又重新鋪就。這是國家對人才的渴望,對知識的尊重,也是我們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重要一步。
廣大的青年朋友們,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拿起你們的書本,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國家的建設,努力拚搏吧!讓我們共同迎接這個新的開始,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請大家相互轉告這一重要消息,讓更多的人知道恢複高考的喜訊。祝願每一位有誌青年都能在這次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廠裏的大喇叭每天下午飯前都廣播一遍。
這條消息震動了所有人的心神。
就連李家兄妹幾人也心裏頭七上八下的,拿不定主意。
吃罷了晚飯,幾人一商量,騎上車去了大姑家,打算聽聽邱玉玲的意見。
也是趕巧了,邱玉玲今天正好就打算住在柳樹巷子這邊。
猛地見幾個侄子侄女都來了,李青梅還嚇了一跳,生怕出了啥大事情。
幾乎能把家裏擔憂的人都在腦子裏過了一遍,越想越忐忑。
李英俊一看就知道大姑誤會了,“不是,大姑,您別瞎想,我們是來找表妹問問高考的事兒的,有點兒拿不定主意。”
李青梅這才呼了口長氣,“那啥,都吃了沒?我去擀點兒麵條子。”
李英芬和李英桃倆堂姐妹,一左一右的攔住自家大姑,“大姑,別忙活了,都吃過才來的,我們先坐會兒,等表妹回來了聊兩句就行了……”
李圖南扯著她姥姥的手吵著要出門接媽媽,李青梅沒招,總不能撇下一屋子人,主人家給溜了吧。
但小人兒又不聽,天大地大,都沒接她媽媽下班大,屁股蛋子上都鉚著勁兒,把人往外頭拽。
“她爹,再別忙活了,趕緊出來,抱南南去巷子口接她媽媽去。”
邱建設“哎”一聲,從後院往外走,跟一眾侄娃子們招呼了一聲,一把就把李圖南小朋友舉過了頭頂,“走,姥爺帶我南南接媽媽去嘍~”
以前去幾個兒子家,他總待不住,沒住幾天呢,就想著回邱莊去,如今自打去年冬天被邱玉玲摁到這兒了,是越住越自在。
尤其是李圖南,就跟小時候的邱玉玲一般,他把那個時候因為拮據而困住的愛,一股腦兒的都傾注給了小家夥。
見大姑父把小家夥扛到肩膀上,風風火火的就出去了,李英桃羨慕極了,“大姑和大姑父這幾年愈發的年輕了!”
她的爸媽都操勞的不像樣子了。
李青梅笑嗬嗬的應,“一天天的不幹活,光歇著,看著是比前兩年強點兒,不過也不好,渾身的骨頭跟生鏽了似的。
你大姑父一天天的就沒事兒找事兒,貓在後倒座房裏,一會兒折騰個這個,一會兒擺弄個那個的,每個消停的時候……”
以前也尊敬大姑一家,但如今幾人和大姑大姑父說起話來,愈發的捧著,話裏話外都誇表妹能幹,大姑和姑父如今跟著享福了……
說話間,邱玉玲已經回來了。
“咦?沒見你爹和南南嗎?他們去巷子口接你了。”
“見了,爹用自行車帶她去兜風了。”邱玉玲把包放下,先洗了個手,這才出來和大家夥兒一一打招呼。
李英俊最大,他率先開口,“表妹,廠裏頭的廣播,還有報紙上,都說恢複高考了,我們幾個實在是拿不定主意……”
他們都符合條件,但又舍不得這麽好的工作,也怕萬一考砸了雞飛蛋打。
邱玉玲如何能不知道呢!
她把花生連同簸箕一塊兒端到院子裏,“吃點兒,今年的新花生,試驗田那邊送來的……”
大家夥兒都沒甚心情,不過也都拈了一顆在手上。
且棗花安裝廠在多方關照又關注的情況下,迅速交工並進入了狀態。
六月初的時候,隨著李星耀地殼解構係列的最後一篇論文的發表,終於拿下了教授職稱,工作重心更多的傾向於學術,而不是原先的東奔西走。
這一點的改變,他們兩口子都覺得合適,畢竟圖南小朋友的成長階段,需要父母的陪伴。
他自覺把工作上的機動自由,讓給了邱玉玲。
後又因著邱玉玲的那層關係,每年也隨她去江城大學任教兩個月地質專業講座。
之所以說是因著他媳婦,倒不是說走後門什麽的,而是陪著她同行,又不好浪費時間,他的所學和科研成就,正好是這塊兒急需的人才。
江城大學求賢若渴,有這樣兒的便利,更是不容放過。
時間就這樣忙忙碌碌的到了國慶節。
李星耀接到了上麵的秘密調令,加入了第一批出題人,問為什麽沒有邱玉玲,沒有就是沒有唄。
其實這一屆比較倉促,原本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部門組織的相關專家、學者和優秀教師等來出題,邱玉玲也算半個教育工作者吧,但她的身份又過於特殊,失聯兩個月,耽誤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很遺憾,不能參與到如此重要又有意義的活動中去。
但李星耀不同,他正好趕在運動前大學畢業、就業,這些年前期奔走在一線,後麵又實踐理論兩手抓,如今能擔任首批出題人,按能力也算是當仁不讓者了。
廠裏的廣播站,已經連續每天播報相關消息了。
“各位工人朋友們,現在為大家帶來一條極其重要的消息!就在不久前,國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決定,這將改變無數人的命運,影響著我們國家的未來!
經國家有關部門研究決定,恢複中斷了多年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凡是符合招生條件的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均可自願報名,並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幾個學校和學科類別。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知識的大門再次向廣大有誌青年敞開,曾經被中斷的夢想之路又重新鋪就。這是國家對人才的渴望,對知識的尊重,也是我們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重要一步。
廣大的青年朋友們,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拿起你們的書本,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國家的建設,努力拚搏吧!讓我們共同迎接這個新的開始,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請大家相互轉告這一重要消息,讓更多的人知道恢複高考的喜訊。祝願每一位有誌青年都能在這次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廠裏的大喇叭每天下午飯前都廣播一遍。
這條消息震動了所有人的心神。
就連李家兄妹幾人也心裏頭七上八下的,拿不定主意。
吃罷了晚飯,幾人一商量,騎上車去了大姑家,打算聽聽邱玉玲的意見。
也是趕巧了,邱玉玲今天正好就打算住在柳樹巷子這邊。
猛地見幾個侄子侄女都來了,李青梅還嚇了一跳,生怕出了啥大事情。
幾乎能把家裏擔憂的人都在腦子裏過了一遍,越想越忐忑。
李英俊一看就知道大姑誤會了,“不是,大姑,您別瞎想,我們是來找表妹問問高考的事兒的,有點兒拿不定主意。”
李青梅這才呼了口長氣,“那啥,都吃了沒?我去擀點兒麵條子。”
李英芬和李英桃倆堂姐妹,一左一右的攔住自家大姑,“大姑,別忙活了,都吃過才來的,我們先坐會兒,等表妹回來了聊兩句就行了……”
李圖南扯著她姥姥的手吵著要出門接媽媽,李青梅沒招,總不能撇下一屋子人,主人家給溜了吧。
但小人兒又不聽,天大地大,都沒接她媽媽下班大,屁股蛋子上都鉚著勁兒,把人往外頭拽。
“她爹,再別忙活了,趕緊出來,抱南南去巷子口接她媽媽去。”
邱建設“哎”一聲,從後院往外走,跟一眾侄娃子們招呼了一聲,一把就把李圖南小朋友舉過了頭頂,“走,姥爺帶我南南接媽媽去嘍~”
以前去幾個兒子家,他總待不住,沒住幾天呢,就想著回邱莊去,如今自打去年冬天被邱玉玲摁到這兒了,是越住越自在。
尤其是李圖南,就跟小時候的邱玉玲一般,他把那個時候因為拮據而困住的愛,一股腦兒的都傾注給了小家夥。
見大姑父把小家夥扛到肩膀上,風風火火的就出去了,李英桃羨慕極了,“大姑和大姑父這幾年愈發的年輕了!”
她的爸媽都操勞的不像樣子了。
李青梅笑嗬嗬的應,“一天天的不幹活,光歇著,看著是比前兩年強點兒,不過也不好,渾身的骨頭跟生鏽了似的。
你大姑父一天天的就沒事兒找事兒,貓在後倒座房裏,一會兒折騰個這個,一會兒擺弄個那個的,每個消停的時候……”
以前也尊敬大姑一家,但如今幾人和大姑大姑父說起話來,愈發的捧著,話裏話外都誇表妹能幹,大姑和姑父如今跟著享福了……
說話間,邱玉玲已經回來了。
“咦?沒見你爹和南南嗎?他們去巷子口接你了。”
“見了,爹用自行車帶她去兜風了。”邱玉玲把包放下,先洗了個手,這才出來和大家夥兒一一打招呼。
李英俊最大,他率先開口,“表妹,廠裏頭的廣播,還有報紙上,都說恢複高考了,我們幾個實在是拿不定主意……”
他們都符合條件,但又舍不得這麽好的工作,也怕萬一考砸了雞飛蛋打。
邱玉玲如何能不知道呢!
她把花生連同簸箕一塊兒端到院子裏,“吃點兒,今年的新花生,試驗田那邊送來的……”
大家夥兒都沒甚心情,不過也都拈了一顆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