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正月,料峭的寒意逐漸褪去,溝裏小河的水流開始恢複,沉寂了一個冬天的麥苗也開始伸展腰肢,沉睡的黃土大地終於蘇醒。


    立春後,白天的日子變得長了起來,日頭也開始轉暖。


    雖然春日裏的風頭高(風大),風裏時常卷著黃土,吹的人滿頭、滿臉都是土,整個人時常土茫茫的。


    但是雨水少的春裏天,卻是非常適合打蓋房用的基子,就是土坯子,好比後世的磚塊。盡管有時還會有倒春寒,但再冷也不會輕易上凍,所以打好的基子也不怕凍壞。


    “房一間、瓦一千,磚頭僅需三百三,不用銀錢買大梁,隻要十個木杆杆”。


    基子可是這時候普通百姓家土木結構房子的重要原材料,簷牆、山牆、背子牆、隔牆,火炕都需要用到基子。


    哪怕是住窯洞盤炕、壘鍋頭子,院子搭建柴棚子、羊圈、豬圈、狗窩,都是要用到胡基。甚至是下葬,棺材裏躺著的人也是腳蹬基子,頭枕基子,身體兩側也夾放基子,好把人夾牢固定好在入土。


    因為還沒開始春耕,家家壯勞力都還算清閑,得知老紀家要打基子,一些年輕的漢子就都過來場裏幫忙。


    所以老紀家的場裏除了紀滿川、紀滿囤三兄弟外,拴柱、劉綠、聾奶的兒子等人也都在拉土、卸土、鏟土.......


    打基子用到的工具不多,一方捶背石、一把平底錘、一把?頭鍁、一籠草木灰,然後就是一架長一尺一、寬九寸、高一寸半的棗木木框做成的胡基模子。


    場裏的莊稼漢兩兩一組,一人提硾子,一人供模子,手腳麻利,配合默契。


    供模子的“一刮雜、二放模、三撒灰、四供土”;提錘子的“一踩、二攃、三捶、四端、五摞”。


    很快,那些黃土就在這些莊稼漢錘子的四夯五杵之下變成了土餅子,他們將那些打好的基子輕搬輕摞成垛子,就等著幹透就可以蓋房用了。


    紀永靈看過年前秋季裏紀滿川和紀滿慶打好的基子,這些黃土基子打之前都是疏鬆的黃土,幹透之後卻如同鐵托子一般,倒是挺瓷實結實。


    她用力捏了捏幹透的基子,想著隻要不長時間浸泡在水裏,倒是不必擔心這些基子蓋的房子會塌爛。


    紀永靈有時候不得不感歎,華族的基建狂魔基因真是遠古流傳,這種後世已經失傳的手藝,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的智慧讓人不得不折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土高原上的先祖在長期的勞動耕作過程中,發現了黃土具有較好的直立性,不易崩塌,所以挖窯居住。


    同時他們還發現了黃土質地細密,具有較好的膠結力,所以就地取材、物盡其用,打牆基子、炕基子,蓋房盤炕,壘院牆、壘城牆,安家建城,用黃土建造起了一座座古樸的院落。


    她想起來,後世曾經在甘肅某地看到一個寸草不生的土包。導遊說,這個土包其實是幾百年前的一個堡子,對抗外族侵略用的。


    想想多少建築在曆史的煙雲中都變成一堆黃土,而西北這些不起眼、土掉渣的黃土堆卻能屹立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倒,真像極了華族的脊梁,樸實而硬挺。


    打基子是個出大力的活兒,楊氏不能讓村裏來幫忙的人餓著肚子,所以就在場裏支起了簡陋的鍋灶,燒水熱饃饃、下麵條。


    一時間,場裏熱鬧極了。


    幹活男人的號子聲,老漢指點後生的喊罵聲,燒火做飯女人的叫嚷聲,小孩子跑來鬧去的玩耍聲......配上柴火的青煙、鍋裏翻滾的開水和冒上來的白氣,仿佛一幅生動的鄉村生活畫卷,讓紀永靈覺得這才是濃濃的煙火氣息。


    .......


    一年之計在於春,很快就要春耕,牛家莊也迎來了春耕的繁忙。田間地頭隨處可以見拉著架子車、扛著钁頭、鐵鍁的莊稼漢忙碌的穿梭於阡陌。


    “種地不上肥,等於瞎胡混。”


    鑒於去年堆肥的推廣,大家夥也都將家裏攢了一冬的人畜糞便混著樹葉等物料,堆好肥,再用架子車或者籠,螞蟻搬家似的一趟一趟拉到自己家地裏,一行行卸開,然後一鍁鍁均勻的撒在田間叴叴旯旯,隻等墒情情合適,便可以開始耕種了。


    紀老爺子帶著紀滿川兩兄弟,趕著騾子,吆喝著,把塬上的地一畝畝犁完,又磨平整,邊邊角角都用钁頭挖的翻鬆和整平。


    村裏人去年賣草藥、賣葫蘆、賣大蒜,多少攢了幾個錢。所以今年春耕,大家夥不再“以人代騾馬”,有幾家添置了騾子或者毛驢,沒錢添置牲口的,也幾家合夥去租了騾子、毛驢或者黃牛回來耕作。


    紀永靈的幾塊試驗田也同樣被耕的平平整整。當然,這是在紀永靈的要求下,一家人付出努力改造而來的。


    如今的坡地雖然也是在半山坡,但與後世那種層層疊疊的梯田不同,這些地被叫坡耕地,也叫“三跑田”,就是跑水、跑土、跑肥的地,都是自家在溝裏、山裏的半坡上開荒開出的。


    因為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習慣問題,這種坡地都是外低內高,很容易被雨水衝刷造成水土流失。


    也有些地方的坡地,直接就是順坡耕作,圖的是憑借大麵積的廣耕薄收,來追求糧食總產量的提高。


    這種粗放的耕作辦法和土地利用觀念,讓使本來就很貧弱的黃土地耕種環境變得更加惡化,加劇了水土流失。


    用後世的眼光來看,長此以往肯定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加劇黃土的貧瘠。但是受限於時代因素,如今的百姓對這樣的耕作方式推崇至極。


    先前紀永靈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當時地裏都有莊稼,也無從下手改進。而且憑借她單薄的個人力量,想做出改變,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但,如今不一樣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坡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坡散人並收藏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