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戰伊始,


    徐達便身處前線,親自指揮將士們奮勇拚殺。


    陳友諒的戰船龐大、堅固,但機動性不足;


    相較之下,朱元璋的船隻雖小,卻以速度和靈活性見長。


    兩軍在湖麵上展開了激烈的對峙,戰況異常膠著。


    戰鬥中還出現一次驚心動魄意外。


    朱元璋的座船擱淺了,並暴露在了敵軍的視線中。


    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會。


    他率領船隊迅速靠近,意圖圍殺朱元璋,情況十分緊急。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


    常遇春挺身而出,


    他一箭射傷了張定邊,


    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成功脫離淺灘,


    這才驚險的救下了朱元璋。


    與此同時,陳友諒的軍隊對徐達所在指揮船發起了猛烈攻擊。


    戰火紛飛中,徐達的戰船不幸起火,並且被敵軍重重包圍。


    但徐達毫不畏懼,


    奮不顧身的撲滅了大火,


    並堅持在戰場上繼續指揮和戰鬥。


    幸虧朱元璋及時派出戰船前來支援,


    加之徐達等人的頑強防守,


    這才成功擊退了敵軍,使得全軍得以從險境中脫身。”


    “經過一天的戰鬥後,


    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隊依舊上下一心,士氣高昂,


    這讓他覺得自己有徹底戰勝陳友諒的把握。


    但他又擔心張士誠會趁機偷襲後方,


    於是為了確保後方的安全,朱元璋便命令徐達返回應天進行鎮守。


    徐達同到應天後,


    戒飭士卒,嚴加防守,使張士誠不敢妄動。


    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全力對付陳友諒。


    鄱陽湖決戰中,常遇春發揮異常神勇。


    他組織發動火攻,


    全力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


    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衝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


    大勢已去的陳友諒,


    率領殘餘的船隻逃向湖口,


    但又遭到了朱元璋將領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痛擊。


    在混戰中,陳友諒不幸被流箭射中身亡。


    這一戰,


    朱元璋幾乎全滅了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從根本上改變了雙方的力量對比。”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徐達聯同參政楊瓊等人發動攻勢,並逐一攻占荊湘諸路。


    他們連續攻克了江陵、夷陵、潭州、歸州、辰州、衡州、寶慶等重鎮,


    徹底肅清了陳友諒的殘餘勢,


    穩固了朱元璋的統治地位。


    陳友諒勢力的覆滅,


    也讓朱元璋成為了群雄之中的最強者。


    這也標誌著朱元璋在爭奪天下的道路上,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而隨著陳友諒的覆滅,


    朱元璋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敵人——張士誠。


    要想實現大一統的夢想,北上伐元之前,


    老朱必須繼續擴大領土,並消滅所有後方潛在的威脅。”


    “自至正十三年起兵於高郵以來,


    張士誠頻繁與元政府暗中勾結,


    還不斷侵擾著朱元璋的勢力範圍。


    這種行為,實在是蒼蠅還要更加令人惡心和討厭。


    之前要不是陳友諒在西邊威脅著朱元璋,


    朱元璋老早就想把張士誠給滅了。


    如今,心腹大患陳友諒已被消滅,


    朱元璋的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收拾張士誠了。”


    “彼時,


    張士誠占據了常州,正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水師攻鎮江。


    陳保二是常州奔牛鎮人,


    他在當地聚集民眾,以黃帕包頭為標誌,因此被稱為‘黃包軍’。


    之前徐達攻克鎮江時,陳保二投降。


    但不久後又被張士誠脅迫,率領水師協助攻打鎮江。


    徐達大軍來後,


    在龍潭一戰中大敗陳保二,隨後率軍包圍了常州。


    張士誠聞訊,急忙派遣將領前來支援。


    常州之役時間長達半年,最終還是以朱元璋一方獲勝,攻克下常州。”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春,


    一心想要光複大宋朝的義軍統領劉福通,被元兵擊敗,攜同韓林兒退守至安豐。


    然而就在此時,


    張士誠卻接受了元政府的招安,並派遣部將呂珍圍攻安豐。


    朱元璋見狀,急令徐達率兵馳援。


    徐達不負眾望,大敗呂珍,成功救出韓林兒,並趁勝追擊,進攻廬州。


    但元將左君弼頑強防守,


    徐達雖全力進攻,卻三個月都未能攻克,最終隻能撤圍離去。


    隨後,呂珍殺害了劉福通。


    張士誠自以為有功於元政府,便向元廷索求王爵,但遭到了拒絕。


    張士誠因此自封吳王,意圖自立。”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


    要想揮師北伐,完成統一全國的偉業,


    就必須先清除南方的義軍和蒙元的殘餘勢力。


    為此,他製定了詳盡的戰略方針,旨在逐步削弱並最終消滅張士誠的勢力。


    戰略方針主要分為三步:


    第一,攻占淮東地區,剪除張士誠的羽翼,通過攻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宿州、安豐等地,迫使其勢力收縮至長江以南;


    第二,清掃浙西,切斷其肘臂,形成對平江的合圍態勢,攻克湖州、嘉興、杭州等戰略要地;


    第三,合圍平江,徹底消滅張士誠。


    為了迅速且穩妥地執行這一戰略,


    朱元璋將此重任交給了自己最信賴的統帥,徐達。


    徐達接過命令後,


    便開始了對張士誠勢力的全麵打擊。”


    “元至正二十五年十月,


    徐達被任命為總兵官,與副將常遇春聯袂出征,開始了對淮東的征伐。


    徐達揮師北上,


    很快攻克了泰州、高郵、淮安等地,


    同時也在徐州成功擊退了元軍主力的進攻,俘斬元兵萬餘人。


    僅半年時間,淮東諸地悉數落入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張士誠的勢力被迫收縮至江南浙西一帶,


    初步實現了之前製定的第一步滅張士誠的戰略目標。”


    “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大軍繼續推進。


    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


    兩人共同統率二十萬大軍,出征討伐張士誠。


    張士誠以平江為中心,


    以湖州、杭州為其羽翼,


    抵抗著徐達和常遇春的進攻,甚是難纏。


    徐達深知湖州、杭州對於張士誠的重要性,


    這兩地就如同張士誠的左右臂,


    一旦失去,平江將無險可守。


    因此,徐達向朱元璋提出了先攻湖、杭的戰術建議,朱元璋欣然采納。”


    “徐達率領大軍進攻湖州。


    麵對湖州守軍的三路迎擊,


    他同樣分兵三路應戰,並派驍將王國定斷敵歸路。


    經過一場激戰,湖州守軍敗退,隻能退守城中等待救援。


    張士誠為解湖州之圍,


    派遣呂珍等將領率領六萬大軍前來支援。


    他們駐紮於舊館,遠遠牽製著徐達大軍。


    敵羽翼未除又生新羽,


    徐達知道若不盡快剪除這些援軍,湖州和杭州怕是難以攻克。


    於是,他決定暫停對湖州的攻擊,


    轉而派兵夜襲敵援兵營地,


    並成功切斷了呂珍軍糧道。


    由於糧草短缺,舊館的援軍士氣大降,許多敵軍選擇了投降。


    在成功拿下舊館後,


    徐達趁著士氣正盛,迅速轉向攻打湖州和杭州。


    不久後,這兩州也相繼被攻克。


    至此,張士誠的兩大重要支點被拔除,平江已成為一座孤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權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權照並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最新章節