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智勇雙全,常十萬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視頻繼續播放,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很快便迎來了他的首次表現機會。
朱元璋率領大軍在長江北岸展開陣勢,意圖攻占對岸的重要據點——采石磯。
但元軍在對岸布置了重兵防守,
這使得朱元璋的軍隊在距離岸邊三丈遠的江麵上被迫停滯,無法上岸。
盡管朱元璋麾下有廖永安、廖永忠、俞通海等擅長水戰的將領,但在此刻卻依舊有些束手無策。
正當朱元璋感到尷尬的時候,常遇春卻挺身而出。
他隻向朱元璋要了一條小船,便獨自駕船衝入了戰場。
有史記載:‘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采石。’
意思是常遇春奮勇殺敵,敵人試圖用長戈反擊,卻被他巧妙地勾住,並借勢一躍而上,跳入元軍陣中,殺得元軍人仰馬翻。
隨後徐達、鄧愈、廖永安等將領見狀,便立刻抓住時機,率眾跟進,經過一番激戰,成功占領采石磯。
元軍大敗,朱元璋乘勝追擊,最終奪下集慶(也就是後來應天府,朱元璋的京都)。
常遇春在此次戰鬥中的表現極為出色,因此被朱元璋任命為‘總管府先鋒’,在大明第一統帥徐達的領導下繼續征戰。
常遇春不僅勇猛善戰,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兼具智謀韜略,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
其他皇帝看到這裏,不由得評價道,
隋文帝楊堅喃喃自語道:“朱元璋麾下英才濟濟,看來蘇先生偏愛明朝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唐玄宗李隆基轉頭對身側的宰相姚崇說:“上榜的猛將,統帥,謀士朱元璋竟然全有了!有這般多的賢能之士輔佐,朱元璋能夠驅逐蒙元開創大明基業,也的確在情理之中了。”
宋太祖趙匡胤撫須微笑:“得猛士易,得智勇雙全之士難啊!老朱的運氣,真是令人羨慕!”
唐太宗李世民點頭稱讚:“朱元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乃明君之道。
有了這麽多能征善戰的猛將,加上智謀之士劉基的出謀劃策,大明確實有收複中原,再造乾坤的資本。”
“常遇春在投奔朱元璋後的第二仗中,
再次於采石磯之戰,展現出了其超卓的智謀與戰術眼光。
在朱元璋等人成功渡江後,采石磯卻被元朝的集慶路主帥蠻子海牙給奪了回去,扼住了南北渡江的咽喉。
由於朱元璋與眾將領的家眷還在江北,所以奪回采石磯,就變得刻不容緩。
麵對當前這一形勢,朱元璋決定與蠻子海牙進行正麵作戰。
但常遇春卻給朱元璋出了一個好計謀。
他向朱元璋建議,先派兩股小規模的水軍偷襲采石磯,且隻許敗不許勝,引誘敵人出來追擊。
這一計策果然奏效。
蠻子海牙立功心切,果然追擊,結果導致兵力分散。
借此機會,常遇春率領主力部隊直取采石磯,最終成功攻占采石磯,並燒毀了敵方的戰船,大獲全勝。
蠻子海牙僥幸逃脫,但元朝在長江的防線自此開始崩潰。
常遇春這一戰,不僅再次幫助朱元璋奪回了采石磯,
更展現了自己的智慧,且避免了本方將士的大幅傷亡。
而在朱元璋的創業曆程中,攻占集慶無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集慶易守難攻,朱元璋大軍水陸兩路並進,整個過程打得異常艱難。
在這場艱苦的戰鬥中,
常遇春表現出色,成為功勞最大的一員。
他不僅在對抗弱敵時遊刃有餘,更能在麵對強敵時展現出勇氣和智慧,
常十萬,不是浪得虛名。”
“衢州之戰,常遇春率軍圍城。
他一邊令麾下打造各種攻城器械,一邊用奇兵突襲了南門甕城,成功俘虜蒙元軍甲士萬餘人。
戰後,常遇春寫下一首詩:
‘策蹇龍遊道,西風妒旅袍。
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
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
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
這首詩中充滿了肅殺與豪邁的氣勢,頗有唐朝‘四大邊塞詩人’的遺風。
也從側麵展現出,
常遇春他不僅是一位勇猛善戰的武將,更是一位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大丈夫。”
看到此處,一個披頭散發的年輕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武人都能吟詩作賦,我等文人為何不能領兵作戰?”
“太白兄,你真要去參軍啊?”
“有何不可?吾輩也習劍法與射術,隻要多讀兵書,領兵作戰不在話下!”
“那可沒那麽簡單哦,慎重,慎重!”
“……”
“在後續與張士誠、陳友諒爭奪江南的戰役中,
常遇春同樣立下了赫赫戰功,
成為明軍中數一數二的功臣。
特別是在龍灣之戰中,
那時的陳友諒剛剛以狠辣的手段,取代了上司徐壽輝,儼然已經成為了長江流域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
麵對陳友諒順江直下的數十萬大軍,朱元璋麾下的部分將領甚至向朱元璋建議投降。
唯有新加入不久的劉伯溫,力勸朱元璋利用地利、人和來抗擊陳友諒。”
“朱元璋對常遇春有一句評價:‘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
如此高度的評價,也凸顯出了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接下來,幾場關鍵戰役,便真正展現出了常遇春的實力,以及朱元璋識人用人的本領。
龍灣之戰,便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首次交戰。
此役,朱元璋采用了康茂才的計策,誘使陳友諒孤軍深入,進而在狹窄的龍灣兩岸埋伏陳友諒。
在這場精心策劃的伏擊中,
常遇春與馮勝率先出擊,給予了陳友諒重創。
陳友諒的大船在狹窄水道中無法自如掉頭,最終隻能慘敗而歸。
此戰,常遇春戰功再次位列全軍之首,勇猛非凡。”
“不過要論朱元璋生平經曆的最大規模戰爭,那必然還是非鄱陽湖之戰莫屬。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
與朱元璋的二十萬大軍,
在鄱陽湖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決。
這也是華夏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水上戰爭,
其激烈程度與對後續格局的影響,
自然不言而喻。”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很快便迎來了他的首次表現機會。
朱元璋率領大軍在長江北岸展開陣勢,意圖攻占對岸的重要據點——采石磯。
但元軍在對岸布置了重兵防守,
這使得朱元璋的軍隊在距離岸邊三丈遠的江麵上被迫停滯,無法上岸。
盡管朱元璋麾下有廖永安、廖永忠、俞通海等擅長水戰的將領,但在此刻卻依舊有些束手無策。
正當朱元璋感到尷尬的時候,常遇春卻挺身而出。
他隻向朱元璋要了一條小船,便獨自駕船衝入了戰場。
有史記載:‘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采石。’
意思是常遇春奮勇殺敵,敵人試圖用長戈反擊,卻被他巧妙地勾住,並借勢一躍而上,跳入元軍陣中,殺得元軍人仰馬翻。
隨後徐達、鄧愈、廖永安等將領見狀,便立刻抓住時機,率眾跟進,經過一番激戰,成功占領采石磯。
元軍大敗,朱元璋乘勝追擊,最終奪下集慶(也就是後來應天府,朱元璋的京都)。
常遇春在此次戰鬥中的表現極為出色,因此被朱元璋任命為‘總管府先鋒’,在大明第一統帥徐達的領導下繼續征戰。
常遇春不僅勇猛善戰,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兼具智謀韜略,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
其他皇帝看到這裏,不由得評價道,
隋文帝楊堅喃喃自語道:“朱元璋麾下英才濟濟,看來蘇先生偏愛明朝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唐玄宗李隆基轉頭對身側的宰相姚崇說:“上榜的猛將,統帥,謀士朱元璋竟然全有了!有這般多的賢能之士輔佐,朱元璋能夠驅逐蒙元開創大明基業,也的確在情理之中了。”
宋太祖趙匡胤撫須微笑:“得猛士易,得智勇雙全之士難啊!老朱的運氣,真是令人羨慕!”
唐太宗李世民點頭稱讚:“朱元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乃明君之道。
有了這麽多能征善戰的猛將,加上智謀之士劉基的出謀劃策,大明確實有收複中原,再造乾坤的資本。”
“常遇春在投奔朱元璋後的第二仗中,
再次於采石磯之戰,展現出了其超卓的智謀與戰術眼光。
在朱元璋等人成功渡江後,采石磯卻被元朝的集慶路主帥蠻子海牙給奪了回去,扼住了南北渡江的咽喉。
由於朱元璋與眾將領的家眷還在江北,所以奪回采石磯,就變得刻不容緩。
麵對當前這一形勢,朱元璋決定與蠻子海牙進行正麵作戰。
但常遇春卻給朱元璋出了一個好計謀。
他向朱元璋建議,先派兩股小規模的水軍偷襲采石磯,且隻許敗不許勝,引誘敵人出來追擊。
這一計策果然奏效。
蠻子海牙立功心切,果然追擊,結果導致兵力分散。
借此機會,常遇春率領主力部隊直取采石磯,最終成功攻占采石磯,並燒毀了敵方的戰船,大獲全勝。
蠻子海牙僥幸逃脫,但元朝在長江的防線自此開始崩潰。
常遇春這一戰,不僅再次幫助朱元璋奪回了采石磯,
更展現了自己的智慧,且避免了本方將士的大幅傷亡。
而在朱元璋的創業曆程中,攻占集慶無疑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集慶易守難攻,朱元璋大軍水陸兩路並進,整個過程打得異常艱難。
在這場艱苦的戰鬥中,
常遇春表現出色,成為功勞最大的一員。
他不僅在對抗弱敵時遊刃有餘,更能在麵對強敵時展現出勇氣和智慧,
常十萬,不是浪得虛名。”
“衢州之戰,常遇春率軍圍城。
他一邊令麾下打造各種攻城器械,一邊用奇兵突襲了南門甕城,成功俘虜蒙元軍甲士萬餘人。
戰後,常遇春寫下一首詩:
‘策蹇龍遊道,西風妒旅袍。
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
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
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
這首詩中充滿了肅殺與豪邁的氣勢,頗有唐朝‘四大邊塞詩人’的遺風。
也從側麵展現出,
常遇春他不僅是一位勇猛善戰的武將,更是一位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大丈夫。”
看到此處,一個披頭散發的年輕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武人都能吟詩作賦,我等文人為何不能領兵作戰?”
“太白兄,你真要去參軍啊?”
“有何不可?吾輩也習劍法與射術,隻要多讀兵書,領兵作戰不在話下!”
“那可沒那麽簡單哦,慎重,慎重!”
“……”
“在後續與張士誠、陳友諒爭奪江南的戰役中,
常遇春同樣立下了赫赫戰功,
成為明軍中數一數二的功臣。
特別是在龍灣之戰中,
那時的陳友諒剛剛以狠辣的手段,取代了上司徐壽輝,儼然已經成為了長江流域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
麵對陳友諒順江直下的數十萬大軍,朱元璋麾下的部分將領甚至向朱元璋建議投降。
唯有新加入不久的劉伯溫,力勸朱元璋利用地利、人和來抗擊陳友諒。”
“朱元璋對常遇春有一句評價:‘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
如此高度的評價,也凸顯出了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接下來,幾場關鍵戰役,便真正展現出了常遇春的實力,以及朱元璋識人用人的本領。
龍灣之戰,便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首次交戰。
此役,朱元璋采用了康茂才的計策,誘使陳友諒孤軍深入,進而在狹窄的龍灣兩岸埋伏陳友諒。
在這場精心策劃的伏擊中,
常遇春與馮勝率先出擊,給予了陳友諒重創。
陳友諒的大船在狹窄水道中無法自如掉頭,最終隻能慘敗而歸。
此戰,常遇春戰功再次位列全軍之首,勇猛非凡。”
“不過要論朱元璋生平經曆的最大規模戰爭,那必然還是非鄱陽湖之戰莫屬。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
與朱元璋的二十萬大軍,
在鄱陽湖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決。
這也是華夏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水上戰爭,
其激烈程度與對後續格局的影響,
自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