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土匪,長在西北的人就沒有不恨的,紀老爺子尤甚。當年他大哥唯一的兒子就是打土匪時沒的。


    古代社會,時不時會有天災人禍,尤其慶州一帶,北靠韃靼,西臨西域,民族多,山溝也多。


    有些逃難來的,或是家裏遭了災的,或是躲避苛捐雜稅、高利貸的,甚至還有一些別的地方逃跑過來的兵士,他們沒地、沒糧食,為了活下去就聚集在一起,暴力搶劫或勒贖。


    這些人心狠手辣,殺人越貨,草菅人命,無惡不作,給西北人民帶來了很大的苦難。曾經的寧平縣因為大規模數量的土匪,百姓死傷無數,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死人。


    這些年,自從朝廷設立武都將軍鎮守西北以來,土匪被消滅的所剩無幾,剩餘的那些一小撮一小撮的土匪也藏進了偏遠的山溝裏。


    不過看樣子,這些隱藏起來的土匪又開始冒頭了。


    “爺,您別氣,官府也是派了人去剿匪的,隻不過這夥匪徒很是狡猾,去了幾次都沒逮著。”紀永鬆安慰道。


    “嗯。”紀老爺子深深吐出胸口之氣,渾身緊張的肌肉也轟然泄氣。


    一家人也陷入無聲之中。


    片刻之後,紀老爺子揮揮手,讓大家都各自去休息,一家子這才散了。


    睡前,紀永靈去看了看小妹,借著昏暗的油燈光亮,她看著臉蛋紅撲撲,皮膚還有點皺巴的小娃娃熟睡著,心裏泛起絲絲喜愛之意。


    賈蓉花飽含愛意地看看小奶娃,又看看紀永靈,笑道:“多虧了這奶粉,真真是極好的東西,小丫頭都吃不夠。”


    紀永靈看著慈愛的賈蓉花,在昏黃的光線下,顯得格外溫暖。


    夜裏紀永靈睡在賈蓉花隔壁的窯洞,竟然一夜無夢。


    清晨,紀永鬆留下紀老大給二老的東西,急匆匆又去趕往縣裏。


    老紀家的規矩,每日早起都要耍一頓紀家棍法。


    紀老爺子已經早早掃完院子帶著家裏男丁操練。


    隻見紀老爺子腳下閃轉騰挪,長棍虎虎生風。他眼中精光四射,悍勇之氣溢於言表,像極了戰場上勇冠三軍的陷陣之士。


    雖然紀家棍法沒有傳男不傳女的說法,但是因為女子操持家務較多,練得遠不及男丁紮實。但是紀永靈因為被紀滿川當男娃養,所以按男丁要求,每日操練,風雨無阻。


    紀家棍法其實有許多槍法、鞭法,根據實戰中的對方距離,遠用單頭棍,近身用雙頭棍擊打,四尺短棍能當棍使又能變鞭杆用。


    紀永靈和紀永寧、紀永周三人因為年齡小,目前使用短棍練習,主要練習提、扣 、紮、壓、擺、纏、劈、撒、點、掃、撅等棍法動作,或兩人按棍法對棍練習。


    而紀滿川等成年男子則持重棍練習,兩人自由撥棍,每棍要準、狠、快、靈,兩手來回變動把位,並以步法帶動身法,以身法帶動手法,以手法帶動棍法,在靈變的情況下瞬間能發出驚彈力到棍頭。


    紀永靈看著紀滿川和紀滿慶兩人手持的看似普通的木棍,沒有什麽精彩動作,兩人不停變換撥棍,竟一時分不出誰能占上風,看來這紀家棍法是一種樸實無華的實戰棍法。


    相傳這紀家棍法是一位先祖救了一名被人追殺的棍法高手,後者為感謝紀家先祖,將祖傳棍法傳授於紀家後輩。


    後來在一代代紀家人的練悟及抗擊土匪實戰中,吸收了各地棍法的優勢,總結經驗傳下現在這套內容多、方法精、實戰性強的綜合棍法。


    練完棍法,紀滿慶帶著紀永寧、紀永周去割豬草。灶房,楊氏和胡喜容忙碌著燒水,擇菜,準備吃食。


    紀滿川已經挑著扁擔去河溝下麵挑水,紀老爺子則用架子車把豬圈的糞拉到田裏,再從田裏拉土回來填豬圈,紀永靈綴在架子車側後方,幫忙推車。


    這時候的架子車和以前80年代農村用的架子車差不多,隻是以前的車軲轆是用橡膠和鐵做的,現在的車身和車軲轆都是木頭的,所以更為笨重,費力。


    老紀家的這輛架子車是槐木做的,比前世常見的架子車更長一些,裝滿能拉五百斤左右的東西。


    沒有驢、牛等畜力幫忙拉車,單靠人力,實在是太費勁,尤其還要上坡下坡,紀老爺子也不敢給車裝太滿,隻能半車半車來拉。


    紀永靈看著紀老爺子一鐵鍁一鐵鍁把車上的糞土鏟到田裏,開口道:“爺,咱們另外搭個灰圈子(茅房)吧。”


    紀老爺子停下手裏的活,立起木掀,雙手搭在木掀柄上端,喘口氣,道:“好好地把灰圈子和豬圈分開做啥,你們娃娃不當家,不知道這糞的重要性啊。人常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啊。 ”


    “爺,你看春兒肚子裏的蟲,就是因為這灰圈子和豬圈沒分開,又吃了生豬肉才得的。”


    “這丫頭,不吃生豬肉不就得了,沒必要把灰圈子和豬圈分開。這要是把灰圈子和豬圈分開,淘糞不方便,糞少了不說,淘糞也不方便啊。”紀老爺子不讚同地擺擺手,又繼續低頭幹活。


    紀永靈還想多說兩句,見紀老爺子根本沒有絲毫意動,隻能作罷。


    古代把廁所和豬圈修在一起,除了方便處理人類排泄物,更重要的是把人類排泄物和豬的排泄物混合發酵,用於土地肥料,能夠提高農業產量,是成千上百年流傳下來的糞便漚農家肥習慣。


    紀永靈想起曾背過的孟子名言: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遵循先輩流傳下來的經驗技術進行耕作,是每個莊稼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對於農耕,小到家庭,大到國家,任何人都不敢出絲毫差錯,就怕耽誤農事。


    因為,農耕時代農業技術經驗的總結,是先輩一點一滴,一步一步摸索而來。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先輩們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努力,走過了多少漫長歲月。


    這些農業經驗知識和技能是祖祖輩輩在實際農業勞動生產中總結出來的,他們經過了幾千年曆史的傳承和沉澱,不斷被驗證,才會一代又一代傳授於後人。貿然改變的代價太大,沒有絲毫抗風險能力的古代,任何一個莊稼人都承受不起。


    紀永靈想,上輩子國家經過幾十年才徹底消滅絛蟲病,她小的時候時不時還會聽到豆豬肉、米豬肉。而現今這個生產技術落後的年代,想要消滅絛蟲病難度隻會更大。


    可是,再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再遠的路都需要人去走。


    畢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嗎?


    幫紀老爺子拉完糞土,紀滿川一根扁擔上挑著兩隻裝滿水的大木桶,一步一步穩紮地走進了院子。他將兩桶水倒入灶房的大水缸裏,抹把汗,又轉身去挑下一擔。


    紀永靈忙抱著她娘和小妹的衣裳跟了上去,準備去河溝邊清洗。


    “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是很多傳統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


    然而黃土高原地區土層厚,受自然條件限製,即使在現代社會,有的地方都難以“鑿井而飲”,更何況開鑿技術落後的古代。所以牛家莊這裏是沒有自己挖鑿的水井,隻有居住在地勢較低的山溝裏,才會打井喝水。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老人都說,遇到要飯的,“寧舍一個饃,不給一碗水”的由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坡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坡散人並收藏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