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盧象升,盧閻王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按理說,
像盧象升這樣的能臣,
崇禎皇帝理應信任和重用才對,
但在後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人大跌眼鏡。”
“盧象升是天啟二年的進士。
他皮膚白皙,身形消瘦,
以至於所有人都以為他隻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
然而實際上,
他天生神力,
且深諳軍略,擅長統軍作戰。
崇禎二年十月,
發生了一件重大曆史事件——己巳之變。
當時,皇太極率軍繞過了袁崇煥在寧遠至錦州布下的堅固防線,
通過內蒙,
從喜峰口殺入關內,
對京城周邊地區進行了燒殺搶掠。”
“京師被圍,各路援軍卻畏縮不前。
唯有時任大名府知府的盧象升,於危難之中展現出了他的英勇與果斷。
盧象升在當地招募了一萬多名團練士兵,
不辭辛勞地帶領著他們,趕到京師進行駐防。
對於當時陷入困境的崇禎皇帝來說,
盧象升的到來無異於是雪中送炭。
此後,盧象升便被委任為右參政,
負責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
他借鑒了戚繼光的練兵方法,
成功訓練出一支精銳部隊,
名為天雄軍!
在他的帶領下,天雄軍南征北戰。
不僅擊敗了流寇,還在與清軍的戰鬥中屢獲勝利,
成為唯一敢於與清軍進行野戰,並屢獲勝利的精銳部隊。”
“崇禎六年,
西北地區賊兵紛起,
對陝西、山西、河南等地造成了嚴重破壞。
特別是山西的賊兵,
他們甚至還侵入了京師郊區,占領了臨城的西山,對當地百姓的生活和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盧象升奉命出擊,並成功擊退了這些賊兵的進攻。
之後,他又與總兵梁甫、參議寇從化等人合作,連續擊敗賊兵。
賊兵逃回西山,盧象升在石城南部設伏,大敗賊兵。
接著,他又在青龍岡、武安等地接連取得勝利,斬殺十一名賊首,消滅了他們的黨羽,並收容、遣返了兩萬餘名男女群眾。
京郊三府的百姓,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能夠安居樂業。
值得一提的是,
盧象升每次作戰必身先士卒,
即使在與賊兵戰鬥時,兵刃砍到他的馬鞍,他也毫不畏懼。
戰馬死後,
他便步行繼續作戰。”
“有一次,盧象升在陡峭的山崖邊追擊賊寇時,遭遇了伏擊。
一名賊兵從山頂突施冷箭,射中了盧象升的額頭。
緊接著,又一支箭射來,使他的仆夫死於馬下。
盡管血流滿麵,盧象升卻毫無懼色,提刀繼續作戰。
滿臉是血,又極為勇猛的盧象升嚇的賊兵們心驚膽顫.
他們驚恐地四散逃竄,還相互告誡:‘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從此,盧象升便得了個‘盧閻王’的名號。”
洪武帝朱元璋看到這兒,忍不住眉頭一挑,說道:“這書生竟然這麽猛?”
朱由檢聽到老祖誇讚自己的將領,頓時咧嘴笑著說道:“比常十萬還是差了些。”
朱元璋的靈體,看到盧象升一臉得意的模樣,忍不住冷哼了一聲:“德性!”
朱由檢毫不在意,依舊樂嗬嗬的盯著天空中的光幕。
蘇治繼續講解道,
“崇禎九年,盧象升向朝廷上書,論述賊兵四起,屢撲不滅的原因。
他對崇禎帝說道:‘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是為後局;兵至而後議餉,兵集而後請餉,是為危形。
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意思是:咱們總是在賊勢橫行後才調兵遣將,在賊兵數量增多後才增兵,這種做法太過被動;而軍隊到了再討論糧餉,集結完畢再請求撥款,這無疑置自己於危險境地。
更何況,如果糧餉不能及時到位,士兵可能轉而加入賊兵,成為新的禍患。
過去八年裏,我們招募的士兵中不乏這樣的人,所用的軍餉也變成了資助盜賊的糧食。
他還說:百姓因饑荒而缺糧,不得已而從賊。
如果不從根源上解決民生問題,即便招募再多的士兵也難以平定賊亂。
遺憾的是,
崇禎帝並未采納盧象升的建議,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百姓起義的根源問題。”
朱由檢的笑容,僵住了。
朱元璋趁機敲了敲他的腦袋,說道:“大明不乏能人義士,是你小子缺心眼兒!”
朱由檢像是一隻鬥敗的公雞,耷拉著腦袋,
“是,太祖您批評的對,曆史上的我,確實太過缺心眼兒了。”
“知道就好,好好改正!”
“遵命!”
而本期主角盧象升,正好選中的是朱由檢這個時空裏的人物。
看著自己被評價為曆史上生不逢時的悲劇英雄,
他有些悲傷,但更多的是慶幸。
良久之後,
在周圍同僚的恭喜、羨慕和害怕之中,
盧象升這才露出一絲苦笑,道:“諸位,我隻是個讀書人,你們不用害怕我。”
……
“崇禎十年九月,
清兵突破牆子嶺、青口山的防線,
擊殺總督吳阿衡,
直逼石匣、牛蘭。
形勢危急之下,
朝廷任命盧象升督天下援兵,
並調集宣州、大同、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馳援京師。
而此時的盧象升,由於父親剛去世不久,正在家為父守喪。
但崇禎皇帝可不管這些,
他一道詔令,便命盧象升回朝廷繼續領軍禦敵。
不得已之下,盧象升隻能身著孝服,穿上草鞋,與他的天雄軍一起出征。”
“盡管崇禎皇帝在表麵上宣稱要出兵抵禦清軍,
但實際上,
在內閣大臣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的勸說下,
他已初步表現出與清軍和談的意願。
之所以如此,
並非是崇禎沒有骨氣,也不是楊嗣昌等人賣國求榮,
而是當時大明所麵臨的局勢,確實已經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一方麵,全國範圍內的農民起義雖已被鎮壓大部分,但戰果尚未穩固,且隨時有再次爆發的可能。
另一方麵,清軍的入侵不僅讓大明倍感壓力,也無意中為農民軍提供了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機會。
在崇禎和楊嗣昌等人看來,清軍入侵主要無非是為了劫掠財物。
隻要誘之以利,給清軍一些財物,就能夠讓他們暫時撤回到關外。
一旦清軍撤退,大明就能集中精力對付起義軍。
待將其徹底消滅後,再回過頭來應對清軍,此乃萬全之策。”
像盧象升這樣的能臣,
崇禎皇帝理應信任和重用才對,
但在後來發生的事情,卻讓人大跌眼鏡。”
“盧象升是天啟二年的進士。
他皮膚白皙,身形消瘦,
以至於所有人都以為他隻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
然而實際上,
他天生神力,
且深諳軍略,擅長統軍作戰。
崇禎二年十月,
發生了一件重大曆史事件——己巳之變。
當時,皇太極率軍繞過了袁崇煥在寧遠至錦州布下的堅固防線,
通過內蒙,
從喜峰口殺入關內,
對京城周邊地區進行了燒殺搶掠。”
“京師被圍,各路援軍卻畏縮不前。
唯有時任大名府知府的盧象升,於危難之中展現出了他的英勇與果斷。
盧象升在當地招募了一萬多名團練士兵,
不辭辛勞地帶領著他們,趕到京師進行駐防。
對於當時陷入困境的崇禎皇帝來說,
盧象升的到來無異於是雪中送炭。
此後,盧象升便被委任為右參政,
負責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
他借鑒了戚繼光的練兵方法,
成功訓練出一支精銳部隊,
名為天雄軍!
在他的帶領下,天雄軍南征北戰。
不僅擊敗了流寇,還在與清軍的戰鬥中屢獲勝利,
成為唯一敢於與清軍進行野戰,並屢獲勝利的精銳部隊。”
“崇禎六年,
西北地區賊兵紛起,
對陝西、山西、河南等地造成了嚴重破壞。
特別是山西的賊兵,
他們甚至還侵入了京師郊區,占領了臨城的西山,對當地百姓的生活和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盧象升奉命出擊,並成功擊退了這些賊兵的進攻。
之後,他又與總兵梁甫、參議寇從化等人合作,連續擊敗賊兵。
賊兵逃回西山,盧象升在石城南部設伏,大敗賊兵。
接著,他又在青龍岡、武安等地接連取得勝利,斬殺十一名賊首,消滅了他們的黨羽,並收容、遣返了兩萬餘名男女群眾。
京郊三府的百姓,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年裏能夠安居樂業。
值得一提的是,
盧象升每次作戰必身先士卒,
即使在與賊兵戰鬥時,兵刃砍到他的馬鞍,他也毫不畏懼。
戰馬死後,
他便步行繼續作戰。”
“有一次,盧象升在陡峭的山崖邊追擊賊寇時,遭遇了伏擊。
一名賊兵從山頂突施冷箭,射中了盧象升的額頭。
緊接著,又一支箭射來,使他的仆夫死於馬下。
盡管血流滿麵,盧象升卻毫無懼色,提刀繼續作戰。
滿臉是血,又極為勇猛的盧象升嚇的賊兵們心驚膽顫.
他們驚恐地四散逃竄,還相互告誡:‘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從此,盧象升便得了個‘盧閻王’的名號。”
洪武帝朱元璋看到這兒,忍不住眉頭一挑,說道:“這書生竟然這麽猛?”
朱由檢聽到老祖誇讚自己的將領,頓時咧嘴笑著說道:“比常十萬還是差了些。”
朱元璋的靈體,看到盧象升一臉得意的模樣,忍不住冷哼了一聲:“德性!”
朱由檢毫不在意,依舊樂嗬嗬的盯著天空中的光幕。
蘇治繼續講解道,
“崇禎九年,盧象升向朝廷上書,論述賊兵四起,屢撲不滅的原因。
他對崇禎帝說道:‘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是為後局;兵至而後議餉,兵集而後請餉,是為危形。
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意思是:咱們總是在賊勢橫行後才調兵遣將,在賊兵數量增多後才增兵,這種做法太過被動;而軍隊到了再討論糧餉,集結完畢再請求撥款,這無疑置自己於危險境地。
更何況,如果糧餉不能及時到位,士兵可能轉而加入賊兵,成為新的禍患。
過去八年裏,我們招募的士兵中不乏這樣的人,所用的軍餉也變成了資助盜賊的糧食。
他還說:百姓因饑荒而缺糧,不得已而從賊。
如果不從根源上解決民生問題,即便招募再多的士兵也難以平定賊亂。
遺憾的是,
崇禎帝並未采納盧象升的建議,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百姓起義的根源問題。”
朱由檢的笑容,僵住了。
朱元璋趁機敲了敲他的腦袋,說道:“大明不乏能人義士,是你小子缺心眼兒!”
朱由檢像是一隻鬥敗的公雞,耷拉著腦袋,
“是,太祖您批評的對,曆史上的我,確實太過缺心眼兒了。”
“知道就好,好好改正!”
“遵命!”
而本期主角盧象升,正好選中的是朱由檢這個時空裏的人物。
看著自己被評價為曆史上生不逢時的悲劇英雄,
他有些悲傷,但更多的是慶幸。
良久之後,
在周圍同僚的恭喜、羨慕和害怕之中,
盧象升這才露出一絲苦笑,道:“諸位,我隻是個讀書人,你們不用害怕我。”
……
“崇禎十年九月,
清兵突破牆子嶺、青口山的防線,
擊殺總督吳阿衡,
直逼石匣、牛蘭。
形勢危急之下,
朝廷任命盧象升督天下援兵,
並調集宣州、大同、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馳援京師。
而此時的盧象升,由於父親剛去世不久,正在家為父守喪。
但崇禎皇帝可不管這些,
他一道詔令,便命盧象升回朝廷繼續領軍禦敵。
不得已之下,盧象升隻能身著孝服,穿上草鞋,與他的天雄軍一起出征。”
“盡管崇禎皇帝在表麵上宣稱要出兵抵禦清軍,
但實際上,
在內閣大臣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的勸說下,
他已初步表現出與清軍和談的意願。
之所以如此,
並非是崇禎沒有骨氣,也不是楊嗣昌等人賣國求榮,
而是當時大明所麵臨的局勢,確實已經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一方麵,全國範圍內的農民起義雖已被鎮壓大部分,但戰果尚未穩固,且隨時有再次爆發的可能。
另一方麵,清軍的入侵不僅讓大明倍感壓力,也無意中為農民軍提供了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機會。
在崇禎和楊嗣昌等人看來,清軍入侵主要無非是為了劫掠財物。
隻要誘之以利,給清軍一些財物,就能夠讓他們暫時撤回到關外。
一旦清軍撤退,大明就能集中精力對付起義軍。
待將其徹底消滅後,再回過頭來應對清軍,此乃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