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談藥囊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 作者:半坡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紀永靈不理會紀滿慶的示意,對梁繼發道:謝謝梁叔和徐叔,我用我紀家的名聲保證送來的藥材質量絕對可靠。隻是我還能再提個請求嗎?
徐世榮挑挑眉。
梁繼發再次將身子往後仰了幾分,笑道:“咋?小友是又打什麽主意了?”
紀永靈抿嘴一笑,彎腰拱手道:“梁叔莫要嫌棄我得寸進尺,我想請梁叔將貴店的普通藥囊交由我們製作。”
她已經打量過了,梁繼發和徐世榮身上都掛著藥囊,隻是梁繼發身上的藥囊是絲綢縫製,上麵還有繡花,一看就很高檔,符合大藥行東家的身份。
而徐世榮身上的藥囊就簡樸得多,是由粗布縫製,上麵沒有任何裝飾,連穗子都沒有。
梁繼發上下打量一番紀永靈,歎了口氣:“娃娃呀,你說叔該誇你初生牛犢不怕虎呢,還是誇你獅子頭上逮蒼蠅——膽子不小哩。”
徐世榮也笑著搖頭:“你這娃娃,是不知道濟世藥行的藥囊生意有多少繡坊盯著啊。咱這小地方買藥囊的不多,那州府裏不說那達官貴人,就是有錢人家裏的丫鬟婆子都會佩戴藥囊。”
紀滿川一聽心裏咯噔一下,緊張地拽拽紀永靈袖子。
紀永靈目不斜視,隻是看著梁繼發。
紀永靈知道古人自來有佩戴香囊的習俗,但是在西北一帶,人們更喜歡佩戴藥囊,一來藥囊可以散發香氣,二來認藥佩戴香囊可以清汙濁,防未病。
古代醫者認為“香”能散疫氣,因此古人常佩戴香囊在身,不容易染病。
像寧平縣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每年五月端午節,大家就會插艾葉、佩藥囊,以驅邪避穢。
梁繼發還在思考,這藥囊生意說起來在他們藥行裏,隻是幾個銅板的買賣——本小利微。耐不住量大、損耗小,再加上接這生意的繡坊掌櫃又是個有後台的,輕易得罪不起。
真是有些為難。
紀永靈見梁繼發眉間有些為難的樣子,便說:“梁叔,我也不白要你這個生意。我不知道您這次是否要送藥囊去南邊?如果要送去南邊,我隻求這次南邊防疫藥囊的單子,而且我願意再貢獻一個藥囊的藥方。”
梁繼發眼神亮了亮,又恢複神情,點點頭道:“是要以我濟世藥行的名義送一批藥囊過去,若單是接這一批藥囊的生意,那叔現在就可以拍板,就交給你來做。但是叔可不能再要你的方子,顯得我這人吃了五味想六味——貪得無厭。”
徐世榮也笑說:“小友的方子真是取之不盡,但是也大可不必一次都拿出來,總要留些給自己傍身。”
紀永靈抿唇一笑,她用來傍身的肯定不是這些死方子。
她朝鋪子另一頭一直忙碌看診的老大夫看了一眼,說:“藥方研製出來就是用來治病救人的,捏在一人之手那隻能救一人或者幾人,若是共享於天下,才能救治成千上萬的人。”
梁繼發和徐世榮雙雙站起身,躬身道:“小友大義!某不如。”
紀滿川和紀滿慶被這兩人的舉動嚇了一跳,兄弟倆對視一眼,紀滿川說:“兩位東家,可別這樣,折煞娃娃。”
梁繼發擺擺手,道:“小友值得。”
紀永靈抱拳:“不敢當。我要說的這方子其實也簡單,蒼術4錢、川芎3錢、白芷3錢、艾葉4錢、藿香3錢、佩蘭3錢、薄荷1錢、菖蒲3錢,打粉後裝入藥囊,隨身攜帶,可芳香辟穢,醒脾化濁,開竅通絡。”注
徐世榮忙彎腰用紙記下。
梁繼發捋捋胡子,讚許地點點頭。
紀永靈沉默片刻後,問了一句他想問很久的話:“梁叔,其實您在乎的應該不是這次藥材和藥囊帶來的收益吧?”
梁繼發捏著胡子的手一頓,半晌才說:“不錯,小友猜得不錯。”
徐世榮聽得有些迷糊,愣愣地轉頭看向梁繼發,片刻,他似乎想明白了一件事。他徐氏醫藥館和濟世藥行幾乎同時創立,而現在一個在多地擁有分號,一個卻始終屈居一隅,勉強糊口。其中的差距肯定跟主事人的眼光有關。
人比人,氣死人,騾子比馬馱不成。
“哎——”徐世榮輕輕歎了一口氣。
“那此事就這麽說定了,後麵的事我讓王掌櫃來和你細談。”梁繼發隨朝門外看了一眼,見仆從在朝他招手,便抱拳對幾個人道,“寧平縣此行,梁某收獲不小。尤其是遇到小友這樣聰慧的娃娃,收獲甚大,多謝小友,也謝謝世榮。各位再會。”
送走梁繼發,紀永靈幾人也要告辭,臨走前她想起艾絨的事,便問:“叔,您這兒有細艾絨賣嗎?”
徐世榮愣了一下,道:“咋?艾絨不就一種嗎,還有粗細之分?”
紀永靈心裏了然,看來這時候艾絨的製作還處於比較粗放的階段,便對徐世榮道:“如果艾絨可以做成比現在更細的絨,您會收嗎?”
“哦,更細?那敢情好,正好可以高價賣給那些貴人,省得他們天天說跟泥腿子用一樣的東西。不過我這裏廟小,貴人少,廣發藥行一定會收。”徐世榮笑嗬嗬道。
紀永靈抿唇一笑。
看來不管在任何時代,人們都喜歡把物質消費當作衡量社會地位與身份的標準之一,而有錢人總會消費一些昂貴的東西來彰顯自己的不同。
隨後她跟徐世榮要了店鋪裏的艾絨仔細觀看一番,心裏有了大致想法,便告辭離去。
她不知道的是,他們前腳剛走,胡繼婆子的弟媳婦和自家兒子兒媳帶著孫子後腳就到了徐氏醫藥館。
幾人進門徑直到了窗邊坐診的老大夫跟前。
胡繼婆子弟媳婦道:“徐老大夫,您看看,這娃娃吃了三天藥了,肚子還是不見好啊,時不時地還是會疼,這可咋弄咧?”
徐老大夫是徐世榮的二叔,徐家祖輩行醫,開設醫藥鋪子後,便將家中子弟分為兩撥,有學醫天分的就跟著認藥開方,沒有天分的就認藥經營鋪子。
徐家人丁不豐,到徐世榮這代,他就繼承鋪子繼續經營,而他爹唯一的兄弟徐二叔則帶著兒子行醫治病。
徐世榮挑挑眉。
梁繼發再次將身子往後仰了幾分,笑道:“咋?小友是又打什麽主意了?”
紀永靈抿嘴一笑,彎腰拱手道:“梁叔莫要嫌棄我得寸進尺,我想請梁叔將貴店的普通藥囊交由我們製作。”
她已經打量過了,梁繼發和徐世榮身上都掛著藥囊,隻是梁繼發身上的藥囊是絲綢縫製,上麵還有繡花,一看就很高檔,符合大藥行東家的身份。
而徐世榮身上的藥囊就簡樸得多,是由粗布縫製,上麵沒有任何裝飾,連穗子都沒有。
梁繼發上下打量一番紀永靈,歎了口氣:“娃娃呀,你說叔該誇你初生牛犢不怕虎呢,還是誇你獅子頭上逮蒼蠅——膽子不小哩。”
徐世榮也笑著搖頭:“你這娃娃,是不知道濟世藥行的藥囊生意有多少繡坊盯著啊。咱這小地方買藥囊的不多,那州府裏不說那達官貴人,就是有錢人家裏的丫鬟婆子都會佩戴藥囊。”
紀滿川一聽心裏咯噔一下,緊張地拽拽紀永靈袖子。
紀永靈目不斜視,隻是看著梁繼發。
紀永靈知道古人自來有佩戴香囊的習俗,但是在西北一帶,人們更喜歡佩戴藥囊,一來藥囊可以散發香氣,二來認藥佩戴香囊可以清汙濁,防未病。
古代醫者認為“香”能散疫氣,因此古人常佩戴香囊在身,不容易染病。
像寧平縣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每年五月端午節,大家就會插艾葉、佩藥囊,以驅邪避穢。
梁繼發還在思考,這藥囊生意說起來在他們藥行裏,隻是幾個銅板的買賣——本小利微。耐不住量大、損耗小,再加上接這生意的繡坊掌櫃又是個有後台的,輕易得罪不起。
真是有些為難。
紀永靈見梁繼發眉間有些為難的樣子,便說:“梁叔,我也不白要你這個生意。我不知道您這次是否要送藥囊去南邊?如果要送去南邊,我隻求這次南邊防疫藥囊的單子,而且我願意再貢獻一個藥囊的藥方。”
梁繼發眼神亮了亮,又恢複神情,點點頭道:“是要以我濟世藥行的名義送一批藥囊過去,若單是接這一批藥囊的生意,那叔現在就可以拍板,就交給你來做。但是叔可不能再要你的方子,顯得我這人吃了五味想六味——貪得無厭。”
徐世榮也笑說:“小友的方子真是取之不盡,但是也大可不必一次都拿出來,總要留些給自己傍身。”
紀永靈抿唇一笑,她用來傍身的肯定不是這些死方子。
她朝鋪子另一頭一直忙碌看診的老大夫看了一眼,說:“藥方研製出來就是用來治病救人的,捏在一人之手那隻能救一人或者幾人,若是共享於天下,才能救治成千上萬的人。”
梁繼發和徐世榮雙雙站起身,躬身道:“小友大義!某不如。”
紀滿川和紀滿慶被這兩人的舉動嚇了一跳,兄弟倆對視一眼,紀滿川說:“兩位東家,可別這樣,折煞娃娃。”
梁繼發擺擺手,道:“小友值得。”
紀永靈抱拳:“不敢當。我要說的這方子其實也簡單,蒼術4錢、川芎3錢、白芷3錢、艾葉4錢、藿香3錢、佩蘭3錢、薄荷1錢、菖蒲3錢,打粉後裝入藥囊,隨身攜帶,可芳香辟穢,醒脾化濁,開竅通絡。”注
徐世榮忙彎腰用紙記下。
梁繼發捋捋胡子,讚許地點點頭。
紀永靈沉默片刻後,問了一句他想問很久的話:“梁叔,其實您在乎的應該不是這次藥材和藥囊帶來的收益吧?”
梁繼發捏著胡子的手一頓,半晌才說:“不錯,小友猜得不錯。”
徐世榮聽得有些迷糊,愣愣地轉頭看向梁繼發,片刻,他似乎想明白了一件事。他徐氏醫藥館和濟世藥行幾乎同時創立,而現在一個在多地擁有分號,一個卻始終屈居一隅,勉強糊口。其中的差距肯定跟主事人的眼光有關。
人比人,氣死人,騾子比馬馱不成。
“哎——”徐世榮輕輕歎了一口氣。
“那此事就這麽說定了,後麵的事我讓王掌櫃來和你細談。”梁繼發隨朝門外看了一眼,見仆從在朝他招手,便抱拳對幾個人道,“寧平縣此行,梁某收獲不小。尤其是遇到小友這樣聰慧的娃娃,收獲甚大,多謝小友,也謝謝世榮。各位再會。”
送走梁繼發,紀永靈幾人也要告辭,臨走前她想起艾絨的事,便問:“叔,您這兒有細艾絨賣嗎?”
徐世榮愣了一下,道:“咋?艾絨不就一種嗎,還有粗細之分?”
紀永靈心裏了然,看來這時候艾絨的製作還處於比較粗放的階段,便對徐世榮道:“如果艾絨可以做成比現在更細的絨,您會收嗎?”
“哦,更細?那敢情好,正好可以高價賣給那些貴人,省得他們天天說跟泥腿子用一樣的東西。不過我這裏廟小,貴人少,廣發藥行一定會收。”徐世榮笑嗬嗬道。
紀永靈抿唇一笑。
看來不管在任何時代,人們都喜歡把物質消費當作衡量社會地位與身份的標準之一,而有錢人總會消費一些昂貴的東西來彰顯自己的不同。
隨後她跟徐世榮要了店鋪裏的艾絨仔細觀看一番,心裏有了大致想法,便告辭離去。
她不知道的是,他們前腳剛走,胡繼婆子的弟媳婦和自家兒子兒媳帶著孫子後腳就到了徐氏醫藥館。
幾人進門徑直到了窗邊坐診的老大夫跟前。
胡繼婆子弟媳婦道:“徐老大夫,您看看,這娃娃吃了三天藥了,肚子還是不見好啊,時不時地還是會疼,這可咋弄咧?”
徐老大夫是徐世榮的二叔,徐家祖輩行醫,開設醫藥鋪子後,便將家中子弟分為兩撥,有學醫天分的就跟著認藥開方,沒有天分的就認藥經營鋪子。
徐家人丁不豐,到徐世榮這代,他就繼承鋪子繼續經營,而他爹唯一的兄弟徐二叔則帶著兒子行醫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