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秋回家的第二天,就在母親的吩咐下去了外婆家,還有三個舅舅以及姨父家裏。
毫無疑問,都受到了隆重而又熱情的關愛,讓他不得不吃了四五碗甜酒雞蛋湯圓,然後把大學裏的成績和經曆重複了四五遍。
母親這邊的親戚就是熱情,顧秋也願意往這邊跑,相反顧家這邊……
算了,不說也罷!
回家後的第三天,顧秋終於開始準備出去擺攤了。
寒假很短,隻有一個多月,中間還有一個春節,初一到十五的半個月裏,基本上不可能賺到什麽錢,所以顧秋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最大限度地掙錢。
這次回家,顧秋明顯感覺到家裏比之前更加拮據了。
盡管自己和妹妹的夥食看起來沒變,每天都有葷菜,可是細心的顧秋卻發現,爸媽很少朝葷菜動筷子。
他們都在留著給自己和妹妹吃,這樣如果一餐吃不完,下一頓還可以加點配菜,讓自己和妹妹吃一餐,那就節約了一餐肉錢。
大約所有貧寒的家裏,都是這樣一點點的省錢。
大約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用無聲的愛,庇護養育兒女。
顧秋不動聲色,沒有像以前一樣大吵大鬧,逼著父母吃肉,隻是他自己再也沒有朝肉菜伸過筷子。
在沒有還完外債,沒有賺到足夠多的錢,沒有真正獨立強大到讓父母有安全感之前,任何的言語和行動,都是徒勞無益的,甚至戳破了,隻會讓父母更難受。
他不再是當年初二那個熱血衝動,一後悔就自責,一心疼父母就想自殘,就想讓自己疼一下的無知少年了。
他也不再是高一那個因為交不起學費,鬧著心疼父母,不要去上學的無知少年了。
他長大了!
他知道該怎麽做,怎麽樣才能讓父母更開心,覺得辛苦付出更值得。
雖然他在某些方麵不認可父母的做法,比如父母對自己節省苛刻,緊著好吃的好喝的留給自己和妹妹。
顧秋知道這是愛的體現,但是這份愛,這樣的愛,太沉重,太有壓力。
他不願意父母這樣做,讓父母自己不吃省著給他們兄妹吃的東西,哪怕是再美味,對於他來說都是味同嚼蠟。
甚至心裏麵還有負罪感,年少無知的時候不懂,現在的他哪裏還吃得下去?
之所以這次過年回家給家人買那麽多東西,大概也是他對父母做法的無聲反抗,雖然並沒有效果。
其實顧秋不知道的是,不知不覺中,他已經學會了這種苛刻自己的方式。
比如這一次在江城,買回來的兩三千塊錢的衣帽鞋襪那些東西,他全都是給父母和妹妹買的,沒在自己身上用一分錢。
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彼此!
……
農村年集擺攤還是很掙錢的,據說有的人平日裏就在家裏務農,靠著過年這兩個月擺攤做生意,把一年的家用錢都掙回來了,甚至都不用遠走千裏外出打工。
這話,現在的顧秋是相信的!
從江城漢正街帶回來的小玩意兒,就是比鎮農貿市場,甚至是縣集貿市場裏麵的商品時髦,不管是對聯還是飾品。
而且,顧秋的進貨價其實比這兩個地方的進貨價差很多,就是多加上一個物流運輸費,也還要便宜一點。
顧秋甚至覺得,搞不好這些市場,也都是從江城進貨的。
自己和他們拿貨都是一樣的價格,隻是他們轉個手要賺錢,所以加一點利潤,才會比自己的進貨價還要貴一點。
這樣下來,顧秋按照集市上的行情,適當的打八折九折,都還有三五倍的利潤,簡直就是撿錢一樣。
這兩年經濟形勢好,外出打工的人多,回到老家也都舍得花錢。
對聯貼畫或者小商品又不是大件,沒多少人在乎這幾十塊錢百把塊錢的小錢。
顧秋的貨又比別人好,所以走的特別快,賺的也比別人多,每天都是四五百上下,臘月二十三那天,純利潤居然直接飆升到八百塊,這讓顧秋一整天都樂嗬嗬的。
顧晴晴現在徹底成了小財迷跟班,每天跟在哥哥身邊幫忙收錢。
丫頭今年十三歲了,明年六月份中考,個頭也快到顧秋肩膀了,已經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卻依然喜歡纏著哥哥身邊,因為哥哥這裏總有好處拿。
比如顧秋答應她,每天出攤就有一百塊錢的工資,利潤超過六百就能提成十塊錢,七百提二十,八百提四十,以此類推。
別看一二十的不多,可是哪天她都能拿一百多近兩百塊錢的工資。
臘月二十三那天,兄妹倆營業額首次破千二,利潤八百多塊錢,成本不到三百塊。
顧晴晴連工資帶提成,一天就拿了二百六十塊錢,這樣的高薪讓小丫頭徹底愛上了做生意,每天出攤比顧秋還積極。
其實顧秋倒是不在意妹妹能不能幫忙賣貨,他更不在意妹妹拿得多了還是少了,他隻是在有意識的鍛煉自己的妹妹,鍛煉她的社交,口才,和應變能力,鍛煉她吃苦耐勞,自強獨立的性格。
農村大集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
而小攤小販們更是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能在集市上擺攤做生意熬下來,相信走到哪裏,都能夠大方自信,不會怯場自卑。
顧秋是用了整整半年,從工地到天橋擺攤,才慢慢領悟出來這個道理,把原先那個自卑怯懦的少年,變成如今的模樣。
他不希望天真爛漫的妹妹走自己的路,吃自己吃過的苦。
雖然他有信心在物質和金錢上,不讓妹妹過於短缺,但是內外的性格和品質,才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立世的根本。
特別是女孩子,本來就比男生要吃虧一些,他不希望妹妹過早或者過多的吃虧。
生活的苦吃一點還沒事,社會上的虧能不吃最好,如果能潛移默化的引導她成長,培養她的性格能力,那是再好不過了。
所以,出攤賣貨,甚至是去縣城集貿市場補貨,他都帶著妹妹一起,讓她參與選品,談價,做計劃。
兄妹倆一個學得興趣十足,一個教得盡心盡力,配合默契,互相成長。
毫無疑問,都受到了隆重而又熱情的關愛,讓他不得不吃了四五碗甜酒雞蛋湯圓,然後把大學裏的成績和經曆重複了四五遍。
母親這邊的親戚就是熱情,顧秋也願意往這邊跑,相反顧家這邊……
算了,不說也罷!
回家後的第三天,顧秋終於開始準備出去擺攤了。
寒假很短,隻有一個多月,中間還有一個春節,初一到十五的半個月裏,基本上不可能賺到什麽錢,所以顧秋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最大限度地掙錢。
這次回家,顧秋明顯感覺到家裏比之前更加拮據了。
盡管自己和妹妹的夥食看起來沒變,每天都有葷菜,可是細心的顧秋卻發現,爸媽很少朝葷菜動筷子。
他們都在留著給自己和妹妹吃,這樣如果一餐吃不完,下一頓還可以加點配菜,讓自己和妹妹吃一餐,那就節約了一餐肉錢。
大約所有貧寒的家裏,都是這樣一點點的省錢。
大約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用無聲的愛,庇護養育兒女。
顧秋不動聲色,沒有像以前一樣大吵大鬧,逼著父母吃肉,隻是他自己再也沒有朝肉菜伸過筷子。
在沒有還完外債,沒有賺到足夠多的錢,沒有真正獨立強大到讓父母有安全感之前,任何的言語和行動,都是徒勞無益的,甚至戳破了,隻會讓父母更難受。
他不再是當年初二那個熱血衝動,一後悔就自責,一心疼父母就想自殘,就想讓自己疼一下的無知少年了。
他也不再是高一那個因為交不起學費,鬧著心疼父母,不要去上學的無知少年了。
他長大了!
他知道該怎麽做,怎麽樣才能讓父母更開心,覺得辛苦付出更值得。
雖然他在某些方麵不認可父母的做法,比如父母對自己節省苛刻,緊著好吃的好喝的留給自己和妹妹。
顧秋知道這是愛的體現,但是這份愛,這樣的愛,太沉重,太有壓力。
他不願意父母這樣做,讓父母自己不吃省著給他們兄妹吃的東西,哪怕是再美味,對於他來說都是味同嚼蠟。
甚至心裏麵還有負罪感,年少無知的時候不懂,現在的他哪裏還吃得下去?
之所以這次過年回家給家人買那麽多東西,大概也是他對父母做法的無聲反抗,雖然並沒有效果。
其實顧秋不知道的是,不知不覺中,他已經學會了這種苛刻自己的方式。
比如這一次在江城,買回來的兩三千塊錢的衣帽鞋襪那些東西,他全都是給父母和妹妹買的,沒在自己身上用一分錢。
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彼此!
……
農村年集擺攤還是很掙錢的,據說有的人平日裏就在家裏務農,靠著過年這兩個月擺攤做生意,把一年的家用錢都掙回來了,甚至都不用遠走千裏外出打工。
這話,現在的顧秋是相信的!
從江城漢正街帶回來的小玩意兒,就是比鎮農貿市場,甚至是縣集貿市場裏麵的商品時髦,不管是對聯還是飾品。
而且,顧秋的進貨價其實比這兩個地方的進貨價差很多,就是多加上一個物流運輸費,也還要便宜一點。
顧秋甚至覺得,搞不好這些市場,也都是從江城進貨的。
自己和他們拿貨都是一樣的價格,隻是他們轉個手要賺錢,所以加一點利潤,才會比自己的進貨價還要貴一點。
這樣下來,顧秋按照集市上的行情,適當的打八折九折,都還有三五倍的利潤,簡直就是撿錢一樣。
這兩年經濟形勢好,外出打工的人多,回到老家也都舍得花錢。
對聯貼畫或者小商品又不是大件,沒多少人在乎這幾十塊錢百把塊錢的小錢。
顧秋的貨又比別人好,所以走的特別快,賺的也比別人多,每天都是四五百上下,臘月二十三那天,純利潤居然直接飆升到八百塊,這讓顧秋一整天都樂嗬嗬的。
顧晴晴現在徹底成了小財迷跟班,每天跟在哥哥身邊幫忙收錢。
丫頭今年十三歲了,明年六月份中考,個頭也快到顧秋肩膀了,已經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卻依然喜歡纏著哥哥身邊,因為哥哥這裏總有好處拿。
比如顧秋答應她,每天出攤就有一百塊錢的工資,利潤超過六百就能提成十塊錢,七百提二十,八百提四十,以此類推。
別看一二十的不多,可是哪天她都能拿一百多近兩百塊錢的工資。
臘月二十三那天,兄妹倆營業額首次破千二,利潤八百多塊錢,成本不到三百塊。
顧晴晴連工資帶提成,一天就拿了二百六十塊錢,這樣的高薪讓小丫頭徹底愛上了做生意,每天出攤比顧秋還積極。
其實顧秋倒是不在意妹妹能不能幫忙賣貨,他更不在意妹妹拿得多了還是少了,他隻是在有意識的鍛煉自己的妹妹,鍛煉她的社交,口才,和應變能力,鍛煉她吃苦耐勞,自強獨立的性格。
農村大集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
而小攤小販們更是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能在集市上擺攤做生意熬下來,相信走到哪裏,都能夠大方自信,不會怯場自卑。
顧秋是用了整整半年,從工地到天橋擺攤,才慢慢領悟出來這個道理,把原先那個自卑怯懦的少年,變成如今的模樣。
他不希望天真爛漫的妹妹走自己的路,吃自己吃過的苦。
雖然他有信心在物質和金錢上,不讓妹妹過於短缺,但是內外的性格和品質,才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立世的根本。
特別是女孩子,本來就比男生要吃虧一些,他不希望妹妹過早或者過多的吃虧。
生活的苦吃一點還沒事,社會上的虧能不吃最好,如果能潛移默化的引導她成長,培養她的性格能力,那是再好不過了。
所以,出攤賣貨,甚至是去縣城集貿市場補貨,他都帶著妹妹一起,讓她參與選品,談價,做計劃。
兄妹倆一個學得興趣十足,一個教得盡心盡力,配合默契,互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