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平倭寇之患,擋北虜之擾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在看過這段視頻之後,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語道:
“原來隻靠海禁是行不通的,還是得靠殺才能震懾住那些倭寇……”
原本還有些猶豫的朱棣,此刻也下定了決心。
既然他自己有能力解決倭寇之患,就不應讓倭寇繼續禍害後世。
“傳朕命令,令水師做好出征準備,朕決定親征倭寇!”
眾將士聞令齊聲高呼,聲震雲霄:
“陛下威武!”
“大明必勝!”
……
視頻繼續直播,
“東南沿海倭患漸次平息以後,
長期以來高懸在明廷頭上的‘南倭北虜’兩把利劍,終於被摘除了一把。
明廷便把主要精力放到整飭北方邊務,
消除蒙古韃靼部落的襲擾上。”
“‘北虜’問題,其實也是由來已久。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7年)冬,
朱元璋發布討元檄文,
喊出了‘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
並命大將徐達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蒙元,驅除胡虜。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
明軍攻破大都,
宣告大元大蒙古國,在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統治徹底終結。
北遷的元廷,依舊時刻想著恢複對中原的統治。
明軍也曾數次舉兵北征,想要徹底消滅北元汗廷,統一漠北,‘永清沙漠’。
“洪武五年(1372年),
大明在嶺北戰役中以失敗告終,
北元擺脫了徹底亡國的命運。
但雙方暫時都無力大舉進攻對方,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最終形成。
永樂年間,
明成祖朱棣也曾率大軍‘五征漠北,三犁虜廷’,
雖然消滅了不少胡虜,
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蒙元殘元勢力的威脅。”
“自正統以後,大明國力開始下降。
正統十四年(1449年),
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
倉促率兵親征,
結果在土木堡大敗,
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
自此,
明朝對蒙古部落再也無力主動發起進攻,
被迫采取以防守為主的策略。
之前的視頻,
咱們對這三位皇帝都有過盤點,
相信大家也已經大致把這些曆史串聯了起來。”
“到戚繼光所在的這段時期,
明朝中後期,
由於朝廷吏治的逐漸腐敗,國家的治理效能大大降低。
同時,邊防的防禦力量也日益衰退。
這使得來自北方的威脅,尤其是來自韃靼的侵擾日益加劇。
嘉靖年間,
韃靼各部族頻繁侵犯明朝邊境,
兵力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
而明朝軍隊腐敗,根本抵擋不住蒙古人驍勇善戰的騎兵。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
韃靼首領俺答率領數萬精銳騎兵,猛攻大同和薊鎮。
他們突破古北口,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而明軍不僅京營官兵毫無鬥誌,
就連那些被召集來‘勤王’的軍隊也都畏縮不前,不敢與韃靼軍隊交戰。
結果,韃靼軍隊在北京周邊肆意搶掠了整整八天,滿載揚長而去。
這一恥辱事件,就是‘庚戌之變’。”
“隆慶元年(1567),俺答又多次侵犯大明邊地。
同時,土蠻也趁機入侵,
進犯薊州,蹂躪昌黎、撫寧、樂亭、盧龍等地。
大明百姓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邊境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麵對如此形勢,朝廷緊急商議對策。
工科給事中吳時來提議,
調兩廣總督譚綸、福建總兵戚繼光、廣西總兵俞大猷到北方‘專督練邊兵’。
但福建巡撫塗澤民,卻強烈懇求讓戚繼光留在福建:‘才猷超邁,忠勇性成,功勳茂著,八閩愛戴,如出一口。……蓋一日有閩即不可無此官,乞將戚某專心料理閩事。’
大致就是說,戚繼光才華橫溢,忠誠勇敢,深受八閩人民的敬愛,是福建不可或缺的好官,走不得。
但兵部卻認為,
戚繼光與譚綸文武相濟,在練兵禦敵方麵已有顯著成效,應召他們回京,共同負責整頓軍務。
最終,明穆宗朱載垕作出決定,
召戚繼光和譚綸回京,
負責訓練兵馬,以備國家急需。”
“回京後,戚繼光於隆慶二年(1568)二月任神機營副將;
五月,總理薊、昌、保練兵事務,節製三鎮與總督同;
隆慶三年正月,他又破例以總理兼任薊鎮總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
譚綸則於隆慶二年(1568)三月任薊遼總督;
四年十月為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六年七月為兵部尚書,入掌兵部。”
“要知道,
明朝時期的薊鎮,
因其為京師的門戶,
而具有舉足輕重的軍事地位,
是明朝北部邊防的核心所在。
其轄區內最重要的兩個關隘——居庸關和山海關,
是連接塞外和遼東的關鍵通道。
然而,由於薊鎮的兵力分散,士兵缺乏有效的訓練。
再加之防禦縱深不足,
使得明軍在麵對蒙古的韃靼、兀良哈、土蠻等部落的多重威脅之下,
防禦往往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疲於應付。
致使蒙古鐵騎屢屢突破薊鎮防區的長城,深入京師腹地進行襲擾和劫掠。
值得一提的是,
在戚繼光兼任總兵之前的十七年裏,
薊鎮一共調換了十位大將,
並且他們均因罪被去職。”
“戚繼光兼任薊鎮總兵後,
在親密戰友譚綸的極力舉薦和傾力支持下,
在內閣大學士張居正(隆慶六年六月出任首輔)的高度賞識和極度信任下,
開啟了軍事生涯中的又一輝煌篇章。
戚繼光認為:‘夫擺邊之說,須駐重兵以擋其長驅,而又乘邊牆以防其出沒,方為完策。’
當時的長城守衛疲弱不堪,難以有效抵禦外敵。
鑒於此,
戚繼光多次提議調派部分戚家軍北上,
旨在以其為骨幹和示範來訓練薊鎮的部隊,
從而將長城守衛打造成一支精銳之師。
在《戚少保奏議》一書中,收錄了多個與此相關的奏議,如《請兵破虜疏》、《練兵條議疏》等。
戚繼光在奏議中,
對浙兵的戰鬥力給予了高度評價,‘浙兵俯攻仰鬥,無有不勝’。
因此,
他強烈要求調派一萬名原練烏、台兵到薊鎮,
並進行為期半年的專項訓練。
此外,他還建議從浙江增募一萬餘名經驗豐富的舊兵,
以及擅長使用火銃的三千名士兵,
以加強薊鎮的防禦力量。
同時,他還希望能將部分能征善戰的舊部將,
如胡守仁、王如龍等,也調到薊鎮,聽他差遣。”
“在譚綸的積極推動下,
杭嘉湖參將胡守仁、李超等人,
率領三千名戚家軍,
於隆慶三年二月抵達密雲。
盡管當時天氣十分惡劣,
但戚家軍仍保持著嚴整的軍紀,冒雨待命,震撼了長城守兵。
是年,浙兵的數量逐漸增至一萬,
隆慶六年後南兵再增一萬。
有了江浙精兵的加入和示範效應,
北方的防禦,終於得到了巨大加強。”
“原來隻靠海禁是行不通的,還是得靠殺才能震懾住那些倭寇……”
原本還有些猶豫的朱棣,此刻也下定了決心。
既然他自己有能力解決倭寇之患,就不應讓倭寇繼續禍害後世。
“傳朕命令,令水師做好出征準備,朕決定親征倭寇!”
眾將士聞令齊聲高呼,聲震雲霄:
“陛下威武!”
“大明必勝!”
……
視頻繼續直播,
“東南沿海倭患漸次平息以後,
長期以來高懸在明廷頭上的‘南倭北虜’兩把利劍,終於被摘除了一把。
明廷便把主要精力放到整飭北方邊務,
消除蒙古韃靼部落的襲擾上。”
“‘北虜’問題,其實也是由來已久。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7年)冬,
朱元璋發布討元檄文,
喊出了‘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
並命大將徐達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蒙元,驅除胡虜。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
明軍攻破大都,
宣告大元大蒙古國,在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統治徹底終結。
北遷的元廷,依舊時刻想著恢複對中原的統治。
明軍也曾數次舉兵北征,想要徹底消滅北元汗廷,統一漠北,‘永清沙漠’。
“洪武五年(1372年),
大明在嶺北戰役中以失敗告終,
北元擺脫了徹底亡國的命運。
但雙方暫時都無力大舉進攻對方,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最終形成。
永樂年間,
明成祖朱棣也曾率大軍‘五征漠北,三犁虜廷’,
雖然消滅了不少胡虜,
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蒙元殘元勢力的威脅。”
“自正統以後,大明國力開始下降。
正統十四年(1449年),
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
倉促率兵親征,
結果在土木堡大敗,
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
自此,
明朝對蒙古部落再也無力主動發起進攻,
被迫采取以防守為主的策略。
之前的視頻,
咱們對這三位皇帝都有過盤點,
相信大家也已經大致把這些曆史串聯了起來。”
“到戚繼光所在的這段時期,
明朝中後期,
由於朝廷吏治的逐漸腐敗,國家的治理效能大大降低。
同時,邊防的防禦力量也日益衰退。
這使得來自北方的威脅,尤其是來自韃靼的侵擾日益加劇。
嘉靖年間,
韃靼各部族頻繁侵犯明朝邊境,
兵力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
而明朝軍隊腐敗,根本抵擋不住蒙古人驍勇善戰的騎兵。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
韃靼首領俺答率領數萬精銳騎兵,猛攻大同和薊鎮。
他們突破古北口,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而明軍不僅京營官兵毫無鬥誌,
就連那些被召集來‘勤王’的軍隊也都畏縮不前,不敢與韃靼軍隊交戰。
結果,韃靼軍隊在北京周邊肆意搶掠了整整八天,滿載揚長而去。
這一恥辱事件,就是‘庚戌之變’。”
“隆慶元年(1567),俺答又多次侵犯大明邊地。
同時,土蠻也趁機入侵,
進犯薊州,蹂躪昌黎、撫寧、樂亭、盧龍等地。
大明百姓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邊境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麵對如此形勢,朝廷緊急商議對策。
工科給事中吳時來提議,
調兩廣總督譚綸、福建總兵戚繼光、廣西總兵俞大猷到北方‘專督練邊兵’。
但福建巡撫塗澤民,卻強烈懇求讓戚繼光留在福建:‘才猷超邁,忠勇性成,功勳茂著,八閩愛戴,如出一口。……蓋一日有閩即不可無此官,乞將戚某專心料理閩事。’
大致就是說,戚繼光才華橫溢,忠誠勇敢,深受八閩人民的敬愛,是福建不可或缺的好官,走不得。
但兵部卻認為,
戚繼光與譚綸文武相濟,在練兵禦敵方麵已有顯著成效,應召他們回京,共同負責整頓軍務。
最終,明穆宗朱載垕作出決定,
召戚繼光和譚綸回京,
負責訓練兵馬,以備國家急需。”
“回京後,戚繼光於隆慶二年(1568)二月任神機營副將;
五月,總理薊、昌、保練兵事務,節製三鎮與總督同;
隆慶三年正月,他又破例以總理兼任薊鎮總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
譚綸則於隆慶二年(1568)三月任薊遼總督;
四年十月為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六年七月為兵部尚書,入掌兵部。”
“要知道,
明朝時期的薊鎮,
因其為京師的門戶,
而具有舉足輕重的軍事地位,
是明朝北部邊防的核心所在。
其轄區內最重要的兩個關隘——居庸關和山海關,
是連接塞外和遼東的關鍵通道。
然而,由於薊鎮的兵力分散,士兵缺乏有效的訓練。
再加之防禦縱深不足,
使得明軍在麵對蒙古的韃靼、兀良哈、土蠻等部落的多重威脅之下,
防禦往往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疲於應付。
致使蒙古鐵騎屢屢突破薊鎮防區的長城,深入京師腹地進行襲擾和劫掠。
值得一提的是,
在戚繼光兼任總兵之前的十七年裏,
薊鎮一共調換了十位大將,
並且他們均因罪被去職。”
“戚繼光兼任薊鎮總兵後,
在親密戰友譚綸的極力舉薦和傾力支持下,
在內閣大學士張居正(隆慶六年六月出任首輔)的高度賞識和極度信任下,
開啟了軍事生涯中的又一輝煌篇章。
戚繼光認為:‘夫擺邊之說,須駐重兵以擋其長驅,而又乘邊牆以防其出沒,方為完策。’
當時的長城守衛疲弱不堪,難以有效抵禦外敵。
鑒於此,
戚繼光多次提議調派部分戚家軍北上,
旨在以其為骨幹和示範來訓練薊鎮的部隊,
從而將長城守衛打造成一支精銳之師。
在《戚少保奏議》一書中,收錄了多個與此相關的奏議,如《請兵破虜疏》、《練兵條議疏》等。
戚繼光在奏議中,
對浙兵的戰鬥力給予了高度評價,‘浙兵俯攻仰鬥,無有不勝’。
因此,
他強烈要求調派一萬名原練烏、台兵到薊鎮,
並進行為期半年的專項訓練。
此外,他還建議從浙江增募一萬餘名經驗豐富的舊兵,
以及擅長使用火銃的三千名士兵,
以加強薊鎮的防禦力量。
同時,他還希望能將部分能征善戰的舊部將,
如胡守仁、王如龍等,也調到薊鎮,聽他差遣。”
“在譚綸的積極推動下,
杭嘉湖參將胡守仁、李超等人,
率領三千名戚家軍,
於隆慶三年二月抵達密雲。
盡管當時天氣十分惡劣,
但戚家軍仍保持著嚴整的軍紀,冒雨待命,震撼了長城守兵。
是年,浙兵的數量逐漸增至一萬,
隆慶六年後南兵再增一萬。
有了江浙精兵的加入和示範效應,
北方的防禦,終於得到了巨大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