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秋收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 作者:半坡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紀滿倉是個辦事周全的,每年紀水草回來娘家幫忙,其實都主要幫他家,所以他每次都會留些銀錢讓紀老爺子拿給紀水草。
即便是親大姐,他也不想讓自己大姐白出力。
今年他照舊留了幾百文給紀老爺子,讓給他轉交給紀水草。
因為今年家裏添了鍋娃和勺娃兩人,紀水草母子來了後,楊氏就安排他們就住在了紀滿倉家。
秋雨過後,天氣轉涼。
秋日的清晨,村莊總會漫上了一層薄霧,顯得一切格外寧靜祥和。
這日,天剛亮,日頭還未升起,老紀家灶房的窯洞裏就開始不斷往外冒出縷縷青煙。楊氏和賈蓉花、胡喜容在鍋頭上忙著燒水、熱饃饃,準備大家帶去地裏的幹糧。
因為玉米地離家裏不是很近,大家不願意來回折騰浪費時間和體力,所以打算帶著吃食在地裏對付一口,然後全天候奔忙在地裏。
家裏除了賈蓉花留下照看紀永安,順便照料雞和豬,其他人都是背上饃饃和裝水的葫蘆踏著霧氣出發了。
朦朧的鄉間小道上,許多村裏人和老紀家一樣,大人拉著架子車或者擔著籠走在前頭,娃娃們跟在後麵,紛紛散落於各個田間地頭。
牛家莊的秋收其實並不是從掰玉米開始,有不少人家種了豌豆,前陣子就已經開始收割,不過老紀家沒種。
廣袤的黃土地裏,連片的玉米地裏秸稈還青著豎立,但枝葉和玉米棒子已經開始幹枯變黃,耷拉了下來。
秋風掃過,地裏青黃相間,猶如一幅畫。
紀滿川幾個大人把架子車放在地頭的小路上,吩咐好娃娃該做的事,就一頭紮進玉米地裏開始掰玉米。
如今的玉米和後世的改良品種玉米相比,杆子更高更細,有點營養不良的樣子,所以遇到大風暴雨容易倒伏,還好今年沒有大風大雨。
雖然每棵玉米稈上都長著兩個玉米棒子,但玉米棒子比較修長,不像後世那樣又大又壯。
以往收玉米,都是女人在前頭掰棒子,男人們在後麵拔玉米稈。因為玉米稈的根也可以當柴火燒,節約的莊戶人家不舍得浪費,所以都要連根拔起拉回去填炕燒火。
要是誰家像財主家那樣,把玉米稈齊根割下,會被罵敗家,不會過日子。
其實主要是財主家地多,為了加快收割速度,才將玉米稈子割下來的。
但是黃土地土壤板結瓷實,拔玉米稈很耗費體力,所以這些活一般都是男人來幹。
今年不同於以往,因為最近下過雨,地比較濕,玉米稈子更好拔,所以這次由女人們來拔玉米稈,男人們在前頭掰玉米棒子。娃娃們則負責把男人們摘下來的玉米棒子撿起裝到籠裏,等裝滿一籠,大人們再提得倒在架子車上,最後拉回家。
玉米稈子則不著急處理,先豎起來,圍成一堆堆在地裏,曬上一陣子。等到地裏的莊稼都收得差不多,天要冷了,才拉回去堆在場裏當柴燒,省得如今拉回去沒地方曬。
其實無論拔玉米稈還是掰玉米棒子都是個苦差事。
玉米熟了,枯脆的秸稈也最紮人,劃在手上臉上,又癢又疼。好在如今因為肥料不足,地裏的玉米種得稀,有的地方稀到“玉米地裏可以臥牛”。
要是像後世玉米種得那麽稠密,那掰一天玉米棒子下來,沒有任何防護的手和臉,估計劃的都是口子。
當然娃娃們撿玉米棒子也是不輕鬆,來來回回跑動,一畝地下來也是累得頭昏眼花。
連最小的紀永茹也要跟在幾個哥哥後頭,用胖胖的手指頭去撿掉在地上的玉米粒。
雖然掉在地上的玉米粒並不多,但老百姓注重顆粒歸倉,這些莊稼一顆一粒都是用汗水換來的,所以哪怕是一粒玉米,都不能浪費。
拾麥穗、拾玉米、拾豆子……拾莊稼是紀永茹這些孩子,從小到大的必做功課。不用教,不用說,普通刻在基因裏,生下來就會。
玉米地裏還有楊氏種的番瓜(南瓜),藤蔓已經開始幹枯,上頭掛著不少圓圓的番瓜,這些番瓜大人們都留著,讓娃娃們撿玉米棒子的時候順手摘回去。
每年家裏都會摘很多番瓜,囤在地窖裏,過冬拿出來蒸著吃,很甜很麵,能頂飽飯。
秋收的忙碌雖然沒有割麥那火急火燎,但是也是忙得腳不沾地。這段時日裏,家家都隻有傍晚回去能吃頓熱乎飯,晌午都是自帶幹糧和開水,在田間地頭對付一口,頂多就著菜地裏揪來的辣椒和黃瓜,算是有點滋味。
即便是席地而坐,露天而食,大家也是吃得開心熱鬧。後半晌的時候,最小的紀永茹累得像小豬,趴在架子車的玉米棒子上,也不嫌硌得慌,就這麽呼呼睡著了。
忙碌一天,幾架子車玉米棒子從地裏拉回了家,但是辛苦的一天卻還沒結束。
直接帶皮掰下來的玉米不能不管,不趕緊剝皮晾上就要發黴。尤其前陣子剛下過雨,比較潮濕,得盡快把外麵的玉米皮剝掉。
所以夜色濃重,老紀家一家子都沒有歇息,而是圍坐在院裏,借著白亮的月光和昏黃的油燈,拉著家常,一個接一個地剝著玉米棒子。
娃娃們跑了一天,早就困得不行,即使手裏拿著玉米棒子,腦袋也是一點一點,直打瞌睡。
楊氏看得心疼,把幾個娃娃趕去炕上睡覺,沒出片刻,炕上的一排小豬就打起了呼嚕。
其實紀永靈也是累得眼皮直打架,但她仍舊強撐著精神,手裏機械地剝著玉米。每天幹不完的農活,總算讓她體會到了詩人筆下的“農村可以治愈失眠”。
天天跟牛一樣,睜眼就有各種活等著,哪裏可能失眠?除非餓得睡不著,不然天一黑,唯一的念頭就是撲到炕上倒頭就睡。
幾個大人一邊剝玉米,一邊閑聊著,從今年秋天的收成說到東家長西家短,不知怎的,他們又說起了紀永靈。
即便是親大姐,他也不想讓自己大姐白出力。
今年他照舊留了幾百文給紀老爺子,讓給他轉交給紀水草。
因為今年家裏添了鍋娃和勺娃兩人,紀水草母子來了後,楊氏就安排他們就住在了紀滿倉家。
秋雨過後,天氣轉涼。
秋日的清晨,村莊總會漫上了一層薄霧,顯得一切格外寧靜祥和。
這日,天剛亮,日頭還未升起,老紀家灶房的窯洞裏就開始不斷往外冒出縷縷青煙。楊氏和賈蓉花、胡喜容在鍋頭上忙著燒水、熱饃饃,準備大家帶去地裏的幹糧。
因為玉米地離家裏不是很近,大家不願意來回折騰浪費時間和體力,所以打算帶著吃食在地裏對付一口,然後全天候奔忙在地裏。
家裏除了賈蓉花留下照看紀永安,順便照料雞和豬,其他人都是背上饃饃和裝水的葫蘆踏著霧氣出發了。
朦朧的鄉間小道上,許多村裏人和老紀家一樣,大人拉著架子車或者擔著籠走在前頭,娃娃們跟在後麵,紛紛散落於各個田間地頭。
牛家莊的秋收其實並不是從掰玉米開始,有不少人家種了豌豆,前陣子就已經開始收割,不過老紀家沒種。
廣袤的黃土地裏,連片的玉米地裏秸稈還青著豎立,但枝葉和玉米棒子已經開始幹枯變黃,耷拉了下來。
秋風掃過,地裏青黃相間,猶如一幅畫。
紀滿川幾個大人把架子車放在地頭的小路上,吩咐好娃娃該做的事,就一頭紮進玉米地裏開始掰玉米。
如今的玉米和後世的改良品種玉米相比,杆子更高更細,有點營養不良的樣子,所以遇到大風暴雨容易倒伏,還好今年沒有大風大雨。
雖然每棵玉米稈上都長著兩個玉米棒子,但玉米棒子比較修長,不像後世那樣又大又壯。
以往收玉米,都是女人在前頭掰棒子,男人們在後麵拔玉米稈。因為玉米稈的根也可以當柴火燒,節約的莊戶人家不舍得浪費,所以都要連根拔起拉回去填炕燒火。
要是誰家像財主家那樣,把玉米稈齊根割下,會被罵敗家,不會過日子。
其實主要是財主家地多,為了加快收割速度,才將玉米稈子割下來的。
但是黃土地土壤板結瓷實,拔玉米稈很耗費體力,所以這些活一般都是男人來幹。
今年不同於以往,因為最近下過雨,地比較濕,玉米稈子更好拔,所以這次由女人們來拔玉米稈,男人們在前頭掰玉米棒子。娃娃們則負責把男人們摘下來的玉米棒子撿起裝到籠裏,等裝滿一籠,大人們再提得倒在架子車上,最後拉回家。
玉米稈子則不著急處理,先豎起來,圍成一堆堆在地裏,曬上一陣子。等到地裏的莊稼都收得差不多,天要冷了,才拉回去堆在場裏當柴燒,省得如今拉回去沒地方曬。
其實無論拔玉米稈還是掰玉米棒子都是個苦差事。
玉米熟了,枯脆的秸稈也最紮人,劃在手上臉上,又癢又疼。好在如今因為肥料不足,地裏的玉米種得稀,有的地方稀到“玉米地裏可以臥牛”。
要是像後世玉米種得那麽稠密,那掰一天玉米棒子下來,沒有任何防護的手和臉,估計劃的都是口子。
當然娃娃們撿玉米棒子也是不輕鬆,來來回回跑動,一畝地下來也是累得頭昏眼花。
連最小的紀永茹也要跟在幾個哥哥後頭,用胖胖的手指頭去撿掉在地上的玉米粒。
雖然掉在地上的玉米粒並不多,但老百姓注重顆粒歸倉,這些莊稼一顆一粒都是用汗水換來的,所以哪怕是一粒玉米,都不能浪費。
拾麥穗、拾玉米、拾豆子……拾莊稼是紀永茹這些孩子,從小到大的必做功課。不用教,不用說,普通刻在基因裏,生下來就會。
玉米地裏還有楊氏種的番瓜(南瓜),藤蔓已經開始幹枯,上頭掛著不少圓圓的番瓜,這些番瓜大人們都留著,讓娃娃們撿玉米棒子的時候順手摘回去。
每年家裏都會摘很多番瓜,囤在地窖裏,過冬拿出來蒸著吃,很甜很麵,能頂飽飯。
秋收的忙碌雖然沒有割麥那火急火燎,但是也是忙得腳不沾地。這段時日裏,家家都隻有傍晚回去能吃頓熱乎飯,晌午都是自帶幹糧和開水,在田間地頭對付一口,頂多就著菜地裏揪來的辣椒和黃瓜,算是有點滋味。
即便是席地而坐,露天而食,大家也是吃得開心熱鬧。後半晌的時候,最小的紀永茹累得像小豬,趴在架子車的玉米棒子上,也不嫌硌得慌,就這麽呼呼睡著了。
忙碌一天,幾架子車玉米棒子從地裏拉回了家,但是辛苦的一天卻還沒結束。
直接帶皮掰下來的玉米不能不管,不趕緊剝皮晾上就要發黴。尤其前陣子剛下過雨,比較潮濕,得盡快把外麵的玉米皮剝掉。
所以夜色濃重,老紀家一家子都沒有歇息,而是圍坐在院裏,借著白亮的月光和昏黃的油燈,拉著家常,一個接一個地剝著玉米棒子。
娃娃們跑了一天,早就困得不行,即使手裏拿著玉米棒子,腦袋也是一點一點,直打瞌睡。
楊氏看得心疼,把幾個娃娃趕去炕上睡覺,沒出片刻,炕上的一排小豬就打起了呼嚕。
其實紀永靈也是累得眼皮直打架,但她仍舊強撐著精神,手裏機械地剝著玉米。每天幹不完的農活,總算讓她體會到了詩人筆下的“農村可以治愈失眠”。
天天跟牛一樣,睜眼就有各種活等著,哪裏可能失眠?除非餓得睡不著,不然天一黑,唯一的念頭就是撲到炕上倒頭就睡。
幾個大人一邊剝玉米,一邊閑聊著,從今年秋天的收成說到東家長西家短,不知怎的,他們又說起了紀永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