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賈詡一言,李傕郭汜亂長安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董卓高升之後,
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老鄉賈詡,
還提拔賈詡做了平津都尉,鎮守平津關,
不久後又升為討虜校尉。
此後,賈詡便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的軍中任職,
因其精通兵法,深受牛輔器重,
又被譽為牛輔麾下的四校尉之一,
與李傕、郭汜和張濟齊名。”
“初平二年(191年),
牛輔手下四校尉,曾聯手擊退了大漢名將朱儁。
二月,牛輔派遣李傕、郭汜、賈詡等人攻打關東聯軍,
他們在梁東大敗關東先鋒孫堅,孫堅最終隻率少數騎兵逃離。
初平三年(192年),
王允巧施連環計,借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此後,王允開始清算董卓的殘餘勢力。
有大臣勸諫王允不要過度牽連,
但王允在一開始同意過後,卻又反悔。
對於大臣們的困惑,王允卻說,
‘彼本無邪,脅從篡逆,情可憫也。
今若因其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猶乞與戮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他們本來確實沒有重罪,隻是身不由己跟隨董卓。
如果給他們加上了惡逆的罪名,再特意去赦免他們,反而會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
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來的更好。’
不得不說,
這腦回路頗為清奇。
但也可能是王允為人太過正直,
以己度人,把別人都想的跟自已一樣高尚了……”
“王允這一番話,讓群臣們瞬間懵逼了。
不大赦天下都算了,
哪還有明知別人無辜,還要給別人強加罪責的道理?
作為王允盟友的呂布都來勸王允,要妥善處理涼州舊部問題。
可王允表麵答應會慎重的,
心裏卻想著呂布一介武夫,如何敢對老夫指手畫腳?
再次不得不說一句,
王允確實立下了潑天大功,
可也因此飄太高了,
聽不進任何人的勸了。
結果,正是因為王允對涼州問題的不夠重視,
以及模棱兩可的態度,
最終逼得賈詡等人不得不鋌而走險!
也讓大漢最後的根基,被徹底破壞了。”
“王允以一年不能兩次大赦為理由,
拒絕赦免李傕、郭汜等人。
作為董卓舊部的賈詡,
對於王允的獨斷專行和剛愎自用,頓時感到危險將近。
他覺得自己如果再不做點什麽的話,
那自己恐怕將會步那些被處死的董卓餘黨的下場。
因此賈詡下定了決心: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搏,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與此同時,
李傕、郭汜等人也都是惴惴不安的度日。
他們甚至都準備在王允清算之前,
各自遣散部曲,逃命算了。
也就是在這個人心惶惶的時候,賈詡說了一句話!
賈詡對他們說,
‘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
賈某聽聞長安城裏正在商議如何殺盡涼州人,而諸位將軍卻要拋棄屬下獨自逃走。
如果你們真的這樣做了,到時候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回來問斬。
為今之計,你們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涼州餘部,一起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
如果能夠僥幸成功,那麽你們也奉國家以征天下,完成董公遺願;
如果不能成功,到時候再逃走也不遲。
這便是賈詡‘一語亂天下’的由來!”
有些觀眾們看到這兒,忍不住開始怒罵起來,
“自私小人!”
“無恥毛賊!”
“為了保命,棄國家大義於不顧!!這就是賈詡被人唾罵的原因!!”
“他隻是想活命,他有錯嗎?”
“想活命,就能犧牲更多人的生命???”
“我命都要沒了,哪裏還能管它洪水滔天?!”
“……”
視頻繼續直播,
\"李傕、郭汜等人一聽,
覺得賈校尉說得非常有道理,
於是便依照賈詡的計策展開行動。
後人評述此事件,
常言賈詡‘一語而亂天下’,
其計策之毒辣,可見一斑。
不過深入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後便能知道,
當時賈詡若不采取反擊,恐怕自身難保。
而且賈詡策動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
初衷是希望他們能遵奉國家之命,平定內亂。
然而,他沒預料到的是,
自己為了求生之舉,
竟會給長安和天下百姓帶來無比慘重的影響。”
“根據賈詡的謀劃,
李傕等人開始四處散播‘王允欲殺盡涼州人’的謠言,
並積極聯絡長安周邊的涼州將領。
而後他們日夜兼程,向長安進發。
當李傕的大軍兵臨長安城下時,竟然已集結了十餘萬眾。
李傕、樊稠、李蒙等人二話不說,對長安城發起了圍攻。
但長安城防堅固,久攻不下。
就在李傕等人想要撤兵之際,
賈詡再次獻策,
讓他們收買城中的士兵,以為內應。
在長時間的圍困下,長安城內早已糧草枯竭。
當李傕等人答應為城內士兵提供糧食後,
城中守軍便立刻叛變了。
他們打開城門迎接涼州軍入城,
李傕率領的涼州軍衝入城中,並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
呂布雖勇,但麵對涼州軍強大的兵力和戰力,
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僅率領百餘名騎兵逃離了長安城。
賈詡沒想到到,
李傕、郭汜等人占領長安後,
第一件事做的竟然是燒殺搶掠,
完全忘記了之前對賈詡的承諾。
長安城內吏民死傷慘重,屍體堆積如山,沿途道路被填滿。
對於那些拒絕合作的大臣,李傕等人更是毫不留情地全部殺害。
當他們率軍抵達南宮掖門後,也不是參拜天子,而是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為他們加官封爵。
主謀李傕被封為揚武將軍,
郭汜成為揚烈將軍,
連協助他們的樊稠也晉升為中郎將。
對於想要除掉涼州舊部的王允,李傕自然是滅了王允全族。
一時間,京城陷入腥風血雨之中,朝野大亂。
賈詡知道,
自己闖禍了,
闖大禍了!”
“瘋狂過後,李傕等人終於想起了他們的大功臣賈詡。
他們知道要是沒有賈詡的計謀,他們現在可能還在外漂泊著,惶惶不可終日。
於是,他們打算封賈詡為侯爵,以表謝意。
然而賈詡卻推辭道說:‘攻占長安都是將軍們的功勞,賈某隻是為了自保而出了個計謀,哪有什麽功勞可言?’堅決不受封賞。
見賈詡不願封侯,
李傕等人便隻好任命他當了個尚書仆射。\"
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老鄉賈詡,
還提拔賈詡做了平津都尉,鎮守平津關,
不久後又升為討虜校尉。
此後,賈詡便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的軍中任職,
因其精通兵法,深受牛輔器重,
又被譽為牛輔麾下的四校尉之一,
與李傕、郭汜和張濟齊名。”
“初平二年(191年),
牛輔手下四校尉,曾聯手擊退了大漢名將朱儁。
二月,牛輔派遣李傕、郭汜、賈詡等人攻打關東聯軍,
他們在梁東大敗關東先鋒孫堅,孫堅最終隻率少數騎兵逃離。
初平三年(192年),
王允巧施連環計,借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此後,王允開始清算董卓的殘餘勢力。
有大臣勸諫王允不要過度牽連,
但王允在一開始同意過後,卻又反悔。
對於大臣們的困惑,王允卻說,
‘彼本無邪,脅從篡逆,情可憫也。
今若因其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猶乞與戮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他們本來確實沒有重罪,隻是身不由己跟隨董卓。
如果給他們加上了惡逆的罪名,再特意去赦免他們,反而會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
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來的更好。’
不得不說,
這腦回路頗為清奇。
但也可能是王允為人太過正直,
以己度人,把別人都想的跟自已一樣高尚了……”
“王允這一番話,讓群臣們瞬間懵逼了。
不大赦天下都算了,
哪還有明知別人無辜,還要給別人強加罪責的道理?
作為王允盟友的呂布都來勸王允,要妥善處理涼州舊部問題。
可王允表麵答應會慎重的,
心裏卻想著呂布一介武夫,如何敢對老夫指手畫腳?
再次不得不說一句,
王允確實立下了潑天大功,
可也因此飄太高了,
聽不進任何人的勸了。
結果,正是因為王允對涼州問題的不夠重視,
以及模棱兩可的態度,
最終逼得賈詡等人不得不鋌而走險!
也讓大漢最後的根基,被徹底破壞了。”
“王允以一年不能兩次大赦為理由,
拒絕赦免李傕、郭汜等人。
作為董卓舊部的賈詡,
對於王允的獨斷專行和剛愎自用,頓時感到危險將近。
他覺得自己如果再不做點什麽的話,
那自己恐怕將會步那些被處死的董卓餘黨的下場。
因此賈詡下定了決心: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搏,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與此同時,
李傕、郭汜等人也都是惴惴不安的度日。
他們甚至都準備在王允清算之前,
各自遣散部曲,逃命算了。
也就是在這個人心惶惶的時候,賈詡說了一句話!
賈詡對他們說,
‘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
賈某聽聞長安城裏正在商議如何殺盡涼州人,而諸位將軍卻要拋棄屬下獨自逃走。
如果你們真的這樣做了,到時候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回來問斬。
為今之計,你們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涼州餘部,一起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
如果能夠僥幸成功,那麽你們也奉國家以征天下,完成董公遺願;
如果不能成功,到時候再逃走也不遲。
這便是賈詡‘一語亂天下’的由來!”
有些觀眾們看到這兒,忍不住開始怒罵起來,
“自私小人!”
“無恥毛賊!”
“為了保命,棄國家大義於不顧!!這就是賈詡被人唾罵的原因!!”
“他隻是想活命,他有錯嗎?”
“想活命,就能犧牲更多人的生命???”
“我命都要沒了,哪裏還能管它洪水滔天?!”
“……”
視頻繼續直播,
\"李傕、郭汜等人一聽,
覺得賈校尉說得非常有道理,
於是便依照賈詡的計策展開行動。
後人評述此事件,
常言賈詡‘一語而亂天下’,
其計策之毒辣,可見一斑。
不過深入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後便能知道,
當時賈詡若不采取反擊,恐怕自身難保。
而且賈詡策動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
初衷是希望他們能遵奉國家之命,平定內亂。
然而,他沒預料到的是,
自己為了求生之舉,
竟會給長安和天下百姓帶來無比慘重的影響。”
“根據賈詡的謀劃,
李傕等人開始四處散播‘王允欲殺盡涼州人’的謠言,
並積極聯絡長安周邊的涼州將領。
而後他們日夜兼程,向長安進發。
當李傕的大軍兵臨長安城下時,竟然已集結了十餘萬眾。
李傕、樊稠、李蒙等人二話不說,對長安城發起了圍攻。
但長安城防堅固,久攻不下。
就在李傕等人想要撤兵之際,
賈詡再次獻策,
讓他們收買城中的士兵,以為內應。
在長時間的圍困下,長安城內早已糧草枯竭。
當李傕等人答應為城內士兵提供糧食後,
城中守軍便立刻叛變了。
他們打開城門迎接涼州軍入城,
李傕率領的涼州軍衝入城中,並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
呂布雖勇,但麵對涼州軍強大的兵力和戰力,
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僅率領百餘名騎兵逃離了長安城。
賈詡沒想到到,
李傕、郭汜等人占領長安後,
第一件事做的竟然是燒殺搶掠,
完全忘記了之前對賈詡的承諾。
長安城內吏民死傷慘重,屍體堆積如山,沿途道路被填滿。
對於那些拒絕合作的大臣,李傕等人更是毫不留情地全部殺害。
當他們率軍抵達南宮掖門後,也不是參拜天子,而是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為他們加官封爵。
主謀李傕被封為揚武將軍,
郭汜成為揚烈將軍,
連協助他們的樊稠也晉升為中郎將。
對於想要除掉涼州舊部的王允,李傕自然是滅了王允全族。
一時間,京城陷入腥風血雨之中,朝野大亂。
賈詡知道,
自己闖禍了,
闖大禍了!”
“瘋狂過後,李傕等人終於想起了他們的大功臣賈詡。
他們知道要是沒有賈詡的計謀,他們現在可能還在外漂泊著,惶惶不可終日。
於是,他們打算封賈詡為侯爵,以表謝意。
然而賈詡卻推辭道說:‘攻占長安都是將軍們的功勞,賈某隻是為了自保而出了個計謀,哪有什麽功勞可言?’堅決不受封賞。
見賈詡不願封侯,
李傕等人便隻好任命他當了個尚書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