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孫權稱帝
穿越阿鬥,相父這把咱能贏 作者:喜歡刺果子的溫闌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權稱帝這件事其實並沒有太多值得談論的地方,因為前麵已經有曹丕和劉備兩位皇帝樹立起了榜樣,禮官們隻需依樣畫葫蘆地準備相關事宜即可。
按照常理來說,這樣重大的稱帝事件通常需要提前半年進行預熱,比如突然發現一些祥瑞之兆,然後有人上表給朝廷,接著群臣們會進諫吳王更上一層樓,而吳王則會假意推辭,表示自己深明大義、無意皇位。
經過群臣們的再三懇請後,吳王才勉強接受,如此一來,大家皆大歡喜。
然而,此次稱帝的消息來得太過突然,以至於群臣們根本來不及搞出所謂的祥瑞來預熱,甚至連“三讓三辭”的流程都未能走完,便匆忙開始籌備登基儀式了。
裝都不裝一下。
孫權就差把我想當皇帝這幾個字寫臉上了。
為了這場登基儀式能顯示出吳大帝的威嚴,孫權還特意下令將前線的將領調了回來參加觀禮,一覽新帝的龍顏。
對此陸遜已經不想吐槽什麽了。
自家主公那張臉已經見多少回了,難不成稱帝了就渾身冒光、金光護體了?
早知道就不該打這一波順風局了!
遙想這些年,自從那呂蒙白衣渡江之後,緊接著便是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隨後又是曹丕三番兩次伐吳失敗,直到如今這石亭大勝,據說東線元帥曹休都被氣得一病不起,更有甚者傳聞其如今已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而就連遠在洛陽的曹叡聽聞東線魏軍大敗的消息之後也是被氣到吐血不止。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局麵下,孫權卻飄飄然起來,自以為自己已然無敵於天下了。
陸遜生怕自家主公又要提兵十萬給曹魏助助興。
還好,這次沒提兵親征,結果給自己搞了個大新聞,然後還強迫所有將領回來……
陸遜覺得自己有必要上表提醒一下孫權,現在的情況並沒有那麽樂觀,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而且曹魏和蜀漢已經議和了,曹魏現在已經擺脫了兩線作戰的困境,可以全心全意地對付東吳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放鬆前線的警備,那不是等於白白送命嗎?
然而,陸遜的書信還沒有來得及發出去,就被朱桓給攔下來了。
朱桓從孫權接管江東以來,一直在孫權的麾下效力。經過這麽多年的相處,他對孫權的性格和脾氣非常了解。他知道,一旦孫權決定了一件事,再怎麽勸說都是徒勞無功的,反而可能會讓陸遜因為這封信而遭到孫權的不滿。
東吳好不容易出了個能夠統帥三軍的“明白人”將領,可不能因為這點事被孫權冷落了。
陸遜看著朱桓誠摯的雙眼也隻能無奈的歎息,然後收拾行囊帶著親衛返回武昌。
實在是不想吐槽自家這個主公了。
此時東吳的都城還是在建業,但是有小道消息,據說孫權這次要在武昌稱帝後,直接定都武昌……
世界毀滅吧。
陸遜很鬱悶,這件事同樣槽點滿滿,但就像朱桓說的那樣,孫權認定的事情,勸也沒什麽用,孫權就會砍個桌角,然後再來一句,再勸寡人者猶如此桌。
一張好好的四角桌子,這麽多年來在孫權的手裏楞是砍成了不規則的多邊形,孫權以後別配劍了,腰間別把斧子更符合他的氣質。
武昌距離前線可謂是相隔甚遠,陸遜在臨行之前特意去視察了一下東吳對曹魏的防線,無非是出於對東吳安危的重視和責任。不僅如此,陸遜還特別叮囑了一番前線的諸位將領,表示如果遇到任何問題或者困難,可以直接去找負責居中調度的朱桓將軍尋求幫助。同時也向他們保證,萬一魏兵來犯,隻要能夠堅守陣地直到自己歸來,所有前線的將士們都會得到應有的賞賜和表彰。
然而事實上,陸遜此番離開並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受到了孫權的點名要求必須返回。
麵對這樣的命令,陸遜實在無法推脫,隻能遵命行事。
但他心中始終放心不下前線的戰事,於是想出一個辦法,讓朱桓裝作生病的樣子留在前線附近,以便代替自己管理和處理前線吳軍的防務事務。
盡管如此,陸遜內心深處仍然充滿著憂慮和不安,畢竟戰爭形勢瞬息萬變,誰也無法預料會發生什麽樣的情況。
最終,陸遜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歸途,離開了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戰場……
關於孫權稱帝的事情,早已不是什麽秘密。這件事隨著往返於三國各地的商旅們口耳相傳,很快便傳揚開來,並最終傳到了葉倫那裏。
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不禁感到有些恍惚和意外。
按照原本的曆史軌跡,孫權應該在明年才會稱帝。
那將是北伐的第二年,公元 229年。而此時的孫權卻出人意料地提前了一年稱帝,這一變化讓葉倫意識到,自己的到來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曆史進程。
emmmm,好像也正常,要是穿越之前就是那樣,穿越之後還是那樣,那自己不是白來一趟了嗎?
當然,關於孫權稱帝這件事,實在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相反,它充滿了各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槽點。
曹丕稱帝後,尊崇曹操為魏武帝;劉備死後,也被尊稱為漢昭烈帝。而孫權呢?他竟然給自己的父親孫堅追封了一個“武烈皇帝”的稱號!這種行為簡直就像是完全不用動腦子一樣,認為別人的東西就是最好的。
而且,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如此行事。早年曹丕稱帝時,將年號定為“黃初”,劉備稱帝時則定年號為“章武”。後來,孫權接受曹丕冊封成為大魏吳王,也需要確定自己的年號。
於是乎,他毫不猶豫地從曹魏和蜀漢的年號中各選取了一個字,最終定下了“黃武”這個年號……
葉倫真是地鐵老人臉。
剩下的也沒什麽變化,追尊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孫登為太子……
這又是一個操蛋的事,已經無力吐槽了,由著孫權來吧,隻要他開心就好……
按照常理來說,這樣重大的稱帝事件通常需要提前半年進行預熱,比如突然發現一些祥瑞之兆,然後有人上表給朝廷,接著群臣們會進諫吳王更上一層樓,而吳王則會假意推辭,表示自己深明大義、無意皇位。
經過群臣們的再三懇請後,吳王才勉強接受,如此一來,大家皆大歡喜。
然而,此次稱帝的消息來得太過突然,以至於群臣們根本來不及搞出所謂的祥瑞來預熱,甚至連“三讓三辭”的流程都未能走完,便匆忙開始籌備登基儀式了。
裝都不裝一下。
孫權就差把我想當皇帝這幾個字寫臉上了。
為了這場登基儀式能顯示出吳大帝的威嚴,孫權還特意下令將前線的將領調了回來參加觀禮,一覽新帝的龍顏。
對此陸遜已經不想吐槽什麽了。
自家主公那張臉已經見多少回了,難不成稱帝了就渾身冒光、金光護體了?
早知道就不該打這一波順風局了!
遙想這些年,自從那呂蒙白衣渡江之後,緊接著便是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隨後又是曹丕三番兩次伐吳失敗,直到如今這石亭大勝,據說東線元帥曹休都被氣得一病不起,更有甚者傳聞其如今已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而就連遠在洛陽的曹叡聽聞東線魏軍大敗的消息之後也是被氣到吐血不止。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局麵下,孫權卻飄飄然起來,自以為自己已然無敵於天下了。
陸遜生怕自家主公又要提兵十萬給曹魏助助興。
還好,這次沒提兵親征,結果給自己搞了個大新聞,然後還強迫所有將領回來……
陸遜覺得自己有必要上表提醒一下孫權,現在的情況並沒有那麽樂觀,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而且曹魏和蜀漢已經議和了,曹魏現在已經擺脫了兩線作戰的困境,可以全心全意地對付東吳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放鬆前線的警備,那不是等於白白送命嗎?
然而,陸遜的書信還沒有來得及發出去,就被朱桓給攔下來了。
朱桓從孫權接管江東以來,一直在孫權的麾下效力。經過這麽多年的相處,他對孫權的性格和脾氣非常了解。他知道,一旦孫權決定了一件事,再怎麽勸說都是徒勞無功的,反而可能會讓陸遜因為這封信而遭到孫權的不滿。
東吳好不容易出了個能夠統帥三軍的“明白人”將領,可不能因為這點事被孫權冷落了。
陸遜看著朱桓誠摯的雙眼也隻能無奈的歎息,然後收拾行囊帶著親衛返回武昌。
實在是不想吐槽自家這個主公了。
此時東吳的都城還是在建業,但是有小道消息,據說孫權這次要在武昌稱帝後,直接定都武昌……
世界毀滅吧。
陸遜很鬱悶,這件事同樣槽點滿滿,但就像朱桓說的那樣,孫權認定的事情,勸也沒什麽用,孫權就會砍個桌角,然後再來一句,再勸寡人者猶如此桌。
一張好好的四角桌子,這麽多年來在孫權的手裏楞是砍成了不規則的多邊形,孫權以後別配劍了,腰間別把斧子更符合他的氣質。
武昌距離前線可謂是相隔甚遠,陸遜在臨行之前特意去視察了一下東吳對曹魏的防線,無非是出於對東吳安危的重視和責任。不僅如此,陸遜還特別叮囑了一番前線的諸位將領,表示如果遇到任何問題或者困難,可以直接去找負責居中調度的朱桓將軍尋求幫助。同時也向他們保證,萬一魏兵來犯,隻要能夠堅守陣地直到自己歸來,所有前線的將士們都會得到應有的賞賜和表彰。
然而事實上,陸遜此番離開並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受到了孫權的點名要求必須返回。
麵對這樣的命令,陸遜實在無法推脫,隻能遵命行事。
但他心中始終放心不下前線的戰事,於是想出一個辦法,讓朱桓裝作生病的樣子留在前線附近,以便代替自己管理和處理前線吳軍的防務事務。
盡管如此,陸遜內心深處仍然充滿著憂慮和不安,畢竟戰爭形勢瞬息萬變,誰也無法預料會發生什麽樣的情況。
最終,陸遜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歸途,離開了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戰場……
關於孫權稱帝的事情,早已不是什麽秘密。這件事隨著往返於三國各地的商旅們口耳相傳,很快便傳揚開來,並最終傳到了葉倫那裏。
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不禁感到有些恍惚和意外。
按照原本的曆史軌跡,孫權應該在明年才會稱帝。
那將是北伐的第二年,公元 229年。而此時的孫權卻出人意料地提前了一年稱帝,這一變化讓葉倫意識到,自己的到來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曆史進程。
emmmm,好像也正常,要是穿越之前就是那樣,穿越之後還是那樣,那自己不是白來一趟了嗎?
當然,關於孫權稱帝這件事,實在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相反,它充滿了各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槽點。
曹丕稱帝後,尊崇曹操為魏武帝;劉備死後,也被尊稱為漢昭烈帝。而孫權呢?他竟然給自己的父親孫堅追封了一個“武烈皇帝”的稱號!這種行為簡直就像是完全不用動腦子一樣,認為別人的東西就是最好的。
而且,這並不是孫權第一次如此行事。早年曹丕稱帝時,將年號定為“黃初”,劉備稱帝時則定年號為“章武”。後來,孫權接受曹丕冊封成為大魏吳王,也需要確定自己的年號。
於是乎,他毫不猶豫地從曹魏和蜀漢的年號中各選取了一個字,最終定下了“黃武”這個年號……
葉倫真是地鐵老人臉。
剩下的也沒什麽變化,追尊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孫登為太子……
這又是一個操蛋的事,已經無力吐槽了,由著孫權來吧,隻要他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