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再見李鐵柱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 作者:半坡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生文瞪著眼睛看向紀永靈,說:“紀永靈,你又戲耍我呢!”
“沒有,沒有,絕對沒有!最近有些忙,腦瓜子有些亂,記劈叉咧!你要相信我,除了那一個角角,其他的溝溝壑壑確實是需要成千上百年的雨水衝刷才能形成。我不哄你!”紀永靈訕訕地摸摸鼻子,笑笑化解尷尬,解釋道。
“哼!”林生文朝紀永靈翻個白眼。
紀永靈趕緊轉移話題:“永周,鍋娃,為了歡迎即將給你們教書的林先生,你們幾個就給先生吼首曲兒吧。就吼那個《莫聽穿林打葉聲》。”
“好,麽麻達!聽好咧——”幾個娃娃應聲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
很快,溝裏回蕩起幾個娃娃你一聲他一聲,高一聲,低一聲的吼唱聲。
吼到肆意處,紀永寧和勺娃還撿起了一根棍子當劍,兩人在路上舞起了劍,雖然都是亂打亂戳,但腳上的蠻勁不輕,落地時,揚起了一陣黃土。
林生文倒沒細想幾個村裏娃怎麽會知道這句詩,而且還給配了曲唱出來。他看著前麵,明明是蒼涼的黃土溝裏,卻莫名地與這首《定風波》的意境格外相稱。
此時他也受這詩詞裏那種看盡人生滄桑後的釋然和灑脫所感染。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他抬頭看向遠方,遠處光禿禿沒有草的溝梁脊身,像是塬上裂開的口子,沉悶而寧靜。他的目光掃過前頭幾個提著嗓子吼唱的娃娃以及提著籠眯眼微笑的紀永靈。
紀永靈就站在那裏,如同山坳裏的酸棗樹一般,頑強紮根在溝畔上。她在笑,她的眼裏滿是溫暖的光,像極了冬日的暖陽。
林生文的心頭突然為之觸動,他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衝擊。這裏的人確實很貧苦,日子如同黃土地般貧瘠,但是他們身上卻有種獨屬於黃土的厚重和堅毅,就像那山坳裏向陽生長的酸棗,隻要有一抔黃土,他們就能紮根。
送走林生文這尊大佛,紀永靈剛到家,還沒挑揀幾下酸棗,家裏就來了一位讓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客人——李鐵柱。
紀永靈已經完全忘記,自己和她爹曾經在幾個月前救過李鐵柱一行人。就算是記得,也不會想到,還能再次遇上。
不過也不能說是遇上,因為李鐵柱是特意問路找上門的。
“紀老弟,你不記得我咧?我是李鐵柱啊,你曾救過我和我兄弟的命啊!”李鐵柱下馬,一把拉住紀滿川的手,激動道。
紀滿川還在思索眼前這個糙漢子是誰。就見李鐵柱一眼認出了紀永靈,他那黑紅的臉頰全是笑意,道:“哎呀,這不是大侄女嘛!看起來又長高咧,出脫的攢勁滴很(利索)!”
“鐵柱叔,你們從京裏回來咧?”紀永靈聽到李鐵柱的名字,立刻想起了先前的事。
不過,紀滿川是真沒認出來李鐵柱,他想了半天,才猛地反應過來:“哦哦哦,騾車,土匪!哎呀,老哥,你咋成這樣子咧!”
難怪紀滿川沒認出李鐵柱,實在是李鐵柱的模樣,不比要飯的叫花子好上多少。
那粘在一起的頭發,蓬亂的像個鳥窩,黑紅的臉蛋上都皴起了幾層死皮,不知多久沒修剪過的胡子似乎都能看到虱子在爬。而且他的穿著更是又髒又舊,衣襟和膝蓋處已經磨得泛著明光,腳下的鞋子鞋麵也已撕掉了,兩個大拇腳趾頭從鞋裏鑽了出來。
紀滿川忙把李鐵柱拉進院裏,和家裏人介紹。
紀老爺子和楊氏一聽是贈給他家騾車的好心人,立刻張羅著擀麵做飯。
李鐵柱是個粗人,也不會那些客套的話,憨憨一笑,隻道一聲謝,就自來熟地坐在院裏和紀滿川聊了起來。
原來李鐵柱一行人風餐露宿,長途跋涉,曆經幾番波折,好不容易才把東西送到京裏。
去時,黃河泛濫,突發大水,淹了中原九個縣,大批饑民流離失所,他們混在其中,一路走到京裏,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在京裏他們又逗留了不少時日,為的是等武都將軍家的二公子想辦法籌集一些軍餉。
西北雖是苦寒之地,但是西北邊防關係著中原後方的穩定和安全,他們不僅要應對北方韃子和西邊蠻子時不時地侵擾,還要墾田自籌糧餉。
但是前兩年武都周邊多地旱災不斷,直接導致地裏的莊稼絕收,雖然有陝西四鎮的糧餉供應,但是這四鎮也沒多少家底,糧草本不富裕,加上時不時也會有旱災、冰雹、霜凍、澇災,可謂年年都是望天吃飯。
即使四鎮有多餘糧食運去武都,路途遙遠,中間消耗極大,而且這一路雖是有大車、馱驢、駱駝運送,但一路上不停翻溝越川,運輸極為困難。
沒有足夠的糧草,邊防將士們就難以抵禦外敵,更無法保障邊疆的安寧。此番他們不辭辛勞,曆盡艱險,前去京城,為的就是將軍家的二公子能順利籌集到糧餉,以解燃眉之急。
雖然事情不那麽順利,但多少也籌集到一些。
眼瞅著又要入冬,也不知今年韃子有沒有南下打穀草。一路上,他們心裏幹著急,不敢過多歇息,緊趕慢趕希望早些趕回去,好在甘州、肅州買些糧食給兄弟們過冬。
家裏人聽得皆是一陣唏噓,心情沉重不已。
百姓的日子難,兵將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啊。可是有啥辦法,人活著總要吃飯,吃飽飯才能有力氣種地、打仗。
即使沒念過書的老百姓都知道,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這要是西北邊防不穩,外敵、土匪、官匪……老百姓哪裏還有活路。可是那麽多張吃飯的嘴,官老爺都管不了的事,老百姓能怎麽辦?
“沒有,沒有,絕對沒有!最近有些忙,腦瓜子有些亂,記劈叉咧!你要相信我,除了那一個角角,其他的溝溝壑壑確實是需要成千上百年的雨水衝刷才能形成。我不哄你!”紀永靈訕訕地摸摸鼻子,笑笑化解尷尬,解釋道。
“哼!”林生文朝紀永靈翻個白眼。
紀永靈趕緊轉移話題:“永周,鍋娃,為了歡迎即將給你們教書的林先生,你們幾個就給先生吼首曲兒吧。就吼那個《莫聽穿林打葉聲》。”
“好,麽麻達!聽好咧——”幾個娃娃應聲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
很快,溝裏回蕩起幾個娃娃你一聲他一聲,高一聲,低一聲的吼唱聲。
吼到肆意處,紀永寧和勺娃還撿起了一根棍子當劍,兩人在路上舞起了劍,雖然都是亂打亂戳,但腳上的蠻勁不輕,落地時,揚起了一陣黃土。
林生文倒沒細想幾個村裏娃怎麽會知道這句詩,而且還給配了曲唱出來。他看著前麵,明明是蒼涼的黃土溝裏,卻莫名地與這首《定風波》的意境格外相稱。
此時他也受這詩詞裏那種看盡人生滄桑後的釋然和灑脫所感染。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他抬頭看向遠方,遠處光禿禿沒有草的溝梁脊身,像是塬上裂開的口子,沉悶而寧靜。他的目光掃過前頭幾個提著嗓子吼唱的娃娃以及提著籠眯眼微笑的紀永靈。
紀永靈就站在那裏,如同山坳裏的酸棗樹一般,頑強紮根在溝畔上。她在笑,她的眼裏滿是溫暖的光,像極了冬日的暖陽。
林生文的心頭突然為之觸動,他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衝擊。這裏的人確實很貧苦,日子如同黃土地般貧瘠,但是他們身上卻有種獨屬於黃土的厚重和堅毅,就像那山坳裏向陽生長的酸棗,隻要有一抔黃土,他們就能紮根。
送走林生文這尊大佛,紀永靈剛到家,還沒挑揀幾下酸棗,家裏就來了一位讓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客人——李鐵柱。
紀永靈已經完全忘記,自己和她爹曾經在幾個月前救過李鐵柱一行人。就算是記得,也不會想到,還能再次遇上。
不過也不能說是遇上,因為李鐵柱是特意問路找上門的。
“紀老弟,你不記得我咧?我是李鐵柱啊,你曾救過我和我兄弟的命啊!”李鐵柱下馬,一把拉住紀滿川的手,激動道。
紀滿川還在思索眼前這個糙漢子是誰。就見李鐵柱一眼認出了紀永靈,他那黑紅的臉頰全是笑意,道:“哎呀,這不是大侄女嘛!看起來又長高咧,出脫的攢勁滴很(利索)!”
“鐵柱叔,你們從京裏回來咧?”紀永靈聽到李鐵柱的名字,立刻想起了先前的事。
不過,紀滿川是真沒認出來李鐵柱,他想了半天,才猛地反應過來:“哦哦哦,騾車,土匪!哎呀,老哥,你咋成這樣子咧!”
難怪紀滿川沒認出李鐵柱,實在是李鐵柱的模樣,不比要飯的叫花子好上多少。
那粘在一起的頭發,蓬亂的像個鳥窩,黑紅的臉蛋上都皴起了幾層死皮,不知多久沒修剪過的胡子似乎都能看到虱子在爬。而且他的穿著更是又髒又舊,衣襟和膝蓋處已經磨得泛著明光,腳下的鞋子鞋麵也已撕掉了,兩個大拇腳趾頭從鞋裏鑽了出來。
紀滿川忙把李鐵柱拉進院裏,和家裏人介紹。
紀老爺子和楊氏一聽是贈給他家騾車的好心人,立刻張羅著擀麵做飯。
李鐵柱是個粗人,也不會那些客套的話,憨憨一笑,隻道一聲謝,就自來熟地坐在院裏和紀滿川聊了起來。
原來李鐵柱一行人風餐露宿,長途跋涉,曆經幾番波折,好不容易才把東西送到京裏。
去時,黃河泛濫,突發大水,淹了中原九個縣,大批饑民流離失所,他們混在其中,一路走到京裏,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在京裏他們又逗留了不少時日,為的是等武都將軍家的二公子想辦法籌集一些軍餉。
西北雖是苦寒之地,但是西北邊防關係著中原後方的穩定和安全,他們不僅要應對北方韃子和西邊蠻子時不時地侵擾,還要墾田自籌糧餉。
但是前兩年武都周邊多地旱災不斷,直接導致地裏的莊稼絕收,雖然有陝西四鎮的糧餉供應,但是這四鎮也沒多少家底,糧草本不富裕,加上時不時也會有旱災、冰雹、霜凍、澇災,可謂年年都是望天吃飯。
即使四鎮有多餘糧食運去武都,路途遙遠,中間消耗極大,而且這一路雖是有大車、馱驢、駱駝運送,但一路上不停翻溝越川,運輸極為困難。
沒有足夠的糧草,邊防將士們就難以抵禦外敵,更無法保障邊疆的安寧。此番他們不辭辛勞,曆盡艱險,前去京城,為的就是將軍家的二公子能順利籌集到糧餉,以解燃眉之急。
雖然事情不那麽順利,但多少也籌集到一些。
眼瞅著又要入冬,也不知今年韃子有沒有南下打穀草。一路上,他們心裏幹著急,不敢過多歇息,緊趕慢趕希望早些趕回去,好在甘州、肅州買些糧食給兄弟們過冬。
家裏人聽得皆是一陣唏噓,心情沉重不已。
百姓的日子難,兵將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啊。可是有啥辦法,人活著總要吃飯,吃飽飯才能有力氣種地、打仗。
即使沒念過書的老百姓都知道,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這要是西北邊防不穩,外敵、土匪、官匪……老百姓哪裏還有活路。可是那麽多張吃飯的嘴,官老爺都管不了的事,老百姓能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