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華出生於一個普通人家,自幼被寄予厚望,家人盼望著他能通過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於是,董華在少年時期便埋首於詩書經卷之中,日夜苦讀。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盡管他付出了諸多努力,卻始終未能在科舉之途上邁出成功的一步。
科舉無望後,董華無奈地投身於集市的店鋪之中,靠著書寫計算的微薄技能勉強謀得一份生計。他生性耿直,不懂得阿諛奉承,對於上司的不合理要求和一些職場上的潛規則,他總是不屑一顧。這種性格使他在店鋪中格格不入,時常與上司發生衝突。上司對他的態度也由最初的不滿逐漸轉為厭惡,最終,董華在一次激烈的矛盾之後,被無情地排擠辭退。
失業後的董華,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他沒有其他的手藝或技能,為了生存,隻能嚐試在街邊賣藥、卜卦。他從一些舊書和遊方道士那裏學來的皮毛知識,成為了他糊口的工具。但滄州城中本就有不少專業的藥鋪和知名的卦師,董華這樣一個半路出家的新手,很難贏得人們的信任。他的生意寥寥無幾,常常一整天都無人問津。
家中的情況更是讓他揪心。年邁的母親身體孱弱,已無法從事過重的體力勞動。妻子雖然勤勞善良,日夜為他人縫補、洗衣,但所掙得的錢也僅僅隻能維持一家人最基本的溫飽。大多數時候,一家人隻能吃些稀粥野菜,甚至常常麵臨斷炊的困境。
歲月流轉,滄州遭遇了罕見的荒年。這一年,莊稼顆粒無收,城中的物價飛漲,糧食變得無比珍貴。董華一家原本就艱難的生活,此時更是雪上加霜。家中的存糧很快見底,董華望著餓得麵黃肌瘦的母親和妻子,心中滿是絕望。
他每日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城中四處尋找食物和賺錢的機會,然而,到處都是一片淒慘的景象,人們自顧不暇,根本沒有人願意雇傭他或施舍給他食物。在這樣的絕境下,董華偶然聽聞鄰村有一位富翁正在物色妾室。這個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董華心中萌生出一個極為痛苦的想法——賣妻。
董華深知這一決定的殘忍與違背倫理,但在生存的巨大壓力麵前,他的內心陷入了極度的掙紮。他與母親在昏暗的屋內相對而坐,長時間的沉默後,母親流著淚無奈地點了點頭。董華懷著沉重的心情,將這個決定告訴了妻子。
妻子聽聞後,如遭雷擊,當即堅決不從。她哭訴著對董華的深情,表達著寧死也不願離開這個家的決心。董華看著妻子悲痛欲絕的模樣,心中也是刀絞般難受。但他想到家中奄奄一息的母親,想到如果不這樣做,全家人都將餓死街頭,他隻能狠下心來,以“失節事小,餓死母親事大”的理由苦苦勸說妻子。
在董華的再三逼迫下,妻子最終淚流滿麵,痛苦萬分地屈從了。她哀求董華,如果有一天他能夠生還,希望還能再續夫妻之緣。董華望著妻子絕望的眼神,咬著牙答應了她的請求。
董華之妻被富翁帶走後,來到了鄰村的富宅之中。她本就生得有幾分姿色,雖因生活的困苦而略顯憔悴,但仍難掩那一份天生的秀麗。富翁初見她時,便被她的容貌所吸引,對她頗為寵愛,賞賜了許多華麗的服飾和珍貴的首飾,讓她住進了寬敞舒適的房間,安排了婢女伺候。
然而,對於董華之妻來說,這一切的榮華富貴都如同過眼雲煙,無法填補她心中的痛苦與思念。每一個夜晚,當她躺在那柔軟的床榻之上,望著那精美的床幃和華麗的裝飾,心中想的卻是與董華和婆婆在一起的貧苦卻溫馨的日子。她常常在枕席間暗自落淚,淚水浸濕了枕頭。
富翁察覺到了她的異樣,心中疑惑不解。在一次溫柔的詢問被敷衍過後,他終於忍不住,在一次酒後,富翁緊緊抓住她的肩膀,逼問她到底為何如此悲傷。董華之妻望著富翁那微醺而又帶著一絲惱怒的臉,心中一橫,毅然答道:“我身已屬君,自當聽從君命,可心中感念舊恩,即便刀鋸在前,也無法斬斷此念。”富翁聽後,心中大怒,欲要懲罰她,但看著她那堅定而又悲傷的眼神,卻又莫名地心生一絲憐憫,最終隻是拂袖而去,留下董華之妻獨自在屋中哭泣。
時光匆匆,又一個荒年降臨滄州。這一次,災荒更加嚴重,城中餓殍遍地,易子而食的慘狀隨處可見。董華和母親在這場災荒中苦苦掙紮,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命運的魔掌。由於長期的饑餓和疾病的侵襲,董華與母親相繼餓死。
富翁得知董華一家的遭遇後,擔心董華之妻知曉後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影響到自己家中的安寧。於是,他嚴令家中上下,不得將此事透露給她。然而,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一位鄰居老婦在與董華之妻的婢女閑聊時,偶然間將此事說了出來。
董華之妻聽聞這個消息後,如同一尊雕像般呆呆地坐在那裏,久久沒有反應。她的心中沒有了悲傷,沒有了憤怒,仿佛所有的情感在這一刻都被抽離。她隻是靜靜地坐著,腦海中不斷浮現出與董華和婆婆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的苦難日子如今卻成為了她最珍貴的回憶。
不知過了多久,她緩緩地抬起頭,眼神空洞地對婢女和仆婦說道:“我之所以忍辱負重,一是為救婆婆與丈夫性命,二是因主人年事已高,料想他活不了幾年,我年紀尚輕,盼著日後能與丈夫團圓。如今,一切都已化為泡影。”她的聲音平靜而又冰冷,仿佛是從遙遠的地獄傳來。
董華之妻說完那番話後,緩緩起身,一步一步地走向樓窗。她的步伐堅定而又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眾人的心尖上。婢女和仆婦們驚恐地望著她,想要阻攔卻又不敢上前。
她來到窗前,推開那扇窗戶,一股清冷的風撲麵而來。她望著窗外那片陌生而又冷漠的世界,心中沒有絲毫的畏懼。在這一刻,她的心中隻有對命運的不甘和對丈夫、婆婆無盡的思念。她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然後縱身一躍。
她的身體如同一隻墜落的蝴蝶,在空中劃過一道短暫而又淒美的弧線,而後重重地摔落在地上。鮮血從她的身下蔓延開來,染紅了那片冰冷的土地。她的麵容安詳,仿佛在臨死前看到了與丈夫重逢的美好景象。
眾人圍攏過來,望著她那冰冷的屍體,無不唏噓歎息。她的命運與福建學使妾相似,然學使妾因兒女情長,與愛人互殉,心中無悔。董華之妻卻是為養姑與夫,無奈失身,最終未能救得親人,事與願違,徒留清白受玷,含恨而死,其悲更令人痛心。
在滄州槐鎮有一位奇特的僧人。槐鎮,這個在金史中被稱為槐家鎮的地方,因歲月的變遷和人們的誤傳,如今被叫做淮鎮。這位僧人,本是一個農家子弟,自幼生長在這片土地上。
他的人生軌跡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發生了改變。也許是對塵世生活的迷茫,也許是對寺廟中那份寧靜的向往,他選擇了出家為僧。然而,他雖身著僧衣,卻並未完全遵循僧人的清規戒律。他喜好飲酒吃肉,這在常人眼中是極為離經叛道的行為。
寺廟中有數十畝田地,這成為了他生活的主要來源。他每日像一個普通農夫一樣,在田地裏耕種勞作。清晨,他迎著朝陽,扛著鋤頭走向田間;傍晚,他伴著夕陽的餘暉,牽著牛兒歸來。除了放牛耕田這些農事,他對寺廟中的其他事務一概漠不關心。經卷法器,他從未用心去研讀和收藏;毗盧袈裟,他也覺得是可有可無之物;就連佛龕香火,也是時有時無,全憑他的心情。在眾人眼中,他唯一與常人不同的地方,便是那光溜溜的腦袋和獨居的生活。他沒有妻子兒女,沒有家庭的牽掛,獨自一人在這寺廟中過著看似自在卻又平淡無奇的日子。
在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裏,這位槐鎮僧人卻做出了一件令人大為震驚的事情。那天,他忽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精神抖擻地召集起了鄰裏鄉親。眾人懷著疑惑的心情來到寺廟中,隻見他端坐在那破舊不堪的幾案之上,麵容平靜,雙手合十。
他用一種低沉而又莊重的聲音說道:“與諸位同居三十餘年,今日將長別,能否將我的遺體托付給大家?”眾人還未從他這番話的震驚中回過神來,隻見他緩緩閉上雙眼,溘然長逝。更令人驚奇的是,他死後雙手仍然保持著合十的姿態,身體端坐如初,仿佛一座凝固的雕像。而從他的鼻孔中,竟然垂下兩根玉筋,長達尺餘,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奇異的光芒。
眾人看到這一幕,無不驚恐萬分,紛紛議論起來。一些老人認為這是高僧大德才會有的示寂景象,是他修行有成的表現;而一些年輕人則覺得此事太過詭異,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安。但無論如何,眾人都意識到這是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於是,大家開始商量著為他募集木材,打造佛龕,希望能妥善安置他的遺體。
我的舅父安實齋公,居住在離槐鎮不遠的丁家莊。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對世間的奇聞軼事總是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同時也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理性的思考。當他聽聞槐鎮僧人奇異示寂的消息後,心中不禁產生了懷疑。
他深知這位僧人平日的德行和生活習性,很難相信他會有如此超凡脫俗的示寂表現。在他的印象中,這位僧人不過是一個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假和尚,怎麽可能突然成為一位高僧大德呢?於是,他決定親自前往槐鎮一探究竟。
當他來到寺廟時,佛龕尚未打造完成,僧人去世已經兩日,但屍體卻還未入殮。舅父走近僧人遺體,仔細觀察。他發現僧人的麵色如生,仿佛隻是睡著了一般,沒有絲毫死亡的蒼白和衰敗。他伸出手,輕輕觸摸僧人的肌膚,卻驚訝地發現其肌膚堅硬如鐵石,冰冷而又富有質感。
此時正值六月,天氣炎熱,是蠅蟲滋生的季節。然而,在這具遺體周圍,卻沒有一隻蠅蚋聚集,空氣中也聞不到絲毫屍臭。舅父心中的疑惑更盛,他在寺廟中四處查看,試圖尋找一些線索來解釋這一奇異現象。他查看了僧人的住所,發現屋內陳設簡單,除了一些農具和基本的生活用品外,並沒有什麽異常之處。他又詢問了寺廟中的小和尚和周邊的鄰居,得到的回答也都隻是關於僧人平常生活的描述,沒有任何能夠解釋其奇異示寂的信息。
科舉無望後,董華無奈地投身於集市的店鋪之中,靠著書寫計算的微薄技能勉強謀得一份生計。他生性耿直,不懂得阿諛奉承,對於上司的不合理要求和一些職場上的潛規則,他總是不屑一顧。這種性格使他在店鋪中格格不入,時常與上司發生衝突。上司對他的態度也由最初的不滿逐漸轉為厭惡,最終,董華在一次激烈的矛盾之後,被無情地排擠辭退。
失業後的董華,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他沒有其他的手藝或技能,為了生存,隻能嚐試在街邊賣藥、卜卦。他從一些舊書和遊方道士那裏學來的皮毛知識,成為了他糊口的工具。但滄州城中本就有不少專業的藥鋪和知名的卦師,董華這樣一個半路出家的新手,很難贏得人們的信任。他的生意寥寥無幾,常常一整天都無人問津。
家中的情況更是讓他揪心。年邁的母親身體孱弱,已無法從事過重的體力勞動。妻子雖然勤勞善良,日夜為他人縫補、洗衣,但所掙得的錢也僅僅隻能維持一家人最基本的溫飽。大多數時候,一家人隻能吃些稀粥野菜,甚至常常麵臨斷炊的困境。
歲月流轉,滄州遭遇了罕見的荒年。這一年,莊稼顆粒無收,城中的物價飛漲,糧食變得無比珍貴。董華一家原本就艱難的生活,此時更是雪上加霜。家中的存糧很快見底,董華望著餓得麵黃肌瘦的母親和妻子,心中滿是絕望。
他每日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城中四處尋找食物和賺錢的機會,然而,到處都是一片淒慘的景象,人們自顧不暇,根本沒有人願意雇傭他或施舍給他食物。在這樣的絕境下,董華偶然聽聞鄰村有一位富翁正在物色妾室。這個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董華心中萌生出一個極為痛苦的想法——賣妻。
董華深知這一決定的殘忍與違背倫理,但在生存的巨大壓力麵前,他的內心陷入了極度的掙紮。他與母親在昏暗的屋內相對而坐,長時間的沉默後,母親流著淚無奈地點了點頭。董華懷著沉重的心情,將這個決定告訴了妻子。
妻子聽聞後,如遭雷擊,當即堅決不從。她哭訴著對董華的深情,表達著寧死也不願離開這個家的決心。董華看著妻子悲痛欲絕的模樣,心中也是刀絞般難受。但他想到家中奄奄一息的母親,想到如果不這樣做,全家人都將餓死街頭,他隻能狠下心來,以“失節事小,餓死母親事大”的理由苦苦勸說妻子。
在董華的再三逼迫下,妻子最終淚流滿麵,痛苦萬分地屈從了。她哀求董華,如果有一天他能夠生還,希望還能再續夫妻之緣。董華望著妻子絕望的眼神,咬著牙答應了她的請求。
董華之妻被富翁帶走後,來到了鄰村的富宅之中。她本就生得有幾分姿色,雖因生活的困苦而略顯憔悴,但仍難掩那一份天生的秀麗。富翁初見她時,便被她的容貌所吸引,對她頗為寵愛,賞賜了許多華麗的服飾和珍貴的首飾,讓她住進了寬敞舒適的房間,安排了婢女伺候。
然而,對於董華之妻來說,這一切的榮華富貴都如同過眼雲煙,無法填補她心中的痛苦與思念。每一個夜晚,當她躺在那柔軟的床榻之上,望著那精美的床幃和華麗的裝飾,心中想的卻是與董華和婆婆在一起的貧苦卻溫馨的日子。她常常在枕席間暗自落淚,淚水浸濕了枕頭。
富翁察覺到了她的異樣,心中疑惑不解。在一次溫柔的詢問被敷衍過後,他終於忍不住,在一次酒後,富翁緊緊抓住她的肩膀,逼問她到底為何如此悲傷。董華之妻望著富翁那微醺而又帶著一絲惱怒的臉,心中一橫,毅然答道:“我身已屬君,自當聽從君命,可心中感念舊恩,即便刀鋸在前,也無法斬斷此念。”富翁聽後,心中大怒,欲要懲罰她,但看著她那堅定而又悲傷的眼神,卻又莫名地心生一絲憐憫,最終隻是拂袖而去,留下董華之妻獨自在屋中哭泣。
時光匆匆,又一個荒年降臨滄州。這一次,災荒更加嚴重,城中餓殍遍地,易子而食的慘狀隨處可見。董華和母親在這場災荒中苦苦掙紮,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命運的魔掌。由於長期的饑餓和疾病的侵襲,董華與母親相繼餓死。
富翁得知董華一家的遭遇後,擔心董華之妻知曉後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影響到自己家中的安寧。於是,他嚴令家中上下,不得將此事透露給她。然而,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一位鄰居老婦在與董華之妻的婢女閑聊時,偶然間將此事說了出來。
董華之妻聽聞這個消息後,如同一尊雕像般呆呆地坐在那裏,久久沒有反應。她的心中沒有了悲傷,沒有了憤怒,仿佛所有的情感在這一刻都被抽離。她隻是靜靜地坐著,腦海中不斷浮現出與董華和婆婆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的苦難日子如今卻成為了她最珍貴的回憶。
不知過了多久,她緩緩地抬起頭,眼神空洞地對婢女和仆婦說道:“我之所以忍辱負重,一是為救婆婆與丈夫性命,二是因主人年事已高,料想他活不了幾年,我年紀尚輕,盼著日後能與丈夫團圓。如今,一切都已化為泡影。”她的聲音平靜而又冰冷,仿佛是從遙遠的地獄傳來。
董華之妻說完那番話後,緩緩起身,一步一步地走向樓窗。她的步伐堅定而又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眾人的心尖上。婢女和仆婦們驚恐地望著她,想要阻攔卻又不敢上前。
她來到窗前,推開那扇窗戶,一股清冷的風撲麵而來。她望著窗外那片陌生而又冷漠的世界,心中沒有絲毫的畏懼。在這一刻,她的心中隻有對命運的不甘和對丈夫、婆婆無盡的思念。她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然後縱身一躍。
她的身體如同一隻墜落的蝴蝶,在空中劃過一道短暫而又淒美的弧線,而後重重地摔落在地上。鮮血從她的身下蔓延開來,染紅了那片冰冷的土地。她的麵容安詳,仿佛在臨死前看到了與丈夫重逢的美好景象。
眾人圍攏過來,望著她那冰冷的屍體,無不唏噓歎息。她的命運與福建學使妾相似,然學使妾因兒女情長,與愛人互殉,心中無悔。董華之妻卻是為養姑與夫,無奈失身,最終未能救得親人,事與願違,徒留清白受玷,含恨而死,其悲更令人痛心。
在滄州槐鎮有一位奇特的僧人。槐鎮,這個在金史中被稱為槐家鎮的地方,因歲月的變遷和人們的誤傳,如今被叫做淮鎮。這位僧人,本是一個農家子弟,自幼生長在這片土地上。
他的人生軌跡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發生了改變。也許是對塵世生活的迷茫,也許是對寺廟中那份寧靜的向往,他選擇了出家為僧。然而,他雖身著僧衣,卻並未完全遵循僧人的清規戒律。他喜好飲酒吃肉,這在常人眼中是極為離經叛道的行為。
寺廟中有數十畝田地,這成為了他生活的主要來源。他每日像一個普通農夫一樣,在田地裏耕種勞作。清晨,他迎著朝陽,扛著鋤頭走向田間;傍晚,他伴著夕陽的餘暉,牽著牛兒歸來。除了放牛耕田這些農事,他對寺廟中的其他事務一概漠不關心。經卷法器,他從未用心去研讀和收藏;毗盧袈裟,他也覺得是可有可無之物;就連佛龕香火,也是時有時無,全憑他的心情。在眾人眼中,他唯一與常人不同的地方,便是那光溜溜的腦袋和獨居的生活。他沒有妻子兒女,沒有家庭的牽掛,獨自一人在這寺廟中過著看似自在卻又平淡無奇的日子。
在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裏,這位槐鎮僧人卻做出了一件令人大為震驚的事情。那天,他忽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精神抖擻地召集起了鄰裏鄉親。眾人懷著疑惑的心情來到寺廟中,隻見他端坐在那破舊不堪的幾案之上,麵容平靜,雙手合十。
他用一種低沉而又莊重的聲音說道:“與諸位同居三十餘年,今日將長別,能否將我的遺體托付給大家?”眾人還未從他這番話的震驚中回過神來,隻見他緩緩閉上雙眼,溘然長逝。更令人驚奇的是,他死後雙手仍然保持著合十的姿態,身體端坐如初,仿佛一座凝固的雕像。而從他的鼻孔中,竟然垂下兩根玉筋,長達尺餘,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奇異的光芒。
眾人看到這一幕,無不驚恐萬分,紛紛議論起來。一些老人認為這是高僧大德才會有的示寂景象,是他修行有成的表現;而一些年輕人則覺得此事太過詭異,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安。但無論如何,眾人都意識到這是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於是,大家開始商量著為他募集木材,打造佛龕,希望能妥善安置他的遺體。
我的舅父安實齋公,居住在離槐鎮不遠的丁家莊。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對世間的奇聞軼事總是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同時也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理性的思考。當他聽聞槐鎮僧人奇異示寂的消息後,心中不禁產生了懷疑。
他深知這位僧人平日的德行和生活習性,很難相信他會有如此超凡脫俗的示寂表現。在他的印象中,這位僧人不過是一個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假和尚,怎麽可能突然成為一位高僧大德呢?於是,他決定親自前往槐鎮一探究竟。
當他來到寺廟時,佛龕尚未打造完成,僧人去世已經兩日,但屍體卻還未入殮。舅父走近僧人遺體,仔細觀察。他發現僧人的麵色如生,仿佛隻是睡著了一般,沒有絲毫死亡的蒼白和衰敗。他伸出手,輕輕觸摸僧人的肌膚,卻驚訝地發現其肌膚堅硬如鐵石,冰冷而又富有質感。
此時正值六月,天氣炎熱,是蠅蟲滋生的季節。然而,在這具遺體周圍,卻沒有一隻蠅蚋聚集,空氣中也聞不到絲毫屍臭。舅父心中的疑惑更盛,他在寺廟中四處查看,試圖尋找一些線索來解釋這一奇異現象。他查看了僧人的住所,發現屋內陳設簡單,除了一些農具和基本的生活用品外,並沒有什麽異常之處。他又詢問了寺廟中的小和尚和周邊的鄰居,得到的回答也都隻是關於僧人平常生活的描述,沒有任何能夠解釋其奇異示寂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