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曆史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曾大封三十四名功臣,並賜予了“免死金牌”。


    然而後續發生的事件,卻極具諷刺,


    因為這三十四位功臣當中,


    隻有十四人得以安然度過餘生,


    其餘的二十人,盡管手握“免死金牌”,


    卻因種種原因,被朱元璋殺掉了。


    “免死金牌”竟然變成了“催死金牌”,怎能不讓功臣們膽顫心驚。


    朱元璋連有丹書鐵券的功臣也照殺不誤,甚至比沒有的殺起來更狠!


    這讓那些得了丹書鐵券的功臣們,不由得心裏齊齊一跳。


    “要不,咱把丹書鐵券還回去?”


    “找死啊你!那可是陛下賜予的,怎能還回去?”


    “放心吧,現在的陛下已經不是曆史上的陛下了……皇太孫都不一定活的過他啊!”


    “也是……俺們現在就等著過好日子了,哈哈!”


    ……


    視頻繼續直播,


    “相較於將命運交予趙匡胤,李重進顯然更願意相信自己。


    他拒絕了朝廷的調令,


    選擇留守自己的領地,著手加固城池,積極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


    同時,他也在尋求南唐的援助,準備全力反擊。


    李重進既然不願意歸順,趙匡胤當然也就不客氣了。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月,


    趙匡胤任命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部署,


    協同王審琦、李處耘等將領,


    率領精銳的禁軍向李重進發起討伐。


    但揚州的防線非常穩固,宋軍遲遲未能被攻破。”


    “在此關鍵時刻,趙普向趙匡胤進言道:‘李重進憑恃長淮,繕修孤壘,外絕救援,內乏資糧,宜速取之。’


    意思是李重進雖然依仗長淮之險,修建了孤堡,


    但他外部支援已經被切斷,內部又缺乏物資糧食,


    我們應該迅速采取行動,將其拿下。


    趙匡胤采納了趙普的建議,並決定親征。


    他率領六軍從開封出發,乘船順流而下,直取揚州。


    皇帝親臨極大地鼓舞了前線將士們的士氣,


    宋軍奮勇作戰,


    最終成功占領了揚州。


    李重進在絕望中選擇了自我了斷,他與他的家人一同在火海中化為灰燼。


    在平定二李叛亂中,


    趙普向宋太祖趙匡胤獻策親征,並成功讓宋軍取得最後勝利。


    戰後論功行賞,


    他因功被晉升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


    宋太祖成功平定李筠與李重進的叛亂後不久,突然召見了趙普並問道:


    ‘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匡胤自己是通過‘黃袍加身’的方式奪取了政權,


    因此他內心深處自然也害怕自己的部下會仿效自己,


    給他也來上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


    趙普雖然讀書不多,卻對治國之道卻有著屬於自己的理解。


    對於宋太祖趙匡胤的疑惑,他其實心中早就有所思考。


    如今聽到宋太祖的發問,他便順勢說了出來:‘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此非它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


    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製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趙普的大概意思就是:這一切的根源,是因為地方藩鎮權力過重,導致了君弱臣強而已。


    若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隻需逐步削弱他們的權力,控製他們的財政,並收繳他們的精銳部隊。


    如此,天下自然會恢複安寧。”


    “趙匡胤是曆史上少有的賢主,


    他在聽完趙普的提議後,


    腦海中便迅速構建起了一套加強君權、牽製和削弱各方勢力的政策與策略。


    但當前最迫切的任務,還是要解決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


    於是,


    在某個夜晚,


    趙匡胤邀請石守信等將領,以敘兄弟情誼為借口,大開宴席。


    酒過三巡,趙匡胤覺得氣氛差不多了。


    於是他趁機向兄弟們吐露身為皇帝的種種不易之處,


    夜不能寐,時刻得防範可能的到來的叛亂,


    遠不及他們這些做臣子的,可以高枕無憂啊!”


    “當石守信等人表示將會誓死效忠皇帝時,


    趙匡胤卻又說:如果你們的部下為了謀求富貴而發起叛亂,那你們要怎麽辦?


    緊接著,趙匡胤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


    購置田地房產,為子孫後代立不動之產,享受歌舞升平、美酒佳肴的生活。


    他提議與將領們結為親家,以此消除彼此間的猜忌。


    這番話讓在場的將領們恍然大悟。


    於是,第二天他們紛紛遞交了辭呈,交出了軍權,到地方擔任節度使去了。


    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的這番動作,正是來自於趙普的啟發。


    於是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趙匡胤又晉升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他的仕途再次穩步攀升。”


    “‘杯酒釋兵權’,隻是解決將領兵權的第一步。


    自中唐以來,


    趙匡胤依舊麵臨著方鎮和新執掌禁軍,可能濫用權力的問題。


    而解決問題的關鍵,


    就在於如何將趙普的十二字方針,深入滲透到朝廷與地方的官職設置中,


    從而徹底改變其運作邏輯,確保它們完全依附於君權。


    在趙普的協助下,


    一套相互製衡的職權體製應運而生:


    中央設立副相、樞密使副和三司計相,以分散宰相的權力,實現權力之間的相互牽製。


    樞密使直接隸屬於皇帝,掌控指揮權。


    而禁軍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和殿前都指揮則肩負訓練和護衛之責。


    如此一來,


    宰相和禁軍的權力被分散,


    相互之間又有掣肘,皇權得以得到有效鞏固。”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


    趙匡胤又采納趙普的建議,


    罷免了王彥超等地方節度使的職務,並逐步削弱了數十位異姓王的權力。


    同時,朝廷還將他們調往其他職位,並以文官替代武官職位,從而消除了武臣方鎮濫用權力的土壤。


    此外,朝廷收廂兵之驍勇和荒年募精壯之丁為禁軍,使得天下精兵都歸樞密院統一指揮。


    盡管地方不再擁有精銳兵力,


    但地方廂軍聯合起來仍能對禁軍形成一定的製衡,


    這就構成了一個強幹弱枝、內外上下相互製約的製度。”


    隋煬帝楊廣目睹此景,不由得發出一聲冷笑:


    “嗬嗬,大宋的種種弊端,便是從此處埋下。


    趙普這個奇謀詭士,


    倒確實為文人謀了個好前程啊。”


    諸葛亮輕輕搖頭,感歎道:“帝王之術旨在平衡,以文易武,災禍之道也。


    宋太祖難道連如此淺顯的道理都看不透嗎?


    想必他肯定是知道的,隻是他恐懼於自己得位不正,怕自己重蹈柴榮的覆轍罷了!”


    宋徽宗趙佶歎息道:“朕雖已立下宏願,要改變這股重文輕武的風氣。但朕,真的能做到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權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權照並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