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紀永安滿月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 作者:半坡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灶房裏,賈蓉花和胡喜容一直在“咚咚咚”地不停切菜,拴柱媳婦和紀六奶陳氏也端著自家碗盤、筷子過來幫忙燒水做飯。
楊氏忙得團團轉,像個陀螺一樣,一會兒在灶房裏叫賈蓉花去給娃娃喂奶,叫胡喜容洗菜,叫拴柱媳婦和麵……一會兒又在院子裏喊紀滿川拿這個,喊紀滿慶收拾那個,連幾個孩子都不放過,一會吩咐紀永寧抱柴火,一會兒讓紀永靈去拔蔥娃(小蔥)、割韭菜……
好不容易消停,她自己蹲在灶房門口洗了幾把菜,突然又想起什麽,一陣風似的刮去窯裏一頓翻騰,又一陣風似的刮出來,在院裏挪挪桌子、搬搬凳子。
院子樹下已經支起三張大方桌,四周擺著幾個長條凳。
牛家莊家家戶戶都不寬裕,一般除非女兒是頭一個孩子,不然生女兒都是不過滿月的。紀永安本來也不過,但是紀老爺子和楊氏認為,紀永安是紀滿川時隔幾年後才得的孩子,而且出生時又是地龍翻身,天狗食日,小過個滿月圖個吉利,給孩子去去災、鎮鎮歲。
不過紀永安的這個滿月不過事,隻是直係親戚過來簡單熱鬧一下,沒有席麵。
“滿川——恭喜呀——”
第一個上門的竟然是劉綠,他胳膊下夾著幾張紅紙和一支毛筆,手裏捏著一雙小布襪子,朝紀滿川賀喜道。
紀滿川還沒反應過來,因為今天不辦席麵,所以並沒有邀請村裏人,他朝門口走兩步,忙招呼道:“哎呀,劉綠兄弟,你咋過來咧?今兒我不打算過事,你看你這——”
劉綠抬手,止住紀滿川後麵的話,說:“滿川兄弟,咱就不要外道咧。我知道你不給二丫頭過事,不開席,但是親朋好友過來,總要行(xing)情,肯定需要一個寫禮薄的賬房先生哩,我劉某不才,就勉為其難代勞一二。”
說著,劉綠把胳膊窩裏的紅紙和毛筆拿了下來,捏在手裏。
話都說到這份上,紀滿川隻能道謝,伸手將人往裏請。
劉綠把手裏的小襪子交給紀滿川,說:“這是我叫我姐代做的,我這個情就不用上禮簿子咧。”
紀滿川有些哭笑不得,這一雙小襪子加上劉綠手裏的紅紙,這情真是不便宜啊。
紀滿川無奈,給門口支了一張桌子,劉綠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前,鋪平紅紙,等待記錄上門人的禮物。
很快,紀滿囤一家便過來了。
趙雲霞給紀永安做了一個小帽子和一對小鞋子,鞋子上還特意繡了幾朵花,可以看出來是用了心。
趙雲霞上完禮就一頭紮進灶房去幫忙,驚得紀永靈困惑半天。
她總覺得趙雲霞有時候做事很體麵,很大方;有時候又很糊塗,尤其涉及和老紀家有關的人和事,硬是胡攪蠻纏,真是挺矛盾一個人。
也可能是有外人在的時候,以趙雲霞好麵子的性格,她不願意落下小氣、不賢惠的口實,所以做事周全給別人看。而對上老紀家的人,她總覺得吃虧,凡事都想多占、多爭,多要,用楊氏的話來說,就是得(dei)多都不得夠。
接下來上門的是紀永靈外家,她外奶、外爺、大舅和大妗子拉著架子車,車上坐著兩個娃娃,背著一包袱蒸饃,風塵仆仆地趕了過來。
紀滿川見嶽家上門,忙到門外去迎,並招呼紀滿慶來幫忙接架子車,自己攙著紀永靈外爺賈老漢往院子裏走。
紀老爺子聽說紀永安外爺外奶來了,也迎了過來,一見賈老漢,就忙伸手攥起賈老漢的手噓寒問暖,問這問那,問孩子、問收成,話語裏盡是真誠和熱情。
賈蓉魁見門口坐著賬房先生,趕緊把架子車上的包袱拿下來,一件一件掏出來給劉綠看。
劉綠一筆一劃在紅紙上寫道:“她大舅,百家衣一件、褲子一條、虎頭鞋一對、帽子一頂。”
賈蓉魁看著劉綠寫字,糾正道:“賈蓉魁,我叫賈蓉魁。”
劉綠翻一下眼皮,道:“她大舅,賈蓉魁.......”然後繼續寫。
賈蓉魁媳婦進了院子顧不上去看紀永安,就一頭鑽進灶房,先是把追禮的饃饃給楊氏,又要準備去擀麵。
說起女兒生完孩子,娘家人上門“送饃饃”這個習俗,在後世有些地方依然延續保留著,隻不過隻保留了形式,已沒有最初的初衷。
在糧食緊缺的時代,因為男尊女卑的古老思想支使,講究“敬的是親家,怕的是官家”,娘家人給生外孩子的女兒婆家送饃饃,目的是想減輕男方糧食負擔,看在送了饃饃的份上,能夠多多善待自家女兒,別把女兒給休回來。
當然,其他紅白喜事上,親戚鄰裏之間行情除了禮物或者禮錢之外也會送饃饃,為的是減輕過事人家的糧食負擔,不過過事人家裏也會在行情人吃完席離開前,給饃饃裏加上肥肉片,返一部分饃饃回去。
這種古老而真誠的人情往來,何嚐不是真情實意的祝福和互幫互助呢。
楊氏見賈蓉魁媳婦手裏攥著一根快2米長的擀麵杖,忙道:“她妗子,今兒你是客,快去外頭坐著,這灶房煙熏火燎的,不是你該來的地方。”
賈蓉魁媳婦爽朗一笑,說:“紀姨,你讓我姐去照顧永安吧,這裏我來。我這段時日就是到處跑著給財主大戶人家擀麵哩,這活我熟得很,今兒也給你們擀次麵,讓你們看看我的手藝。”說著就去靠灶台的大案板上揉麵塊。
楊氏見賈蓉魁媳婦爽利不作偽,便對賈蓉花說:“你出去陪陪你娘,看永安要是醒咧,就抱出來給大家看看。”
賈蓉花對弟媳婦幾次道謝後,轉身出去招呼自己爹娘。
院裏紀滿倉一家子也趕了回來,昨日紀滿川去縣裏買肉時,特意繞道找了他大哥一趟,說了今天紀永安滿月的事。所以紀滿倉今日一大早找東家告了假,讓人頂工,帶著一家回了牛家莊,都沒來得及回自家院子,直奔老院子而來。
楊氏忙得團團轉,像個陀螺一樣,一會兒在灶房裏叫賈蓉花去給娃娃喂奶,叫胡喜容洗菜,叫拴柱媳婦和麵……一會兒又在院子裏喊紀滿川拿這個,喊紀滿慶收拾那個,連幾個孩子都不放過,一會吩咐紀永寧抱柴火,一會兒讓紀永靈去拔蔥娃(小蔥)、割韭菜……
好不容易消停,她自己蹲在灶房門口洗了幾把菜,突然又想起什麽,一陣風似的刮去窯裏一頓翻騰,又一陣風似的刮出來,在院裏挪挪桌子、搬搬凳子。
院子樹下已經支起三張大方桌,四周擺著幾個長條凳。
牛家莊家家戶戶都不寬裕,一般除非女兒是頭一個孩子,不然生女兒都是不過滿月的。紀永安本來也不過,但是紀老爺子和楊氏認為,紀永安是紀滿川時隔幾年後才得的孩子,而且出生時又是地龍翻身,天狗食日,小過個滿月圖個吉利,給孩子去去災、鎮鎮歲。
不過紀永安的這個滿月不過事,隻是直係親戚過來簡單熱鬧一下,沒有席麵。
“滿川——恭喜呀——”
第一個上門的竟然是劉綠,他胳膊下夾著幾張紅紙和一支毛筆,手裏捏著一雙小布襪子,朝紀滿川賀喜道。
紀滿川還沒反應過來,因為今天不辦席麵,所以並沒有邀請村裏人,他朝門口走兩步,忙招呼道:“哎呀,劉綠兄弟,你咋過來咧?今兒我不打算過事,你看你這——”
劉綠抬手,止住紀滿川後麵的話,說:“滿川兄弟,咱就不要外道咧。我知道你不給二丫頭過事,不開席,但是親朋好友過來,總要行(xing)情,肯定需要一個寫禮薄的賬房先生哩,我劉某不才,就勉為其難代勞一二。”
說著,劉綠把胳膊窩裏的紅紙和毛筆拿了下來,捏在手裏。
話都說到這份上,紀滿川隻能道謝,伸手將人往裏請。
劉綠把手裏的小襪子交給紀滿川,說:“這是我叫我姐代做的,我這個情就不用上禮簿子咧。”
紀滿川有些哭笑不得,這一雙小襪子加上劉綠手裏的紅紙,這情真是不便宜啊。
紀滿川無奈,給門口支了一張桌子,劉綠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前,鋪平紅紙,等待記錄上門人的禮物。
很快,紀滿囤一家便過來了。
趙雲霞給紀永安做了一個小帽子和一對小鞋子,鞋子上還特意繡了幾朵花,可以看出來是用了心。
趙雲霞上完禮就一頭紮進灶房去幫忙,驚得紀永靈困惑半天。
她總覺得趙雲霞有時候做事很體麵,很大方;有時候又很糊塗,尤其涉及和老紀家有關的人和事,硬是胡攪蠻纏,真是挺矛盾一個人。
也可能是有外人在的時候,以趙雲霞好麵子的性格,她不願意落下小氣、不賢惠的口實,所以做事周全給別人看。而對上老紀家的人,她總覺得吃虧,凡事都想多占、多爭,多要,用楊氏的話來說,就是得(dei)多都不得夠。
接下來上門的是紀永靈外家,她外奶、外爺、大舅和大妗子拉著架子車,車上坐著兩個娃娃,背著一包袱蒸饃,風塵仆仆地趕了過來。
紀滿川見嶽家上門,忙到門外去迎,並招呼紀滿慶來幫忙接架子車,自己攙著紀永靈外爺賈老漢往院子裏走。
紀老爺子聽說紀永安外爺外奶來了,也迎了過來,一見賈老漢,就忙伸手攥起賈老漢的手噓寒問暖,問這問那,問孩子、問收成,話語裏盡是真誠和熱情。
賈蓉魁見門口坐著賬房先生,趕緊把架子車上的包袱拿下來,一件一件掏出來給劉綠看。
劉綠一筆一劃在紅紙上寫道:“她大舅,百家衣一件、褲子一條、虎頭鞋一對、帽子一頂。”
賈蓉魁看著劉綠寫字,糾正道:“賈蓉魁,我叫賈蓉魁。”
劉綠翻一下眼皮,道:“她大舅,賈蓉魁.......”然後繼續寫。
賈蓉魁媳婦進了院子顧不上去看紀永安,就一頭鑽進灶房,先是把追禮的饃饃給楊氏,又要準備去擀麵。
說起女兒生完孩子,娘家人上門“送饃饃”這個習俗,在後世有些地方依然延續保留著,隻不過隻保留了形式,已沒有最初的初衷。
在糧食緊缺的時代,因為男尊女卑的古老思想支使,講究“敬的是親家,怕的是官家”,娘家人給生外孩子的女兒婆家送饃饃,目的是想減輕男方糧食負擔,看在送了饃饃的份上,能夠多多善待自家女兒,別把女兒給休回來。
當然,其他紅白喜事上,親戚鄰裏之間行情除了禮物或者禮錢之外也會送饃饃,為的是減輕過事人家的糧食負擔,不過過事人家裏也會在行情人吃完席離開前,給饃饃裏加上肥肉片,返一部分饃饃回去。
這種古老而真誠的人情往來,何嚐不是真情實意的祝福和互幫互助呢。
楊氏見賈蓉魁媳婦手裏攥著一根快2米長的擀麵杖,忙道:“她妗子,今兒你是客,快去外頭坐著,這灶房煙熏火燎的,不是你該來的地方。”
賈蓉魁媳婦爽朗一笑,說:“紀姨,你讓我姐去照顧永安吧,這裏我來。我這段時日就是到處跑著給財主大戶人家擀麵哩,這活我熟得很,今兒也給你們擀次麵,讓你們看看我的手藝。”說著就去靠灶台的大案板上揉麵塊。
楊氏見賈蓉魁媳婦爽利不作偽,便對賈蓉花說:“你出去陪陪你娘,看永安要是醒咧,就抱出來給大家看看。”
賈蓉花對弟媳婦幾次道謝後,轉身出去招呼自己爹娘。
院裏紀滿倉一家子也趕了回來,昨日紀滿川去縣裏買肉時,特意繞道找了他大哥一趟,說了今天紀永安滿月的事。所以紀滿倉今日一大早找東家告了假,讓人頂工,帶著一家回了牛家莊,都沒來得及回自家院子,直奔老院子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