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戰列線交火的同時,kh15-1,同步軌道。


    帝國第72邊防艦隊,0954號護衛艦。


    蘭開斯特中士側過頭,看著戰艦前方的kh15-1。


    這是一顆外觀呈現為暗灰色的岩石行星。過於靠近恒星的軌道位置,使得它的地表完全不適合生命的存在。


    從行星殖民的角度講,這是一顆完全沒有任何價值的廢棄行星。


    可從星際戰爭的角度講,這種靠近恒星的“近日行星”卻是“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恒星自身的特性,恒星附近的空間往往會產生“探測黑洞”。


    在近日行星軌道上的戰艦可以利用恒星的熱輻射,隱藏自身的紅外信號。


    恒星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時產生的電磁幹擾,也會影響雷達波的探測。


    即使是使用引力雷達進行偵查,也會被恒星的重量幹擾,使得探測結果出現極大的偏差。


    因此,一旦有戰艦進入進入近日行星這樣的靠近恒星的位置,將從對方的探測終端上“隱身”,從而產生巨大的先手優勢。


    對於蘭開斯特這樣的護衛艦艦長來說,如何在近日行星的軌道爭奪戰中取勝,是他們始終都要去學習的問題。


    此時此刻,第72邊防艦隊下屬第1屏衛大隊的上千艘護衛艦正在kh15-1的同步軌道上“蟄伏”著。


    這上千艘護衛艦都處在天體投影的背麵。


    有行星作為掩護,即使他們的位置暴露,敵人的光矛也無法發揮作用。


    對於護衛艦這樣的以靈敏性見長的艦種來說,一旦缺少瞬時武器的威脅,他們就是“軌道上最靈活的狗”。


    當敵人的炮彈或者導彈利用軌道繞過天體、慢悠悠的趕過來時,護衛艦們早就一腳地板油跑的無影無蹤了。


    速度快,你就沒法保持曲線軌道,攻擊到天體背麵的我。


    速度慢,你就沒法追上我的背影,我可以在耗盡你的變軌能量後,從容的返回到原有軌道上。


    這就是護衛艦的“敵我相對論”。


    如果你不想理會這些煩人的蒼蠅,任由他們“飛來飛去”。


    那麽恭喜你,這些煩人的小蒼蠅會在你與敵人的戰列艦激戰正酣時,出其不意的從陰影裏殺出,在你頭頂上拉泡“大”的。


    護衛艦雖然身板小巧,可她們身上的太空魚雷可不是跟你鬧著玩的。


    這種太空戰使用的魚雷從外觀上看,就像是一根又黑又長又粗壯的棍子。除了推進用的燃料與彈體尾部的推進器以外,這根棍子的內部全是核武器的裝藥。


    在發射之前,護衛艦會向著恒星加速,進入到目標的相對軌道。在“引力彈弓”效應下,從護衛艦中發射的魚雷將利用恒星的重力,“事半功倍”的向目標衝去。


    一旦被這些黑又長的大口徑武器命中,哪怕是最堅硬的戰列艦,也是一發護盾癱瘓、兩發裝甲破損,三發全艦殉爆……


    因此,即便這些小蒼蠅再難以拍死,也必須要把他們拍死。


    這便是絕大多數驅逐艦的職責。


    “報告艦長,後方偵查艦來報,敵方驅逐艦正在亞光速躍遷,準備切入我方的同向軌道。”


    蘭開斯特的通訊官忽然匯報道。


    恒星的“探測黑洞”是一把雙麵刃。在規避敵方偵查的同時,己方戰艦也無法觀測到外麵的情況,因此必須有偵察艦留在外圍偵查,實時匯報敵方的動向。


    由於恒星的電磁幹擾,每隔數分鍾,通訊終端才能收到外界的消息。


    這意味著他們此時收到的訊息已經是數分鍾前的了,根據敵方驅逐艦的軌道行進速率來看,雙方很快就會在軌道上遭遇。


    果不其然,數秒後,蘭開斯特耳邊的通訊器裏就傳來了大隊長的聲音:


    “所有戰艦,立即調轉至目標方向。”


    艦載計算機上很快給出了一個三維坐標。


    “執行命令!”


    蘭開斯特立刻指揮起了舵手。


    作為一種小型恒星際戰艦,蘭開斯特所指揮的“尖兵”級護衛艦的尺寸極其“迷你”。其軸長隻有500米不到。


    光是能量核心和推進係統,就已經占據了二分之一的艦內空間。


    至於剩下的二分之一空間,更是被武器係統完全占據。


    全艦包括蘭開斯特這個艦長在內,一共隻有11個人。


    這11個人住在各種管道的縫隙裏,連一張像樣的床鋪都沒有。哪怕是蘭開斯特這個艦長,也隻能住在廁所裏——雖然這裏味道是衝了點,但這可是艦上唯一的“私人空間”。


    此時,這11人基本都聚集在艦橋裏。為了利用艦上寸土寸金的空間,所有人員的戰位就被集中在了艦橋裏。


    護衛艦自然不需要考慮被“一鍋端”的問題。


    以護衛艦的小身板,隻要有一顆炮彈擊穿了她脆弱的裝甲,幾乎百分百都會在後續的飛行軌跡上命中能源核心這樣的重要設施。引發全艦殉爆。


    因此,護衛艦的人員布置總是追求“集中”,而不是像大型戰艦一樣盡可能的追求“分散”與“備份”。


    舵手執行了命令。


    通過艦身四周的反應控製係統噴口,護衛艦很快改變了艦首的朝向,對準了艦載計算機給出的三維坐標。


    很快,一名炮手便匯報道:“發現目標!”


    敵方戰艦的光學影像很快同步到蘭開斯特的艦長終端上。


    敵方一共派出了三百餘艘驅逐艦。


    經過光學傳感器的放大,蘭開斯特很快確認了敵方驅逐艦的型號。


    那是賽裏亞共和國的“獵手”驅逐艦,專為獵殺護衛艦而設計。


    她那橢圓形的艦身上裝滿了密密麻麻的15㎜金屬風暴發射器——對於護衛艦這樣的輕裝甲目標來說,這是專門針對他們的大殺器。


    這種武器的射速達到了恐怖的每分鍾96萬發子彈,平均下來,每一秒鍾都能發射一萬六千發炮彈。


    沒有任何護衛艦的裝甲能夠防禦這種武器的攻擊。


    麵對裝備了這種武器的驅逐艦,護衛艦的最優選擇就是趕緊利用機動性逃跑。


    可一旦他們逃跑,就意味著近日行星將落入敵方的控製中。這對主力艦隊的戰鬥將是非常不利的局麵。


    己方的驅逐艦編隊應該已經在路上了。


    眼下,他們必須死死的守在這裏。


    “全艦,準備戰鬥!”


    蘭開斯特在通訊器裏吼道。


    很快,雙方正式開始了交火。


    由於雙方都是同向軌道,這使得雙方戰艦的戰鬥就像是兩名騎兵在並駕齊驅的同時拔刀拚殺。


    三百多艘“獵手”驅逐艦一頭衝進了上千艘“尖兵”護衛艦的陣型中,雖然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可他們的氣勢卻如同撲進了羊群的猛虎。


    “獵手”艦身上的15毫米金屬風暴發射器瞬間啟動。


    在恐怖的射速加持下,曳光彈的軌跡在真空中連成了一條直線,猶如激光一般撕裂了無數護衛艦的艦身。


    隨著上萬道“激光束”的閃耀,一時間,同步軌道上到處都是護衛艦殉爆時一閃而逝的火光。


    接戰不過短短的十五秒,上千艘護衛艦就已經損失了三百餘艘。屏衛艦之間的戰鬥就殘酷程度來說,甚至要遠超主力艦之間的“排隊槍斃”。


    由於建造周期極短,因此新伊甸各國海軍都將護衛艦和驅逐艦這樣的屏衛艦當做種純粹的消耗品來使用。


    沒有哪個指揮官會在意屏衛艦的損失。就像沒有哪個將軍會在乎步兵的傷亡。


    撐過最初的十五秒以後,“尖兵”護衛艦開始用安裝在艦首上的激光炮進行反擊。


    每一艘“尖兵”都安裝了十二門多功能激光炮。


    在人眼所看不到的光譜畫麵裏,密密麻麻的激光束已經將“獵手”驅逐艦完全“吞噬”了。


    每一艘“獵手”驅逐艦都受到了360°無死角的激光打擊。短短數秒不到,“獵手”的護盾能量就被“尖兵”們的激光束榨幹了。


    全方位無死角的激光束瞬間照滿了“獵手”的全身。她的每一寸“肌膚”上,都開始閃爍起刺眼的火星——那是激光束正在燒蝕她的表麵裝甲!


    由於金屬風暴武器的特性,在短時間內發射出大量子彈後,等待他們的將是長達半分鍾的裝填周期。


    為了彌補這一缺點,“獵手”們從舊宇宙未被銷毀的史料中汲取了靈感,發明了太空戰中的“三段擊”戰術。


    最先入場的三百艘“獵手”在裝填的過程中,極速改變了艦首的朝向。


    當護盾能量被榨幹的數秒後,他們啟動了亞光速引擎,向著遠方躍遷而去。


    與此同時,另一隻由150艘“獵手”驅逐艦組成的編隊采用同樣的方式,從後方入場而來,再一次衝進了“尖兵”們的隊列裏。


    又是如地獄一般恐怖且漫長的15秒,從第一輪攻擊中幸存的700餘艘“尖兵”經過這一輪打擊後,僅僅剩下了400艘不到,即便是他們集火攻擊,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對“獵手”造成威脅。


    第二波“獵手”編隊索性也不再撤出,而是在漫天漂浮的“尖兵”殘骸裏開始了裝填。與此同時,第一波“獵手”也完成了裝填,從遠程躍遷了回來。


    兩波獵手合二為一,開始了對殘存“尖兵”的總獵殺。


    在15毫米金屬風暴發射器的無聲咆哮裏,蘭開斯特所指揮的“尖兵”護衛艦很快被掃成了兩半。


    整個戰艦都被沿著軸線上下切開。


    寂靜且寒冷的宇宙虛空裏,飄散的血液、破碎的戰艦殘骸、人體的內髒與斷肢混雜在一起,占據了蘭開斯特越來越黑暗的視野。


    他的整個下半身都被金屬風暴發射的炮彈掃碎了,二十五年的人生旅途即將走到終點。


    在意識即將消散的最後一刻,他看到一顆巨大的“泡泡”在宇宙中展開,將所有“獵手”吞噬其中。


    他似乎明白了什麽。


    但這時,名為死神的雙手已經輕輕合上了他的雙眼。


    0954號護衛艦戰沉的下一秒,第72邊防艦隊下屬第3驅逐艦大隊的300餘驅逐艦通過亞光速躍遷的方式切入了同步軌道。


    這是帝國專為反製驅逐艦而研發的“獵頭者”驅逐艦。


    正如“獵手”專為獵殺護衛艦而生一樣。


    “獵頭者”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對抗“獵手”這樣的職能特化型驅逐艦。


    她全身披掛著厚實的裝甲,可以免疫金屬風暴的攻擊。因為不需要去應對護衛艦,所以舍棄了一定的機動性,換取了更加強大的火力。


    “獵頭者”的艦身上安裝著8門125毫米磁軌炮。


    這種磁軌炮又被稱作“獵手開罐器”。可以輕鬆擊穿“獵手”的裝甲。


    由於“獵手”的職能是反擊護衛艦,必須要擁有與護衛艦相當的機動性。所以她的裝甲防護被削減了大半,隻需要能防住護衛艦的火力即可。


    考慮到護衛艦狹小的內部空間在裝載了了太空魚雷後,幾乎沒有能夠其他武器的空間,所以各國海軍的護衛艦基本上是以不需要備彈的激光炮為主。


    這導致“獵手”在設計之初,著重加強了熱能防護,而忽視了對實彈武器的防護。


    麵對“獵頭者”的125毫米磁軌炮,她完全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隨著“獵頭者”指揮官的一聲令下,同步軌道上瞬間綻放了一朵朵“煙花”。隻不過這一次,殉爆的對象變成了“獵手”驅逐艦。


    在之前的“尖兵”護衛艦中,偷偷混進了數十艘攔截改進型。


    這些改進型號的“尖兵”舍棄了全部的武器係統,安裝了一門縮水版的亞光速攔截泡。


    與重型攔截艦上的正版攔截泡相比,這種縮水型號的有效射程隻有五分之一不到,覆蓋範圍更是隻有十分之一不到。但結合她的使用環境來看,這卻是一件相當完美的武器。


    被擊毀的“獵手”驅逐艦艦長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一艘小小的護衛艦裏,竟然能裝下亞光速攔截泡。


    “獵人”在一刻成了“獵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星戰:戰鬥在新伊甸星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快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快門並收藏星戰:戰鬥在新伊甸星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