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跟集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 作者:半坡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上天不亮,紀老爺子兩口子就起來收拾紀滿川父女倆跟集要帶的東西。
紀老爺子把平日裏父子幾人編的籠、席子碼整齊,放在架子車上,並用草繩綁好,防止散落下來。
紀滿川還去院子外邊的菜地裏割了些韭菜裝在車上。
紀永靈瞅著那跟營養不良似的幹巴韭菜葉,心想估計難賣掉。
不過這次紀永靈卻想錯了。
因為從古代到近代,國內的土地大都被拿去種糧食了,能用來種蔬菜的田地非常少,所以普通老百姓飯桌上的菜葉以野菜居多,隻有那些有錢的大戶人家,專門有莊子種菜吃。
不像現代,家家戶戶飯桌上的青菜、肉類吃到飽。
楊氏把黃芪藏在一個倒扣著的籠裏,並且用樹葉蓋好,又遞給紀永靈一個褡褳,裏麵裝了幾個菜團子和兩個裝滿水的葫蘆,並再三叮囑道:“千萬跟好你爹,別走丟了。”
天開始蒙蒙亮,紀滿川就拉著家裏那輛沉重的架子車上路了。
紀永靈跟在車子一側,用力得推著車,架子車的韁繩在紀滿川的肩膀上勒出一道深深的印子。
路兩邊,有點多泛黃的油菜花已結出了沉甸甸的籽兒,小麥也綠油油的連成一片。
路上也有一些和紀永靈他們一樣去跟集的人,有男有女,有牽著牲口的,有拎著籃子的,也有和紀滿川一樣拉著車的,偶爾也能看到騎著驢或者拉著騾車的。
北方這種大集不是每天都有,一般約定俗成隔幾天開一次集,像寧平縣就是逢三、六、九日才有集。
到了寧平縣集市,紀永靈才知道,這個時代的集市並不在縣城主城區,而是城西頭靠近城外的一片區域,是大家自發聚集而成的。
集市集中在主幹道的兩旁,路邊發黃的土坯房前早已擺滿了各種攤子,有賣吃食的、賣菜的、賣布的、賣草藥的。
賣吃食的炊具很簡單粗獷,基本就是一個泥爐子,上麵架個鍋,大點的攤子還會擺張破木桌子和板凳。
不過吃食種類倒挺多,有熱氣騰騰的擀麵條、剛出鍋的炸麻花和油糕、還有沾著芝麻的油果子以及各種大餅和包子。
擺在路邊的布攤顯得單調些,基本就是簡單的白、藍布,應該都是村裏人自己織的粗布拿來賣。
後麵的土坯房裏有一些飯館子和各式鋪子,看樣子貨物種類和質量應該是比路邊攤子上的好很多,但是肯定和縣城內的店鋪沒法比。
這個時代大多數平民家境都較為窘迫,來跟集的多半都像紀永靈父女一般,自帶幹糧,很少能夠舍得花錢買些吃食,所以這裏的吃食攤子主要賣給過路商客或者城裏出來閑逛的有錢人。
布攤上人倒是不少,時不時傳出問價聲和討價還價聲。
因為地理位置比較方便,寧平縣是絲綢之路上西北往來中原、南方的必經之地,集市正好處於這古絲綢之路的主道上,所以往來的不僅有周邊村民,也有很多服飾各異的過路商人。
紀滿川抹一把汗,看著人來人往的集市,對紀永靈道:“靈兒,跟好爹。人多,別擠丟了。咱先去藥鋪看看。”說完拉著車擠進人群。
紀永靈絲毫不敢懈怠,她看著眼前這一群群晃動著的人們,他們大多麵黃肌瘦,粗布麻衣,艱難盡顯其中。
也有一些衣著破爛的乞丐,手裏還拿根棗木棍,端個破碗,滿臉麻木的在土坯房的鋪子前慢慢挪動,祈求好心人發發善心。
當然還有一些身著絲綢長衫、打扮富貴的有錢人,顯得與這坑窪不平的街道不相配,他們主要穿梭在後邊的土坯房鋪子裏。
紀永靈緊跟在架子車旁,內心有些害怕,不是怕走丟,是怕這個貧窮落後的時代。
到了一家掛著“懸壺濟世——徐氏醫藥館”牌匾的藥鋪門口,紀滿川放好車子,讓紀永靈看車,自己先進去看看。
不同於縣城主城區的醫館,這家醫藥館開在集市上,主要給像紀滿川這樣的平民看診賣藥,也會少量收一些村裏人送來的藥材,價格公道,在這一帶口碑很好。
藥鋪裏已經有幾個人等著抓藥,抓藥學徒見紀滿川進來,便問:“客官,看病還是抓藥?”
紀滿川四下看看,滿臉討好的笑笑,問:“小哥,你家東家在不在,收不收黃芪呢?”
學徒上下打量打量紀滿川,說:“收是收的,客官稍等。”
紀滿川見學徒去喊東家,就出了門口,小心從架子車上捧出黃芩,帶著紀永靈再次走了藥鋪。
紀永靈打量著藥鋪內部,隻見藥櫃上擺滿了各種藥材,有她認識的,也有她不認識的。
藥鋪左邊靠窗的一角,有個老大夫在看診,正捋著胡子給麵前的人號脈。
藥鋪裏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藥香,紀永靈有些恍然。
紀永靈曾經的爺爺奶奶也時常會采摘一些中藥曬在家裏,家裏也有一排這樣的老式中藥櫃,曾經自己也幫爺爺奶奶曬藥、碾藥。
不一會兒,一個穿著長袍的中年男子走了出來,看來就是這家藥鋪的東家。
紀滿川見東家過來,微微彎腰忙道:“東家好,這是我和娃娃在溝裏挖的黃芪,真真的黃芪,您給看看。”說完,把手裏的黃芪遞了過去。
藥鋪東家打量了一番紀氏父女,接過紀滿川手裏的黃芪,仔細端詳了片刻,又低頭聞了聞,點點頭,道:“是上好的黃芪,不會有假,年份也足,你打算怎麽賣?”
紀滿川一聽,心中頓時一喜,忙笑著說:“東家,您看著給個價吧,這方圓幾十裏,都說您家是再公道不過的了。”
東家沉吟片刻,道:“咱這寧平縣一帶確實不怎麽出產黃芪,你這個黃芪品質上乘,是少見的九斤黃,實在是難得。這樣,我也不哄人,給你二兩銀子一斤,如何?”
紀滿川心中一算,這個價格比楊氏預期的還要高上很多,準備點頭同意,卻見旁邊的紀永靈扯了扯他衣襟。
紀滿川立刻會意,於是試探著問道:“東家,您能不能再加點?您看這個,起碼有十幾二十來年的年份了,就是在盛產黃芪的定遠也不多見呢。”
藥鋪東家看了他一眼,笑道:“你這後生倒是會做生意。這樣吧,我給你二兩五錢一斤,如何?這已經是頂高的價了,還是因為這幾天縣裏有一批過路的南方商人,要收一些頂級藥材去送什麽王爺,不然真不能給這個價。”
紀滿川一聽二兩五錢一斤,遠遠超出預期,也知道不能再爭了,趕緊點點頭,道:“那就謝過東家了。”
藥鋪東家讓學徒稱了稱黃芪的重量,竟然有九斤八兩。
其實剛挖回來那天紀老爺子在家稱過,當時有十斤過點,大家想著放了兩天,會脫點水,肯定折不少秤,沒想到,竟沒折多少重量。
紀滿川接過藥鋪東家遞過來的銀子,心中激動不已,這是他第一次摸到這麽多銀子,竟是有點手足無措。
紀永靈也是內心激動,一瞬不瞬地盯著紀滿川懷裏那閃著銀光的銀子,這是她第一次見到古代的銀子啊。
紀滿川扭頭四下看看,見藥鋪裏的人沒人注意他,便悄悄的把紀永靈拉到一邊。
他拿出四兩五錢讓紀永靈揣身上,打算待會置辦東西用,再三叮囑一定藏好。
其餘的銀子被他包進一個包袱皮裏,揣在胸前藏好。
紀滿川用力勒了勒腰帶,跳了兩下,確保懷裏的銀子不會掉出來,才放心地帶著紀永靈走出藥鋪。
從藥鋪出來,紀滿川大手一揮,興奮道:“走,爹帶你去買米、買麵,買棉花去。”
紀永靈看著像中了彩票似得有點飄的老爹,心裏發笑,說:“爹,咱車上這些東西拉來又拉回家嗎?”
紀滿川一拍腦袋,說:“哦哦哦,哎呀,這一高興啥都忘了,走走走,咱趕緊找個攤兒去。”
紀老爺子把平日裏父子幾人編的籠、席子碼整齊,放在架子車上,並用草繩綁好,防止散落下來。
紀滿川還去院子外邊的菜地裏割了些韭菜裝在車上。
紀永靈瞅著那跟營養不良似的幹巴韭菜葉,心想估計難賣掉。
不過這次紀永靈卻想錯了。
因為從古代到近代,國內的土地大都被拿去種糧食了,能用來種蔬菜的田地非常少,所以普通老百姓飯桌上的菜葉以野菜居多,隻有那些有錢的大戶人家,專門有莊子種菜吃。
不像現代,家家戶戶飯桌上的青菜、肉類吃到飽。
楊氏把黃芪藏在一個倒扣著的籠裏,並且用樹葉蓋好,又遞給紀永靈一個褡褳,裏麵裝了幾個菜團子和兩個裝滿水的葫蘆,並再三叮囑道:“千萬跟好你爹,別走丟了。”
天開始蒙蒙亮,紀滿川就拉著家裏那輛沉重的架子車上路了。
紀永靈跟在車子一側,用力得推著車,架子車的韁繩在紀滿川的肩膀上勒出一道深深的印子。
路兩邊,有點多泛黃的油菜花已結出了沉甸甸的籽兒,小麥也綠油油的連成一片。
路上也有一些和紀永靈他們一樣去跟集的人,有男有女,有牽著牲口的,有拎著籃子的,也有和紀滿川一樣拉著車的,偶爾也能看到騎著驢或者拉著騾車的。
北方這種大集不是每天都有,一般約定俗成隔幾天開一次集,像寧平縣就是逢三、六、九日才有集。
到了寧平縣集市,紀永靈才知道,這個時代的集市並不在縣城主城區,而是城西頭靠近城外的一片區域,是大家自發聚集而成的。
集市集中在主幹道的兩旁,路邊發黃的土坯房前早已擺滿了各種攤子,有賣吃食的、賣菜的、賣布的、賣草藥的。
賣吃食的炊具很簡單粗獷,基本就是一個泥爐子,上麵架個鍋,大點的攤子還會擺張破木桌子和板凳。
不過吃食種類倒挺多,有熱氣騰騰的擀麵條、剛出鍋的炸麻花和油糕、還有沾著芝麻的油果子以及各種大餅和包子。
擺在路邊的布攤顯得單調些,基本就是簡單的白、藍布,應該都是村裏人自己織的粗布拿來賣。
後麵的土坯房裏有一些飯館子和各式鋪子,看樣子貨物種類和質量應該是比路邊攤子上的好很多,但是肯定和縣城內的店鋪沒法比。
這個時代大多數平民家境都較為窘迫,來跟集的多半都像紀永靈父女一般,自帶幹糧,很少能夠舍得花錢買些吃食,所以這裏的吃食攤子主要賣給過路商客或者城裏出來閑逛的有錢人。
布攤上人倒是不少,時不時傳出問價聲和討價還價聲。
因為地理位置比較方便,寧平縣是絲綢之路上西北往來中原、南方的必經之地,集市正好處於這古絲綢之路的主道上,所以往來的不僅有周邊村民,也有很多服飾各異的過路商人。
紀滿川抹一把汗,看著人來人往的集市,對紀永靈道:“靈兒,跟好爹。人多,別擠丟了。咱先去藥鋪看看。”說完拉著車擠進人群。
紀永靈絲毫不敢懈怠,她看著眼前這一群群晃動著的人們,他們大多麵黃肌瘦,粗布麻衣,艱難盡顯其中。
也有一些衣著破爛的乞丐,手裏還拿根棗木棍,端個破碗,滿臉麻木的在土坯房的鋪子前慢慢挪動,祈求好心人發發善心。
當然還有一些身著絲綢長衫、打扮富貴的有錢人,顯得與這坑窪不平的街道不相配,他們主要穿梭在後邊的土坯房鋪子裏。
紀永靈緊跟在架子車旁,內心有些害怕,不是怕走丟,是怕這個貧窮落後的時代。
到了一家掛著“懸壺濟世——徐氏醫藥館”牌匾的藥鋪門口,紀滿川放好車子,讓紀永靈看車,自己先進去看看。
不同於縣城主城區的醫館,這家醫藥館開在集市上,主要給像紀滿川這樣的平民看診賣藥,也會少量收一些村裏人送來的藥材,價格公道,在這一帶口碑很好。
藥鋪裏已經有幾個人等著抓藥,抓藥學徒見紀滿川進來,便問:“客官,看病還是抓藥?”
紀滿川四下看看,滿臉討好的笑笑,問:“小哥,你家東家在不在,收不收黃芪呢?”
學徒上下打量打量紀滿川,說:“收是收的,客官稍等。”
紀滿川見學徒去喊東家,就出了門口,小心從架子車上捧出黃芩,帶著紀永靈再次走了藥鋪。
紀永靈打量著藥鋪內部,隻見藥櫃上擺滿了各種藥材,有她認識的,也有她不認識的。
藥鋪左邊靠窗的一角,有個老大夫在看診,正捋著胡子給麵前的人號脈。
藥鋪裏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藥香,紀永靈有些恍然。
紀永靈曾經的爺爺奶奶也時常會采摘一些中藥曬在家裏,家裏也有一排這樣的老式中藥櫃,曾經自己也幫爺爺奶奶曬藥、碾藥。
不一會兒,一個穿著長袍的中年男子走了出來,看來就是這家藥鋪的東家。
紀滿川見東家過來,微微彎腰忙道:“東家好,這是我和娃娃在溝裏挖的黃芪,真真的黃芪,您給看看。”說完,把手裏的黃芪遞了過去。
藥鋪東家打量了一番紀氏父女,接過紀滿川手裏的黃芪,仔細端詳了片刻,又低頭聞了聞,點點頭,道:“是上好的黃芪,不會有假,年份也足,你打算怎麽賣?”
紀滿川一聽,心中頓時一喜,忙笑著說:“東家,您看著給個價吧,這方圓幾十裏,都說您家是再公道不過的了。”
東家沉吟片刻,道:“咱這寧平縣一帶確實不怎麽出產黃芪,你這個黃芪品質上乘,是少見的九斤黃,實在是難得。這樣,我也不哄人,給你二兩銀子一斤,如何?”
紀滿川心中一算,這個價格比楊氏預期的還要高上很多,準備點頭同意,卻見旁邊的紀永靈扯了扯他衣襟。
紀滿川立刻會意,於是試探著問道:“東家,您能不能再加點?您看這個,起碼有十幾二十來年的年份了,就是在盛產黃芪的定遠也不多見呢。”
藥鋪東家看了他一眼,笑道:“你這後生倒是會做生意。這樣吧,我給你二兩五錢一斤,如何?這已經是頂高的價了,還是因為這幾天縣裏有一批過路的南方商人,要收一些頂級藥材去送什麽王爺,不然真不能給這個價。”
紀滿川一聽二兩五錢一斤,遠遠超出預期,也知道不能再爭了,趕緊點點頭,道:“那就謝過東家了。”
藥鋪東家讓學徒稱了稱黃芪的重量,竟然有九斤八兩。
其實剛挖回來那天紀老爺子在家稱過,當時有十斤過點,大家想著放了兩天,會脫點水,肯定折不少秤,沒想到,竟沒折多少重量。
紀滿川接過藥鋪東家遞過來的銀子,心中激動不已,這是他第一次摸到這麽多銀子,竟是有點手足無措。
紀永靈也是內心激動,一瞬不瞬地盯著紀滿川懷裏那閃著銀光的銀子,這是她第一次見到古代的銀子啊。
紀滿川扭頭四下看看,見藥鋪裏的人沒人注意他,便悄悄的把紀永靈拉到一邊。
他拿出四兩五錢讓紀永靈揣身上,打算待會置辦東西用,再三叮囑一定藏好。
其餘的銀子被他包進一個包袱皮裏,揣在胸前藏好。
紀滿川用力勒了勒腰帶,跳了兩下,確保懷裏的銀子不會掉出來,才放心地帶著紀永靈走出藥鋪。
從藥鋪出來,紀滿川大手一揮,興奮道:“走,爹帶你去買米、買麵,買棉花去。”
紀永靈看著像中了彩票似得有點飄的老爹,心裏發笑,說:“爹,咱車上這些東西拉來又拉回家嗎?”
紀滿川一拍腦袋,說:“哦哦哦,哎呀,這一高興啥都忘了,走走走,咱趕緊找個攤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